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經營管理篇】
火車還是高鐵?
鼠(2020)年開春,迎來了第一隻黑天鵝,從大陸武漢開始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疫情擴散。世界各國紛紛封路封城,公共交通停擺、專機撤僑。電影情節真實上演,亞洲各國戒慎恐懼,如臨大敵。
我服務的旭榮集團母公司,每年都會在農曆年前後舉辦策略大會,請全球副理級以上的同仁及各事業體與功能性主管來台與會。除了業績檢討之外,並共同討論決策來年的戰略規劃,而2020年同時也是公司創立第45週年,原預計宴請超過一千名賓客共襄盛舉,時間點也恰巧落在這波疫情擴散的最高峰期!
這可能是我這幾年內要做出最兩難的決策,一邊是籌備多年的大會,諸多準備蓄勢待發,就等著這一天的精彩呈現。
另一邊卻是不可測的病毒迅速蔓延,速度及嚴重性遠遠超過過去人們的預測及想像,而我要冒著這風險,召開這個會議嗎?
最後我們拍板決議,慶祝晚宴取消,會議改採線上進行。
雖是新年假期中,但台北總管理處的工作小組立即啟動。負責籌備策略大會及週年慶的工作團隊快速反應,改籌畫線上會議,各單項負責人皆在我下達指令前,都預先擬好方案,再呈交決策。第一時間先確認所有陸籍同仁幹部調整行程,斷然取消來台。兩天一夜的策略大會則縮小規模並更改地點,流程重新規劃,只留必要主管報告。千人聚會的45週年慶直接宣布延期舉辦,並在最短時間內,擬定所有對外回應與公司因應措施,讓一切的不確定性降到最低。
計畫趕不上變化,是我這幾天下來的最大體會。但透過大家的用心與協同努力,降低負面影響,卻是我們可以把握的。由於產業的特性,我們需要在全球投資,常常要面臨該國政治動盪、工人罷工、甚至戰爭、海盜侵擾等臨時變化,所以在這十多年中養出了一身管理技能。「危機管理」是每間企業都需要有的思維,這需要承平時期的演練、緊急溝通架構的提前建立,高度的團隊協作默契,與當責者主動積極的態度,而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工!
防疫就像作戰,要打贏一場偉大的戰役,絕對不是只靠英明神武的將領統帥,其關鍵更應該在每位衝鋒陷陣的軍官士兵、高效精準的後勤補給,和高昂的戰鬥士氣。這是企業文化與團隊協作磨練出來的成果,在本次危機處理中充分的展現。除了深刻感激之外,我也願給予企業內負責相關事務的所有夥伴,極為讚賞的高度評價。
PS:為什麼高鐵跑得比一般的火車快?因為一般火車,只有車頭有動力,一個車頭拉著各節車廂跑!而高鐵是每節車廂都有動力,全部輪子動起來一起跑!如果你的公司運轉起來是高鐵,而不是火車,跑的速度就一定比別人更快!因為挑戰,讓我們更珍惜彼此,祝兩岸的所有好朋友。都能平安順利的度過疫情危機。
【Part II天使投資篇】
Backseat Driver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類似經驗,你在開車,你的伴侶或朋友坐在副駕駛座或後座,你在開車,他在碎念,可能是抱怨速度,可能是抱怨路線,最可怕的是在通過十字路口時,他會大喊「ㄟㄟㄟ,這裡右轉」,然後在差點發生車禍的情況下你硬轉了過去,他卻說「歐!看錯路了,是下一路口」,你很生氣的跟他抗議,他卻用更大的聲音回你「開車的是你,難道你都不會看路嗎?」
英文中的backseat driver指的就是手上沒握方向盤,但老喜歡對司機下指導棋,指指點點、發表意見的人。有趣的是,通常backseat driver很少意識到自己就是backseat driver,就好像在副駕駛座的指導員,很少覺得他們自己囉唆擾人,反之他們常會認為他們所提供的是中肯且被需要的建議,無論內容有沒有實質的建設性。
在新創領域中,這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新創業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克服困難、披荊斬棘,要面對諸多挑戰,所以傳統的「導師制」會面對一個重大風險:諸多的創業導師或是教練,變成一個搶戲的backseat driver!
其實backseat driver的問題,追根究柢,最關鍵原因往往是我們常常過度放大了自己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別人。我們其實瞭解多數創業者之所以創業,就是看到了現有狀態無法滿足的缺口或痛點,我們可比喻為他是負責開車的人,駛向他所判斷的正確方向和路線。當然,中間的路徑一定會因應環境變化而有所調整,但是這雙掌握方向盤的手,一定要很堅定、很確認。才能夠駛達他所認同的彼岸。
但是太多的創業導師有時會忽略「對於創業,創業者本身才是主角」這件事,因為自己在過去的眾多歷練經驗、生活體會、管理心得中,我們不自覺的放大了自己的重要性,認為我們所說的話都是有意義的,所做的建議都是對的,如果對方沒有聽,那就是他的損失、他的問題,因為這樣的心態思維,而成為backseat driver,提供過多不必要的建議,增加事件的複雜度,甚至主導專案的發展,輕則反客為主、重則鳩占鵲巢(這種事在大型VC投資案中可說屢見不鮮),原來美事一樁的新創投資,就成為令人抱怨的遺憾了。
好為人師,乃是諸多成功者的天性。在協助新創的路途上,很多時候「聽」比「說」來的更重要。其實或許創業者不一定需要這麼多建議,他自己知道路途遙遙、挑戰眾多,而他需要的,只是精神陪伴與資源支持。
「別領我行、別跟我走、在我身旁、做我摯友」,這是我們天使會的大家所認同的投資心法。其實,能夠避免變成backseat driver最重要的心態,就是縮小自己、讓別人贏!讓創業者贏,不是讓自己的自負、自大、和讓自己爽的心態贏。
PS:所以當我看到沒結過婚的兩性專家在電視上夸夸其言、年齡沒超過六十歲的養身專家現身露面侃侃而談,沒創過業的管理大師在創業論壇裡口沫橫飛的時候,或許他們講述的內容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我心裡總忍不住會想起,四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合組公司,盛大開幕,全球轟動,然後在一年內就宣布倒閉的故事。
【Part I經營管理篇】
火車還是高鐵?
鼠(2020)年開春,迎來了第一隻黑天鵝,從大陸武漢開始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疫情擴散。世界各國紛紛封路封城,公共交通停擺、專機撤僑。電影情節真實上演,亞洲各國戒慎恐懼,如臨大敵。
我服務的旭榮集團母公司,每年都會在農曆年前後舉辦策略大會,請全球副理級以上的同仁及各事業體與功能性主管來台與會。除了業績檢討之外,並共同討論決策來年的戰略規劃,而2020年同時也是公司創立第45週年,原預計宴請超過一千名賓客共襄盛舉,時間點也恰巧落在這波疫情擴散的最高峰期!
這可能是我這幾年內要做出最兩難的決策,一邊是籌備多年的大會,諸多準備蓄勢待發,就等著這一天的精彩呈現。
另一邊卻是不可測的病毒迅速蔓延,速度及嚴重性遠遠超過過去人們的預測及想像,而我要冒著這風險,召開這個會議嗎?
