好書試閱

《人間修行(五):修行天平—真實的跟自己和解》內容連載
第一章
修行天平——真實的跟自己和解
1—1 修行只是在修自己《心性的真》
修自己心性的真,這是最早體悟「凈我還真」思維的所來處。最近與朋友走訪一個佛母尊聖陀羅尼咒的經塔,師尊再度提醒我,修行要簡單化,把自己心性降服下來,這才是修行的要義,不失自己的真,才能了悟。
自己打坐經歷這麼多年了,以前看老師辦事,後來陪同幾個師姐辦事,看著看著,有時候心裡很直接就能夠清楚是是非非。會清楚是因為在是非之外,沒有陷入是非之中,所以保有對這些「事」「情」的真。人性在「求不得」,「怨憎會」時,常常失去理性而失去客觀性,通常都是內心有期待(有了立場),希望能夠控制結果,在無法達到目的時則容易有怨懟產生,而做出非理性的行為,通常都是為了保護自己或掩飾過失而去詆毀對方;對於這些事情,我們只需要平常心去看待,也不必隨之起舞,因為「真」是掩飾不了的,終將呈現,重點是我們要如何看待,這些事正是來磨練我們的正知見跟正心念的,如果我們可以把私心放下後再體驗其間的變化,事情越經歷就越有智慧,越可以不落入情緒中,也就越可以超然看待,因為修行只是敬神尊,修自己,敬神尊是要提醒自己要謙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還有神),當我們越靜心看待,越經歷這些事情,就會把心量擴大,對事物的接受度提升,如此就越沒有可以讓我們生氣的事了,修自己心性確實很重要。
很多事情只要放下所求,放下情緒,放下怨懟,用寬容的心情面對,就會有不同的格局出現。
神尊也在開年時諄諄告勉,祂說:「你們有好幾條路可以選擇,因為你們的請求,要我指示一條明路可以比較順利的達到目標,可是我給你們的答案不是你們想要的,所以你們便自己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的路徑前進,在前進的途中你們卻不如預期,歷經艱辛坎坷後才回過頭來怪我說:你們對我這麼虔誠,你們這麼努力在修行,卻得不到你們要得到的目標與我的保佑……,你們卻不知『我尊重你們選擇的路,並心疼於你們所承受的一切苦難』,這一切我看在眼裡,期望你們能自我修正……,你們所選的路徑如果與我引導的不同,當然途中的風景勢必不同,譬如有些事情是可以成功的,但因為你們另有選擇,所以讓事情變得比較複雜而不如預期……。」
其實所有的路都是人選擇的結果,神尊只能給你意見來引導你,並時時守護你,並沒辦法強迫你一定要依照祂的指示的路行去,人自己的選擇其實就是天注定,接受選擇後的結果,不要怨懟,不要讓情緒、情感影響智慧,當人謙卑時,自然會接受神尊的引導,接受引導努力去做,神尊也接受人的修正,當你傷痕累累時,神尊一樣會撫慰你。神尊是開闊的。
神尊會引導人去做的,通常是在互利或多利的狀況下讓它圓滿,如果人心中有神,也就會在互利圓滿的情況下做思考,行事做為也會有神的精神在,神尊也不會袖手旁觀,人儘管努力去做,所有成就歸於神,所有的不圓滿不如意處,就是自己要修正的地方,用謙卑心看自己,不批評也不指謫他人,神尊慈悲只會不厭其煩的引導人幫助人,不會指謫人,人要學會自我修正,這是智慧,不要被情緒所左右,對無法確認的事要「存疑求證」,而不失偏頗。
人在處事,很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失去了真,偏離神尊的引導,而失去智慧,甚至做出非理性行為,人也往往為了維護自己而抵譭他人,甚至不惜曲解事實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其實「事實」就是「事實」,不會因言語而改變,「真」只會被暫時遮蔽,不會消失,所以事情不順時要勇於調整自己,尤其是非正常狀態的感情,結怨不如解冤,輕輕放手結善緣,感情無法儘如人意,正是人間課題,「善解」「惡結」都是人決定,神尊只是讓你體驗而後安定自心,不會讓你去結怨,如果感情學不會放下,這樣會累世修不完。
