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立如睡,虎行似病:鋒芒太露容易沒飯吃
原文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牠攫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
譯文
雄鷹站立的樣子好像睡著了,老虎行走時懶散無力彷彿生了大病,實際上這正是牠們捕人吃人的高明手段。所以真正聰明的人要做到聰明不顯露、才華不炫耀,如此才有幹大業做大事的擔當和力量。
鋒芒太露容易沒飯吃—這是跌過跟頭的老祖宗們寫下的忠告!可惜很多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認為自己聰明過人、能力超群,看誰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朵花,什麼都不放在眼裡。這種人最容易沒飯吃,甚至會為此丟掉性命。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這句話,意思就是,真正的聰明人身懷絕技而深藏不露,絕不到處炫耀,而是等待時機一鳴驚人。有才華固然好,但不能整天頂在頭上。就像有錢當然是好事,但你會每天提著錢箱子到街上去顯擺嗎?
才華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一個有才華的人能得到大把的表現機會,一個無能的人,即使再張揚表現自己也不可能成功。但一個有才華的人過於炫耀自我,壓抑了他人的表現空間,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就必然招致眾人的一致嫉恨。如果發展到這一步,此人的前途和事業就非常危險,隨時可能被人拉下馬來!
三國晚期的諸葛恪,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的兒子。名門之後,家教嚴格,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才思敏捷、天賦過人的特質,大家都認為他的才能超過了其父諸葛瑾。不過,諸葛瑾不為有這麼一個好兒子感到高興,反而覺得諸葛恪會給家族帶來不幸。為什麼呢?諸葛瑾說:「恪性格急躁、剛愎自用,而且太喜歡表現自己,鋒芒過於外露,終將引來禍端。」果不出父親所料,諸葛恪長大掌權後,逐漸獨斷專行、以才壓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最好,目中無人。建興二年(西元二五三年)十月,托孤大臣孫峻暗中聯合吳國君主孫亮,以赴宴為名將諸葛恪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將諸葛恪殺害,時年五十一歲,其家族也因此遭受牽連被誅滅。
在這個世界上,常見才華出眾卻被排擠的人。他們才華在手,就像擁有一把傳世名劍,逢人就要吹噓一番,拿在手中四處揮舞,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驚世之才,傻乎乎地把自己樹成人人想打的活靶子。他們看不見自己腳下的火坑,就這樣不知不覺掉了進去。
才華猶如一把雙刃劍,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所以運用起來應當小心翼翼,平時應插在劍鞘裡。凡是做大事業的人,都應該修煉「藏露」之功。明代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文章作到好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才智的使用也應如此,用至好處,只是恰好。當智則智,當愚則愚,愚也是一種智。必要時,裝一裝「低能兒」,做一做「糊塗人」,都是明智之舉。
當一個人遭遇挫折的時候,或許會抱怨大喊——我這麼有才華,為什麼卻落到這樣的下場?蒼天真是不公!蒼天真的不公嗎?非也,是這人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的緣故。這都是自己造成的。當一個人面臨人生敗局時,是否應該自我反思一下呢?是否有些地方做得太過分了?是否目中無人,過於突出自己,忽視了其他人的感受?是否自以為聰明絕頂,別人都愚不可及?一個人如果這樣反思一番,就能找到問題的癥結,然後對症治療,等頓悟明澈之後,也就真正成熟起來了!
翻開《二十四史》,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被小人運用陰謀詭計殺害的忠臣名將不計其數。韓信、岳飛、袁崇煥等等,莫不如是。這種悲劇的發生,一方面是因為小人過於奸詐殘忍,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因為被害者不懂玉韞珠藏的智慧呢?他們風頭過於張揚,才華過於橫溢,同時又目空一切,不把身邊的同僚甚至自己的老大放在眼裡,這樣的人不掉腦袋才怪。
此外,《菜根譚》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士君子之涉世,於人不可輕為喜怒,喜怒輕,則心腹肝膽皆為人所窺;於物不可重為愛憎,愛憎重,則意氣精神悉為物所制。」意思就是,一個人為人處世,不可喜怒形於色,否則心腹肝膽都讓人看透了;對待外物,不可愛憎太重,否則意氣精神都會受到外物的控制。西方世界也有類似的說法:「法國人的聰明藏在內,西班牙人的聰明露於外。」前者是真聰明,後者是假聰明。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一定不能自作聰明,要學會真聰明—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進不知退;只知自我表現,不知韜光養晦。如此一來,我們即使才高八斗,也照樣兩手空空。
在社會上行走,我們每個人都要掌握這種低調隱忍的做人絕學。多一些深思熟慮,少一些鋒芒畢露,千萬不要把肚子裡的「寶貝」像竹筒倒豆子一樣全拿出來。若不懂這一道理,肚裡有再多的寶貝,也終將成為別人的囊中之物!