最後我們拍板決議,慶祝晚宴取消,會議改採線上進行。
雖是新年假期中,但台北總管理處的工作小組立即啟動。負責籌備策略大會及週年慶的工作團隊快速反應,改籌畫線上會議,各單項負責人皆在我下達指令前,都預先擬好方案,再呈交決策。第一時間先確認所有陸籍同仁幹部調整行程,斷然取消來台。兩天一夜的策略大會則縮小規模並更改地點,流程重新規劃,只留必要主管報告。千人聚會的45週年慶直接宣布延期舉辦,並在最短時間內,擬定所有對外回應與公司因應措施,讓一切的不確定性降到最低。
計畫趕不上變化,是我這幾天下來的最大體會。但透過大家的用心與協同努力,降低負面影響,卻是我們可以把握的。由於產業的特性,我們需要在全球投資,常常要面臨該國政治動盪、工人罷工、甚至戰爭、海盜侵擾等臨時變化,所以在這十多年中養出了一身管理技能。「危機管理」是每間企業都需要有的思維,這需要承平時期的演練、緊急溝通架構的提前建立,高度的團隊協作默契,與當責者主動積極的態度,而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工!
防疫就像作戰,要打贏一場偉大的戰役,絕對不是只靠英明神武的將領統帥,其關鍵更應該在每位衝鋒陷陣的軍官士兵、高效精準的後勤補給,和高昂的戰鬥士氣。這是企業文化與團隊協作磨練出來的成果,在本次危機處理中充分的展現。除了深刻感激之外,我也願給予企業內負責相關事務的所有夥伴,極為讚賞的高度評價。
PS:為什麼高鐵跑得比一般的火車快?因為一般火車,只有車頭有動力,一個車頭拉著各節車廂跑!而高鐵是每節車廂都有動力,全部輪子動起來一起跑!如果你的公司運轉起來是高鐵,而不是火車,跑的速度就一定比別人更快!因為挑戰,讓我們更珍惜彼此,祝兩岸的所有好朋友。都能平安順利的度過疫情危機。
【Part II天使投資篇】
Backseat Driver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類似經驗,你在開車,你的伴侶或朋友坐在副駕駛座或後座,你在開車,他在碎念,可能是抱怨速度,可能是抱怨路線,最可怕的是在通過十字路口時,他會大喊「ㄟㄟㄟ,這裡右轉」,然後在差點發生車禍的情況下你硬轉了過去,他卻說「歐!看錯路了,是下一路口」,你很生氣的跟他抗議,他卻用更大的聲音回你「開車的是你,難道你都不會看路嗎?」
英文中的backseat driver指的就是手上沒握方向盤,但老喜歡對司機下指導棋,指指點點、發表意見的人。有趣的是,通常backseat driver很少意識到自己就是backseat driver,就好像在副駕駛座的指導員,很少覺得他們自己囉唆擾人,反之他們常會認為他們所提供的是中肯且被需要的建議,無論內容有沒有實質的建設性。
在新創領域中,這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新創業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克服困難、披荊斬棘,要面對諸多挑戰,所以傳統的「導師制」會面對一個重大風險:諸多的創業導師或是教練,變成一個搶戲的backseat driver!
其實backseat driver的問題,追根究柢,最關鍵原因往往是我們常常過度放大了自己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別人。我們其實瞭解多數創業者之所以創業,就是看到了現有狀態無法滿足的缺口或痛點,我們可比喻為他是負責開車的人,駛向他所判斷的正確方向和路線。當然,中間的路徑一定會因應環境變化而有所調整,但是這雙掌握方向盤的手,一定要很堅定、很確認。才能夠駛達他所認同的彼岸。
但是太多的創業導師有時會忽略「對於創業,創業者本身才是主角」這件事,因為自己在過去的眾多歷練經驗、生活體會、管理心得中,我們不自覺的放大了自己的重要性,認為我們所說的話都是有意義的,所做的建議都是對的,如果對方沒有聽,那就是他的損失、他的問題,因為這樣的心態思維,而成為backseat driver,提供過多不必要的建議,增加事件的複雜度,甚至主導專案的發展,輕則反客為主、重則鳩占鵲巢(這種事在大型VC投資案中可說屢見不鮮),原來美事一樁的新創投資,就成為令人抱怨的遺憾了。
好為人師,乃是諸多成功者的天性。在協助新創的路途上,很多時候「聽」比「說」來的更重要。其實或許創業者不一定需要這麼多建議,他自己知道路途遙遙、挑戰眾多,而他需要的,只是精神陪伴與資源支持。
「別領我行、別跟我走、在我身旁、做我摯友」,這是我們天使會的大家所認同的投資心法。其實,能夠避免變成backseat driver最重要的心態,就是縮小自己、讓別人贏!讓創業者贏,不是讓自己的自負、自大、和讓自己爽的心態贏。
PS:所以當我看到沒結過婚的兩性專家在電視上夸夸其言、年齡沒超過六十歲的養身專家現身露面侃侃而談,沒創過業的管理大師在創業論壇裡口沫橫飛的時候,或許他們講述的內容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我心裡總忍不住會想起,四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合組公司,盛大開幕,全球轟動,然後在一年內就宣布倒閉的故事。
【Part III思維轉換篇】
讓別人贏!
前一陣子老爸的好朋友送他黃俊雄布袋戲的表演票,在國家戲劇院公演。他約老媽去,老媽對布袋戲表演興趣不大,就說不去了,老爸只好約了想看戲的老朋友去看。
傍晚看完回來,剛好老媽不在。老爸告訴我,「厚!那個布袋戲真的是我看過有史以來最棒的表演!」老爸講得口沫橫飛,說那表演如何顛覆傳統布袋戲印象等等,我聽得如癡如醉,就好像看現場演出一樣精彩。晚餐後,老媽問起,那個布袋戲怎麼樣?老爸在餐桌上淡淡的說,「你真是有先見之明,還好你沒去看,表演就一般般。」我在旁邊聽了,眼睛瞪得超大,但還是決定默不作聲。
吃完飯,我問老爸,你怎麼和老媽說表演普普通通不好看?老爸笑著說「你要懂得讓別人贏呀!如果我回來和她講,哈哈,你活該,那麼好看就是沒去看,你就沒看好戲的命,以後知道了吧!」這當然也是一種做法,但是對整件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不需要再去炒冷飯,也不用再去找麻煩。我看到好看的表演,對我來說已經賺到了。多講一句話讓她贏,讓她覺得做對了決策,讓她爽。反正戲都已經看完了,如果這樣講還能夠讓人家高興,帶來一些附加價值,那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嗎?她心情好,我們生活也比較好過,對不對?」
是呀!我回想從孩童時期開始,打架時你打我一下,我一定要還手,總是要打到最後那一下,因為要贏;長大以後,和人家吵架總是要講到「最後那一句最傷人的話」,因為要贏;進入職場,無時無刻都散發著戰鬥氣息,誰敢對我不好,我一定加倍奉還,因為要贏;很多場合說話都如刺刀般的銳利直接,直攻要害,甚至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因為要贏;參加社團組織、朋友聚餐,都巴不得別人知道自己有多厲害、多博學,因為要贏。現今社會上的諸多顯學,都在教你怎麼贏,才能贏得漂亮、贏得徹底,好像這樣才是人生的勝利組。在我記憶中,很少聽到叫你「讓別人贏」的說法。
其實,讓別人贏,不代表就是讓自己輸。老爸的智慧,讓我思考了很久很久。
PS:一、老爸問我,你也會對老婆這樣子,「讓她贏」嗎?嘿嘿嘿,這境界實在太高,我想我還是需要再幾年的修煉吧!
