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掌握9個訣竅,你說話總是討人喜歡
【2】依據「框架效應」,看對方個性選擇說話方式
假如你罹患癌症,死亡率是三分之一。當醫生宣告:「一旦罹患這種癌症,每三百人當中有一百人死亡」,想必你會感到非常絕望。然而,若醫生對你說:「就算罹患這種癌症,每三百人當中有兩百人能存活」,你的感覺又是如何?或許你會變得非常樂觀。
即便知告完全相同的內容,傳達方式是正面或負面,給人的印象將截然不同。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
與他人對話時,最重要的是選擇以積極觀點看待事物的「正面框架」,但總是選擇正面框架,也未必是件好事。
美國密西根大學市場行銷系副教授大衛.伍頓(David Wooten)指出,人的個性不同,喜好的框架便不同。因此正面框架不一定是最好的。
伍頓博士以一百四十名大學生為對象,調查「為了讓口氣清新」的正面框架標語,以及「口臭會讓人討厭」的負面框架標語,哪一種較受歡迎。結果,對周遭的期待配合度較高、總是在意他人眼光的人,較容易接受負面框架的看法,而自尊心較強、不太介意他人眼光的人,則較偏好正面框架的觀點。
由此可見,依據對方個性選擇不同的說話方式,才是真正高明的做法。


【4】小心「卡里古拉效應」!強行禁止會造成反抗
相信許多人都曾親眼看過,「禁止塗鴉」的看板上,被人用油漆大大地塗鴉一番,而在「禁止餵食野生動物」的標示旁,觀光客正把飼料投擲給動物吃。在擁有寬闊草地的公園裡,如果被警告「不准踐踏草皮」,人們反而千方百計地想踩踏,這也是人之常情。
一旦某種行為被禁止,反而更想嘗試,任誰都是如此。
這種心理稱為「卡里古拉效應」。(譯註:「卡里古拉效應」一詞源自義大利導演丁度‧巴拉斯〔Tinto Brass〕執導的電影《羅馬帝國艷情史》〔Caligula〕,該電影以羅馬皇帝為主角,由於內容過於極端而被禁播,結果反而備受矚目。)
美國德州大學的詹姆斯‧潘尼貝克博士(James Pennebaker)曾進行一項實驗:在大學洗手間內貼上「禁止塗鴉」的紙張,調查人們是否會在上面塗鴉。實驗期間,數次變更張貼的洗手間,耗費了不少時間。
結果,比起「請不要塗鴉,麻煩您了」,寫著「不准塗鴉」這種高壓命令的紙張,被人塗鴉得更嚴重。換句話說,卡里古拉效應確有其事。
因此,當隔壁同事老是喀滋喀滋地吃著零食,讓你心癢難耐時,請別說:「希望你工作時不要吃東西」,而試著以「三點休息時,我們再一起吃」來邀請對方。
若你希望部屬認真工作,就別用「不准偷懶」脅迫對方,要改以「如果你好好做,我會很高興」來傳達。說話時使用這樣的措詞,才能真正受人歡迎。


【6】好壞都說的「雙面提示」,更容易贏得信賴
首先,讓我介紹一份實驗數據。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的基恩.謝巴特博士(Jean Chebat)曾以四百三十二名大學生為對象,向他們介紹某項商品(肥皂和汽車),再詢問是否想要購買。
這時,他將介紹方式分為只介紹商品優點的「片面提示」,以及連同缺點一併介紹的「雙面提示」。具體而言,若商品是肥皂,「清潔肌膚汙垢+滋潤成分」是片面提示,加上「沒有香氣」便是雙面提示。若商品是汽車,「低油耗+修理容易」是片面提示,加上「無法選色」便是雙面提示。
實驗結果顯示,受到片面提示的人會依據好惡程度做判斷,受到雙面提示的人則會在腦中進行理解、認可的過程,才做出「想買」的判斷。換句話說,雙面提示能促進理性認知。
我們可以從這項實驗瞭解到一件事:光是敘述事物的優點,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也不會得罪對方。若你這樣開口邀請:「一起去那家新開的餐廳吧」,對方只會回答:「好啊!」
然而,如果你事先一併傳達缺點:「搞不好要等很久」,那麼「早知道要等,我就不想來了」這種不愉快便不會發生。不僅如此,對方會認為你同時提供資訊並告知缺點,是個值得信賴的人。
想讓對方覺得你誠實且值得信賴,就別隱藏你知道的資訊,將壞的部分也告訴他吧。