往往人的感情會出問題,通常是把「虛情假意」當成「真」,感情不會是單方或一個人兩個人的問題,而是相對應的各方所組合而成的狀態,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所以在不管怎樣的狀態下如果各方都能保持「善對待」的心態,維持初衷,保有對對方的關懷的那份真,能以不傷害任何對應的人為準則就對了。
所以不好的因緣是因為做了不善的對應而產生,而不是因為是處在什麼關係狀態,不管是得不到的感情,第三者的關係,還是結合或分手,要能維持當初互相愛慕的初衷,你對應是誠實良善,不傷害,結果不可能會不好,會不好是因為怨懟跟傷害,所以以良善對應你的任何感情關係,就可以減低業力甚至可以防止傷害的產生,但是你只能要求自己做好,對相對方的應對做最低傷害甚至無後遺症的處理。
人生最難修的是感情的對待,只要是愛就會有求,有求就會有立場,無求又感覺不成愛,自相矛盾,所以拿捏很難。人在修只是要修會看懂七情六慾,看它的起它的落,感受它的存在,感受它的生滅,學會懂它的緣起緣滅,用自己的心真實感受。然後回歸到原點,讓自己真實面對,面對自己的心,面對自己的真實。
修行只是修自己「心性的真」,不管面對任何事。
1—2 靈修—修行路的平衡概念
走修行路,不管靈修或佛道修行,常常出現「過與不及」的現象,一種是很認真在走修行路,不懼任何艱難,只要是寺廟道場有任何事,一定排除萬難,一馬當先,以道場或寺廟活動為優先,平常沒甚麼特別感覺,但在心裡排序上卻在家人之前,就跟很多男人以朋友為第一一樣,總是以寺廟道場活動為優先,甚至給人一種沉迷在宗教的感覺,如果家人親友也一起參加就還好,否則通常就走向與家人比較疏離甚至不被諒解的狀況。
另一種不及的現象則是知道自己必須要走修行路,卻遲遲不敢跨進去的,當然一個就是前面所提太過的現象所導致的後遺症,因為害怕走修行路會產生家庭問題的疑慮,一個是因為不良宮廟道場的作為所產生的排斥效應。因為以宗教活動名義詐財騙色的行為不時耳聞,因而產生對宮廟宗教信仰活動的畏懼,總是小心翼翼放不開,而最常聽到的理由則是「我等某某工作完成再來修行」,「我等小孩,等某個家人的事情完成再來替神尊工作。」所以一直停留在原處,不主動也不排斥,尤其是以必須為神尊執行工作的人居多,怕接觸以後要花很多時間在神尊的工作上。
其實修行是很日常生活的事,但是很多人把修行跟宗教畫上等號,以為參加宗教活動或是待在宮廟為宮廟做事出錢出力就是在修行,就有所謂的功德。當然有機會服務信眾是一種發心願力,在大宮廟還好,真的可以接觸到很多信眾,可以在服務的過程中修養自己的脾氣跟品性,或是參與宮廟勞動謙卑自己的心性,但是在一般宮廟機會就比較少,那很多都是去做手工(折蓮花、元寶……),當然做手工也可以專注收心,跟念經一樣,但通常都是在趕工,那就失去意義了。所以任何事都可以修,看自己有沒有能體會宗教活動給你的領悟。這些都是跟日常生活中修養自己的心性是一樣道理的,只是場所換了,事情也換成了宮廟活動的事而已,只是因為宗教,只是因為有神佛在前,所以你願意提醒自己要謙卑,提醒自己要收斂脾氣,但是有沒有想過神佛隨時在你身邊,為什麼就必須要到宗教場所,有神尊佛像的地方才會提醒自己?還有的甚至只是在參加宗教活動,接觸宮廟,卻一點都沒有在調整自己的心,真不知道是修在哪裡?這是一般的宗教修行現象,大多是出於人的安定需求,所以接觸宗教,把學習宗教儀軌知識當作修行的,也無可厚非,不要造成自己困擾就好。這個是「人」可以自己決定進退的修行,所以要做修行上的平衡比較容易。
