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招呼「不用看氣氛」
「看氣氛」表面上像是個表現體貼的詞彙,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若要不著痕跡地表現自己的貼心,第一步就是「唯有打招呼時不必看氣氛」。
打招呼的日文寫作「挨拶」 (aisatsu),這個詞源自禪修問答,據說「挨」代表「推動」和「進攻」,而「拶」則是「逼近」、「深入」之意。禪師會和門下弟子進行答辯,試探弟子領悟到什麼程度,讓人聯想到卡通裡的一休和尚。這在禪學中稱為「一挨一拶」,而「挨拶」(打招呼)一詞便是由此而來。
從這樣的背景可知,打招呼是一個和對方縮短距離的方法,而最先發言的那一方握有主導權。
簡單來說,只要我們先元氣滿滿地向對方打招呼(以禪修問答來說就是進攻),對方的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並以相同的語調回應。
相反地,要是你說話粗魯或打招呼時太小聲,對方就會被你的步調影響,很不愉快地回應,或是聲細如蚊地向你搭腔。
打招呼具有讓人打起精神的力量。
除了親朋好友之外,對附近的鄰居、點頭之交、平時畏懼的上司和初次見面的對象,也都要爽朗地向他們打招呼。即使對方正露出灰暗或可怕的表情也不要猶豫,要朝氣十足地打招呼,用自己的步調影響他們。
當你們面帶笑容向彼此搭話時,氣氛就會一瞬間變得溫馨。
我出社會後任職的第一家公司裡有一位個性開朗至極的女前輩,但當時我隸屬的部門和職務是協助男性職員,絕對算不上是多光彩明亮的職場。
不過,那位女前輩每天早上進公司時,都會用足以讓人從睡夢中醒來的音量大喊早安,使當下的氣氛突然明亮了起來,就連原本低頭默默做準備的男性上司和前輩也不由得受到影響,開口說了早安。
儘管我的個性相對活潑開朗,還是往往因為太會看場合而被別人的步調或當下的氣氛牽著走。
遇到那位女前輩後讓我心想:「無論氣氛有多凝重,具有穿透力且開朗的打招呼態度都能瞬間讓它變得輕盈。我也想要成為那樣的人!」
因為有這種經驗,我在專科學校擔任婚禮科的講師時,曾對要去飯店或婚禮會場實習的學生這麼說:
「一大早去到現場時一定要振奮地說早安,工作結束後也要大聲感謝大家,音量要大到讓人覺得你很有事!」
主修婚禮科的學生們主要是在婚宴會場實習,而在婚宴當天準備時的氣氛尤為凝重。由於他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靠有限的人力做好萬全準備,因此在會場很難懷著愉快的心情,總是沉浸在特有的緊繃感中。
實習生在這樣的情況下踏進還不熟悉的現場,往往都會被氣氛影響。
因此,才要用激昂到讓人覺得丟臉的語氣打招呼。
當我這麼說的時候,學生便會不安地問:「老師,這樣子人家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
不必擔心!人在緊張時,就算想讓心情振奮起來也還是有限度。
即使你的音量大到讓自己很難為情,也只會給別人留下「你很有朝氣」的印象,所以請儘管大聲地打招呼吧!
此外,先打招呼的人必勝。
舉例來說,當你看到認識的人從遠方走來,雖然距離遠到沒辦法向他搭話,但對方肯定也看到自己了──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呢?
