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你對「吸引力法則、跟宇宙下訂單」的誤解∞
多數人誤會運用吸引力法則或向宇宙下訂單、讓當下的願望成真,就能脫離當下的困境。殊不知,如果沒有提升格局,你可能看不清楚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最後這一招具有無比的威力,能帶給你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但也因為它能給你任何你想要的東西,所以它是危險的。你必須了解,你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是對你和他人最有利的東西。」—─《你的心,是最強大的魔法》
在「老娘有錢」線上課程開始之前,我會請同學先設定一個目標,可以是一千元、五千元、一萬元,也有人寫一萬美元。我在課程中舉例一萬元,讓學員在二十一天內收到宇宙送來的這筆錢。接下來就會請大家想一下,你要這筆錢幹嘛?有了這筆錢以後的你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豐盛冥想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物質的豐盛,不管家世、學歷、際遇,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金錢帶來的美好,絕對沒有問題。但你如果沒有在人生的主場裡好好過生活,那財富可以為你帶來幸福嗎?很多人沒有想清楚這其中的關鍵,所以在修習到一半就決定改口說知足常樂,要為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激。你可以暫停一下想想,接下來讓我來說明這其中有什麼問題。

∞當前金錢教育的盲點∞
我們這一代所接收到的金錢教育通常是:「錢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幾乎沒有人讓我們知道錢可以「創造未來」。大家一輩子在為錢打拼,可是卻很少人知道錢是什麼,而且學校都不教我們怎麼賺錢。
學校會教我們賺錢的技能,譬如說電機系培養工程師去園區賺錢,美髮科培養造型師去髮廊賺錢,法律系培養律師去事務所賺錢,學校根據目前這個社會的需求去供應人力。
所以,學校在做的事情就是把好端端的人、有七情六慾的人、有夢想、有熱情的人變成勞動力。
我們想要有錢,想要過豐盛的生活,就要先想想為什麼我們卡在原本的困境裡走不出來?難道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劇本、靈魂的藍圖?我們能不能換個方式過日子?我們能不能過更好的日子?把我們拘留在困境裡的力量就來自限制信念,所以要過豐盛的生活,必先清除限制信念。

∞什麼是限制信念?∞
限制信念就是別人灌在我們身上的價值觀,不是自己發展出來的,也不是透過人生經歷去驗證過的,是別人說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我們若都相信了,那就是限制信念。
當學校說「成績好、功課好就是優秀」而你相信了,你就被學校洗腦了。當學校說「英文、數學比跳繩、合唱、游泳、烹飪重要」你相信了,你就被學校洗腦了。
我們還有很多限制信念來自原生家庭,大家不妨回想一下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阿公、阿嬤或者其他家人曾講過的話,就會發現你腦子裡面記得很多他們說過的、似是而非的東西,像是「女生不用太厲害」、「女孩子嫁得好就行了」或是「男人如果有錢就容易花心、容易變壞,所以你找老實安分的男人最好」或是「你說你男朋友這麼優秀這麼厲害,那他怎麼會看上你?憑你?」
這些都是他們的價值判斷,如果你照單全收,那就會變成限制信念,限制你的行動、限制你的發展,讓你無法隨心所欲,無法過著你要的人生。

∞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不管是家庭或學校,他們為什麼要安裝限制信念在我們的腦子裡?其實這些人大部分都是無辜的,他們也不是故意的,他們沒有惡意要害你過著不如意的生活。是他們也沒有覺醒,他們都被集體潛意識控制了。集體潛意識就是大家普遍都有的限制信念,而且還可以代代相傳。
一個覺醒的老師絕對不會跟學生說「什麼?你有在培養興趣哦,這沒用啦!」
一個覺醒的家長絕對不會跟小孩說「什麼?你要買玩具哦,浪費錢!」
我們的社會裡還是有少數覺醒的人,過著有覺知的生活,但多數人仍不知不覺地被集體潛意識影響。
這裡的重點是不知不覺,潛意識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所以覺知很重要,我們現在要做的第一個練習就是覺察、辨識出你的限制信念—也就是讓你深信不疑且限制自己發展的觀念。
愈是「聽話」的人愈容易被洗腦,在家聽父母的話、在校聽老師的話、在職聽老闆的話,這樣的人往往因為聽話,所以過著安穩的生活,可是長期沒有替自己作主,到了心智與財務狀況該成熟的階段,會因為不曾替自己作主卻突然必須做出人生決定而慌張,或是因為始終都沒有機會替自己作主而茫然失落,成為受害者。
所以覺醒的重點就在於練習不聽話,唯有根據自己的觀察與判斷,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時間觀、感情觀才能喚醒內在鍊金術士,釋放人生的創造力。