二、這本書出版的時候,黃俊雄布袋戲不只已經在國家戲劇院登台,甚至都拍成電影上映了。真心希望這個傳統藝術能夠保存下去,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幼年時的共同回憶!
【Part IV 為人父母篇】
讓孩子贏
我是一個企業經營者,也是一個父親。我有三個可愛的小朋友,現在老大哥哥上國中,雙胞胎兄妹倆上小學。當年在生老大之前,我就在想,我要怎麼樣扮演父親這個角色,因為生活中的我,勢必會非常的忙碌。
我一直很認同小野先生所說的,父親要像山一樣的存在。我們不一定天天去爬山,但是當你想親近山的時候,山,就在那裡。同理,或許我不能每天都陪在孩子身邊,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只要在孩子身邊的時候,我可以保證我的心就在他身上。
有些爸爸天天回家,但是回家後,心卻不一定在孩子身上。也許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也許是滑著手機處理事情,有一搭沒一搭的回答孩子的問題。人雖然回家了,但是心其實還在加班。那樣的話,不論人有沒有回到家,其實都是一樣的。
我一直覺得我已經很幸運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的確需要頻繁的來往亞洲各國,雖然不用很長期的派駐當地,但常常一整個月出差不在家的總時數高達一半。但由於我是短天數來回,至少週末都還能撥時間帶小朋友出去走走。要同時兼顧經營者和父親,真的是一種藝術和選擇!
對小朋友生活上的事項,我並不插手管理。其實,每次看到大兒子吃飯狼吞虎嚥的樣子,都想出口講講他,但隨後想想,我自己也不一定都做得到(吃相不好看,搞不好我比小朋友更誇張);另外一點是,會開口唸他、糾正他的人已經太多了,還真的不缺我這一張嘴,就放他一馬吧!我有個能全心全意投入照顧孩子生活的好太太,所以小朋友生活上的庶務就讓她全權管理,如果我偶有時候要介入管理,但是人又常常不在,反而可能造成一種信念和規範不能持續的困擾。
如果生活上的瑣事不管,那爸爸管什麼?我個人認為爸爸要負責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並創造孩子生活中的快樂。對一個父親來說,這是不用每天在身邊,都一樣可以做得很好的任務。
閱讀過諸多文獻和資料,我發現其實父親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觀念的塑造者,孩子的觀念、對於事物的看法、對於生活態度的詮釋和界定,其實往往是由父親扮演一個潛移默化的角色。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父親所創造出來的環境,父親怎麼樣扮演一個在社會人際中的角色,其實都深深影響下一代的思維和想法。身為父親,尤其對同性別的兒子,影響更是深遠。
所以在老大從幼兒園畢業進入學齡期後,我們沒有選擇私校或是國際學校、公立學校,而是選擇了華德福的教育體系,後來再加入體制外實驗教育的學校。我希望他在低年級時,能在一個比較自然而且被充分尊重的教育環境中成長。曾有很多朋友詢問我同一個問題,你讓小朋友念體制外學校,那他未來如果要轉回體制內時,該怎麼辦?
我也就一樣的問題問過華德福的董事長,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嚴長壽先生。他問我,你覺得小朋友未來要在這個社會生存,應該要依靠哪些技能?答案不應該是國文、英文、歷史、化學等等學科吧?嚴先生認為,應該是以下三項能力:
一是與人相處的能力。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未來任何的工作或學習,一定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所以人與人相處的能力,其實是最基本的。但是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卻沒有著重在培養這件事情,甚至因為對於分數成績的追求,反而是逆向的在詆毀人與人之間那種最純真善良的價值(尤其是對小朋友尚未成熟的心智來說)。「與人相處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人之所以能在社會中成長的關鍵之一。
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生活和生命就是不斷的發現問題、創造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也決定了他的人生過得好不好、快不快樂。現在很多年輕朋友,由於父母親的過度呵護與照顧,基本上沒辦法自己擔負起責任,去解決自己或是家庭的問題。變成父母親必須時時刻刻跟著他、協助他,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媽寶」。如何讓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比學習任何的學問都來得重要。
三是面對挫折的能力。
人生不如意事,真的十常八九。挫折對於人生來說是很常見的,不論是處在哪個年齡層、哪個狀態都一樣。但是很多孩子也許平常已經習慣太多的掌聲,或是在生活中過度的被保護,以致未能在成長過程中體會挫折這件事情,也不知道如何與挫折相處,等到出了社會,才發現這是一個極為重大的問題。
嚴先生笑著說,在華德福,學的其實就是這三件事,至於那些學術性的學科,不論是在哪學、怎麼學、學得好或是不好,基本上好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哈哈哈,感覺起來,我好像變成在替華德福打廣告了。其實任何教育體制,當然都有它的優缺點,適才適性,我想就是最重要的關鍵。
未來,當我的孩子們有思考能力時,我會將他人生的選擇權還給他,讓他決定要去哪念書,讓他決定他要走向什麼樣的道路。其實我們做父母的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確認我們的下一代能在一個獨立、自在、安全的環境中長大,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決定在不一樣的時期,扮演不一樣的角色,來陪伴他的成長。我認為一個稱職的父母,並不是要去掌握他、控制他,而是要引導他、帶領他,讓孩子贏!因為人生是他的。雖然他的生命因我們而來,但是我們並不擁有他,這是很多父母看不破的,也是我們做父母的,一輩子要修的功課!
PS: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真難。「人生是孩子的,請將所有權還給他」,很多父母嘴上會說那當然呀!這不是廢話嗎?但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做不到啊……
【Part III思維轉換篇】
讓別人贏!