這時,請你別猶豫,先輕輕向對方點個頭,當彼此的距離拉近到某種程度之後,再開口向他問好。
你可能會想:「明明還有一段距離,對方應該不會注意到我吧?」
沒有這回事。既然對方已經進入你的視野,就表示他應該也看到你了。
不過,雙方往往會因為尷尬而錯過打招呼的時機。
這時,你要鼓起勇氣主動打招呼,這對別人來說是一種體貼,而且也能讓他對你留下好印象。
順便一提,我建議大家走路時要抬頭挺胸,邊走邊注意周遭情景。
這樣做不但可以從行道樹看出季節變化,也不會因為低著頭而和昔日友人擦身而過,錯失重逢的機會。
>>>光靠「打招呼」就能扭轉人生。
3.「我幫你搬」勝過「要不要我幫你搬?」
我原本就不是個伶俐的人,很多事情都是從事主持工作之後才開始慢慢培養。
我的工作地點在飯店和婚宴會館,這讓我從一流的飯店人員和婚禮業界的前輩身上學到很多。
機伶服務員的共通點是「不等人開口就行動」,亦即事先預測顧客的需求,「不讓顧客開口」。
在飯店裡,會由住宿部門的行李員把房客的行李搬到客房,因此,當我們抵達飯店時什麼都不用交代,門房或行李員隨即就會過來搬運行李。
這些事說穿了就是他們的工作,某方面來說是理所當然,但那些讓你佩服的飯店人員從平時就培養著這些技能。
舉例來說,若飯店後台有人正在大量搬運重物時,就會有人馬上出手相助。
另外,即使在私人場合看到女性搬著重物,他們也一定會很自然地過去幫忙。這種小貼心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學會,若你要說這是飯店人員的習性,那也不過是如此罷了,但我認為那些行動都是有心才能做得到。
當我還是個初出茅廬的主持人時曾發生過一件事,和我所屬經紀公司的某位女主管有關。
事情就發生在她想把我介紹給大家認識,親自帶我前往首次上場的飯店時。
女主管邊走邊熱心地為我介紹會場和工作內容,但就在我們走近後台時,她突然跑了起來。
她跑向正在出入飯店的業者,對他說了一句「我來幫你」,同時和對方一起搬運他手上的大型紙箱,而且還搶先在業者伸手前就替他打開了門。
不僅令我大吃一驚,就連那位飯店業者也在一時之間大感意外,之後才連忙開口致謝:「真是太感謝了,您幫了大忙!」
這件事對我造成很大的衝擊。
那位主管的身材相當嬌小,而且也非該飯店工作人員,更不用說我當時一心只專注聽她說話,根本沒有看到那位業者的身影。
那位女主管不但行動迅速,在向我仔細說明的同時,目光仍然留意著四面八方,我從這位大前輩身上學到何謂在婚禮業界立足的極致款待。
看到有人在搬東西時,我雖然會覺得他看起來很辛苦,但還是經常會猶豫該不該上前幫忙。
但是,即使不認識對方,只要自己當下有能力幫忙,就應該主動上前搭話。
並且,上前搭話時不是問:「需要幫忙嗎?」而是要很肯定地說:「我來幫忙!」率先採取行動,這樣才夠俐落。
近年來,許多媽媽都會推著嬰兒車上下電車,而且往往還會帶著另一個已經可以自己走路的小孩。
當看到那樣的情景時,我都會盡量幫她們搬運嬰兒車,由於上面坐著小小孩,所以當然要萬分小心。
陌生人之間互相幫助的精神曾在過去的日本根深蒂固,但近幾年或許是治安問題的影響,這種互助精神逐漸變得淡薄。我希望人們能夠互相體貼,營造一個溫暖的社會。願每個人小小的舉動,都能讓世間變得更有人情味。
>>>「主動出擊」就是這麼回事。
「看氣氛」表面上像是個表現體貼的詞彙,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若要不著痕跡地表現自己的貼心,第一步就是「唯有打招呼時不必看氣氛」。
打招呼的日文寫作「挨拶」 (aisatsu),這個詞源自禪修問答,據說「挨」代表「推動」和「進攻」,而「拶」則是「逼近」、「深入」之意。禪師會和門下弟子進行答辯,試探弟子領悟到什麼程度,讓人聯想到卡通裡的一休和尚。這在禪學中稱為「一挨一拶」,而「挨拶」(打招呼)一詞便是由此而來。
從這樣的背景可知,打招呼是一個和對方縮短距離的方法,而最先發言的那一方握有主導權。
簡單來說,只要我們先元氣滿滿地向對方打招呼(以禪修問答來說就是進攻),對方的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並以相同的語調回應。
相反地,要是你說話粗魯或打招呼時太小聲,對方就會被你的步調影響,很不愉快地回應,或是聲細如蚊地向你搭腔。
打招呼具有讓人打起精神的力量。
除了親朋好友之外,對附近的鄰居、點頭之交、平時畏懼的上司和初次見面的對象,也都要爽朗地向他們打招呼。即使對方正露出灰暗或可怕的表情也不要猶豫,要朝氣十足地打招呼,用自己的步調影響他們。
當你們面帶笑容向彼此搭話時,氣氛就會一瞬間變得溫馨。
我出社會後任職的第一家公司裡有一位個性開朗至極的女前輩,但當時我隸屬的部門和職務是協助男性職員,絕對算不上是多光彩明亮的職場。
不過,那位女前輩每天早上進公司時,都會用足以讓人從睡夢中醒來的音量大喊早安,使當下的氣氛突然明亮了起來,就連原本低頭默默做準備的男性上司和前輩也不由得受到影響,開口說了早安。
儘管我的個性相對活潑開朗,還是往往因為太會看場合而被別人的步調或當下的氣氛牽著走。
遇到那位女前輩後讓我心想:「無論氣氛有多凝重,具有穿透力且開朗的打招呼態度都能瞬間讓它變得輕盈。我也想要成為那樣的人!」
因為有這種經驗,我在專科學校擔任婚禮科的講師時,曾對要去飯店或婚禮會場實習的學生這麼說:
「一大早去到現場時一定要振奮地說早安,工作結束後也要大聲感謝大家,音量要大到讓人覺得你很有事!」
主修婚禮科的學生們主要是在婚宴會場實習,而在婚宴當天準備時的氣氛尤為凝重。由於他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靠有限的人力做好萬全準備,因此在會場很難懷著愉快的心情,總是沉浸在特有的緊繃感中。
實習生在這樣的情況下踏進還不熟悉的現場,往往都會被氣氛影響。
因此,才要用激昂到讓人覺得丟臉的語氣打招呼。
當我這麼說的時候,學生便會不安地問:「老師,這樣子人家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
不必擔心!人在緊張時,就算想讓心情振奮起來也還是有限度。
即使你的音量大到讓自己很難為情,也只會給別人留下「你很有朝氣」的印象,所以請儘管大聲地打招呼吧!
