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6歲的對話練習課

79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堂課 成長:與自己對話

我覺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我怎麼看待自己?我會怎麼形容我自己?
我覺得我的缺點是什麼?優點是什麼?和別人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哪一樣東西、哪一件事最能標誌我的性格或特質?
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件事是什麼?
我有沒有看到,成長的過程中,哪些人陪伴過我?
哪件事讓我覺得自己長大了?我從中學到了什麼?

葡萄牙詩人佩索亞喜歡用異名發表作品。他創造了上百個異名,各有獨特的身分與性格,雖說是佩索亞的化身,但既是他,又不是他。
佩索亞於一九三五年逝世。另一位葡萄牙作家喬賽.薩拉馬戈在小說《詩人里卡多逝世那一年》中,便假想佩索亞所創造的異名人物─醫師詩人里卡多.雷耶斯,在獲知佩索亞辭世的消息後,從里約熱內盧搭船回到里斯本。經過多年的異鄉漂泊後,回到故土,與佩索亞的靈魂促膝長談。這趟返鄉之旅中,里卡多.雷耶斯回望這座孕育自己的城市,在動盪不安的時局中,凝視自己一生的漂泊與抑鬱,與自己的創造者對話,同時也在與自己的靈魂對話。
我想,我們都需要如此深刻的自我對話,有時甚至要走出自己,站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角度,用另一個「我」的身分,跟自己說話。
我是誰
在思考上述核心問題之前,我先讓同學們閱讀李家同〈我是誰〉這篇文章。故事裡,剛過世的教宗向天堂辦事員介紹自己時,先是搬出了教宗、歐洲樞機主教、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全球兒童扶助基金會董事……等等頭銜,但辦事員始終蒐尋不到他的資料。接者,教宗回想自己人生中最幸福而充實的一刻,談到了最初的自己:人們稱他保羅神父,在羅馬鄉下照顧孤兒,日子平凡而辛苦,心中卻無比滿足。
我希望同學們思考:當你卸下臺南一中學生、科學班學生、校排第一名、奧林匹亞國手……等等頭銜後,你是誰?什麼事物能讓你由衷感到滿足與幸福?或者,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此外,我也請同學們讀一讀臺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的得獎作品,例如李鈺甯〈應許之地〉、羅心怡〈我們這一代〉等,同時也思考:同樣是高中生,他們怎麼看自己、書寫自己。
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賽門.西奈克在《找到你的為什麼》一書中談到,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為什麼」,那是人生熱情的來源,只是自己不一定能馬上辨認出自己的「為什麼」。
於是我參考賽門.西奈克的方法,略作修改,讓同學們先蒐集屬於自己的故事,回望自己的人生歷程,並追憶:過去的自己遇到過什麼重要的人?發生過什麼重要的事?對哪些人事物難以忘懷?
接著,請每個人在一張白紙中間畫一條線,將剛才回憶的事件記在紙上。若是快樂、幸福、令你回味無窮的事件,就標示在線的上方,位置越上方就代表快樂的程度越高、越有成就感。若是悲傷、艱難、困苦,或是你不想重來的回憶,就標示在線的下方,位置越下方就表示越低潮、感受越負面。
其次,再將紙上最重要的幾件事圈起來,並自我扣問:這些事件如何影響我,使我成為現在的我?
從外面看自己
在自我對話的時候,可以採用變換人稱的策略,透過語言讓我們與自己保持一種距離。這是約拿.博格在《如何讓人聽你的》中提出的觀點。當我們使用第二人稱「你」,或站在旁人、局外人的角度與自己說話,可以幫助我們拉出距離,不陷溺在自我當中,而以更客觀、清晰的角度看待自己。這跟蘇東坡的體會不謀而合:「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因此,我請同學們閱讀林懷民〈失足與起步〉,認識第二人稱的寫作口吻,並讓同學們設想:當生命只剩下一天,你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每一步、每一個腳印時,你會有什麼感觸?會想對自己說些什麼?並請同學以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的方式跟自己對話。