第3章 7個手法找對話題,聊天就能源源不絕
【2】增添有趣味的閒聊梗,能炒熱氣氛、讓對話持續
想必許多人都覺得,一本正經的人無聊透頂。不管是多麼誠懇實在的人,光是認真踏實,無法受人歡迎。
美國杜克大學的社會學家唐納.羅伊博士(Donald Roy),曾在某家工廠進行作業員的意識調查。當時,羅伊博士也在工廠和作業員一起工作兩個月,一面建立彼此的信賴關係,一面引導他們吐露真心話。
作業員的工作內容是一週六天的單純作業,一般來說,都是些很難維持動力的無聊工作,但在這些作業員當中,也有人回應「工作真開心」這樣的答案。羅伊博士試著分析原因,發現他們的工作滿足感都來自和其他作業員的閒聊。
在溝通學的世界裡,將沒有意義的閒聊稱為「雜訊」或「雜音」。當我們老是被迫聽取那些有意義的資訊,會感到疲累不堪。適度地將沒有意義的雜音加入對話,可以使人感覺舒適愜意。
一個將認真誠懇奉為圭臬的業務員很難有成果,正是因為對話中的雜音不夠。一個老是把待辦事項、工作、合約等話題掛在嘴邊的業務員,不可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相反地,一個在客戶面前,能以棒球、足球等話題炒熱氣氛的業務員,總是神不知鬼不覺地擄獲客戶的心,讓他們簽下合約。
為了不使對方感到疲憊,必須在話題中增添趣味,大量加入讓對話得以持續的閒聊梗。


【6】運用「引起注意技巧」,找出特別的切入點
手機是現代人的必需品,各家通信業者為了招攬顧客,爭相推出各種計費方案。業者會為方案取一些過去沒有的名稱,諸如「實質免費優惠」(譯註:是指在日本常見的一種手機門號優惠,此種方案通常將費用規劃為按月分期,再將分期後的金額從手機費率中扣除,以達到「實質免費」的效果)、「家族優惠」、「攜碼優惠」、「老顧客優惠」等,再將它們大力推薦給顧客。
實際上,我們面對這些新鮮的服務方案時,也忍不住感興趣:「這是什麼?比較便宜嗎?」縱使方案內容一點也不新奇,前所未有的特殊名稱或切入點,就是能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便是心理學中稱為「引起注意技巧」(pique technique)的手法。所謂「引起注意」,是指勾起好奇心。人們一旦被提示能勾起好奇心的名稱,或是意外的切入點,就容易接受那些請求。
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的心理學家傑瑞.伯格(Jelly Burger)曾進行一項實驗:向商店中的人借錢。詢問方式有以下兩種:
A:「你有多的零錢嗎?」
B:「可以借我三十七分美金嗎?」

結果,被A問句詢問且答應的人有十八.八%,被B問句詢問的人則有二五.九%願意借錢。此外,若進一步說明理由:「因為我要買郵票」,便有高達八七.一%的人答應借錢。由此可知,只因為不尋常,人們就會產生興趣。



第5章 為何他不懂你的想法?用7種方法確實傳達
【2】你先講重點,對方才有耐心聽下去
雖然上一篇提到「仔細說明比較好」,但還是得依據場合採取不同的做法。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約瑟夫.瑞登博士(Joseph Redden)曾召集七十名學生,讓他們玩擲骰子的遊戲。只要符合以下條件,遊戲參與者便能獲得五十元美金的獎賞:
① 骰子兩次,其中一次擲出四點即可。
② 骰子兩次,第一次擲出四點,接著也擲出四點即可。
③擲骰子兩次,第一次擲出兩點,接著擲出四點即可。

也就是說,這個遊戲中的規則①較簡單,②變得稍微複雜,③更加複雜。
在實驗中,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想以哪一個規則來進行遊戲,結果有六一%的人選擇①,選擇②和③的人都只有約二○%。由此可見,人們都偏好簡單、容易理解的事物。當規則變得複雜、難以理解時,將使遊戲的樂趣產生極大差異。
談話內容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你絮絮叨叨地說明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對方在理解你的話之前就已經感到厭倦,希望快一點結束對話。既然說與不說沒有太大差別,先省略細節再開口,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這樣開口:「就結論而言……」、「直接了當地講……」、「簡單來說……,對方便瞭解自己可以立刻得到結論,於是安心聽你說話。當然,將符合這份期待的內容傳遞給他,是你必須要做的事。


【3】「鮮明效應」教你,具體描述促進對方想像
想讓對方確實理解你說的話,很重要的是,能否使對方根據談話內容來描繪出具體的想像。
舉例來說,即便對方說:「我真的很推薦這家補習班!我們家小朋友的成績進步很多呢」,你還是不瞭解他在推薦什麼。然而,若對方這樣說明:「這家補習班讓學生使用平板電腦來學習,像是用手寫字、瞭解班上排名之類的,好像都很有趣,學生們都很開心呢」,就能使你產生具體的想像,而覺得「是不是要讓我家孩子去上上看」。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麥可.洛斯頓博士(Michael Ralston),曾讓一百二十名在醫院、保險公司工作的人事專員,閱讀為了某人(假設名字叫派特)而寫的推薦信。推薦信的內容分為以下兩種:
① 「派特很適合這份工作。」
②「派特總是充滿幹勁,盡心盡力工作。」

結果,推薦信②明顯獲得「較有說服力」的評價。想必各位都知道原因吧。因為推薦信②更鮮明地描繪出「派特是怎樣的人」、「如果雇用派特,會有怎樣的好處」,讓人感覺充滿說服力。
無論要傳達什麼,為了使對方具體想像訊息內容,運用鮮明的語言來表現尤其重要。這在心理學中稱為「鮮明效應」(vividness effect)。希望你與他人談話時,能善用生動的說明方式,讓對方描繪出具體的想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