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
第2章 不帶小抄,沒有安全網
講故事是神聖的事;透過說故事,死者的精神永存,生者茁壯成長;我們也藉此展現最真實的自我。講故事可以跨越種族、國界、性別、語言和權力不平等的人為界限。講故事是心靈的語言,反映我們個人、和群體的人性幅度。
─「飛蛾」講者法托.烏利
根據時代、文化的不同,說故事有許多種形式;我們在這本書將介紹所謂的「飛蛾」風格:也就是大聲分享真實的個人經歷,不帶任何小抄。
有時並不容易說服準講者上台講述他們的親身故事。「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們會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由。對某些人,我們會說這種事情很刺激,他們終於有機會站在聚光燈下。對不情願的人,我們會說,這會幫助你探討自己的心理陰影,趕走你的心魔。這件事可以幫助你重新振作起來,可以幫助有同樣經歷、需要指引的人。你有機會改弦更張或澄清事實。可以幫助你結交朋友,或認清敵人。與其匆匆忙忙地過日子,不如停下腳步,坐下來好好想一想。
信不信由你,素未謀面的人會排隊等著聽你說話,聆聽那個真實的你。「飛蛾」成立多年以來,我們看到全球數百萬聽眾齊聚一堂,聆聽反映真實世界的個人經歷。
從你的角度感受世界,跟著你走十分鐘,聆聽你的故事,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
我們很早就為「飛蛾」風格的講故事方法制定並調整某些條件。雖然規則可能讓人覺得受到限制,但我們相信這些框架反而激發創造力:
「飛蛾」的故事必須屬實,並且以第一人稱大聲敘述。
「飛蛾」的故事不是透過朗讀或背誦。
「飛蛾」的故事一定要涉及情勢和某種轉變。
「飛蛾」的故事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講完。
之後將深入探討這些規則的原因和實踐方法,但根據我們的經驗看來,這些規則是故事成功的基礎,這點毋庸置疑。
專屬於你的「飛蛾」指導
如果你曾在「飛蛾電台時間」、「飛蛾播客」或「飛蛾舞台」聽過喜歡的故事,應該知道多數講者不是單槍匹馬完成。你聽到的是合作成果。每位講者─無論是在即席發表的「故事擂台」(StorySLAM)或「飛蛾投稿熱線」上被發掘,或是你等著換機油時偶然聽到的天馬行空的故事──都會分到一個「飛蛾」指導,由這個人幫忙發掘、塑造故事,最終大聲發表。(你應該把這本書當成自己的個人指導!)
指導過程一定先從對話開始,我們在這個過程挖掘創意。也許你已經在記憶裡翻箱倒櫃,大略知道故事的雛形。你也可能完全沒有頭緒,我們就會問諸如此類的問題:
˙在你的人生中,有哪些難以忘懷的瞬間?大事小事都行。
˙你迫不及待想告訴新朋友哪些故事?哪些故事又是你的老朋友或伴侶
總要求你一說再說?
˙「你最受歡迎的故事」是什麼?
我們會傾聽你的答覆,然後提出更多問題,其中很多問題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我們會詢問,你在故事發生時的人生大小事。為什麼這件事對你來說意義重大?我們會詢問你的背景,以及那個特殊時刻之前的一連串脈絡。哪些事情不一樣?為什麼你印象深刻?我們會聽出你的猶豫和語焉不詳─任何可能顯示背後還有更多牽連的蛛絲馬跡。(有時那些停頓隱藏著黃金!)
有時你的答覆會提到「這是第一次」、「這是最後一次」、「這是最糟的一次」或「這是最好的一次」─我們就從這裡問下去。這次和其他次有什麼不同?
一旦選定故事,我們就會要求講者反思更大、通常也更難回答的問題。
˙對你來說,這件事到頭來帶給你什麼?
˙為什麼你覺得講這個故事很重要?
˙你如何描述故事開頭的自己,最後又有什麼改變?