前一陣子老爸的好朋友送他黃俊雄布袋戲的表演票,在國家戲劇院公演。他約老媽去,老媽對布袋戲表演興趣不大,就說不去了,老爸只好約了想看戲的老朋友去看。
傍晚看完回來,剛好老媽不在。老爸告訴我,「厚!那個布袋戲真的是我看過有史以來最棒的表演!」老爸講得口沫橫飛,說那表演如何顛覆傳統布袋戲印象等等,我聽得如癡如醉,就好像看現場演出一樣精彩。晚餐後,老媽問起,那個布袋戲怎麼樣?老爸在餐桌上淡淡的說,「你真是有先見之明,還好你沒去看,表演就一般般。」我在旁邊聽了,眼睛瞪得超大,但還是決定默不作聲。
吃完飯,我問老爸,你怎麼和老媽說表演普普通通不好看?老爸笑著說「你要懂得讓別人贏呀!如果我回來和她講,哈哈,你活該,那麼好看就是沒去看,你就沒看好戲的命,以後知道了吧!」這當然也是一種做法,但是對整件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不需要再去炒冷飯,也不用再去找麻煩。我看到好看的表演,對我來說已經賺到了。多講一句話讓她贏,讓她覺得做對了決策,讓她爽。反正戲都已經看完了,如果這樣講還能夠讓人家高興,帶來一些附加價值,那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嗎?她心情好,我們生活也比較好過,對不對?」
是呀!我回想從孩童時期開始,打架時你打我一下,我一定要還手,總是要打到最後那一下,因為要贏;長大以後,和人家吵架總是要講到「最後那一句最傷人的話」,因為要贏;進入職場,無時無刻都散發著戰鬥氣息,誰敢對我不好,我一定加倍奉還,因為要贏;很多場合說話都如刺刀般的銳利直接,直攻要害,甚至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因為要贏;參加社團組織、朋友聚餐,都巴不得別人知道自己有多厲害、多博學,因為要贏。現今社會上的諸多顯學,都在教你怎麼贏,才能贏得漂亮、贏得徹底,好像這樣才是人生的勝利組。在我記憶中,很少聽到叫你「讓別人贏」的說法。
其實,讓別人贏,不代表就是讓自己輸。老爸的智慧,讓我思考了很久很久。
PS:一、老爸問我,你也會對老婆這樣子,「讓她贏」嗎?嘿嘿嘿,這境界實在太高,我想我還是需要再幾年的修煉吧!
二、這本書出版的時候,黃俊雄布袋戲不只已經在國家戲劇院登台,甚至都拍成電影上映了。真心希望這個傳統藝術能夠保存下去,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幼年時的共同回憶!
【Part IV 為人父母篇】
讓孩子贏
我是一個企業經營者,也是一個父親。我有三個可愛的小朋友,現在老大哥哥上國中,雙胞胎兄妹倆上小學。當年在生老大之前,我就在想,我要怎麼樣扮演父親這個角色,因為生活中的我,勢必會非常的忙碌。
我一直很認同小野先生所說的,父親要像山一樣的存在。我們不一定天天去爬山,但是當你想親近山的時候,山,就在那裡。同理,或許我不能每天都陪在孩子身邊,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只要在孩子身邊的時候,我可以保證我的心就在他身上。
有些爸爸天天回家,但是回家後,心卻不一定在孩子身上。也許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也許是滑著手機處理事情,有一搭沒一搭的回答孩子的問題。人雖然回家了,但是心其實還在加班。那樣的話,不論人有沒有回到家,其實都是一樣的。
我一直覺得我已經很幸運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的確需要頻繁的來往亞洲各國,雖然不用很長期的派駐當地,但常常一整個月出差不在家的總時數高達一半。但由於我是短天數來回,至少週末都還能撥時間帶小朋友出去走走。要同時兼顧經營者和父親,真的是一種藝術和選擇!
對小朋友生活上的事項,我並不插手管理。其實,每次看到大兒子吃飯狼吞虎嚥的樣子,都想出口講講他,但隨後想想,我自己也不一定都做得到(吃相不好看,搞不好我比小朋友更誇張);另外一點是,會開口唸他、糾正他的人已經太多了,還真的不缺我這一張嘴,就放他一馬吧!我有個能全心全意投入照顧孩子生活的好太太,所以小朋友生活上的庶務就讓她全權管理,如果我偶有時候要介入管理,但是人又常常不在,反而可能造成一種信念和規範不能持續的困擾。
如果生活上的瑣事不管,那爸爸管什麼?我個人認為爸爸要負責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並創造孩子生活中的快樂。對一個父親來說,這是不用每天在身邊,都一樣可以做得很好的任務。
閱讀過諸多文獻和資料,我發現其實父親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觀念的塑造者,孩子的觀念、對於事物的看法、對於生活態度的詮釋和界定,其實往往是由父親扮演一個潛移默化的角色。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父親所創造出來的環境,父親怎麼樣扮演一個在社會人際中的角色,其實都深深影響下一代的思維和想法。身為父親,尤其對同性別的兒子,影響更是深遠。
所以在老大從幼兒園畢業進入學齡期後,我們沒有選擇私校或是國際學校、公立學校,而是選擇了華德福的教育體系,後來再加入體制外實驗教育的學校。我希望他在低年級時,能在一個比較自然而且被充分尊重的教育環境中成長。曾有很多朋友詢問我同一個問題,你讓小朋友念體制外學校,那他未來如果要轉回體制內時,該怎麼辦?
我也就一樣的問題問過華德福的董事長,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嚴長壽先生。他問我,你覺得小朋友未來要在這個社會生存,應該要依靠哪些技能?答案不應該是國文、英文、歷史、化學等等學科吧?嚴先生認為,應該是以下三項能力:
一是與人相處的能力。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未來任何的工作或學習,一定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所以人與人相處的能力,其實是最基本的。但是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卻沒有著重在培養這件事情,甚至因為對於分數成績的追求,反而是逆向的在詆毀人與人之間那種最純真善良的價值(尤其是對小朋友尚未成熟的心智來說)。「與人相處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人之所以能在社會中成長的關鍵之一。
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生活和生命就是不斷的發現問題、創造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也決定了他的人生過得好不好、快不快樂。現在很多年輕朋友,由於父母親的過度呵護與照顧,基本上沒辦法自己擔負起責任,去解決自己或是家庭的問題。變成父母親必須時時刻刻跟著他、協助他,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媽寶」。如何讓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比學習任何的學問都來得重要。
三是面對挫折的能力。
人生不如意事,真的十常八九。挫折對於人生來說是很常見的,不論是處在哪個年齡層、哪個狀態都一樣。但是很多孩子也許平常已經習慣太多的掌聲,或是在生活中過度的被保護,以致未能在成長過程中體會挫折這件事情,也不知道如何與挫折相處,等到出了社會,才發現這是一個極為重大的問題。
嚴先生笑著說,在華德福,學的其實就是這三件事,至於那些學術性的學科,不論是在哪學、怎麼學、學得好或是不好,基本上好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哈哈哈,感覺起來,我好像變成在替華德福打廣告了。其實任何教育體制,當然都有它的優缺點,適才適性,我想就是最重要的關鍵。
未來,當我的孩子們有思考能力時,我會將他人生的選擇權還給他,讓他決定要去哪念書,讓他決定他要走向什麼樣的道路。其實我們做父母的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確認我們的下一代能在一個獨立、自在、安全的環境中長大,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決定在不一樣的時期,扮演不一樣的角色,來陪伴他的成長。我認為一個稱職的父母,並不是要去掌握他、控制他,而是要引導他、帶領他,讓孩子贏!因為人生是他的。雖然他的生命因我們而來,但是我們並不擁有他,這是很多父母看不破的,也是我們做父母的,一輩子要修的功課!
PS: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真難。「人生是孩子的,請將所有權還給他」,很多父母嘴上會說那當然呀!這不是廢話嗎?但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做不到啊……
火車還是高鐵?