恐懼症 鄭琇璟
排球從同學手中拋了出來,在空中形成一道拋物線,就快落到我面前時,我知道我應該伸出手接住球,但腳就是不聽使喚,一個側身躲過這顆球。
「你要接球啊!不然你永遠都考不過!」
這是我不知道第幾次的排球考試了。對其他人來說再簡單不過的排球傳接,在我眼裡,就是一個又一個隨時會砸到腦袋的「凶器」,如洶湧潮水般襲來。
我不確定是何時開始如此怕球,只記得從小到大,我身上彷彿有某種對於球的神祕引力場。無論是體育課練習排球,在運動場邊休息,甚至是跑操場時,都會被球打到。記得有一次國小的體育課,我們班和學長姐打躲避球,身材瘦弱的我理所當然被要求在場內。看著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穿梭在人群間,我的腿止不住的顫抖,茫然跟著人群跑。當球傳到一個高大又胖壯的男生手裡,我驚慌地想往人群鑽,卻忘了自己正背對著他。剎那間,我的頭感受到一股強大的衝擊力,緊接著是一陣暈眩。我顛顛跛跛走出場外,整個世界都在眼前搖晃著,扭絞著,一切變得模糊,卻沒有一句對不起,或是要不要送你去保健室,反而是體育老師的一句:「二十一號,你哭什麼哭!」和周圍嘩嘩吵嚷的笑聲。
此後,踏上運動場的我就像一隻受驚的小白兔,害怕天外飛來一顆「殺人凶器」,害怕同學訕笑的目光,害怕體育老師劈頭蓋臉的謾罵。即便現在已升上高中,這種恐懼彷彿已深深刻在骨子裡,排斥如籃球、排球等有一定大小且會在空中「亂竄」的球類,導致我悲慘的體育成績,成為大家眼中的書呆子。
我不是沒想過克服恐懼,我曾嘗試控制自己不要一味躲開球。正當我伸出手,球卻徑直往胸口砸來,難道這就是克服恐懼的代價?僅存的希望像星星之火,太過微弱,禁不起大風的摧殘。
我澈底放棄了,做再多也是徒勞。
或許是我意志力不夠,但我真的累了,不想也不敢再試;或許是我缺乏抗壓能力,因為一點挫折就從此不願再接觸;又或許是我太在意他人的目光,不願在別人面前展現自己笨拙的一面。
比起學業方面的春風得意,體育彷彿是我的陰暗面,面向陽光時身後的影子。童年記憶如影隨形,像是隻揮之不去的蚊子,不時的嗡嗡聲擾亂著人的心智。雖然目前還沒找到消滅這隻蚊子的方法,但人生的路還很長,或許哪天會遇到超強防蚊液呢!

成績單 楊思祈
打開成績單,參差的數字映入眼簾,不好看,但我不因它們而失望難過,因為,我已明白自己的心。
我一直都很愛讀書。讀書,對我來說是生活的樂趣之一,親自推敲那些文字、數字的感覺,勝過和好友談天說地,因此我總是樂於投入數倍於別人的時間來讀書,成績自然就特別好。然而國中時,我漸漸迷惘了。
週週、天天、節節的考試堆疊再堆疊,先是「畢氏定理」,「浮力原理」緊接在後,「古典詩選」馬上襲擊而來……太多太多的考卷、太多太多的分數,我漸漸被那些一百、九十、九十五模糊了眼睛。慢慢的,考卷上的字開始消逝,我便只看得到上面大大的數字了。
我努力了許久,讓那數字從八十五、八十九,慢慢推進到九十五、九十八,但卻怎麼努力也沒辦法再往前,這種急切求好的心情,給了我很大的壓力,而且從前讀書時那喜悅的心情,也不復存在。那數字越高,我的笑容卻不見增加,反而減少了。這種生活有什麼意義呢?我開始懷疑。
禍不單行,因為家族遺傳的關節炎併發症,我患上了睡眠障礙症。每晚總要輾轉反側許久才能入睡,入睡後又時常醒來。這麼長久下來,我有了嚴重的頭痛。
頭痛,悶悶的痛,彷彿腦袋裡有一顆巨石。不移動的話,倒只有沉重的壓痛感,但若稍微走動,腦袋裡的巨石就會恣意跳動,碰撞我的頭殼,好像我的頭成了一座大鐘,那巨石如鐘槌在我腦袋裡撞得「噹噹」大響,疼痛也隨著鐘聲擴散,甚至當我靜止時,那疼痛也不會馬上褪去,而是持續的、頑強的存在,彷彿「餘音繞樑」。在疼痛的肆虐下,我根本什麼事也無法完成,更別說維持好成績了。
我的成績節節敗退,想要咬牙撐下去,但現實不允許。我吶喊著,卻沒有人聽見。無助的我,只好自己縮成一團,瑟瑟發抖。在寒風中,那困擾我許久的問題又再次浮現:這麼做有什麼意義?我真的有必要為了一個數字,付出這麼多嗎?奇怪的是,那疼痛巨大的聲響,遮住了我心中其他的反對聲音。忽然事情變得簡單:不必。
發現自己以前所做的那些事都是可笑的。從前,我的努力換來的是贏,贏過別人、贏過自己,我在方寸之地奮力耕耘,但收成卻每每不如預期。贏,不能帶來真正的喜悅,只有無盡的奔馳。但在疼痛肆虐之時,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付出極大代價,贏,再也不夠了。我回想起從前那單純的快樂,僅僅是明白一件小事,探究出一個道理,就足以讓我開心一整天。原來,我愛的是學習這件事本身,而不是它所能為我達成的目的。當我忽視自己所學的內容,僅在意它能帶給我的分數時,我永遠也不滿足。然而當我認真的面對一字一句,如同在廣大的原野漫遊,隨手採集取之不盡的野果,它們甜美的汁液入喉,沒有緊湊的時程、工作,只有自如自適的優閒時光。我終於明白,有些事,不應是到達目的的手段,而應是目的本身。
升上高中,靠著醫療的幫助,我幾乎能像正常人那樣生活,但那段痛苦的日子,我從未忘記。我依然在乎分數和名次,但不再汲汲營營,追尋天邊的雲影,而是隨心採摘處處可得的漿果。疼痛仍烙印在我心中,但就是因為它,使我明白了自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