你不見得立刻能答覆,這個過程可以幫助你找到答案。我們提出這些問題,幫你找到故事的方向和核心,並且對你的改變有個大概的了解,有助於確定所有故事情節。
一旦我們選定故事,就開始尋找最佳講述方式。我們會找出最能讓故事栩栩如生的場景和細節。我們會問:「如果這是電影,哪些畫面會讓我們目不轉睛?」我們回溯每一步,用最鮮明的色彩描述。我們常要求你「放大畫面」,審視每一個可以發揮的細節,然後選出最精采、最閃亮的部分。
接著就琢磨故事結構。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更耐人尋味、更能引起共鳴的支線故事嗎?例如艾美.畢昂可利(Amy Biancolli)講述丈夫過世,我們鼓勵她深入描述婚戒,利用戒指講述兩人共同生活的光陰,最後帶到她決定該摘下婚戒的那一刻。
在第一次通話或會面之後,我們會建構故事大綱,包含故事結構的要點,以及在不同階段需要考慮的問題。確定故事骨架之後、就開始堆砌、重建,因為我們若有新發現,大綱可能有所改變。就像買鞋,你得試穿!有時人形立台穿起來很好看,但鞋跟對你來說可能太高,或鞋子在你走路時叩叩響,吵得你抓狂。故事就像鞋子,必須合腳。你在「試穿」時遭遇的難題和過程,會帶來莫大收穫。
一旦敲定故事結構,我們會請你大聲說出來。
「飛蛾」的指導員是講者的第一個聽眾。我們認真傾聽,誠實反應。身為指導員,我們每次傾聽都要像是頭一次,斟酌是不是有哪個環節讓人聽得一頭霧水,或哪個細節略顯累贅。哪一段是否太慢?鄰居家的公雞那段會不會太風馬牛不相干?我們記下哪些內容讓我們大笑、寒毛直豎、熱淚盈眶,哪些內容教我們毛骨悚然或驚訝得倒抽一口氣。
我們要求你說得情真意切。沒錯,我們就像心理醫生,也會問:你有什麼感受?畢竟你希望聽眾也能感同身受!
我們幫助講者抓住重點,儘量讓所有情節清楚明白,才有助於確定哪些細節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刪除,哪些又要留給下一個故事。
「飛蛾」故事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時間限制。無論是哪個活動,所有講者都要留心時間長短。就「飛蛾舞台」而言,我們的目標是將故事長度控制在十到十二分鐘之間(即席發表的「故事擂台」只有五分鐘!)我們非常重視時間限制,所以台上除了講者還有一位樂手。如果講者超過時間,樂手就會演奏一個音符,提醒時間到了。講者若超過一分鐘,就得面對樂手再次更大聲演奏的俏皮恐嚇。計時樂手讓每個講者心生恐懼!這是特意安排。在規定時間內講完故事,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和妥善計畫。據說馬克.吐溫打趣說過:「我沒有時間寫短信,所以我寫了一封長信。」講故事也一樣。我們必須反覆練習,才能在十分鐘之內說完,又能去蕪存菁。我們不能差遣小提琴家去府上,但我們可以提供方法,教你控制時間。
上「飛蛾」的前置作業最後一步是現場集體彩排。所有講者齊聚一堂,我們請他們逐一站起來分享自己的故事。由其他講者和飛蛾工作人員組成為數不多的聽眾,我們認真傾聽。講者藉由彩排體驗現場說故事。大家常說彩排是最困難、最令人害怕的環節,然而我們再怎麼強調這個步驟最重要,都不為過。所以你到頭來還是得找個信得過的人聽聽排練結果。你會知道哪些段落可能牽動聽眾情緒,你可能會忘記哪些段落,或者哪些細節會讓聽眾聽得一頭霧水。最重要的是透過彩排,可以建立你的自信。
這下好了,你可能覺得,我又沒有指導員可以幫我。現在有了!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這些人。我們(梅格、凱薩琳、珍妮佛、莎拉和凱特)以及「飛蛾」的藝術團隊和工作坊團隊提供指導你自己所需的工具。我們在書裡拆解創作過程,提出我們若與你通電話可能提出的所有問題。我們將逐步仔細引導你,並且額外提供一些小訣竅!