鼠(2020)年開春,迎來了第一隻黑天鵝,從大陸武漢開始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疫情擴散。世界各國紛紛封路封城,公共交通停擺、專機撤僑。電影情節真實上演,亞洲各國戒慎恐懼,如臨大敵。
我服務的旭榮集團母公司,每年都會在農曆年前後舉辦策略大會,請全球副理級以上的同仁及各事業體與功能性主管來台與會。除了業績檢討之外,並共同討論決策來年的戰略規劃,而2020年同時也是公司創立第45週年,原預計宴請超過一千名賓客共襄盛舉,時間點也恰巧落在這波疫情擴散的最高峰期!
這可能是我這幾年內要做出最兩難的決策,一邊是籌備多年的大會,諸多準備蓄勢待發,就等著這一天的精彩呈現。
另一邊卻是不可測的病毒迅速蔓延,速度及嚴重性遠遠超過過去人們的預測及想像,而我要冒著這風險,召開這個會議嗎?
最後我們拍板決議,慶祝晚宴取消,會議改採線上進行。
雖是新年假期中,但台北總管理處的工作小組立即啟動。負責籌備策略大會及週年慶的工作團隊快速反應,改籌畫線上會議,各單項負責人皆在我下達指令前,都預先擬好方案,再呈交決策。第一時間先確認所有陸籍同仁幹部調整行程,斷然取消來台。兩天一夜的策略大會則縮小規模並更改地點,流程重新規劃,只留必要主管報告。千人聚會的45週年慶直接宣布延期舉辦,並在最短時間內,擬定所有對外回應與公司因應措施,讓一切的不確定性降到最低。
計畫趕不上變化,是我這幾天下來的最大體會。但透過大家的用心與協同努力,降低負面影響,卻是我們可以把握的。由於產業的特性,我們需要在全球投資,常常要面臨該國政治動盪、工人罷工、甚至戰爭、海盜侵擾等臨時變化,所以在這十多年中養出了一身管理技能。「危機管理」是每間企業都需要有的思維,這需要承平時期的演練、緊急溝通架構的提前建立,高度的團隊協作默契,與當責者主動積極的態度,而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工!
防疫就像作戰,要打贏一場偉大的戰役,絕對不是只靠英明神武的將領統帥,其關鍵更應該在每位衝鋒陷陣的軍官士兵、高效精準的後勤補給,和高昂的戰鬥士氣。這是企業文化與團隊協作磨練出來的成果,在本次危機處理中充分的展現。除了深刻感激之外,我也願給予企業內負責相關事務的所有夥伴,極為讚賞的高度評價。
PS:為什麼高鐵跑得比一般的火車快?因為一般火車,只有車頭有動力,一個車頭拉著各節車廂跑!而高鐵是每節車廂都有動力,全部輪子動起來一起跑!如果你的公司運轉起來是高鐵,而不是火車,跑的速度就一定比別人更快!因為挑戰,讓我們更珍惜彼此,祝兩岸的所有好朋友。都能平安順利的度過疫情危機。
【Part II天使投資篇】
Backseat Driver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類似經驗,你在開車,你的伴侶或朋友坐在副駕駛座或後座,你在開車,他在碎念,可能是抱怨速度,可能是抱怨路線,最可怕的是在通過十字路口時,他會大喊「ㄟㄟㄟ,這裡右轉」,然後在差點發生車禍的情況下你硬轉了過去,他卻說「歐!看錯路了,是下一路口」,你很生氣的跟他抗議,他卻用更大的聲音回你「開車的是你,難道你都不會看路嗎?」
英文中的backseat driver指的就是手上沒握方向盤,但老喜歡對司機下指導棋,指指點點、發表意見的人。有趣的是,通常backseat driver很少意識到自己就是backseat driver,就好像在副駕駛座的指導員,很少覺得他們自己囉唆擾人,反之他們常會認為他們所提供的是中肯且被需要的建議,無論內容有沒有實質的建設性。
在新創領域中,這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新創業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克服困難、披荊斬棘,要面對諸多挑戰,所以傳統的「導師制」會面對一個重大風險:諸多的創業導師或是教練,變成一個搶戲的backseat driver!
其實backseat driver的問題,追根究柢,最關鍵原因往往是我們常常過度放大了自己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別人。我們其實瞭解多數創業者之所以創業,就是看到了現有狀態無法滿足的缺口或痛點,我們可比喻為他是負責開車的人,駛向他所判斷的正確方向和路線。當然,中間的路徑一定會因應環境變化而有所調整,但是這雙掌握方向盤的手,一定要很堅定、很確認。才能夠駛達他所認同的彼岸。
但是太多的創業導師有時會忽略「對於創業,創業者本身才是主角」這件事,因為自己在過去的眾多歷練經驗、生活體會、管理心得中,我們不自覺的放大了自己的重要性,認為我們所說的話都是有意義的,所做的建議都是對的,如果對方沒有聽,那就是他的損失、他的問題,因為這樣的心態思維,而成為backseat driver,提供過多不必要的建議,增加事件的複雜度,甚至主導專案的發展,輕則反客為主、重則鳩占鵲巢(這種事在大型VC投資案中可說屢見不鮮),原來美事一樁的新創投資,就成為令人抱怨的遺憾了。
好為人師,乃是諸多成功者的天性。在協助新創的路途上,很多時候「聽」比「說」來的更重要。其實或許創業者不一定需要這麼多建議,他自己知道路途遙遙、挑戰眾多,而他需要的,只是精神陪伴與資源支持。
「別領我行、別跟我走、在我身旁、做我摯友」,這是我們天使會的大家所認同的投資心法。其實,能夠避免變成backseat driver最重要的心態,就是縮小自己、讓別人贏!讓創業者贏,不是讓自己的自負、自大、和讓自己爽的心態贏。
PS:所以當我看到沒結過婚的兩性專家在電視上夸夸其言、年齡沒超過六十歲的養身專家現身露面侃侃而談,沒創過業的管理大師在創業論壇裡口沫橫飛的時候,或許他們講述的內容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我心裡總忍不住會想起,四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合組公司,盛大開幕,全球轟動,然後在一年內就宣布倒閉的故事。
【Part I經營管理篇】
火車還是高鐵?
鼠(2020)年開春,迎來了第一隻黑天鵝,從大陸武漢開始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疫情擴散。世界各國紛紛封路封城,公共交通停擺、專機撤僑。電影情節真實上演,亞洲各國戒慎恐懼,如臨大敵。
我服務的旭榮集團母公司,每年都會在農曆年前後舉辦策略大會,請全球副理級以上的同仁及各事業體與功能性主管來台與會。除了業績檢討之外,並共同討論決策來年的戰略規劃,而2020年同時也是公司創立第45週年,原預計宴請超過一千名賓客共襄盛舉,時間點也恰巧落在這波疫情擴散的最高峰期!
這可能是我這幾年內要做出最兩難的決策,一邊是籌備多年的大會,諸多準備蓄勢待發,就等著這一天的精彩呈現。
另一邊卻是不可測的病毒迅速蔓延,速度及嚴重性遠遠超過過去人們的預測及想像,而我要冒著這風險,召開這個會議嗎?
