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2 我們為何受苦?

「我們不該停止探尋,探尋的終點將回到出發的起點,那時見山又是山。」
——艾略特(T. S. Eliot),〈小吉丁〉(Little Gidding)

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我都悲傷且寂寞,像是在生命汪洋中一朵抑鬱的浪花,感覺和大海格格不入,在心裡不斷和自己也和別人打架,從未感到片刻的放鬆。這麼多年來,我拚命的嘗試融入,努力有點作為,和他人建立更好的關係,找尋真愛,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儘管我盡了最大的努力,我的憂鬱卻只變得越來越嚴重。我把問題推到其他人事物頭上:基因、腦中的化學物質、生長環境、父母、朋友、老闆、現實的殘酷、金錢至上的社會、新聞媒體、肉食者、政客、財團、所有「做壞事的人」。感到悲慘不是我願意的,這只是對生命加注在我身上的壞事正常反應而已,我是這麼想的。生命是殘酷、無情、不公平的,我被詛咒了。我責怪命運帶給我的痛苦,並認為自己有權這麼做。「如果你也經歷我所經歷的,你也會變得跟我一樣!」我喜歡這樣為自己的悲慘感覺辯護。
生命沒有達到我的期待,旁人讓我失望,不管我多麼努力,我還是無法掌控我的生命。於是我終日賴床不肯起身,體重下降、噁心想吐、還想自殺,無法也不願面對流逝的每一天。起床的意義在哪裡?等在門外的只有更多的悲慘。我知道生命是怎麼一回事,我要不計任何代價避開它。生命是一連串的痛苦,而我不想感受痛苦。
我怎麼會變成這樣?簡而言之,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建構了很多「人生該怎麼過」的想法,集合了對什麼是真實的信念,對什麼是事物本質的假設,對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概念判斷。我對事物的是非、善惡、正常與適當與否有了許多既定的看法。
我也設法維持我的自我「形象」(image),對於我怎麼看自己,和別人怎麼看我都有很多要求。例如,要看起來是成功迷人、聰明善良、慷慨包容又有才華,但天總不從人願,我也總成為不了我想當的人。生活不如意,過去沒有人懂我,將來也不會有人懂!過去這些對生活期待的失意和永不止息的自我批評給我帶來痛苦,我痛恨並發誓不要再經歷它們。
然而,在我二十多歲時,我經歷了一系列深層的洞見,了解到我憂鬱的本質其實是來自於我對生命的極度抗拒。我並不是在經歷某個存於我之外的憂鬱感覺;憂鬱這東西也不像事件那般發生在我身上;我只是在內心和事物的本然如是打架罷了。而這場爭鬥的根源是由於我對自己真實面貌的無知。以前,我看不見生命的完整性,我忘記自己的本性,並走上和當下經驗敵對的道路。在不認識自我、將自己認知為一個分離本我的同時,我已經和當下的經驗作對了。
我的憂鬱和我怎麼看待世界有著絕對相關,如我對世界的評價、信念,及對此刻應該如何的要求。我試圖用思考來掌控生命,而潛藏其中的是我對改變、失去,以及最終對死亡的深切恐懼。我對生命的抗拒把我帶到了極端——自殺型的憂鬱。我們其實都或多或少將自己阻隔於完整之外。我們離完整有多遠,痛苦就有多深。我曾把自己完全的隔離,那折磨令人難以忍受。我曾是個行屍走肉,但並非命運使我如此,而是我讓自己變得如此——透過追尋那個存在於未來的完整性,而它永遠不會到來。
我的憂鬱源於感覺到自我的分裂,也就是說,身為一個個體,我和命運、和此刻都是各自獨立的。於是這個我,必須支撐、維持所謂的「我的生命」,精心安排它,讓它朝著我的目標前進,讓它在掌控之中。我從小就是如此被教導的,但這也成了世界對我的壓迫:我必須掌握自己的生活,必須知道我想要什麼,且有能力去得到它。別人似乎都知道他們自己是誰,想做什麼,要往哪裡去,但我似乎無法在實現自己故事的同時不被它壓垮。我因不能好好維持自己的生活而感到憂鬱,因而反被生活壓迫。
