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要開始整理了吧!
人生就是反覆在做「得」與「捨」的抉擇,
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抉擇,如果沒有像掃毒軟體一樣定期執行,
每天每天累積下來,執行一次就要「跑」很久……
原本以為,年紀大了,膠原蛋白會流失,所以臉部開始鬆弛,出現細紋,總之就是顯老。骨質也會流失,所以蹲不下去又站不起來,小小跌倒或碰撞就容易骨折。沒想到有一種能力流失得更快,卻很少察覺,或乾脆忽視,我認為那應該是收納整理的能力。
如果沒有定期反省並意識到收納整理能力的流失,人就會慢慢被雜物包圍起來。雜物也不是很願意被定義為雜物,一開始那些東西是被主人視為可以保存珍惜或裝飾收藏的心頭好物,能力許可的時候,為它們準備足夠放置的空間,櫃子不夠就再買一個櫃子,抽屜不夠就買各種尺寸的收納箱,直到東西越堆越多,越堆越雜,沒辦法斷捨離的結果,就是放置不管,或不是不管,而是不知道怎麼管。有時候把雜物堆一堆,用一塊花色美麗的布覆蓋起來,或收進一個小倉儲或小房間,不去開門就好。一放好幾年,偶爾打開來看,發出驚呼,「原來有這東西啊」,但也不能怎樣,立刻又把它們藏好。
回憶也跟雜物一樣,不是不見了,而是塞在角落,不去回想,就會遺忘。
人生原本就是日復一日的堆積與清理,身體的腸胃排泄功能即是每天默默進行這些程序的無名英雄,腸胃一怠工或躁動就很麻煩,所以便祕跟腹瀉才使人煩惱。身體內的堆積與清理往往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吃進去再排出來,不管是昂貴美食還是廉價粗食,入口當下的口感跟結帳當下的金額雖有差別,之後就變成一樣的東西了。
但我想到人生最難的整理,應該是那些身外之物吧!明明不在身體裡面,卻共同組成一整個人生。
自嬰兒期開始,我們就慢慢累積身外之物。喜歡的玩具,習慣抱著睡的小被被或絨毛娃娃,第一本自己買的書,第一套蒐集的郵票,初戀情人送的項鍊,沒有數位相機之前那些柯達富士或柯尼卡沖洗出來的相片以及每本都很重的相簿……諸如此類。一旦有紀念意義就更捨不得清理,害怕一丟棄就沒了記憶,久而久之恐怕成為寡情的人。即使沒有紀念價值但入手當時花了不少錢,有了金錢的重量,就更捨不得丟。說穿了,人生就是反覆在做「得」與「捨」的抉擇,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抉擇,如果沒有像掃毒軟體一樣定期執行,每天每天累積下來,執行一次就要「跑」很久,只是軟體自己會跑,關於自身的收納整理可沒辦法交給程式去處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
家裡的祕密黑洞
最近終於懂得反省,過去那些年,
究竟以什麼心態,或如何失控的採購慾望,
把那麼多東西放上高處那個黑洞。
每個人的家裡應該都有祕密黑洞,我家有,爸媽家也有,你家應該也有。
黑洞的形體可能是抽屜,最靠近牆角的抽屜或書桌最底層的抽屜。也有可能是位置比較高的櫃子,或不常開啟的櫃子。或是個鐵盒子,類似餅乾盒。或是紙箱,或透明收納整理箱,也可能是個隨手拿來的購物紙袋。各種不同材質形體,大小體積不拘,最後都變成祕密黑洞。
所謂祕密,倒也不是什麼不能說與人聽的祕密,而是黑洞裡的東西,擁有謎一般的來路,加上時間沉澱,彷彿身世成謎,無人相識。
黑洞裡面塞滿當初可能不知道要幹麼,或猶豫著該留還是該丟,或基於某種暫時還釐不清自己與物品究竟何種關聯的東西,做不了決定或不想做決定時,只好先塞進洞裡,從此不見天日。那些東西在黑洞裡可能度日如年,可能受潮,有了鏽漬斑點,越早被丟進去的東西,越容易被擠進角落深處,或被堆疊在底部不能喘息。一個黑洞的空間用罄時,再開啟另一個黑洞,若能定期清理當然最好,但黑洞之所以是黑洞,往往五年或十年或更久都無法從那種狀態脫身,否則也不夠格稱之為黑洞。