最後我們拍板決議,慶祝晚宴取消,會議改採線上進行。
雖是新年假期中,但台北總管理處的工作小組立即啟動。負責籌備策略大會及週年慶的工作團隊快速反應,改籌畫線上會議,各單項負責人皆在我下達指令前,都預先擬好方案,再呈交決策。第一時間先確認所有陸籍同仁幹部調整行程,斷然取消來台。兩天一夜的策略大會則縮小規模並更改地點,流程重新規劃,只留必要主管報告。千人聚會的45週年慶直接宣布延期舉辦,並在最短時間內,擬定所有對外回應與公司因應措施,讓一切的不確定性降到最低。
計畫趕不上變化,是我這幾天下來的最大體會。但透過大家的用心與協同努力,降低負面影響,卻是我們可以把握的。由於產業的特性,我們需要在全球投資,常常要面臨該國政治動盪、工人罷工、甚至戰爭、海盜侵擾等臨時變化,所以在這十多年中養出了一身管理技能。「危機管理」是每間企業都需要有的思維,這需要承平時期的演練、緊急溝通架構的提前建立,高度的團隊協作默契,與當責者主動積極的態度,而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工!
防疫就像作戰,要打贏一場偉大的戰役,絕對不是只靠英明神武的將領統帥,其關鍵更應該在每位衝鋒陷陣的軍官士兵、高效精準的後勤補給,和高昂的戰鬥士氣。這是企業文化與團隊協作磨練出來的成果,在本次危機處理中充分的展現。除了深刻感激之外,我也願給予企業內負責相關事務的所有夥伴,極為讚賞的高度評價。
PS:為什麼高鐵跑得比一般的火車快?因為一般火車,只有車頭有動力,一個車頭拉著各節車廂跑!而高鐵是每節車廂都有動力,全部輪子動起來一起跑!如果你的公司運轉起來是高鐵,而不是火車,跑的速度就一定比別人更快!因為挑戰,讓我們更珍惜彼此,祝兩岸的所有好朋友。都能平安順利的度過疫情危機。
【Part II天使投資篇】
Backseat Driver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類似經驗,你在開車,你的伴侶或朋友坐在副駕駛座或後座,你在開車,他在碎念,可能是抱怨速度,可能是抱怨路線,最可怕的是在通過十字路口時,他會大喊「ㄟㄟㄟ,這裡右轉」,然後在差點發生車禍的情況下你硬轉了過去,他卻說「歐!看錯路了,是下一路口」,你很生氣的跟他抗議,他卻用更大的聲音回你「開車的是你,難道你都不會看路嗎?」
英文中的backseat driver指的就是手上沒握方向盤,但老喜歡對司機下指導棋,指指點點、發表意見的人。有趣的是,通常backseat driver很少意識到自己就是backseat driver,就好像在副駕駛座的指導員,很少覺得他們自己囉唆擾人,反之他們常會認為他們所提供的是中肯且被需要的建議,無論內容有沒有實質的建設性。
在新創領域中,這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新創業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克服困難、披荊斬棘,要面對諸多挑戰,所以傳統的「導師制」會面對一個重大風險:諸多的創業導師或是教練,變成一個搶戲的backseat driver!
其實backseat driver的問題,追根究柢,最關鍵原因往往是我們常常過度放大了自己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別人。我們其實瞭解多數創業者之所以創業,就是看到了現有狀態無法滿足的缺口或痛點,我們可比喻為他是負責開車的人,駛向他所判斷的正確方向和路線。當然,中間的路徑一定會因應環境變化而有所調整,但是這雙掌握方向盤的手,一定要很堅定、很確認。才能夠駛達他所認同的彼岸。
但是太多的創業導師有時會忽略「對於創業,創業者本身才是主角」這件事,因為自己在過去的眾多歷練經驗、生活體會、管理心得中,我們不自覺的放大了自己的重要性,認為我們所說的話都是有意義的,所做的建議都是對的,如果對方沒有聽,那就是他的損失、他的問題,因為這樣的心態思維,而成為backseat driver,提供過多不必要的建議,增加事件的複雜度,甚至主導專案的發展,輕則反客為主、重則鳩占鵲巢(這種事在大型VC投資案中可說屢見不鮮),原來美事一樁的新創投資,就成為令人抱怨的遺憾了。
好為人師,乃是諸多成功者的天性。在協助新創的路途上,很多時候「聽」比「說」來的更重要。其實或許創業者不一定需要這麼多建議,他自己知道路途遙遙、挑戰眾多,而他需要的,只是精神陪伴與資源支持。
「別領我行、別跟我走、在我身旁、做我摯友」,這是我們天使會的大家所認同的投資心法。其實,能夠避免變成backseat driver最重要的心態,就是縮小自己、讓別人贏!讓創業者贏,不是讓自己的自負、自大、和讓自己爽的心態贏。
PS:所以當我看到沒結過婚的兩性專家在電視上夸夸其言、年齡沒超過六十歲的養身專家現身露面侃侃而談,沒創過業的管理大師在創業論壇裡口沫橫飛的時候,或許他們講述的內容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我心裡總忍不住會想起,四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合組公司,盛大開幕,全球轟動,然後在一年內就宣布倒閉的故事。
【Part III思維轉換篇】
讓別人贏!
前一陣子老爸的好朋友送他黃俊雄布袋戲的表演票,在國家戲劇院公演。他約老媽去,老媽對布袋戲表演興趣不大,就說不去了,老爸只好約了想看戲的老朋友去看。
傍晚看完回來,剛好老媽不在。老爸告訴我,「厚!那個布袋戲真的是我看過有史以來最棒的表演!」老爸講得口沫橫飛,說那表演如何顛覆傳統布袋戲印象等等,我聽得如癡如醉,就好像看現場演出一樣精彩。晚餐後,老媽問起,那個布袋戲怎麼樣?老爸在餐桌上淡淡的說,「你真是有先見之明,還好你沒去看,表演就一般般。」我在旁邊聽了,眼睛瞪得超大,但還是決定默不作聲。
吃完飯,我問老爸,你怎麼和老媽說表演普普通通不好看?老爸笑著說「你要懂得讓別人贏呀!如果我回來和她講,哈哈,你活該,那麼好看就是沒去看,你就沒看好戲的命,以後知道了吧!」這當然也是一種做法,但是對整件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不需要再去炒冷飯,也不用再去找麻煩。我看到好看的表演,對我來說已經賺到了。多講一句話讓她贏,讓她覺得做對了決策,讓她爽。反正戲都已經看完了,如果這樣講還能夠讓人家高興,帶來一些附加價值,那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嗎?她心情好,我們生活也比較好過,對不對?」
是呀!我回想從孩童時期開始,打架時你打我一下,我一定要還手,總是要打到最後那一下,因為要贏;長大以後,和人家吵架總是要講到「最後那一句最傷人的話」,因為要贏;進入職場,無時無刻都散發著戰鬥氣息,誰敢對我不好,我一定加倍奉還,因為要贏;很多場合說話都如刺刀般的銳利直接,直攻要害,甚至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因為要贏;參加社團組織、朋友聚餐,都巴不得別人知道自己有多厲害、多博學,因為要贏。現今社會上的諸多顯學,都在教你怎麼贏,才能贏得漂亮、贏得徹底,好像這樣才是人生的勝利組。在我記憶中,很少聽到叫你「讓別人贏」的說法。
其實,讓別人贏,不代表就是讓自己輸。老爸的智慧,讓我思考了很久很久。
PS:一、老爸問我,你也會對老婆這樣子,「讓她贏」嗎?嘿嘿嘿,這境界實在太高,我想我還是需要再幾年的修煉吧!