我現在明瞭我們都被生活上、成長經驗中及想像中的這些未來重擔壓迫著。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憂鬱和沮喪。只是我們往往等到已承受不住那重量時才稱自己是憂鬱的,而想把自己從他人中劃分出來。雖然我們並不全是臨床上的憂鬱患者,我們卻都帶著各自的生命故事,也都嘗試讓命運符合我們的期望,然後某個程度上我們都失敗了,遠離了自己的本質。
我的折磨化身為憂鬱、存在焦慮、極度害羞和冷漠的人際關係。而每個人都遭遇不同的折磨。人都在受苦,我們可以視折磨為可怕的、必須不計代價去避免的東西;或是,我們可以凝視它的本質:一面清楚指引我們回家道路的指示牌。
在極度沮喪之中,我心中浮現另一種可能:或許我無法好好維持自己的生活並不是病,不是精神有問題,不是有障礙,更不是軟弱。或許,從一開始,這就不是我該設法維持的生活。或許我從未真正認識自己。或許真正的自由和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成為大海中最美的浪花根本無關,而是要我們從原本自認為是個別不同波浪的夢幻中醒來,擁抱出現在當下經驗之海裡的萬事萬物。或許那才是我該做的,生命對我的真實召喚——不是設法維持錯誤的自我形象,而是全然接納現在,放下對現在樣貌的框架。
我對假扮別人、抗拒此刻已不再有興趣,轉而愛上了現在。我發現,全然的接納就在每個想法、感官和感覺當中,我的痛苦也因此不攻自破。我認知到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從來沒有,這世上的其他人也是一樣。
人類的苦難看似深不可測,令人困惑而無法掌握,是巨大而不可企及的難題。有時苦難看似沒有道理和邏輯,來得如此隨機且出乎意料,讓人不禁感覺「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我一直都這麼糟」、「受苦就是我的命運」,或「一定是基因遺傳或腦中化學物質造成的」。
我不信有人天生就有問題,不信人注定要受苦,更不信悲慘命運是被預先決定或與生俱來的種種說法。
我看到的是許多人都在「追尋」(seek)。他們想逃離當下的感覺和想法;他們抗拒當下的經驗,但卻渾然不知自己正在做什麼。於是他們覺得受苦像是外來的事件,突然發生在他們身上,自己只是被動的受害者。但如果他們明瞭自己拒絕當下的程度,就不會用各種奇怪的理論來使自己的痛苦合理化,也不會為此而怪罪命運、自己、他人、環境,或是星球的排列、電磁力或宇宙能量、他們的因果報應、靈性導師,甚至上帝或魔鬼。他們將真正負起對自己的責任,如實的回應此刻的生命,而不是被自己想像出來的生命所折磨。
我所受的苦最後都成為祝福,而非詛咒。我所經歷的憂鬱則是以最戲劇化的方式讓我看見,自己是多麼拒絕面對生命。從這個角度想,苦難一直以來都是指引我們回歸完整的路標。
我們往往是感到受傷了才開始傾聽生命,而我們也不知怎麼的,總會在經歷恰到好處的苦難折磨後,才重新認識自己的真實樣貌。每道浪都是海洋的獨特表現,每道浪也會經歷各自的磨難,而你的痛苦便是海洋邀你回到懷抱的特別邀請。
我的憂鬱筆直的指向靈性覺醒,指向我沉寂許久的真實本質。它是一份要我放下對過去和未來故事過度編織的邀請。它邀請我從分離的夢境中覺醒,在當下的經驗裡好好休息。只是,我仍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接受這邀請。
通往自由的鑰匙就是:明瞭沒有任何外在事物可以造成我們的苦難。環境不會使我們受苦,我們對環境的反應才是苦難的來源。只有當我們尋求、想逃離當下時才會覺得痛苦,而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把自己和生命隔離,不僅和自己的內在,也和他人打架——有時以顯而易見的方式,有時則不然。受苦源於我們不願承認自己的感覺,不願面對我們正在經歷的事情。苦難就是我們和生命的本質在對抗。就深一層的意義來說,當我們忽視當下發生的所有事都早已被接納時,苦難便在等著我們。