∞把活人變成工具人的集體思維∞
看到現在,你們覺得有人在替我們著想嗎?有人在乎我們要怎麼過得更幸福、更快樂、更充實嗎?
沒有!因為打從工業革命和義務教育以來,國家需要的就是螺絲釘,學校就負責供應螺絲釘,所以大家同時上課、同時下課,學一樣的東西,老師都拿同樣的課綱和教案,這樣全國上下就可以教出很均質的勞動力了。老師教不好的、考試考不好的,就被整個社會一起歸類為低薪的勞動階層。
我們要破除的第一個限制信念就是,你的老師沒有在替你著想,你的老師可能也被洗腦了,你的老師自己也不知道怎麼過豐盛富足的生活。
旃旃就是國中老師,她在畢業典禮前有個很深刻的體悟: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替未來職場做準備,但學校裡99%的老師都沒有在產業、企業工作過,大家卻覺得要老師們培育出能在社會上生存的人很合理。
那是因為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和期待還沒有完全轉型、升級。過去學校的功能是讓學生會讀書、守秩序,再把最會讀書、最守秩序的學生送進未來期望收入最高的科系。
當然我是指我們以前那個年代的老師,他們身處在教育現場卻只想著穩定的薪水、每年有寒暑假和未來的退休金,並沒有花時間和功夫去思考自己要活出什麼樣的生活,更無暇探索如何啟發學生去開拓他們想要的生活。現在的老師和過去的老師已經很不一樣了。
被洗腦的老師與家長、沒有覺醒的老師與家長,就是在把年輕人變成螺絲釘、變成工具人,他們不在乎你的人生,因為你是大環境大社會裡的工具。
可是你一定覺得,人哪有那麼笨?哪有那麼好騙?
這個時候,錢就發揮角色的重要性了。

∞讓人為錢工作、為錢生活的限制信念∞
以前農業社會,收成先自給自足,再將剩餘的拿去交換,所以基本上大家都可以自食其力。即使沒有多的收成可以變賣,但要餵飽自己、養活自己不是問題。
工業社會裡,你會在造船廠鎖螺絲或在紡織廠染布,這件事你再厲害都沒辦法自給自足啊!
你如果說,那我上班的時候多拿一些螺絲去變賣,我多剪幾匹布去變賣增加收入,但這是偷竊哦。農業社會自給自足、自食其力是完全合法的。
因為工業革命,大家離開自己的原生地集中在市區,需要房舍、需要糧食,所以「錢」就變成了維持基本生存的必需品。沒有錢,連日子都過不下去,所以沒有錢會窮死,錢就成了工作革命後資本社會控制人的工具。
我們要破除的第二個限制信念就是,一定要有錢才能吃飽,一定要有錢才能安身立命,所以大家都要賺錢,所以大家都要上學。
這是一種集體潛意識,如果你相信了這個說法,那你的生命安全就會跟錢綁在一起,你就會覺得你需要錢才能活下去,所以你要為錢工作、為錢生活。你可能就不敢相信你可以為興趣工作、為熱情工作、為理想工作,也能獲得金錢與財富。
看到現在,我想問大家:你們還想找一份工作,然後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肝、自己的腎、自己的腦去換錢嗎?你還想要拿你的自由和自主去交易嗎?
《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的作者中列出了他們在教育界所觀察到的四大錯誤認知(限制信念),包括:「成功是一條窄路,萬一孩子擠不進去就糟了,所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實在太過冒險」以及「多逼孩子,就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成就,長大後也更能一帆風順」。

∞限制信念的來源∞
限制信念通常來自童年時期被灌輸的價值觀,上一章先解釋了集體潛意識是希望讓大家知道,童年時期不管是長輩或老師給了我們這些限制信念,他們很可能都不是故意的。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那是限制信念,因為他們接受了那套價值觀並信以為真,然後又出於師長的責任感與保護慾,將這套價值觀傳承下去。
清除限制信念的過程通常就是在撥亂反正、解除誤會。這些誤會到底怎麼來的?又為什麼那麼牢固呢?
我們一出生,離開母親的子宮之後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大腦就接受許多刺激,開始建立神經路徑,讓我們能認識並理解這個新環境。嬰兒無法靠自己生存,必須完全依賴別人,所以在這個需求強烈的階段,人我互動會影響到我們的安全感,我們就開始以觀察別人願不願意對我們好,來判斷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如果家庭能給我們愛與支持,我們就會知道玩耍、冒險、學習都很安全;但如果家庭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愛與支持,做什麼都很容易被責備,大腦就會經常掃描環境中的威脅、經常檢查自己有沒有犯錯,把所有的腦力都用來討生存。