此外,先打招呼的人必勝。
舉例來說,當你看到認識的人從遠方走來,雖然距離遠到沒辦法向他搭話,但對方肯定也看到自己了──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呢?
這時,請你別猶豫,先輕輕向對方點個頭,當彼此的距離拉近到某種程度之後,再開口向他問好。
你可能會想:「明明還有一段距離,對方應該不會注意到我吧?」
沒有這回事。既然對方已經進入你的視野,就表示他應該也看到你了。
不過,雙方往往會因為尷尬而錯過打招呼的時機。
這時,你要鼓起勇氣主動打招呼,這對別人來說是一種體貼,而且也能讓他對你留下好印象。
順便一提,我建議大家走路時要抬頭挺胸,邊走邊注意周遭情景。
這樣做不但可以從行道樹看出季節變化,也不會因為低著頭而和昔日友人擦身而過,錯失重逢的機會。
>>>光靠「打招呼」就能扭轉人生。
3.「我幫你搬」勝過「要不要我幫你搬?」
我原本就不是個伶俐的人,很多事情都是從事主持工作之後才開始慢慢培養。
我的工作地點在飯店和婚宴會館,這讓我從一流的飯店人員和婚禮業界的前輩身上學到很多。
機伶服務員的共通點是「不等人開口就行動」,亦即事先預測顧客的需求,「不讓顧客開口」。
在飯店裡,會由住宿部門的行李員把房客的行李搬到客房,因此,當我們抵達飯店時什麼都不用交代,門房或行李員隨即就會過來搬運行李。
這些事說穿了就是他們的工作,某方面來說是理所當然,但那些讓你佩服的飯店人員從平時就培養著這些技能。
舉例來說,若飯店後台有人正在大量搬運重物時,就會有人馬上出手相助。
另外,即使在私人場合看到女性搬著重物,他們也一定會很自然地過去幫忙。這種小貼心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學會,若你要說這是飯店人員的習性,那也不過是如此罷了,但我認為那些行動都是有心才能做得到。
當我還是個初出茅廬的主持人時曾發生過一件事,和我所屬經紀公司的某位女主管有關。
事情就發生在她想把我介紹給大家認識,親自帶我前往首次上場的飯店時。
女主管邊走邊熱心地為我介紹會場和工作內容,但就在我們走近後台時,她突然跑了起來。
她跑向正在出入飯店的業者,對他說了一句「我來幫你」,同時和對方一起搬運他手上的大型紙箱,而且還搶先在業者伸手前就替他打開了門。
不僅令我大吃一驚,就連那位飯店業者也在一時之間大感意外,之後才連忙開口致謝:「真是太感謝了,您幫了大忙!」
這件事對我造成很大的衝擊。
那位主管的身材相當嬌小,而且也非該飯店工作人員,更不用說我當時一心只專注聽她說話,根本沒有看到那位業者的身影。
那位女主管不但行動迅速,在向我仔細說明的同時,目光仍然留意著四面八方,我從這位大前輩身上學到何謂在婚禮業界立足的極致款待。
看到有人在搬東西時,我雖然會覺得他看起來很辛苦,但還是經常會猶豫該不該上前幫忙。
但是,即使不認識對方,只要自己當下有能力幫忙,就應該主動上前搭話。
並且,上前搭話時不是問:「需要幫忙嗎?」而是要很肯定地說:「我來幫忙!」率先採取行動,這樣才夠俐落。
近年來,許多媽媽都會推著嬰兒車上下電車,而且往往還會帶著另一個已經可以自己走路的小孩。
當看到那樣的情景時,我都會盡量幫她們搬運嬰兒車,由於上面坐著小小孩,所以當然要萬分小心。
陌生人之間互相幫助的精神曾在過去的日本根深蒂固,但近幾年或許是治安問題的影響,這種互助精神逐漸變得淡薄。我希望人們能夠互相體貼,營造一個溫暖的社會。願每個人小小的舉動,都能讓世間變得更有人情味。
>>>「主動出擊」就是這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