我們的遊戲規則
二○○一年,我們再次從尬詩擂台汲取靈感,決定提供場地、主題和主持人,開放給任何十個有故事的人,名字就叫「故事擂台」。我們制定簡單規則,為聽眾組成的評審設定評分規範,請有意願發表故事的講者將自己的名字放入帽子裡,看看誰有機會分享五分鐘的故事。當我們接連聆聽了數千個故事後,我們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和陷阱。精采的開頭、光輝的結尾和常見的絆腳石。每一次故事擂台都是一次速成課程,我們記下哪些因素能引起迴響,哪些不會。
剛辦「故事擂台」時,我們聽過伯里斯.季馬諾夫斯基(Boris Timanovsky)在俄羅斯找祖父的墓碑;安迪.克利斯蒂(Andy Christie)從機上跳下,擋掉中年危機;費伊.連恩(Faye Lane)在德州校園劇中扮演四季豆;珍.李(Jen Lee)在中西部銷售玫琳凱(Mary Kay)產品;迪昂.弗林(Dion Flynn)在母親病危時與繼父建立深厚感情;傑洛.海斯(Jerald Hayes)差點錯過弟弟的婚禮;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的單親媽媽雪莉.韋佛(Sherry Weaver)跳上摩托車後座,墜入愛河。
每個人都有故事一對,即使你也有
一九九九年,我們創立「飛蛾」說故事工作坊,走向之前沒有上台說故事的人。我們找上當地社群──護理協會、退伍軍人會館、在地圖書館等等──以小組討論方式精心打造故事。人們總說他們不相信自己有故事。
多數故事都不在台上講述。也許你希望在下次高中同學會或約會時講個有趣的小故事,或激勵同事擁抱新點子。也許你想在演說、敬酒或悼詞中更正式地分享,或找到適切的話語鼓勵別人推廣某個理念。
我們用備受歡迎的真實「飛蛾」故事指點方向,教你挖掘、構建和完善故事的方法和技巧。我們將提供平時講故事派得上的用途。你以後可以用上本書教導的所有工具。「每一個?」對,你不止有一個工具!不要懷疑。
讀到這裡,你不見得要準備好一個故事!現在才是開始。有些人可能覺得找到故事很容易,你可能已經有底,摩拳霍霍準備投入這個過程。或許你經歷過不同凡響、或重要的歷史時刻。太好了。你一定覺得很有趣。至於其他人,多數人,別害怕!覺得困難重重也沒關係。我們一定有辦法讓你們開口。
也許你很難找到想講的故事,反覆嘗試在所難免。許多人認為自己根本沒有故事,有些人則認為自己的故事不夠重要,不值得講述──但每個人都可以講故事。你的記憶庫就像放滿食材的儲藏室。你可能還沒有食譜,但晚餐一定會上桌。第一步就是認真看待自己有故事可講。無論你的人生和選擇指引你走到哪兒:只要你活著,有一口氣,你就有故事。
但請記住,這個過程不見得有連貫性;沿途都會有新發現。這本書按邏輯順序排列,但你進入下一頁之前,可能會往前翻──這都是必經(美麗)過程。
現在,打開你記憶的儲藏室。蔓越莓果醬後面最上面的架子上,看到那個大家都認得、放了十一年的沙丁魚罐頭嗎?裡面可能就有最精采的故事。
Part2 打造你的故事
第3章 挖掘記憶
精心打造的故事需要深思熟慮和細心呵護,但請深呼吸,開心地迎接這個好消息!你的故事就像指紋,獨一無二。只有你能講述。
─莎拉.奧斯丁.詹尼斯(Sarah Austin Jenness)