二、這本書出版的時候,黃俊雄布袋戲不只已經在國家戲劇院登台,甚至都拍成電影上映了。真心希望這個傳統藝術能夠保存下去,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幼年時的共同回憶!
【Part IV 為人父母篇】
讓孩子贏
我是一個企業經營者,也是一個父親。我有三個可愛的小朋友,現在老大哥哥上國中,雙胞胎兄妹倆上小學。當年在生老大之前,我就在想,我要怎麼樣扮演父親這個角色,因為生活中的我,勢必會非常的忙碌。
我一直很認同小野先生所說的,父親要像山一樣的存在。我們不一定天天去爬山,但是當你想親近山的時候,山,就在那裡。同理,或許我不能每天都陪在孩子身邊,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只要在孩子身邊的時候,我可以保證我的心就在他身上。
有些爸爸天天回家,但是回家後,心卻不一定在孩子身上。也許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也許是滑著手機處理事情,有一搭沒一搭的回答孩子的問題。人雖然回家了,但是心其實還在加班。那樣的話,不論人有沒有回到家,其實都是一樣的。
我一直覺得我已經很幸運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的確需要頻繁的來往亞洲各國,雖然不用很長期的派駐當地,但常常一整個月出差不在家的總時數高達一半。但由於我是短天數來回,至少週末都還能撥時間帶小朋友出去走走。要同時兼顧經營者和父親,真的是一種藝術和選擇!
對小朋友生活上的事項,我並不插手管理。其實,每次看到大兒子吃飯狼吞虎嚥的樣子,都想出口講講他,但隨後想想,我自己也不一定都做得到(吃相不好看,搞不好我比小朋友更誇張);另外一點是,會開口唸他、糾正他的人已經太多了,還真的不缺我這一張嘴,就放他一馬吧!我有個能全心全意投入照顧孩子生活的好太太,所以小朋友生活上的庶務就讓她全權管理,如果我偶有時候要介入管理,但是人又常常不在,反而可能造成一種信念和規範不能持續的困擾。
如果生活上的瑣事不管,那爸爸管什麼?我個人認為爸爸要負責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並創造孩子生活中的快樂。對一個父親來說,這是不用每天在身邊,都一樣可以做得很好的任務。
閱讀過諸多文獻和資料,我發現其實父親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觀念的塑造者,孩子的觀念、對於事物的看法、對於生活態度的詮釋和界定,其實往往是由父親扮演一個潛移默化的角色。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父親所創造出來的環境,父親怎麼樣扮演一個在社會人際中的角色,其實都深深影響下一代的思維和想法。身為父親,尤其對同性別的兒子,影響更是深遠。
所以在老大從幼兒園畢業進入學齡期後,我們沒有選擇私校或是國際學校、公立學校,而是選擇了華德福的教育體系,後來再加入體制外實驗教育的學校。我希望他在低年級時,能在一個比較自然而且被充分尊重的教育環境中成長。曾有很多朋友詢問我同一個問題,你讓小朋友念體制外學校,那他未來如果要轉回體制內時,該怎麼辦?
我也就一樣的問題問過華德福的董事長,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嚴長壽先生。他問我,你覺得小朋友未來要在這個社會生存,應該要依靠哪些技能?答案不應該是國文、英文、歷史、化學等等學科吧?嚴先生認為,應該是以下三項能力:
一是與人相處的能力。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未來任何的工作或學習,一定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所以人與人相處的能力,其實是最基本的。但是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卻沒有著重在培養這件事情,甚至因為對於分數成績的追求,反而是逆向的在詆毀人與人之間那種最純真善良的價值(尤其是對小朋友尚未成熟的心智來說)。「與人相處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人之所以能在社會中成長的關鍵之一。
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生活和生命就是不斷的發現問題、創造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也決定了他的人生過得好不好、快不快樂。現在很多年輕朋友,由於父母親的過度呵護與照顧,基本上沒辦法自己擔負起責任,去解決自己或是家庭的問題。變成父母親必須時時刻刻跟著他、協助他,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媽寶」。如何讓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比學習任何的學問都來得重要。
三是面對挫折的能力。
人生不如意事,真的十常八九。挫折對於人生來說是很常見的,不論是處在哪個年齡層、哪個狀態都一樣。但是很多孩子也許平常已經習慣太多的掌聲,或是在生活中過度的被保護,以致未能在成長過程中體會挫折這件事情,也不知道如何與挫折相處,等到出了社會,才發現這是一個極為重大的問題。
嚴先生笑著說,在華德福,學的其實就是這三件事,至於那些學術性的學科,不論是在哪學、怎麼學、學得好或是不好,基本上好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哈哈哈,感覺起來,我好像變成在替華德福打廣告了。其實任何教育體制,當然都有它的優缺點,適才適性,我想就是最重要的關鍵。
未來,當我的孩子們有思考能力時,我會將他人生的選擇權還給他,讓他決定要去哪念書,讓他決定他要走向什麼樣的道路。其實我們做父母的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確認我們的下一代能在一個獨立、自在、安全的環境中長大,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決定在不一樣的時期,扮演不一樣的角色,來陪伴他的成長。我認為一個稱職的父母,並不是要去掌握他、控制他,而是要引導他、帶領他,讓孩子贏!因為人生是他的。雖然他的生命因我們而來,但是我們並不擁有他,這是很多父母看不破的,也是我們做父母的,一輩子要修的功課!
PS: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真難。「人生是孩子的,請將所有權還給他」,很多父母嘴上會說那當然呀!這不是廢話嗎?但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做不到啊……
【Part III思維轉換篇】
讓別人贏!
