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人都在對話,但彼此的話語有對上嗎?(節錄)
在每一場對話中,我們對於該說什麼、如何說、何時說等問題,都會做出許多千分之一秒的決策。有些決策很棒,有些則否。即便最普通、立意良善、非常合理的選擇,都可能會造成問題。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脫口而出的話,對於對話交流或人際關係造成負面的影響。但也有些時候,我們不會注意到出了問題,或者就是問題的原因。有些對話的問題稍縱即逝,有些卻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從不安、困惑、尷尬,到敵意、憂鬱與心碎都有可能。
即便我們一直在講話,對話卻比我們想像的更困難棘手,風險也更高。事實上,對話是所有人類行動中最複雜又充滿不確定性的,其中涉及的認知能力也最多。之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有兩個,我們大略可以區分為「情境」和「目的」:
‧情境:亞莉安娜(Ariana Grande)二○二○年歌曲〈歡愛姿勢〉(Positions)的音樂錄影帶中,把這位歌手描繪為美國總統。她周遭的一切不斷改變。她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講電話,她的參謀長在她耳邊輕聲低語。她在充滿世界領導者的會議室裡,神采奕奕地辯論著重要的議題。她在簡報室的講台前,後方站著白宮發言人和助理,面對神情迫切的記者發表演說。她在積雪的前院裡散步,帶著幾隻小狗。這支影片裡快速的場景變化,就像是我們日常對話中不斷改變的情境。我們所處環境的每個因子,例如參與者、對話主題、對話地點、時間、原因和形式,都會不斷地快速變化。即便微小的改變(例如:某人把椅子搬開,播放音樂,拿出桌遊,把燈關掉,走到室外,或是改變話題), 都至關緊要。而對話的情境一改變,我們也必須有所調整—判讀房內的空氣,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如此,我們才能靈活地(有時則沒那麼靈活)在不同的時刻切換。
‧目的:我們對話的情境不斷改變,最麻煩的就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甚至彼此衝突的重點。我們的目的,也就是參與任何對話的原因,非常複雜且流動。我們或許想給朋友哭泣的空間、避免接受過低的薪資、學習新事物、試探對方、了解對方在想什麼、找樂子、抱怨發洩、說服我們的伴侶為我們或其他人做些什麼等。有時候,我們在同一場對話中也可能有數個彼此衝突的目的。在有些時候,甚至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某些目的。想像一下,你與直屬下屬進行對話,討論要為辦公室挑選怎樣的裝置藝術品。我們可能認為,自己只是想把這件事處理好,訂購具有美感品味的藝術品。但實際上,我們或許不會承認另一個關鍵目標:讓自己聽起來好像懂藝術,並確保這位下屬不會買下他喜歡的那件駭人作品。是的,即便在這樣看似簡單的對話中,我們的對話夥伴也會有自己的目標,需要我們仔細覺察和應對。
本質上來說,對話就是持續進行的共同創造活動,目的是幫助我們追求各種需求和渴望。對話是一連串的微小決策,在數個人的心智間巧妙協調,而其中涉及的情境則會不斷改變。我們在生活中頻繁對話,若由此來看,我們似乎都應該是對話專家;然而,我們實際上卻只是業餘人士。
人們對話的方式,會改變他們對彼此的感覺,接著改變他們對話的方式,進而改變他們得到的訊息,然後改變他們對彼此的感覺……你大概明白了。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資訊交換的無限循環不可或缺,也無法避免。
二○一九年,我設計了一門新課程,結合我對於對話的科學性及人際觀點的研究,並加以實踐。課程的名稱是「對話:如何在商業界和人生中說得更好」,也簡稱為「對話」。課程以良好對話和資訊交換的必要元素為基礎,但也包含其他並非資訊交換導向的對話,例如帶來信心或快樂、維護隱私,或是感受人際連結的美好。這樣的課程讓我受益良多,也相當受到學生歡迎。事實上,我似乎觸動了某條神經。短短四年內,我已經向超過一千名企業管理碩士學生和高階主管教授這門課,而且,還有許多教室實在無法容納的候補名單。
在這本書裡,就像我的課堂一樣,我將帶你進入對話的世界。第一章將會探討對話的本質:一場協調的遊戲或賽局。遊戲出乎意料的複雜,在錯綜複雜的無數決策間,隱藏著許多陷阱和考驗。但如果把對話想成是遊戲,就能幫助我們看見,每個對話都必須由數個玩家共同創造,而且能帶來許多樂趣。對話中遇到的限制不只能幫助我們提升自己,也能同時幫助對方。這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競賽,而是大家都能樂在其中的遊戲。