那很多靈修的人,大多是因為靈的覺醒而必須走修行路,有些是有任務在身的,必須開宮或做代言人的,有些是必須清修累積智慧靈量的,走修行路不是人的意識決定,而是靈的帶 領,所以比較容易產生修行路上心的不平衡狀態。
那甚麼是平衡?一般平衡的概念就是1:1或是5 5分,兩邊一樣就叫做平衡,但在修行路上的平衡,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重心」,這個重心不一定在宗教修行,因為不管生活工作或親人朋友,都是人生必須要接觸要去經歷的人事物,所以「重心」的所在會依時間會依群組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平衡」的比重也會不同,「平衡」不是單單只是1:(比)1的事,可能是1:2:4:3的狀況,這個狀況依每個人當時的需求而定,每個人對自己所對應的人事物都會有一個比重排序,平衡就是要把這個比重排序運行到不會產生問題,比如現在十五歲,那就是讀書或是學習工作技能,可能偶而交交男女朋友,但前提是你要能畢得了業,學得到功夫,遊樂可能僅是一小部分,如果處理的平衡,那就達到目標,有遊樂不會被罵,享受交男女朋友樂趣而不會留級記過,是一個愉悅的狀態,不是痛苦的狀態,這是十五歲的平衡;到三十歲可能就是工作夫妻小孩親人朋友,有的可能已經加進修行項目,如何在這些項目中取得和諧而都有兼顧到,在需要做到的項目中都有從事,不會被責罵或是有荒廢的狀況。被責罵或是被要求的情形產生,其實就是自己需要調整的部分,這個部分一個是排序,一個是比重分配,如何重新定位這些事項的分量及排比,以達到讓自己愉悅的狀態,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就是在自己必須做的事/情上取得平衡,這個平衡是沒有後遺症的,是愉悅的狀態,所以在自己接觸的日常生活事情上,自己必須區分質與量的關係,陪夫(妻)小孩要佔多少時間,溝通品質如何?工作多少時間(量)或是獲利多少(質),親人朋友相處的時間跟品質,修行的時間跟修行形式(活動)的品質,所以要平衡就不能單純以時間來計算,品質很重要。修行,尤其是靈修,你所從事的活動的品質很重要,其實這些人生所必須經歷的事,排序配比是可以調整,是由人在決定的,你願不願意挪時間給它而已。
在接觸修行的路上,常遇到很多師兄姐都說沒時間打坐,沒時間去宮廟,其實神尊也不會要你們一天到晚找祂,靈修清修只是要你心中記得有祂,知道要修德及智慧,知道要修回靈源所在就好,偶而去自己主神處拜拜(自己覺得有歡喜心去接觸的神尊),挪個時間打坐跟神尊接觸就好。至於必須要代言的修行人,也並不是一定要待在宮廟辦事,調一個時間隨緣辦事就可以,而且你也只是代言,並不是要全程追蹤信者的調整狀況或是強迫信者去執行調整,所以只是在自己必須做的事情中,將比重排序做一個調整,跟一般宮廟常常要求師兄姐做法會超渡折紙做手工是不一樣的,只有自己調整願意從事的心態,愉快來做才會圓滿。
所以修行路的平衡是依據自己人生的狀態跟時間點一直在調整的,修行的目的跟意義只是讓你一直調整提升你所從事的這些事/情的品質,品質高,花費的時間就少,時間是棉花,家庭相處需要棉花,修行是金是銀,質量高,比得上一大堆棉花,一兩金跟一兩棉花是等重平衡的,只是空間有差別,所以不必只用時間做衡量,跟神尊接觸也不用等,該從事的就不能把它的比重歸於零,要讓自己心裡愉快的去做,做了還能保持愉快,所以找出自己修行路的比重,讓它維持在一種愉悅的平衡就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