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修心:與佛學大師學習平靜和鬆弛

79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不動,榮辱皆安定

「不動心」是一個人修養和定力的體現,若一個人心無定力,就會被外界環境左右,隨外界的境遇而動搖。佛家認為,心是一切的基礎,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入定,必須先從修心開始。修心即是淨心,心靈不隨外物而轉,就能達到心智的自由。

五色幡升空時迎風飄動,一僧說是幡動,一僧說是風動,六祖惠能從旁邊經過,笑談,既非風動,也非幡動,乃二僧心動。

風動、幡動,都不過是外境的變遷,不動心,才能真正認清自我,保持內心的安寧。

人們想要淨心時,往往習慣於用理性去控制,但這樣做很可能適得其反。雖然在不斷告訴自己「不能動心,不能動心」,其實這個時候心已經動了;提醒自己「心不能隨境轉」,這個時候心已經轉了。真正的淨心不是刻意控制,也不是刻意把握它。什麼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因外在環境而波動。心不動了,人就不會為外界的誘惑所動,從而可以淨化自身。

仰山禪師有一次請示洪恩禪師:「為什麼我們不能很快地認識自己?」
洪恩禪師回答:「我給你說個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內有一獼猴,蹦跳不停,另有五隻獼猴從東西南北窗邊追逐猩猩。猩猩回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六隻獼猴、六隻猩猩,不容易很快認出哪一個是自己。」

仰山禪師聽後,知道洪恩禪師是說我們內在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鼓噪繁動,彼此糾纏不清,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認識哪一個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禮謝道:
「適蒙和尚以譬喻開示,無不了知,如果內在的獼猴睡覺,外境的猩猩欲與它相見,且又如何?」
洪恩禪師便下繩床,拉著仰山禪師,手舞足蹈似的說道:
「好比在田地裡,防止鳥雀偷吃禾苗的果實,豎一個稻草假人,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仰山終於言下契入(在言語中體會佛法真意)。

人之所以難以認清自己,是因為真心蒙塵,就像一面鏡子,被灰塵遮蓋,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體的形貌。真心不顯,妄心就會佔據人心,時時刻刻攀緣外境,心猿意馬,不肯休息。

不識本心,內心不定,心就會隨物轉;倘若能了知自己的心,動靜如一,那麼萬象萬物都可以隨心而轉。淨心才能入定,從而擺脫外物的牽絆;心不因外物而動才能真正認清自己,遇到順境不動,遇到逆境也不動,不受任何外在的影響。「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不管世間如何變化,在心靜的人看來,都是一樣。

人們常常有一種隨波逐流的從眾心理,做事的動機往往不是那麼明確,看到別人怎麼做自己也怎麼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行動,尤其是在通往成功、幸福、快樂的道路上,一切似乎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標準。

俗話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能在多數人的否定中肯定自我的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也是能走向成功的人。能夠在多數人的打擊中昂然挺立,堅持自己的判斷,不為外物所動,這樣的人一定能有所成就。只要心中澄澈清明,就不會被欲望牽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