接著,我向哲學家保羅.葛萊斯(Paul Grice)取經。他對於對話的看法,在數十年間引領著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思考。我也將帶你探索我發展出的「TALK」框架。「TALK」把對話分解成四個關鍵的提醒,幫助你更有活力也更有效率地進行對話,同時讓內容更為豐富:
‧主題(Topics):優秀的對話家能選擇好的主題,也能讓每個主題更好。
‧提問(Asking):提出問題能幫助我們在主題間切換,或是更深入探索。
‧幽默(Levity):避免對話變得沉悶無味。
‧善良(Kindness):好的對話者在乎對方,也願意展現出來。
「主題」和「提問」聚焦在對話的架構,以及我們如何做出導向正確方向的決策──讓我們走進更豐美的草地,有更多機會達成目標。當我們共享綠草時,「幽默」會幫助我們用趣味和興奮的時刻來避免無聊,因為好的對話需要雙方都專注參與。此外,「善良」探索的是尊重的力量,而傾聽則能帶出雙方最好的一面—確保我們不是錯覺,而是真正被聽見。
如此看起來,按照這個順序介紹似乎合情合理,但實際上,這四個元素同等重要,相輔相成。「提問」能幫助你平順地轉換話題。維持在同一個﹁主題﹂上,則可能幫助我們終於開口問出迫切想知道的事。加入「幽默」的元素,可以讓我們提出更深入,甚至更危險的問題。從他人的興趣和目的中選擇主題,則展現出對話的「善良」。回應式的傾聽加上適時的呼應,總是能引發笑聲。
當然,這之中也潛藏許多挑戰,例如對話本身就是充滿不確定性決策的環境,我們也無法控制對方的策略。因此,在本書的下半部,我們將會探索對「TALK」框架造成威脅的事物:對話參與者如果太多,會造成協調上的混亂;出於千奇百怪的理由,困難的時刻隨時可能出現;這些危機雖然棘手,但完全可以控制。
最後,我們來談談道歉。在人際關係和人生的漫長軌跡中,說出「對不起」如何帶來強大的影響力,不但能避免關係受到傷害,還能讓雙方更加親近,一起享受社交的世界。我們注定會犯下大大小小的錯誤,而道歉可能是最強大的武器,能幫助我們拯救珍視的關係。唯有透過對話,我們才能與不同的對話夥伴,共同建構和分享專屬我們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或許會隨著時間更加穩定、豐富又滿足,但也可能化為塵土。
人人都在對話,但彼此的話語有對上嗎?(節錄)
在每一場對話中,我們對於該說什麼、如何說、何時說等問題,都會做出許多千分之一秒的決策。有些決策很棒,有些則否。即便最普通、立意良善、非常合理的選擇,都可能會造成問題。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脫口而出的話,對於對話交流或人際關係造成負面的影響。但也有些時候,我們不會注意到出了問題,或者就是問題的原因。有些對話的問題稍縱即逝,有些卻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從不安、困惑、尷尬,到敵意、憂鬱與心碎都有可能。
即便我們一直在講話,對話卻比我們想像的更困難棘手,風險也更高。事實上,對話是所有人類行動中最複雜又充滿不確定性的,其中涉及的認知能力也最多。之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有兩個,我們大略可以區分為「情境」和「目的」:
‧情境:亞莉安娜(Ariana Grande)二○二○年歌曲〈歡愛姿勢〉(Positions)的音樂錄影帶中,把這位歌手描繪為美國總統。她周遭的一切不斷改變。她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講電話,她的參謀長在她耳邊輕聲低語。她在充滿世界領導者的會議室裡,神采奕奕地辯論著重要的議題。她在簡報室的講台前,後方站著白宮發言人和助理,面對神情迫切的記者發表演說。她在積雪的前院裡散步,帶著幾隻小狗。這支影片裡快速的場景變化,就像是我們日常對話中不斷改變的情境。我們所處環境的每個因子,例如參與者、對話主題、對話地點、時間、原因和形式,都會不斷地快速變化。即便微小的改變(例如:某人把椅子搬開,播放音樂,拿出桌遊,把燈關掉,走到室外,或是改變話題), 都至關緊要。而對話的情境一改變,我們也必須有所調整—判讀房內的空氣,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如此,我們才能靈活地(有時則沒那麼靈活)在不同的時刻切換。