找到你自己的故事非常辛苦,必須從你生活點滴中篩選,過濾所有的電話、鬧鐘和截止日期;整理那些合約期限和稅單;爬梳那些失戀、挫折和重大失敗;追溯那些成功出擊和狗屎運。細細回憶每件事情,試著找出最能代表你的重要時刻,或者找到你終於明白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就像坐下來翻翻舊相冊或剪貼簿(如果沒有,可以在腦中打造。你最希望自己擁有哪些照片?)無論真實存在或只是你的想像,相冊中的照片和物品,都會勾起你對某些人物、地點和情景的回憶。家庭度假的明信片、第一次音樂會的票根、初吻那年夏天的照片、表姊婚禮上倒塌的帳篷、第一次見到弟弟的那天。留意奶奶家的牆紙。聞聞爐子上的味道。記得你有多討厭她做的肉丸子?這些回憶都能幫助你找到、雕琢你的故事。(對不起了,奶奶。)
也許發生了某件事情,讓你看到你的本色,那就是你要找的時刻。這些時刻改變了你的人生軌跡,或者讓你有新發現。人生多次出現轉捩點,可能是重大阻撓,可能是看起來瑣碎的選擇;總之這些轉捩點影響你,到頭來也改變了你。
回想一個生動的記憶就好。午休時間和默劇演員吵起來的那次?那年的母親節週末,教會要求你獨唱讚美詩,你卻忘了所有歌詞?或是那次你在祖母去世多年後,在她的衣櫃裡發現一個塑膠袋,裡面裝滿你小時候最愛的玩具車?
有任何點子,就去探索。別害羞。往下挖掘,你就知道要不要繼續挖。推翻故事構思有其價值,前提是你要花時間反覆推敲。腦中的故事創意只是理論,試試看大聲說出來。某些事情一說出口,往往就會發生變化。說出來之後,故事就沒那麼愚蠢或可怕了。別忘了,聽到你的經歷的人很可能會說:「嘿,我也是欸。」
尋找對你意義重大的地方、物品或友誼。也可能恰好相反:有個地方、物品、友誼差點毀了你。試著只聚焦某一刻!
想想你何時……
˙感受到一種情緒:笑得直不起腰、淚流滿面或失去理智。
˙做出你從未想過自己會做的事。
˙試圖表現你根本不具備的特質或個性。
˙發現你自己、你的環境、你的家庭或這個世界的某件事情。
˙改變了你與某人的關係─變好或變壞,只有一點轉變,或大幅改變。
˙因為自己或別人揭發某個祕密。
˙得到好處或失去你看重的東西。
˙為了正確(或錯誤)的理由,做出艱難的抉擇。
˙發現自己說:我願意!才不要!絕對不要!你絕對不敢!給我錢都不幹。這是我的莫大榮幸。
其實我們的人生由無數故事所組成。想把一生塞進一個故事絕對行不通。如果想在幾分鐘內講完許多年,就得把故事簡化為一系列缺乏細節的事件,而且每件事都分配到同等長度的時間,沒有情緒,也沒有意義。「飛蛾」把這種現象稱為「後來,後來,後來。」沒有太多細節的冗長清單令人厭煩。
把重點放在某段時間─無論是你青春期的某個下午,還是你四十歲生日前那一週─然後鉅細靡遺地說給我們聽。在「飛蛾」的故事工作坊,我們先找出某個場景。「如果你的一生是部電影,哪個場景讓你永生難忘?」某位勇敢的學員可能說:「六年級搬家的那一天。」
好極了!現在說個一分鐘:搬家那天是什麼日子?車子開走時,你有什麼感覺?帶我們身臨其境。你記得看到什麼、聞到什麼、摸了什麼?你聽見什麼?你記得你說了什麼?你當時想什麼?現在再講一遍,但要講三分鐘。好好拉近鏡頭,就停在那一天。
越常做這種練習,記憶就會漸漸復甦,故事的種子開始萌發。
第2章 不帶小抄,沒有安全網
講故事是神聖的事;透過說故事,死者的精神永存,生者茁壯成長;我們也藉此展現最真實的自我。講故事可以跨越種族、國界、性別、語言和權力不平等的人為界限。講故事是心靈的語言,反映我們個人、和群體的人性幅度。
─「飛蛾」講者法托.烏利