兔子急了會咬人,千萬別把對手逼到絕路上
原文
鋤奸杜倖,要放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譯文
剷除邪惡、杜絕小人,有時應給他們留一條改過自新的生路。如果逼得對方無立足之地,就像把老鼠能夠逃生的出口都堵住,牠會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把一切好東西全都給你咬壞。
為什麼說兔子急了也會咬人呢?要知道,兔子本來是溫順的動物,不到萬不得已牠一定不會反擊。但如果被人逼到絕路上,就必然會孤注一擲。
正因這個道理,落水狗不能打,打急了會竄上來跟你拼命。窮寇不要追,是因為困獸猶鬥、垂死掙扎,會對你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做人做事要懂這個基本常識。給對方留條活路,你也受益無窮。不過有些人就喜歡落井下石、斬盡殺絕,結果呢,對手永遠殺不絕,自己的立足之地反而越來越窄。
東漢年間,大將竇固率軍攻擊匈奴。這支匈奴騎兵只有五百人,從大漠深處飛奔而來,為的就是趁秋收期間搶奪老百姓的糧食。但他們剛入關不久,就被竇固的兵馬圍在了一座山谷中。漢軍把山谷兩側的出口堵個滴水不漏,然而連續向內攻擊了十幾次,都沒能把這區區五百人殲滅。匈奴人組成一個圓陣,躲在石頭後面,不停地向外放箭,谷口躺滿了漢軍士兵的屍體。
竇固見此情景,命令部下把一側出口的士兵撤走,留出一條路。部下大惑不解:「將軍,敵軍陷入重圍,就是插翅也飛不出去啊!何況只有區區幾百人!只要再攻數日,一定能將他們全殲!不知您為何要放他們逃生?」「當然不是放他們逃生。」
竇固說,「現在他們沒有退路,必然個個向前,奮勇死戰。何況谷內草木繁盛、水源充足,他們也困不死。長時間這樣耗下去,就算我軍最後大獲全勝,也已經傷亡慘重,所以才要放他們出來,在追逐中斬殺他們。」
情況果然如竇固所料,這支匈奴部隊從山谷裡逃出來之後,眼見有了生路,拼命地向北逃跑,猶如驚弓之鳥,隊形散了,人心亂了,沒有人再想著回頭跟漢軍拼命。
竇固率領的漢朝騎兵就在後面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斷用弓箭進行射殺,不到一天,就消滅了這股入侵之敵。
兵者,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我們把敵人逼到絕路,看不到一點希望,他們反而會破釜沉舟,跟我們來個魚死網破。此時的敵人個個是猛虎,個個背水一戰。我們要想打勝仗可就不那麼容易了!即使最後贏了,也已經付出巨大的代價,得不到任何好處。
在歷史上,像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例子屢見不鮮。春秋時,燕將樂毅出兵攻打齊國,只有即墨城沒有攻打下來。他們就圍得死死的,猛攻緊打。這時齊軍已到垂死的邊緣,突然齊國名將田單振臂高呼:「國就要亡了,我們怎還會有家?」於是士兵人人有誓死報國的決心,竟然一戰收復全部失地。請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燕軍在攻到即墨城時能放對方一條生路,他們必將爭相逃命,哪有士氣可言?就算換個地方再戰,對方因為有了失敗經歷,如同驚弓之鳥,也是最容易對付的敵手,可謂最薄弱的環節。瞄準這個環節一刀砍去,哪有不勝之理?
生意場上也是如此。曾經的蒙牛總裁牛根生說:「不要把你的競爭對手逼到絕路,也不要輕易激怒他︙︙損人一千、自耗八百的蠢事不要幹!」事情往往如此,當我們咄咄逼人,把對手逼得無路可逃的時候,往往自己發不了財,甚至會賠個精光。因為對方無路可走的時候,必定會像兔子蹬鷹一樣,以瘋狂的策略給我們致命的一擊!這樣一來,即使我們擊敗了對手,自己也傷得不輕。這樣的話,就算不上什麼勝利,反而是不敗之敗了。
為人處世,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我們總會碰見形形色色的人,許多人或許會露出弱點和錯誤,這個時候如果你步步緊逼,抓住別人的錯誤打擊到底,不給一點面子,也不給對方一點臺階下。如此一來,對方就會跟你針鋒相對,撕破臉皮鬥到底,不是他死就是你亡!你們之間不僅做不了正常的朋友,說不定會成為世代的仇敵。這對你人脈圈的拓展非常不利,必將嚴重影響你未來事業的發展。
我們一定要懂得「千萬別把對手逼到絕路上」這一處世法則。對於那些不足掛齒的小錯誤,應該大度地給對方一個調整糾正的機會,必要時甚至可以幫對方遮掩一下。這樣一來,你收穫的不僅是衷心的感激,還有眾人死心塌地的支持!