前一陣子老爸的好朋友送他黃俊雄布袋戲的表演票,在國家戲劇院公演。他約老媽去,老媽對布袋戲表演興趣不大,就說不去了,老爸只好約了想看戲的老朋友去看。
傍晚看完回來,剛好老媽不在。老爸告訴我,「厚!那個布袋戲真的是我看過有史以來最棒的表演!」老爸講得口沫橫飛,說那表演如何顛覆傳統布袋戲印象等等,我聽得如癡如醉,就好像看現場演出一樣精彩。晚餐後,老媽問起,那個布袋戲怎麼樣?老爸在餐桌上淡淡的說,「你真是有先見之明,還好你沒去看,表演就一般般。」我在旁邊聽了,眼睛瞪得超大,但還是決定默不作聲。
吃完飯,我問老爸,你怎麼和老媽說表演普普通通不好看?老爸笑著說「你要懂得讓別人贏呀!如果我回來和她講,哈哈,你活該,那麼好看就是沒去看,你就沒看好戲的命,以後知道了吧!」這當然也是一種做法,但是對整件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不需要再去炒冷飯,也不用再去找麻煩。我看到好看的表演,對我來說已經賺到了。多講一句話讓她贏,讓她覺得做對了決策,讓她爽。反正戲都已經看完了,如果這樣講還能夠讓人家高興,帶來一些附加價值,那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嗎?她心情好,我們生活也比較好過,對不對?」
是呀!我回想從孩童時期開始,打架時你打我一下,我一定要還手,總是要打到最後那一下,因為要贏;長大以後,和人家吵架總是要講到「最後那一句最傷人的話」,因為要贏;進入職場,無時無刻都散發著戰鬥氣息,誰敢對我不好,我一定加倍奉還,因為要贏;很多場合說話都如刺刀般的銳利直接,直攻要害,甚至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因為要贏;參加社團組織、朋友聚餐,都巴不得別人知道自己有多厲害、多博學,因為要贏。現今社會上的諸多顯學,都在教你怎麼贏,才能贏得漂亮、贏得徹底,好像這樣才是人生的勝利組。在我記憶中,很少聽到叫你「讓別人贏」的說法。
其實,讓別人贏,不代表就是讓自己輸。老爸的智慧,讓我思考了很久很久。
PS:一、老爸問我,你也會對老婆這樣子,「讓她贏」嗎?嘿嘿嘿,這境界實在太高,我想我還是需要再幾年的修煉吧!
二、這本書出版的時候,黃俊雄布袋戲不只已經在國家戲劇院登台,甚至都拍成電影上映了。真心希望這個傳統藝術能夠保存下去,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幼年時的共同回憶!
【Part IV 為人父母篇】
讓孩子贏
我是一個企業經營者,也是一個父親。我有三個可愛的小朋友,現在老大哥哥上國中,雙胞胎兄妹倆上小學。當年在生老大之前,我就在想,我要怎麼樣扮演父親這個角色,因為生活中的我,勢必會非常的忙碌。
我一直很認同小野先生所說的,父親要像山一樣的存在。我們不一定天天去爬山,但是當你想親近山的時候,山,就在那裡。同理,或許我不能每天都陪在孩子身邊,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只要在孩子身邊的時候,我可以保證我的心就在他身上。
有些爸爸天天回家,但是回家後,心卻不一定在孩子身上。也許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也許是滑著手機處理事情,有一搭沒一搭的回答孩子的問題。人雖然回家了,但是心其實還在加班。那樣的話,不論人有沒有回到家,其實都是一樣的。
我一直覺得我已經很幸運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的確需要頻繁的來往亞洲各國,雖然不用很長期的派駐當地,但常常一整個月出差不在家的總時數高達一半。但由於我是短天數來回,至少週末都還能撥時間帶小朋友出去走走。要同時兼顧經營者和父親,真的是一種藝術和選擇!
對小朋友生活上的事項,我並不插手管理。其實,每次看到大兒子吃飯狼吞虎嚥的樣子,都想出口講講他,但隨後想想,我自己也不一定都做得到(吃相不好看,搞不好我比小朋友更誇張);另外一點是,會開口唸他、糾正他的人已經太多了,還真的不缺我這一張嘴,就放他一馬吧!我有個能全心全意投入照顧孩子生活的好太太,所以小朋友生活上的庶務就讓她全權管理,如果我偶有時候要介入管理,但是人又常常不在,反而可能造成一種信念和規範不能持續的困擾。
如果生活上的瑣事不管,那爸爸管什麼?我個人認為爸爸要負責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並創造孩子生活中的快樂。對一個父親來說,這是不用每天在身邊,都一樣可以做得很好的任務。
閱讀過諸多文獻和資料,我發現其實父親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觀念的塑造者,孩子的觀念、對於事物的看法、對於生活態度的詮釋和界定,其實往往是由父親扮演一個潛移默化的角色。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父親所創造出來的環境,父親怎麼樣扮演一個在社會人際中的角色,其實都深深影響下一代的思維和想法。身為父親,尤其對同性別的兒子,影響更是深遠。
所以在老大從幼兒園畢業進入學齡期後,我們沒有選擇私校或是國際學校、公立學校,而是選擇了華德福的教育體系,後來再加入體制外實驗教育的學校。我希望他在低年級時,能在一個比較自然而且被充分尊重的教育環境中成長。曾有很多朋友詢問我同一個問題,你讓小朋友念體制外學校,那他未來如果要轉回體制內時,該怎麼辦?
我也就一樣的問題問過華德福的董事長,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嚴長壽先生。他問我,你覺得小朋友未來要在這個社會生存,應該要依靠哪些技能?答案不應該是國文、英文、歷史、化學等等學科吧?嚴先生認為,應該是以下三項能力:
一是與人相處的能力。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未來任何的工作或學習,一定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所以人與人相處的能力,其實是最基本的。但是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卻沒有著重在培養這件事情,甚至因為對於分數成績的追求,反而是逆向的在詆毀人與人之間那種最純真善良的價值(尤其是對小朋友尚未成熟的心智來說)。「與人相處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人之所以能在社會中成長的關鍵之一。
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生活和生命就是不斷的發現問題、創造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也決定了他的人生過得好不好、快不快樂。現在很多年輕朋友,由於父母親的過度呵護與照顧,基本上沒辦法自己擔負起責任,去解決自己或是家庭的問題。變成父母親必須時時刻刻跟著他、協助他,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媽寶」。如何讓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比學習任何的學問都來得重要。
三是面對挫折的能力。
人生不如意事,真的十常八九。挫折對於人生來說是很常見的,不論是處在哪個年齡層、哪個狀態都一樣。但是很多孩子也許平常已經習慣太多的掌聲,或是在生活中過度的被保護,以致未能在成長過程中體會挫折這件事情,也不知道如何與挫折相處,等到出了社會,才發現這是一個極為重大的問題。
嚴先生笑著說,在華德福,學的其實就是這三件事,至於那些學術性的學科,不論是在哪學、怎麼學、學得好或是不好,基本上好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哈哈哈,感覺起來,我好像變成在替華德福打廣告了。其實任何教育體制,當然都有它的優缺點,適才適性,我想就是最重要的關鍵。
未來,當我的孩子們有思考能力時,我會將他人生的選擇權還給他,讓他決定要去哪念書,讓他決定他要走向什麼樣的道路。其實我們做父母的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確認我們的下一代能在一個獨立、自在、安全的環境中長大,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決定在不一樣的時期,扮演不一樣的角色,來陪伴他的成長。我認為一個稱職的父母,並不是要去掌握他、控制他,而是要引導他、帶領他,讓孩子贏!因為人生是他的。雖然他的生命因我們而來,但是我們並不擁有他,這是很多父母看不破的,也是我們做父母的,一輩子要修的功課!
PS: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真難。「人生是孩子的,請將所有權還給他」,很多父母嘴上會說那當然呀!這不是廢話嗎?但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