根據時代、文化的不同,說故事有許多種形式;我們在這本書將介紹所謂的「飛蛾」風格:也就是大聲分享真實的個人經歷,不帶任何小抄。
有時並不容易說服準講者上台講述他們的親身故事。「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們會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由。對某些人,我們會說這種事情很刺激,他們終於有機會站在聚光燈下。對不情願的人,我們會說,這會幫助你探討自己的心理陰影,趕走你的心魔。這件事可以幫助你重新振作起來,可以幫助有同樣經歷、需要指引的人。你有機會改弦更張或澄清事實。可以幫助你結交朋友,或認清敵人。與其匆匆忙忙地過日子,不如停下腳步,坐下來好好想一想。
信不信由你,素未謀面的人會排隊等著聽你說話,聆聽那個真實的你。「飛蛾」成立多年以來,我們看到全球數百萬聽眾齊聚一堂,聆聽反映真實世界的個人經歷。
從你的角度感受世界,跟著你走十分鐘,聆聽你的故事,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
我們很早就為「飛蛾」風格的講故事方法制定並調整某些條件。雖然規則可能讓人覺得受到限制,但我們相信這些框架反而激發創造力:
「飛蛾」的故事必須屬實,並且以第一人稱大聲敘述。
「飛蛾」的故事不是透過朗讀或背誦。
「飛蛾」的故事一定要涉及情勢和某種轉變。
「飛蛾」的故事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講完。
之後將深入探討這些規則的原因和實踐方法,但根據我們的經驗看來,這些規則是故事成功的基礎,這點毋庸置疑。
專屬於你的「飛蛾」指導
如果你曾在「飛蛾電台時間」、「飛蛾播客」或「飛蛾舞台」聽過喜歡的故事,應該知道多數講者不是單槍匹馬完成。你聽到的是合作成果。每位講者─無論是在即席發表的「故事擂台」(StorySLAM)或「飛蛾投稿熱線」上被發掘,或是你等著換機油時偶然聽到的天馬行空的故事──都會分到一個「飛蛾」指導,由這個人幫忙發掘、塑造故事,最終大聲發表。(你應該把這本書當成自己的個人指導!)
指導過程一定先從對話開始,我們在這個過程挖掘創意。也許你已經在記憶裡翻箱倒櫃,大略知道故事的雛形。你也可能完全沒有頭緒,我們就會問諸如此類的問題:
˙在你的人生中,有哪些難以忘懷的瞬間?大事小事都行。
˙你迫不及待想告訴新朋友哪些故事?哪些故事又是你的老朋友或伴侶
總要求你一說再說?
˙「你最受歡迎的故事」是什麼?
我們會傾聽你的答覆,然後提出更多問題,其中很多問題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我們會詢問,你在故事發生時的人生大小事。為什麼這件事對你來說意義重大?我們會詢問你的背景,以及那個特殊時刻之前的一連串脈絡。哪些事情不一樣?為什麼你印象深刻?我們會聽出你的猶豫和語焉不詳─任何可能顯示背後還有更多牽連的蛛絲馬跡。(有時那些停頓隱藏著黃金!)
有時你的答覆會提到「這是第一次」、「這是最後一次」、「這是最糟的一次」或「這是最好的一次」─我們就從這裡問下去。這次和其他次有什麼不同?
一旦選定故事,我們就會要求講者反思更大、通常也更難回答的問題。
˙對你來說,這件事到頭來帶給你什麼?
˙為什麼你覺得講這個故事很重要?
˙你如何描述故事開頭的自己,最後又有什麼改變?