別輕易交心:誠實不當傻瓜,坦誠而不幼稚
原文
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人,應須防口。
譯文
對沉默寡言、表情陰沉的人,不要輕易地推心置腹;碰到滿臉怒氣、自以為是的人,則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大嘴巴。
凡是吃過虧、栽過跟頭的過來人都喜歡說這樣一句話:「忠厚是無用的別名。」這種說法也許太刻薄了一點,但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這句話絕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教人作惡的不良言辭,而是無數過來人在屢屢碰壁之後,歸納總結出的人生警句—他們都曾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你過於忠厚和誠實,別人套什麼話都一一作答,但等你問別人的時候,對方卻以各種各樣的理由給予推託。這之後的感覺就像被人扒光了衣服,而別人卻穿戴體面地坐在車廂裡笑你傻瓜!確實如此,在現實中到處可見被騙了還幫人數錢的人,他們回頭還不忘說句「謝謝」。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為生存而奔波,為生存而殫精竭慮。為了生存下來,為了生活得更好,我們有必要讓自己有智慧,有必要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遊刃有餘。因此我們要牢記的一條準則就是—做人不可太老實,否則很可能一輩子拼命奮鬥卻一無所獲。
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勤奮一生卻仍然不能富有起來?相信在這裡能找到正確答案。
做人不可不真誠,但也不可太老實,這並非教人學壞的言辭,而是痛心教導世人在為人處世時要懂得彈性和技巧。要知道,歷史上很多人就是因為過於忠厚實誠,輕易交心而洩露底牌,最終為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
宋文帝劉義隆,中國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其人忠厚仁慈、為人大度,經常對年老、喪偶、年幼喪父及患重疾而生活困難的民眾進行撫恤,因此深受百姓愛戴。
看到父皇如此年富力強,急於篡權的太子劉劭,把文帝的玉像埋在含章殿前,詛咒他快死,好讓自己快點繼位。剛開始,文帝蒙在鼓裡不知道。不久,劉劭的奴僕陳天興與婢女王鸚鵡私通被發現,被劉劭給殺掉了,與他一起埋文帝玉像施行詛咒的太監門慶國嚇壞了,誤以為自己肯定也要被滅口,於是就向文帝坦白告發了事情的真相。
文帝得知以後,又驚又氣,派人搜查王鸚鵡家,獲得太子的不少罪證。當夜,文帝與尚書僕射徐湛之密謀,準備廢掉太子,同時還要賜死太子的同黨—小王爺劉浚。
眼看兩個陰謀家就要完蛋,因為文帝只要一下令,這個局也就定了。可是,這個輕而易舉的勝局,竟然壞在文帝自己身上。忠厚坦誠、胸無城府的文帝一時昏了頭,竟把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潘淑妃。潘淑妃是什麼人哪?小王爺劉浚的養母啊!她愛子心切,秘密通知小王爺劉浚。劉浚馬上派人速報太子劉劭。他們連夜起兵,攻入皇宮,把文帝給殺了。文帝時年四十七歲,可謂英年早逝。
如果文帝能事先想想潘淑妃與劉浚的關係,以及劉浚與太子的交情,參透其中的利害,又怎會輕易洩露這麼重要的機密呢?所以,仁慈誠實可以,但切莫在任何關鍵問題上都胸無城府、毫無戒備。這就告訴我們在說話做事之時,一定要看清對方是誰,瞭解這人是什麼性格,平時做事的特點是怎樣的……這一切事先都要有個基本的分析,千萬不可對誰都忠厚老實,動不動就掏心掏肺。
《菜根譚》中說:「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的確如此,那些沉默寡言、喜怒不形於色的人,他們的城府往往很深,心機也特別多,與之交往就必須注意—千萬不能太急著把自己的底牌暴露給他,因為你不知道他是善意還是惡意,是敵人還是朋友。如果說話做事太倉促、太缺乏考量,很容易就被對方抓住弱點,反過來鉗制你!
相信被欺騙利用的滋味沒人喜歡吧?為了避免這樣的下場,我們要讓自己「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一忠告聽起來好像很滑頭,實際上並非如此,這是一種謹慎的處世態度。與人交往,必須牢記一個原則—誠實但不當傻瓜,坦誠而不幼稚。
誠實但不當傻瓜,是什麼意思?就是保證自己說給別人聽的話大都是真實的,不含欺騙成分,但在關鍵問題上有所保留。如果把自己的全部資訊毫無保留地告訴對方,那就是傻瓜了。比如跟人做生意,你不弄清對方是什麼人,不瞭解他的用意,然後就將重要資訊洩露給他,這時他就可能會甩開你,直接去跟客戶做生意。
坦誠而不幼稚,又怎麼講呢?世界上總有人心險惡的一面,我們要懂得把握分寸。如果總是懷疑一切,拒人於千里之外,說明你不夠坦誠。但如果不管對方是什麼人,都傻呵呵地跑過去掏心窩子,一廂情願地以為會收到對方善意的回應,這就相當幼稚。
誠實與傻瓜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此。這要求我們,對待不同的人,說話做事要有所區別。逢人只說三分話,這三分都是真話,那七分不說的,也是真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拋出來的是真心,藏在心裡的當然也是真心。所以,在為人處世過程中,我們可以忠厚,但絕對不能當傻瓜,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是可悲的,這種醜事千萬別落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