譬如我家的黑洞,主要是一個靠牆邊的櫃子,有兩扇門打開的那種小櫃子,裡面分成上下兩層。上層塞滿各種線材,塞進去當時,可能覺得往後應該會用到,幾乎是打開櫃門就快速塞進去,久而久之,那些線材呈現互相纏繞糾結的狀態,好像蚯蚓的巢穴,時間一久,完全忘記那些線材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可能是二十年前的電話線,十年前的網路線,或電腦螢幕連結主機的D-sub線或DVI線。因為科技演進,接頭格式不斷推陳出新,都不曉得哪一種比較新,或哪一種已經被淘汰了。
櫃子下層是各種外包裝紙盒,紙盒裡面還有各式保證書。塞入當時,可能覺得若在七天鑑賞期出了什麼問題,應該要放入原包裝盒子退換貨才行,當初的謹慎似乎沒錯,但堆積久了,原產品已經遺失或故障,盒子跟保證書卻依然躲在黑暗的櫃子裡,怎麼想都有點淒涼。
丸井百貨的淺藍色大衣
不管是斷、捨、或是離,都讓我幻想衣物也有擬真的人類情緒,
我們隔著回收箱的兩端,向那段甜美的青春說再見。
終於,還是跟那件淺藍色大衣告別了。來來往往猶豫不決,折騰了數年,幾度做了決定,後來又因為捨不得,重新掛回衣櫃。人若念舊,加上舊物又有回憶沾黏的情感,捨棄的想法往往加深了絕情的內疚。對那件淺藍色大衣,就是這種情緒。
那年,在新宿東口位於紀伊國屋書店隔壁的日本語學校上課,傍晚放學之後,會從對面的丸井百貨樓梯走往B1的地鐵聯絡通道,有時候晃去地下街,或直接鑽入熙來攘往的車站,搭山手線去池袋換車回宿舍。是愛漂亮的年紀,很喜歡看衣服買衣服,當時日幣對台幣的匯率算法,大約是把日幣定價除以四,但是房租與生活費都不便宜,花在打扮穿著的錢,還是要懂得盤算。
過了半年,天氣逐漸轉涼,東京街頭的女生開始穿起各種長度的大衣,有長度在大腿左右的短大衣,也有長及小腿的長大衣。比較普遍的是米色風衣,腰帶束在背後打一個結,約莫是日劇《東京愛情故事》的風格,當鈴木保奈美還是赤名莉香的那個九○年代。
只是當時並沒有跟風買了米色風衣,而是在每日傍晚放學途中經過的丸井百貨,發現一件淺藍色毛料大衣,剪裁俐落簡單,有樸素的小尖領,長度約在膝蓋左右,兩邊斜插口袋,幾顆大鈕釦像探出頭的小精靈。我原本不是很喜歡淺藍色,但是這大衣的淺藍卻有一股嫻靜氣質,比印象中的淺藍還要暗一點,但不到黯然或感覺厚重,總之有著旁觀者的恬靜,不是太顯眼。
每天下課都會順道走去丸井百貨看看那件淺藍大衣還在不在,終於決定在真正的冬天來臨之前,刷卡買了下來,當時日本已經進入泡沫經濟崩壞期,我記得拿著大衣到櫃檯結帳時,店員還問我刷卡要不要分期,當時也不曉得是日文沒有那麼流利,還是不懂分期是不是需要加付利息,總之就很逞強地揮手說不用。
那個冬天開始,直到隔年四月返回台灣,只要出門,都一直穿著那件淺藍色大衣,學東京的女生搭黑色厚毛襪,遇到下雪也不畏冷。走在路上,頂著大樓逆風,想像自己就是日劇裡的赤名莉香。
那件淺藍色大衣後來陪伴我超過十幾年的寒冬,返回職場之後,冬天只要穿著黑色厚毛襪,搭上高跟鞋或短靴,披上大衣瞬間,自以為氣場強到不行。
後來,漸漸不流行老派的毛料大衣了,可能也覺得淺藍色並不容易搭配,加上各種輕薄的發熱羽絨外套流行起來,相較之下顯得笨重的大衣就被塞入衣櫃角落,往往一整個冬季都沒有上場,又覺得一季只穿過一、兩回就要送乾洗,似乎不划算。那件大衣就被套在上一回從乾洗店拿回來就沒有離開過的透明塑膠套裡,也不知道是保存出了什麼問題,雖然沒有起毛球,但袖口漸漸出現黃漬,布料表面摸起來比較粗糙,還有一股無法形容的氣味,幾度在大太陽底下曝曬,那氣味依然無法消散,不知道是溼氣,還是因為寂寞而流下的淚痕。
之後又過了好幾年,就維持著不會拿出來穿,也不知道怎麼處理的狀態。每每萌生想要拿去舊衣回收箱的念頭,又因為過去那段美好的革命情感使然,立刻就把念頭壓下去,畢竟我們一起去過下雪的日光、箱根、小樽、函館、札幌、九州、長野、金澤,一起在JR月台哆嗦著等待列車進站,而我也總是喜歡投幣買一罐BOSS咖啡,將滾燙的咖啡塞進大衣口袋彼此取暖。那些年,自以為是日劇走出來的赤名莉香,完全是因為這件淺藍色大衣啊!