你不見得立刻能答覆,這個過程可以幫助你找到答案。我們提出這些問題,幫你找到故事的方向和核心,並且對你的改變有個大概的了解,有助於確定所有故事情節。
一旦我們選定故事,就開始尋找最佳講述方式。我們會找出最能讓故事栩栩如生的場景和細節。我們會問:「如果這是電影,哪些畫面會讓我們目不轉睛?」我們回溯每一步,用最鮮明的色彩描述。我們常要求你「放大畫面」,審視每一個可以發揮的細節,然後選出最精采、最閃亮的部分。
接著就琢磨故事結構。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更耐人尋味、更能引起共鳴的支線故事嗎?例如艾美.畢昂可利(Amy Biancolli)講述丈夫過世,我們鼓勵她深入描述婚戒,利用戒指講述兩人共同生活的光陰,最後帶到她決定該摘下婚戒的那一刻。
在第一次通話或會面之後,我們會建構故事大綱,包含故事結構的要點,以及在不同階段需要考慮的問題。確定故事骨架之後、就開始堆砌、重建,因為我們若有新發現,大綱可能有所改變。就像買鞋,你得試穿!有時人形立台穿起來很好看,但鞋跟對你來說可能太高,或鞋子在你走路時叩叩響,吵得你抓狂。故事就像鞋子,必須合腳。你在「試穿」時遭遇的難題和過程,會帶來莫大收穫。
一旦敲定故事結構,我們會請你大聲說出來。
「飛蛾」的指導員是講者的第一個聽眾。我們認真傾聽,誠實反應。身為指導員,我們每次傾聽都要像是頭一次,斟酌是不是有哪個環節讓人聽得一頭霧水,或哪個細節略顯累贅。哪一段是否太慢?鄰居家的公雞那段會不會太風馬牛不相干?我們記下哪些內容讓我們大笑、寒毛直豎、熱淚盈眶,哪些內容教我們毛骨悚然或驚訝得倒抽一口氣。
我們要求你說得情真意切。沒錯,我們就像心理醫生,也會問:你有什麼感受?畢竟你希望聽眾也能感同身受!
我們幫助講者抓住重點,儘量讓所有情節清楚明白,才有助於確定哪些細節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刪除,哪些又要留給下一個故事。
「飛蛾」故事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時間限制。無論是哪個活動,所有講者都要留心時間長短。就「飛蛾舞台」而言,我們的目標是將故事長度控制在十到十二分鐘之間(即席發表的「故事擂台」只有五分鐘!)我們非常重視時間限制,所以台上除了講者還有一位樂手。如果講者超過時間,樂手就會演奏一個音符,提醒時間到了。講者若超過一分鐘,就得面對樂手再次更大聲演奏的俏皮恐嚇。計時樂手讓每個講者心生恐懼!這是特意安排。在規定時間內講完故事,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和妥善計畫。據說馬克.吐溫打趣說過:「我沒有時間寫短信,所以我寫了一封長信。」講故事也一樣。我們必須反覆練習,才能在十分鐘之內說完,又能去蕪存菁。我們不能差遣小提琴家去府上,但我們可以提供方法,教你控制時間。
上「飛蛾」的前置作業最後一步是現場集體彩排。所有講者齊聚一堂,我們請他們逐一站起來分享自己的故事。由其他講者和飛蛾工作人員組成為數不多的聽眾,我們認真傾聽。講者藉由彩排體驗現場說故事。大家常說彩排是最困難、最令人害怕的環節,然而我們再怎麼強調這個步驟最重要,都不為過。所以你到頭來還是得找個信得過的人聽聽排練結果。你會知道哪些段落可能牽動聽眾情緒,你可能會忘記哪些段落,或者哪些細節會讓聽眾聽得一頭霧水。最重要的是透過彩排,可以建立你的自信。
這下好了,你可能覺得,我又沒有指導員可以幫我。現在有了!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這些人。我們(梅格、凱薩琳、珍妮佛、莎拉和凱特)以及「飛蛾」的藝術團隊和工作坊團隊提供指導你自己所需的工具。我們在書裡拆解創作過程,提出我們若與你通電話可能提出的所有問題。我們將逐步仔細引導你,並且額外提供一些小訣竅!