∞自我價值感的錯誤認知∞
像是長女在家照顧弟弟妹妹會被肯定,如果不理會弟弟妹妹,自顧自玩遊戲通常都會被叨唸,這時她們就會以為「我要分攤別人的責任才有價值」。
這股限制信念一旦安裝完畢,她們就會自動自發、不知不覺地否定想照顧自己的念頭,像是「如果我出國工作,爸媽該怎麼辦?」、「我的收入如果沒有拿一部分回家或幫忙還貸款,我就會覺得自己很自私、很過分。」
蔓蔓說媽媽素來體弱,自從爸爸總是在外打牌喝酒徹夜不歸之後,媽媽更沒力氣持家,所以小時候的蔓蔓放學就會下廚做飯,自己吃得很快,弟弟妹妹吃飯的時候她就拿著水桶抹布打掃全家,等弟弟妹妹吃完就帶他們去洗澡。
我問她媽媽生了什麼病,蔓蔓說媽媽沒有生病,就是身體虛弱。我帶著長大後的蔓蔓在潛意識裡回到小學時期的家,看著媽媽癱軟在床上,我問長大後的蔓蔓:「媽媽生了什麼病?」
長大後的蔓蔓說:「媽媽沒有生病。」
「那媽媽怎麼了?」
蔓蔓在個案室裡崩潰大哭著說:「媽媽的婚姻失敗了。」
我再問她:「媽媽需要的是什麼?」
長大後的蔓蔓說:「她要爸爸回家,她要丈夫。」
她看著忙進忙出而且覺得自己很懂事、很厲害的小蔓蔓,淚流不止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以為妳要做完家事才會有人愛!我以為妳要跟女傭一樣才有用,別人才需要妳、才在乎妳,對不起,我讓妳在職場上、在感情裡都一直伺候別人。我錯了!」
《全人療癒》的作者說:「內在小孩的傷就是童年一直沒有被滿足的情感、身體、心靈需求,會透過潛意識來表達,持續影響現在的自己。」在我的理解裡,我們沒辦法過著豐盛的生活,往往是因為童年創傷造成自我價值感低落,或是我們把自我價值寄託、建立在別人的喜好之上,而自我價值感低落自然會創造「配不上」的感覺,讓我們覺得自己不能去挑戰高薪,也沒辦法享受高收入。
所以,要過豐盛的生活,我們必須提升自我價值感,療癒童年創傷。沒有療癒的創傷不會自動復原,也不會隨時間淡忘,而是進入潛意識裡,在我們不知不覺中透過恐懼影響我們的人生決定。
精神科醫師與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表示:「所有的情緒可以被歸結為愛與恐懼。所有的正面情緒都來自愛,所有的負面情緒都來自恐懼。愛可以滋養出幸福、滿足、安定、喜樂。憤怒、仇恨、焦慮和愧疚感都來自恐懼。確實只有兩種最根本的情緒:愛與恐懼,但其實應該說只有愛『或』恐懼才更準確,因為我們無法同時感受到這兩種情緒。他們是相對的,如果我們心懷恐懼,就沒辦法置身在愛裡,當我們在愛裡,恐懼就沒有容身之處。」

∞家長的限制信念與恐懼∞
我有很多個案是家長,經常為了孩子的事情氣到頭頂冒煙,但又不想一再重演嘮叨老媽子的劇本,所以來進行潛意識溝通。有的希望孩子成材、有的希望孩子懂事、有的希望孩子自律。
當我問他們「小孩不懂事會怎樣?小孩不自律會怎樣?」
從這裡往下挖掘的結果幾乎都是—─會讓我害怕。
父母怕孩子平庸,被競爭激烈的社會輾壓,但如果孩子有天賦,父母也還是怕,他們怕你有天分而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引導你、不知道該怎麼栽培你,他們也怕你的天分把你帶到了他們從未見識過的境地,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支持你、不知道該怎麼保護你。他們怕你失敗,自己沒辦法保全你;他們甚至怕你成功,自己會配不上你。
父母在我們心中植入恐懼、形成限制信念、造成自我價值感低落,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說「我都是為你好」、「爸媽賺錢很辛苦,你要省一點」、還有「你看不出來我正在忙嗎?」。

∞療癒童年創傷的重要性∞
我覺得療癒很困難的其中一點在於,許多人一看到童年創傷就會聯想到會動粗的大人,可能是連續劇裡、故事書裡或同學口中那個會在家裡摔碗盤、捶桌子、毆打小孩的大人。如果自己成長過程中沒有經歷這麼粗暴的對待,就不容易發覺自己有童年創傷,也很難發現自我價值感竟是被信賴的大人消磨掉的。
在多數人心目中,自己的家長在說出「我都是為你好」、「爸媽賺錢很辛苦,你要省一點」、「你看不出來我正在忙嗎?」這些話的時候,並不是那種凶惡的臉孔,而是辛苦、慈愛,自己也很省吃儉用要孩子共體時艱,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能衣食無虞已是父母在負重前行了,所以要看見或接納自己的創傷好像是在指責父母,太忘恩負義了。
不過,如果我們沒有在療癒過程中看到父母無意間種下的限制信念,就無法根除潛意識裡深植的無主見、自卑和懦弱,這三種性格都會導致我們沒辦法替自己做主,會一直依賴長輩、前輩或伴侶來替我們做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