最近終於還是決定把那件淺藍色大衣投入舊衣回收箱。不管是斷、捨、或是離,都讓我幻想衣物也有擬真的人類情緒,我們隔著回收箱的兩端,向那段甜美的青春說再見。那一頭的淺藍色大衣有了歲月留下的痕跡,這一頭的我已經沒有二十代的青春光澤,就算一直留著,也沒有偉大到往後可以被拿出來當作文物陳列的程度,那麼,就在這裡告別吧!穿著大衣當時的美麗,就留在記憶跟相片檔案裡,任何時候都能相會。
即使做了儀式一般的堅強告別,當晚還是夢見深夜下樓走到舊衣回收箱,鑽入箱底拚命翻找那件淺藍色大衣。驚醒之後,更加確定,那就是牽掛。
想起小時候,家裡有個舊舊的木頭衣櫥,最下層大抽屜拉開之後,有母親年輕時候穿過的兩條百褶裙,用白色薄紙捲起來包覆著,好像是什麼重要的青春證物。那時母親很常說,還未生小孩之前,是相當夢幻的二十四腰,後來當然不可能再穿得下那兩件有著漂亮碎花的紗狀百褶裙。不曉得最後把裙子給了誰,但是母親衣櫃裡面類似那種厚重的毛料長大衣,或是哪一年在委託行買的洋裝套裝,入手當時哪一件不是被讚許為永遠不退流行的款式,當真被穿壞的機率小之又小,往往是不常穿,或有更時髦的新衣粉碎了永遠不退流行的說詞,剩下的就只有穿著那件衣服的回憶可以拿出來溫存,衣服變成證物,人生的證物。
人生就是反覆在做「得」與「捨」的抉擇,
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抉擇,如果沒有像掃毒軟體一樣定期執行,
每天每天累積下來,執行一次就要「跑」很久……
原本以為,年紀大了,膠原蛋白會流失,所以臉部開始鬆弛,出現細紋,總之就是顯老。骨質也會流失,所以蹲不下去又站不起來,小小跌倒或碰撞就容易骨折。沒想到有一種能力流失得更快,卻很少察覺,或乾脆忽視,我認為那應該是收納整理的能力。
如果沒有定期反省並意識到收納整理能力的流失,人就會慢慢被雜物包圍起來。雜物也不是很願意被定義為雜物,一開始那些東西是被主人視為可以保存珍惜或裝飾收藏的心頭好物,能力許可的時候,為它們準備足夠放置的空間,櫃子不夠就再買一個櫃子,抽屜不夠就買各種尺寸的收納箱,直到東西越堆越多,越堆越雜,沒辦法斷捨離的結果,就是放置不管,或不是不管,而是不知道怎麼管。有時候把雜物堆一堆,用一塊花色美麗的布覆蓋起來,或收進一個小倉儲或小房間,不去開門就好。一放好幾年,偶爾打開來看,發出驚呼,「原來有這東西啊」,但也不能怎樣,立刻又把它們藏好。
回憶也跟雜物一樣,不是不見了,而是塞在角落,不去回想,就會遺忘。
人生原本就是日復一日的堆積與清理,身體的腸胃排泄功能即是每天默默進行這些程序的無名英雄,腸胃一怠工或躁動就很麻煩,所以便祕跟腹瀉才使人煩惱。身體內的堆積與清理往往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吃進去再排出來,不管是昂貴美食還是廉價粗食,入口當下的口感跟結帳當下的金額雖有差別,之後就變成一樣的東西了。
但我想到人生最難的整理,應該是那些身外之物吧!明明不在身體裡面,卻共同組成一整個人生。
自嬰兒期開始,我們就慢慢累積身外之物。喜歡的玩具,習慣抱著睡的小被被或絨毛娃娃,第一本自己買的書,第一套蒐集的郵票,初戀情人送的項鍊,沒有數位相機之前那些柯達富士或柯尼卡沖洗出來的相片以及每本都很重的相簿……諸如此類。一旦有紀念意義就更捨不得清理,害怕一丟棄就沒了記憶,久而久之恐怕成為寡情的人。即使沒有紀念價值但入手當時花了不少錢,有了金錢的重量,就更捨不得丟。說穿了,人生就是反覆在做「得」與「捨」的抉擇,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抉擇,如果沒有像掃毒軟體一樣定期執行,每天每天累積下來,執行一次就要「跑」很久,只是軟體自己會跑,關於自身的收納整理可沒辦法交給程式去處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