‧目的:我們對話的情境不斷改變,最麻煩的就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甚至彼此衝突的重點。我們的目的,也就是參與任何對話的原因,非常複雜且流動。我們或許想給朋友哭泣的空間、避免接受過低的薪資、學習新事物、試探對方、了解對方在想什麼、找樂子、抱怨發洩、說服我們的伴侶為我們或其他人做些什麼等。有時候,我們在同一場對話中也可能有數個彼此衝突的目的。在有些時候,甚至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某些目的。想像一下,你與直屬下屬進行對話,討論要為辦公室挑選怎樣的裝置藝術品。我們可能認為,自己只是想把這件事處理好,訂購具有美感品味的藝術品。但實際上,我們或許不會承認另一個關鍵目標:讓自己聽起來好像懂藝術,並確保這位下屬不會買下他喜歡的那件駭人作品。是的,即便在這樣看似簡單的對話中,我們的對話夥伴也會有自己的目標,需要我們仔細覺察和應對。
本質上來說,對話就是持續進行的共同創造活動,目的是幫助我們追求各種需求和渴望。對話是一連串的微小決策,在數個人的心智間巧妙協調,而其中涉及的情境則會不斷改變。我們在生活中頻繁對話,若由此來看,我們似乎都應該是對話專家;然而,我們實際上卻只是業餘人士。
人們對話的方式,會改變他們對彼此的感覺,接著改變他們對話的方式,進而改變他們得到的訊息,然後改變他們對彼此的感覺……你大概明白了。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資訊交換的無限循環不可或缺,也無法避免。
二○一九年,我設計了一門新課程,結合我對於對話的科學性及人際觀點的研究,並加以實踐。課程的名稱是「對話:如何在商業界和人生中說得更好」,也簡稱為「對話」。課程以良好對話和資訊交換的必要元素為基礎,但也包含其他並非資訊交換導向的對話,例如帶來信心或快樂、維護隱私,或是感受人際連結的美好。這樣的課程讓我受益良多,也相當受到學生歡迎。事實上,我似乎觸動了某條神經。短短四年內,我已經向超過一千名企業管理碩士學生和高階主管教授這門課,而且,還有許多教室實在無法容納的候補名單。
在這本書裡,就像我的課堂一樣,我將帶你進入對話的世界。第一章將會探討對話的本質:一場協調的遊戲或賽局。遊戲出乎意料的複雜,在錯綜複雜的無數決策間,隱藏著許多陷阱和考驗。但如果把對話想成是遊戲,就能幫助我們看見,每個對話都必須由數個玩家共同創造,而且能帶來許多樂趣。對話中遇到的限制不只能幫助我們提升自己,也能同時幫助對方。這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競賽,而是大家都能樂在其中的遊戲。
接著,我向哲學家保羅.葛萊斯(Paul Grice)取經。他對於對話的看法,在數十年間引領著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思考。我也將帶你探索我發展出的「TALK」框架。「TALK」把對話分解成四個關鍵的提醒,幫助你更有活力也更有效率地進行對話,同時讓內容更為豐富:
‧主題(Topics):優秀的對話家能選擇好的主題,也能讓每個主題更好。
‧提問(Asking):提出問題能幫助我們在主題間切換,或是更深入探索。
‧幽默(Levity):避免對話變得沉悶無味。
‧善良(Kindness):好的對話者在乎對方,也願意展現出來。
「主題」和「提問」聚焦在對話的架構,以及我們如何做出導向正確方向的決策──讓我們走進更豐美的草地,有更多機會達成目標。當我們共享綠草時,「幽默」會幫助我們用趣味和興奮的時刻來避免無聊,因為好的對話需要雙方都專注參與。此外,「善良」探索的是尊重的力量,而傾聽則能帶出雙方最好的一面—確保我們不是錯覺,而是真正被聽見。
如此看起來,按照這個順序介紹似乎合情合理,但實際上,這四個元素同等重要,相輔相成。「提問」能幫助你平順地轉換話題。維持在同一個﹁主題﹂上,則可能幫助我們終於開口問出迫切想知道的事。加入「幽默」的元素,可以讓我們提出更深入,甚至更危險的問題。從他人的興趣和目的中選擇主題,則展現出對話的「善良」。回應式的傾聽加上適時的呼應,總是能引發笑聲。
當然,這之中也潛藏許多挑戰,例如對話本身就是充滿不確定性決策的環境,我們也無法控制對方的策略。因此,在本書的下半部,我們將會探索對「TALK」框架造成威脅的事物:對話參與者如果太多,會造成協調上的混亂;出於千奇百怪的理由,困難的時刻隨時可能出現;這些危機雖然棘手,但完全可以控制。
最後,我們來談談道歉。在人際關係和人生的漫長軌跡中,說出「對不起」如何帶來強大的影響力,不但能避免關係受到傷害,還能讓雙方更加親近,一起享受社交的世界。我們注定會犯下大大小小的錯誤,而道歉可能是最強大的武器,能幫助我們拯救珍視的關係。唯有透過對話,我們才能與不同的對話夥伴,共同建構和分享專屬我們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或許會隨著時間更加穩定、豐富又滿足,但也可能化為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