* * *

人們對於「接納」(acceptance)這詞有許多困惑,因此在我們更深入探索之前,我要為它說幾句話。第一次接觸這訊息的人,其中一個反應是:「傑夫,你的意思是要我們接受每件事,如坐在家裡、無所事事,放棄去改變任何事嗎?如果我們只是接受發生的每件事,難道不會變得被動、抽離、沒行動力和無能嗎?」
接納,並不代表我們要放棄一切避免壞事發生的念頭,雖然你或許會這麼做。我也不是說在可以做點什麼的時候,我們仍無所事事只是看著壞事發生。沒有人希望自己所愛的人生病,沒有人想要弄丟錢或在車禍中受傷,沒有人希望自己的伴侶突然離開自己,也沒有人想要被襲擊。但這些事情會發生。生命不會照著我們的計畫走。即使我們有最好的立意,做了最周詳的計畫,正面思考,好好禱告,企圖彰顯我們的使命,順著我們的靈性發展且宣傳我們靈性上的進化,事情仍不如我們所願的發生。因此我們也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看到,最終我們仍無法掌控這個我們稱為生命的東西。即使是最有智慧而且聰明的人,到頭來還是得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忍受著因腫瘤而帶來的巨大痛苦,要求更多的嗎啡。
我要說的是,如果我們要真正的自由,我們必須誠實的面對現實,不能再否認、冀求、期望,而是要如實的陳述生命。自由在於承認此刻的真實,不管和我們夢想、計畫的落差有多大。
最後,我要說的是,真實(不是我們自以為的那種)才是真正的掌權者。接納就是看清真相,看到本質,而不是看到我們對它們的期待和投射。當我們和它們一致的時候,我們便能自然而然的帶著愉悅、智慧且充滿創意的做事了。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評價生命。發生事情時,我們同意或不同意、接受或拒絕、判斷應該或不應該。或者,我們常把「生命很糟糕」、「生命很美好」、「生命是無意義的」,或「生命很殘酷」掛在嘴邊。有時,我們也說「我命真好」或「我命很差,總是得不到想要的」。但這些標籤都是後來我們的評價,生命本身不好也不壞,生命就是生命,一如它所展現的,不管我們稱它為好或壞。如《聖經》提過的,讓陽光同等的照耀善與惡。生命讓陽光閃耀,它就是閃耀的陽光,它亦是陽光所照射的萬物,包括那些我們不希望被陽光照射到的陰暗面。

* * *

接下來,我會花更多時間更深入的來談接納的本質。但現在,從看見生命的完美、並全然接納發生的各種事物開始,我們仍有完全的自由去做我們想做的事,如幫助別人、沿革舊習、創造改變。差別只在於,我們的行為不再基於那些假設:「真實是破碎的,需要修補」;或「人與生命相互隔絕」。任何以「生命已然破碎」為前提的行動,看似能療癒人心,反而只會加重心病。
本書談的不是要你對生命不採取任何行動,那是抽離,是另一種形式的隔離。本書談的是和生命的各種面貌保持親密,你可以說它是抽離之死。當你明白自己就是生命本身,就不會再有被動的態度。
覺醒不代表結束,反而是投入生命的開始。弔詭的是,當我們明白生命有多美好,萬物的發生有多麼的恰如其分時,我們反而能比以往更自在的去探索和改善世界。看到人們本性的美善後,你能更輕鬆的幫助他們重新看待自己認為的不完美處。你不再把人們看成是壞掉需修補的瑕疵品,你會放棄根深蒂固的假設,而看見他們與生俱來的完整。他們也因為你的深刻認知,回到最初的完整。奠基於這份完整,你能自由的全身心投入,並且和顯而易見的隔閡共舞。
不再試著修補生命,你或許能成為生命的助手;不再試著糾正別人,你或許能成為他們的祝福。或許真正的療癒就發生在你放手的時候。
或許生命最需要的是:人們不再只是看到問題,而是看見自己與世界的合一,並在全然的接納中,全身心投入於世界。接納萬物的本質與無懼的投入生命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儘管難以用理性理解。
(本文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