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試閱一】
學習與疼痛共處


你會翻開這本書,很可能身體的慢性疼痛以及伴隨而來的情緒之苦,或多或少已經影響到你的生活。假如這是你的日常寫照,那麼在我們開始之前,不妨記住以下兩件事。

首先,你並不孤單。

其次,即使疼痛難以消失,學習與疼痛和平共處,卻是有可能做到的。

成千上萬的人已經發現,與疼痛和平共處是個歷程,有點像一首小步舞曲。如果生活完全由你掌控,你可能不會選擇這類型的音樂,但很快你就會發現,即使是在如此困難的處境,都還是有機會讓情況更好,尤其如果你願意進行一些好玩、有趣,並且向內探索的嘗試。而這些嘗試只有你可以做,無法假手他人。這些嘗試可以漸漸重塑你與疼痛的關係,不論這疼痛有多令人厭惡。

好消息是,這趟探索之旅不是只有一條路。它不是食譜或單一處方,不是學一用萬,也沒有統一方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而且早晚都需要學習如何與困難、挑戰、痛苦和平共處,因為在生命旅程中,每個人遲早都會遇到。

因此,你獨特的經驗,包括你面臨的種種困難挑戰,都不是正念練習的阻礙,也不足以妨礙你透過持續的正念練習來緩和疼痛,反而是重要且關鍵的成長元素。

帶著這樣的態度學習,你會發現,正念練習沒有失敗這回事,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要去哪兒,也不須強迫自己做任何改變。相反地,我們學習如其所是地承接,有覺察地活在每個當下。光是這樣,疼痛的經驗,以及我們與疼痛的關係,就會產生深刻的變化。


專注的力量

研究顯示,痛苦的感覺越強烈,覺察的方法就越有用,而且遠比分心的方法對緩解疼痛有幫助。轉向直接面對疼痛,比讓自己分心的轉離疼痛,效果其實更好。

世界級運動員都深刻了解這個道理,在受訓與比賽的過程中,他們會很留意身體的感受,留意時時刻刻的變化。有關正念減壓訓練的臨床研究也顯示,對慢性疼痛患者而言,轉向比轉離效果更好。令人開心的是,轉向直接面對疼痛,是可以訓練的技巧。


親自下場跳舞吧

你會拿起這本書來讀,正表示你已經有動力開始這個內在工程。也許你試過許多方法,但成效有限,如果慢性疼痛已經嚴重侵蝕你的生活品質,讓你無法過想要的生活,你已有足夠的學習動力。

我用「內在工程」這個詞,顯示正念減壓課程中的靜觀練習(meditation practice)需要有些紀律。但話說回來,即使過程中需要一些努力與堅持,但正念本身其實有趣又好玩,因此請記得,練習時不要太用力,輕輕鬆鬆的就好。不論從實驗或體驗的角度,正念都是一輩子的探索。

本書邀請你允許自己進入舞池,哪怕播放的音樂不是你喜歡的,這是實驗也是冒險。實際上,這麼做多少有機會改造你的生活。

老實說,除非願意全心投入一段時間,否則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事是有可能的。換言之,我們需要給自己,也給這個方法一個公平的機會。過程中不執著,也不強迫一定要達到什麼預期目標,以這樣的態度練習,然後再看看會怎麼樣。

正念減壓課程的時間架構是八星期,這八週能學到各種你可以終身運用的正念練習。因此,如果你跟著本書與內含的練習音檔,開展正念靜觀練習,建議至少也要投入八週。

最終,你會發現,生活本身就是一位正念老師。你也可以試著保持開放的胸襟體會看看,即使疼痛讓你受苦,甚至感覺是最惡劣可惡的敵人,但如果願意仔細聆聽,它也很可能是你的導師,甚至是你的盟友或朋友。