我們的遊戲規則
二○○一年,我們再次從尬詩擂台汲取靈感,決定提供場地、主題和主持人,開放給任何十個有故事的人,名字就叫「故事擂台」。我們制定簡單規則,為聽眾組成的評審設定評分規範,請有意願發表故事的講者將自己的名字放入帽子裡,看看誰有機會分享五分鐘的故事。當我們接連聆聽了數千個故事後,我們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和陷阱。精采的開頭、光輝的結尾和常見的絆腳石。每一次故事擂台都是一次速成課程,我們記下哪些因素能引起迴響,哪些不會。
剛辦「故事擂台」時,我們聽過伯里斯.季馬諾夫斯基(Boris Timanovsky)在俄羅斯找祖父的墓碑;安迪.克利斯蒂(Andy Christie)從機上跳下,擋掉中年危機;費伊.連恩(Faye Lane)在德州校園劇中扮演四季豆;珍.李(Jen Lee)在中西部銷售玫琳凱(Mary Kay)產品;迪昂.弗林(Dion Flynn)在母親病危時與繼父建立深厚感情;傑洛.海斯(Jerald Hayes)差點錯過弟弟的婚禮;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的單親媽媽雪莉.韋佛(Sherry Weaver)跳上摩托車後座,墜入愛河。
每個人都有故事一對,即使你也有
一九九九年,我們創立「飛蛾」說故事工作坊,走向之前沒有上台說故事的人。我們找上當地社群──護理協會、退伍軍人會館、在地圖書館等等──以小組討論方式精心打造故事。人們總說他們不相信自己有故事。
多數故事都不在台上講述。也許你希望在下次高中同學會或約會時講個有趣的小故事,或激勵同事擁抱新點子。也許你想在演說、敬酒或悼詞中更正式地分享,或找到適切的話語鼓勵別人推廣某個理念。
我們用備受歡迎的真實「飛蛾」故事指點方向,教你挖掘、構建和完善故事的方法和技巧。我們將提供平時講故事派得上的用途。你以後可以用上本書教導的所有工具。「每一個?」對,你不止有一個工具!不要懷疑。
讀到這裡,你不見得要準備好一個故事!現在才是開始。有些人可能覺得找到故事很容易,你可能已經有底,摩拳霍霍準備投入這個過程。或許你經歷過不同凡響、或重要的歷史時刻。太好了。你一定覺得很有趣。至於其他人,多數人,別害怕!覺得困難重重也沒關係。我們一定有辦法讓你們開口。
也許你很難找到想講的故事,反覆嘗試在所難免。許多人認為自己根本沒有故事,有些人則認為自己的故事不夠重要,不值得講述──但每個人都可以講故事。你的記憶庫就像放滿食材的儲藏室。你可能還沒有食譜,但晚餐一定會上桌。第一步就是認真看待自己有故事可講。無論你的人生和選擇指引你走到哪兒:只要你活著,有一口氣,你就有故事。
但請記住,這個過程不見得有連貫性;沿途都會有新發現。這本書按邏輯順序排列,但你進入下一頁之前,可能會往前翻──這都是必經(美麗)過程。
現在,打開你記憶的儲藏室。蔓越莓果醬後面最上面的架子上,看到那個大家都認得、放了十一年的沙丁魚罐頭嗎?裡面可能就有最精采的故事。
Part2 打造你的故事
第3章 挖掘記憶
精心打造的故事需要深思熟慮和細心呵護,但請深呼吸,開心地迎接這個好消息!你的故事就像指紋,獨一無二。只有你能講述。
─莎拉.奧斯丁.詹尼斯(Sarah Austin Jenness)