家裡的祕密黑洞
最近終於懂得反省,過去那些年,
究竟以什麼心態,或如何失控的採購慾望,
把那麼多東西放上高處那個黑洞。
每個人的家裡應該都有祕密黑洞,我家有,爸媽家也有,你家應該也有。
黑洞的形體可能是抽屜,最靠近牆角的抽屜或書桌最底層的抽屜。也有可能是位置比較高的櫃子,或不常開啟的櫃子。或是個鐵盒子,類似餅乾盒。或是紙箱,或透明收納整理箱,也可能是個隨手拿來的購物紙袋。各種不同材質形體,大小體積不拘,最後都變成祕密黑洞。
所謂祕密,倒也不是什麼不能說與人聽的祕密,而是黑洞裡的東西,擁有謎一般的來路,加上時間沉澱,彷彿身世成謎,無人相識。
黑洞裡面塞滿當初可能不知道要幹麼,或猶豫著該留還是該丟,或基於某種暫時還釐不清自己與物品究竟何種關聯的東西,做不了決定或不想做決定時,只好先塞進洞裡,從此不見天日。那些東西在黑洞裡可能度日如年,可能受潮,有了鏽漬斑點,越早被丟進去的東西,越容易被擠進角落深處,或被堆疊在底部不能喘息。一個黑洞的空間用罄時,再開啟另一個黑洞,若能定期清理當然最好,但黑洞之所以是黑洞,往往五年或十年或更久都無法從那種狀態脫身,否則也不夠格稱之為黑洞。
譬如我家的黑洞,主要是一個靠牆邊的櫃子,有兩扇門打開的那種小櫃子,裡面分成上下兩層。上層塞滿各種線材,塞進去當時,可能覺得往後應該會用到,幾乎是打開櫃門就快速塞進去,久而久之,那些線材呈現互相纏繞糾結的狀態,好像蚯蚓的巢穴,時間一久,完全忘記那些線材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可能是二十年前的電話線,十年前的網路線,或電腦螢幕連結主機的D-sub線或DVI線。因為科技演進,接頭格式不斷推陳出新,都不曉得哪一種比較新,或哪一種已經被淘汰了。
櫃子下層是各種外包裝紙盒,紙盒裡面還有各式保證書。塞入當時,可能覺得若在七天鑑賞期出了什麼問題,應該要放入原包裝盒子退換貨才行,當初的謹慎似乎沒錯,但堆積久了,原產品已經遺失或故障,盒子跟保證書卻依然躲在黑暗的櫃子裡,怎麼想都有點淒涼。
丸井百貨的淺藍色大衣
不管是斷、捨、或是離,都讓我幻想衣物也有擬真的人類情緒,
我們隔著回收箱的兩端,向那段甜美的青春說再見。
終於,還是跟那件淺藍色大衣告別了。來來往往猶豫不決,折騰了數年,幾度做了決定,後來又因為捨不得,重新掛回衣櫃。人若念舊,加上舊物又有回憶沾黏的情感,捨棄的想法往往加深了絕情的內疚。對那件淺藍色大衣,就是這種情緒。
那年,在新宿東口位於紀伊國屋書店隔壁的日本語學校上課,傍晚放學之後,會從對面的丸井百貨樓梯走往B1的地鐵聯絡通道,有時候晃去地下街,或直接鑽入熙來攘往的車站,搭山手線去池袋換車回宿舍。是愛漂亮的年紀,很喜歡看衣服買衣服,當時日幣對台幣的匯率算法,大約是把日幣定價除以四,但是房租與生活費都不便宜,花在打扮穿著的錢,還是要懂得盤算。
過了半年,天氣逐漸轉涼,東京街頭的女生開始穿起各種長度的大衣,有長度在大腿左右的短大衣,也有長及小腿的長大衣。比較普遍的是米色風衣,腰帶束在背後打一個結,約莫是日劇《東京愛情故事》的風格,當鈴木保奈美還是赤名莉香的那個九○年代。