【內文試閱二】
與疼痛共處的七個原則


想要培育正念,讓正念對慢性疼痛或其他困難狀況有所幫助,有些基本的原則、態度或觀點會很有幫助。

這裡提出的七個原則,有些我們前面已經看過,但這些原則是如此基本,很值得一再閱讀,甚至是記下來。

如同靜觀練習本身,規律地提醒自己這些原則對我們有益。請至少每天提醒自己一次,例如剛起床時,或甚至是時時刻刻的提醒。


原則一:不論面臨什麼狀況,只要還有呼吸,你身上好的地方都比不好的地方多很多

想改變你與疼痛的關係,需要大量汲取已經蘊含於你身心內的資源。讓這些資源為你所用,提升生活品質,時復一時、日復一日。

原則二:正念的力量只在當下

當下的力量是驚人的,然而,大多數時間我們都活在過去和未來,活在記憶與不斷的計畫裡,活在擔憂或期待中。我們很少能真正了解,當下是我們唯一可以活著的時刻,更遑論體驗到當下的力量和療癒。

當下,是我們唯一可以做些什麼的時刻——可以學習、成長,可以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可以表達情感、謝意,可以去愛。說來也奇怪,即使這些事我們都知道,但要真實地活在當下,竟然非常具有挑戰性,需要溫柔而堅定地不斷提醒自己。你也可以說,需要不斷地重塑自己。


原則三:安住於此時此刻

當然,如果此時此刻是我們喜歡的,我們會想要有更多時間駐足於此,越久越好。但事實上,我們很容易錯過當下,即使在開心時也是如此。因為我們習慣在每個當下不斷製造各種想法與感受,心經常不在現場。即使在開心時,也很容易覺得沒有我們所希望的那麼好,或那麼愉快。

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不論是否正為慢性疼痛所苦,我們這顆心老是希望事情有所不同——你有觀察到這點嗎?

另一方面,如果當下狀況是不開心、我們不喜歡的,當然更不會想要停留。特別是在承受劇烈疼痛時,當然不喜歡。於是,我們會用各種方式分散注意力,好逃離當下情境。

原則四:面對惱人的情境,我們通常會有兩個慣性

在面對不喜歡的狀況,或者不希望別人也受苦時,我們通常會進入兩個慣性 :

第一個慣性陷阱是:我們會掉頭走開,盡可能忽略或逃避,或者反而緊抓著麻煩不放。不論哪一種,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然後,我們會試圖用熟悉的方式來削弱疼痛,例如:喝酒、吸毒、吃東西、沉迷手機、狂看電視、不停刷社群媒體或貼文,從一個陷阱跳到另一個陷阱。即使這些因應策略與不斷讓自己分心的方式,無法讓我們感到滿足,還是會持續做。這些事雖然多少可以短暫緩解不適,但持續追求很容易導致上癮、與自己失連,變得更不快樂。

如果沒有覺察,我們使用的這些3C設備,可以輕易降低生活品質,腐蝕許多最重要的時刻,長期而言,衍生出更多生活問題與壓力。

研究資料顯示,從2021年至今,人們檢閱手機的次數平均一天高達250次,差不多每小時16次。在此,我提供一個實際有用的解毒劑:發現有想要拿起手機的衝動時,用正念去覺察,也許把整個滑手機的過程當作靜觀練習,這個做法可以迅速幫助自己做更明智的調節與節制。

除此之外,當面臨壓力或不喜歡的情境時,由於身體的疼痛與挫折,我們很容易變得易怒、暴躁或憤怒。這些都可以理解,但對我們無益。

第二個慣性陷阱,也是在面對疼痛時很容易有的現象,就是抽離。拉開距離,切斷自己與他人或與生活的連結,讓自己無感,不論在身體或心理的層面,都活在不斷限縮自己的狀態中。

所有這些適應不良的因應方式與逃避策略,都無法讓我們獲得快樂與安適。強顏歡笑、把苦往肚裡吞,長期而言也不是好策略。

希望我們都能明白一點,抱怨疼痛所導致的生活困境,即使再怎麼正義凜然,都無法改善狀況,甚至可能會讓我們陷入更大的挫折與絕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