找到你自己的故事非常辛苦,必須從你生活點滴中篩選,過濾所有的電話、鬧鐘和截止日期;整理那些合約期限和稅單;爬梳那些失戀、挫折和重大失敗;追溯那些成功出擊和狗屎運。細細回憶每件事情,試著找出最能代表你的重要時刻,或者找到你終於明白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就像坐下來翻翻舊相冊或剪貼簿(如果沒有,可以在腦中打造。你最希望自己擁有哪些照片?)無論真實存在或只是你的想像,相冊中的照片和物品,都會勾起你對某些人物、地點和情景的回憶。家庭度假的明信片、第一次音樂會的票根、初吻那年夏天的照片、表姊婚禮上倒塌的帳篷、第一次見到弟弟的那天。留意奶奶家的牆紙。聞聞爐子上的味道。記得你有多討厭她做的肉丸子?這些回憶都能幫助你找到、雕琢你的故事。(對不起了,奶奶。)
也許發生了某件事情,讓你看到你的本色,那就是你要找的時刻。這些時刻改變了你的人生軌跡,或者讓你有新發現。人生多次出現轉捩點,可能是重大阻撓,可能是看起來瑣碎的選擇;總之這些轉捩點影響你,到頭來也改變了你。
回想一個生動的記憶就好。午休時間和默劇演員吵起來的那次?那年的母親節週末,教會要求你獨唱讚美詩,你卻忘了所有歌詞?或是那次你在祖母去世多年後,在她的衣櫃裡發現一個塑膠袋,裡面裝滿你小時候最愛的玩具車?
有任何點子,就去探索。別害羞。往下挖掘,你就知道要不要繼續挖。推翻故事構思有其價值,前提是你要花時間反覆推敲。腦中的故事創意只是理論,試試看大聲說出來。某些事情一說出口,往往就會發生變化。說出來之後,故事就沒那麼愚蠢或可怕了。別忘了,聽到你的經歷的人很可能會說:「嘿,我也是欸。」
尋找對你意義重大的地方、物品或友誼。也可能恰好相反:有個地方、物品、友誼差點毀了你。試著只聚焦某一刻!
想想你何時……
˙感受到一種情緒:笑得直不起腰、淚流滿面或失去理智。
˙做出你從未想過自己會做的事。
˙試圖表現你根本不具備的特質或個性。
˙發現你自己、你的環境、你的家庭或這個世界的某件事情。
˙改變了你與某人的關係─變好或變壞,只有一點轉變,或大幅改變。
˙因為自己或別人揭發某個祕密。
˙得到好處或失去你看重的東西。
˙為了正確(或錯誤)的理由,做出艱難的抉擇。
˙發現自己說:我願意!才不要!絕對不要!你絕對不敢!給我錢都不幹。這是我的莫大榮幸。
其實我們的人生由無數故事所組成。想把一生塞進一個故事絕對行不通。如果想在幾分鐘內講完許多年,就得把故事簡化為一系列缺乏細節的事件,而且每件事都分配到同等長度的時間,沒有情緒,也沒有意義。「飛蛾」把這種現象稱為「後來,後來,後來。」沒有太多細節的冗長清單令人厭煩。
把重點放在某段時間─無論是你青春期的某個下午,還是你四十歲生日前那一週─然後鉅細靡遺地說給我們聽。在「飛蛾」的故事工作坊,我們先找出某個場景。「如果你的一生是部電影,哪個場景讓你永生難忘?」某位勇敢的學員可能說:「六年級搬家的那一天。」
好極了!現在說個一分鐘:搬家那天是什麼日子?車子開走時,你有什麼感覺?帶我們身臨其境。你記得看到什麼、聞到什麼、摸了什麼?你聽見什麼?你記得你說了什麼?你當時想什麼?現在再講一遍,但要講三分鐘。好好拉近鏡頭,就停在那一天。
越常做這種練習,記憶就會漸漸復甦,故事的種子開始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