只是當時並沒有跟風買了米色風衣,而是在每日傍晚放學途中經過的丸井百貨,發現一件淺藍色毛料大衣,剪裁俐落簡單,有樸素的小尖領,長度約在膝蓋左右,兩邊斜插口袋,幾顆大鈕釦像探出頭的小精靈。我原本不是很喜歡淺藍色,但是這大衣的淺藍卻有一股嫻靜氣質,比印象中的淺藍還要暗一點,但不到黯然或感覺厚重,總之有著旁觀者的恬靜,不是太顯眼。
每天下課都會順道走去丸井百貨看看那件淺藍大衣還在不在,終於決定在真正的冬天來臨之前,刷卡買了下來,當時日本已經進入泡沫經濟崩壞期,我記得拿著大衣到櫃檯結帳時,店員還問我刷卡要不要分期,當時也不曉得是日文沒有那麼流利,還是不懂分期是不是需要加付利息,總之就很逞強地揮手說不用。
那個冬天開始,直到隔年四月返回台灣,只要出門,都一直穿著那件淺藍色大衣,學東京的女生搭黑色厚毛襪,遇到下雪也不畏冷。走在路上,頂著大樓逆風,想像自己就是日劇裡的赤名莉香。
那件淺藍色大衣後來陪伴我超過十幾年的寒冬,返回職場之後,冬天只要穿著黑色厚毛襪,搭上高跟鞋或短靴,披上大衣瞬間,自以為氣場強到不行。
後來,漸漸不流行老派的毛料大衣了,可能也覺得淺藍色並不容易搭配,加上各種輕薄的發熱羽絨外套流行起來,相較之下顯得笨重的大衣就被塞入衣櫃角落,往往一整個冬季都沒有上場,又覺得一季只穿過一、兩回就要送乾洗,似乎不划算。那件大衣就被套在上一回從乾洗店拿回來就沒有離開過的透明塑膠套裡,也不知道是保存出了什麼問題,雖然沒有起毛球,但袖口漸漸出現黃漬,布料表面摸起來比較粗糙,還有一股無法形容的氣味,幾度在大太陽底下曝曬,那氣味依然無法消散,不知道是溼氣,還是因為寂寞而流下的淚痕。
之後又過了好幾年,就維持著不會拿出來穿,也不知道怎麼處理的狀態。每每萌生想要拿去舊衣回收箱的念頭,又因為過去那段美好的革命情感使然,立刻就把念頭壓下去,畢竟我們一起去過下雪的日光、箱根、小樽、函館、札幌、九州、長野、金澤,一起在JR月台哆嗦著等待列車進站,而我也總是喜歡投幣買一罐BOSS咖啡,將滾燙的咖啡塞進大衣口袋彼此取暖。那些年,自以為是日劇走出來的赤名莉香,完全是因為這件淺藍色大衣啊!
最近終於還是決定把那件淺藍色大衣投入舊衣回收箱。不管是斷、捨、或是離,都讓我幻想衣物也有擬真的人類情緒,我們隔著回收箱的兩端,向那段甜美的青春說再見。那一頭的淺藍色大衣有了歲月留下的痕跡,這一頭的我已經沒有二十代的青春光澤,就算一直留著,也沒有偉大到往後可以被拿出來當作文物陳列的程度,那麼,就在這裡告別吧!穿著大衣當時的美麗,就留在記憶跟相片檔案裡,任何時候都能相會。
即使做了儀式一般的堅強告別,當晚還是夢見深夜下樓走到舊衣回收箱,鑽入箱底拚命翻找那件淺藍色大衣。驚醒之後,更加確定,那就是牽掛。
想起小時候,家裡有個舊舊的木頭衣櫥,最下層大抽屜拉開之後,有母親年輕時候穿過的兩條百褶裙,用白色薄紙捲起來包覆著,好像是什麼重要的青春證物。那時母親很常說,還未生小孩之前,是相當夢幻的二十四腰,後來當然不可能再穿得下那兩件有著漂亮碎花的紗狀百褶裙。不曉得最後把裙子給了誰,但是母親衣櫃裡面類似那種厚重的毛料長大衣,或是哪一年在委託行買的洋裝套裝,入手當時哪一件不是被讚許為永遠不退流行的款式,當真被穿壞的機率小之又小,往往是不常穿,或有更時髦的新衣粉碎了永遠不退流行的說詞,剩下的就只有穿著那件衣服的回憶可以拿出來溫存,衣服變成證物,人生的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