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清界線, 守護你的能量
我在工作坊,以及與客戶、學生的諮詢中,常常討論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劃分明確界線的力量。界線能標示出我們所同意和拒絕的事物。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我們是擁有無限可能的存在;然而,從物質世界的角度,我們生活在三維身體的限制之中。我發現,當我們在三維世界中學會更好的設立界線、做出果斷決定時,其實同時也在觸及我們無限自我的超能力。
當我們設立界線,就能決定要把時間和能量投入何處。每個決定,無論是否有意識,都會強化或削弱的我們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應該養成習慣,有意識的做出能支持我們最核心價值觀、幫助我們成長為理想自己的決定。
很多人對界線的誤解在於,他們認為界線非黑即白,沒有妥協的餘地。實際上,界線一種有彈性的保護機制,而不是一堵石牆。
如果混淆這一點,就會帶給我們不必要的痛苦。然而,如果明白在設定界線時,其實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就能在界線的建立與維護上展現創意。這樣的過程可以是充滿技巧的談判、連結和溝通遊戲,而不是用來把其他人都嚇跑的防禦工事。
我以前的學生卡莉(Carly),她是一個長期取悅他人的人。卡莉的父母從小時候就對她非常嚴格,從不給她拒絕的空間。在無意識中,她認為自己必須順從、滿足他人的要求,否則就無法得到愛。這樣的概念一直延續到成年後,當時卡莉一頭栽入工作,主管則一股腦兒給她大量的額外責任,讓她負擔三人份的工作量。
卡莉是一名單親媽媽,而兩個孩子似乎總能操控她,讓她放任他們為所欲為。更糟的是,母親健康急遽惡化,而她的手足希望卡莉能負起大部分的照顧責任。因此,當卡莉來到我的課程時,已經瀕臨精神崩潰。她無法拒絕別人,這對她的健康造成傷害,讓她受苦於腎上腺疲勞和持續的焦慮。
我問她:「妳有試過,跟主管、孩子和兄弟姊妹說清楚你的底線嗎?」
她嚇了一跳,看起來像是受車燈驚嚇的鹿,說:「我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我知道,如果要卡莉立刻畫出清楚的界線,她肯定無法承受,所以我教她使用「好,那……」。不需要對任何要求說不,但可以在答應時,加上自己的要求。
舉例來說,當主管希望她加班,而她也覺得可以接受,她就可以說:「好,那我希望下週一能請加班補休。」或者,若孩子堅持要吃甜食,她可以說:「好,那你得先把所有的蔬菜吃掉。」假如手足要求她每次都負責帶母親去看醫生,她可以回答:「好,那我希望我們能安排時間表,輪流幫母親處理日常事務,大家才能好好休息。」
即便是「好,那……」這樣的做法,一開始對卡莉來說都很難。我一步步引導她,逐步改變討好他人的習慣。很多時候,當我們不敢拒絕他人(即便只是給個軟釘子),其實應該把握機會反問自己:「我為什麼不想說不?我在害怕什麼?」
卡莉害怕拒絕會傷害身邊的人,所以我鼓勵她好好想想,當她不尊重自己的意願時,實際上是以更微妙且陰險的方式傷害他人。她剝奪了對方與她更親密連結的機會;相反的,假如她更真誠,就能有更多協調的機會,為包含自己在內的每個人創造雙贏的局面。
我也問卡莉:「妳總是答應其他人,為何卻拒絕自己、拒絕自己的夢想和理想的樣貌?」這讓她真正開始思考和改變,所以我鼓勵她養成習慣,一天至少拒絕一次。她不需要太直白或粗暴,可以柔軟一點,但態度必須果斷。
一段時間過去,卡莉學會拿回自己的力量,為自己挺身而出。
她最終決定離開那間公司,實現一直以來的夢想,開了一間物理治療診所。如今,她的孩子都已是青少年,放學後會在診所幫忙,努力支持卡莉;由於卡莉清楚表達自己不會單獨承擔照顧母親的任務,她和手足才能集中大家的資源,雇用居家照護員來負責母親主要的照顧,也確保母親有充分時間與所有子女相處。
如今,卡莉健康而快樂。她的界線給她機會,創造更堅固的人際關係,並且把自身夢想和渴望放在第一順位。
在我們的課程中,我教導她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我總和學生與客戶分享的),是我們可以開始在生活中設定各式各樣的界線,比如:
.實體界線
這與我們身處的環境有關。舉例來說,我們或許會發現某些特定環境會耗損能量,讓我們感到脆弱無力。
我有許多客戶和學生都不喜歡大城市,因為大城市的能量太混亂、瘋狂。我們不可能完全迴避這一類的體驗,但可以關注自己的感受,並依此決定該如何反應。
卡莉意識到自己原本的工作環境(沒有窗戶、只有日光燈採光的大型辦公室)讓她感到憂鬱。這讓她決定轉型為自營業者。如今,她的工作空間開放且空氣流通,自然光充裕,更有許多植物讓她感到快樂和振奮。
.時間界線
許多人都曾發現自己陷入消耗大量時間的情境。或許你的好友總是自說自話,不讓你分享。你珍惜你們之間的連結,但你也意識到,和他相處最好的方法,是幾個月聯繫一次就好,且互動僅限於共進午餐1小時。
.言語界線
面對實體與時間的界線,我們不一定要和他人溝通;然而,如果是言語上的界線,就必須說清楚了。
這類的界線不一定無法協商。比如,卡莉告訴孩子們,她每天下班後,需要1小時「什麼都不做」來舒緩壓力。如果她的房門關著,代表她不希望受到任何打擾(除非是緊急狀況)。假如卡莉沒有明確和孩子們溝通她的界線,他們就不會理解這對她為何如此重要——當然也就不會當一回事了。
.能量界線
和前面提到的類型相比,能量界線比較沒那麼明顯。我們在後面的練習中,會更深入探索這些界線。
設定能量界線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為自己定下意念,決心不要再被耗損即可。當我們感到精疲力竭,卻不確定原因時,能量界線通常會很有幫助。精疲力竭的理由往往可以追溯到不重視自己的時間、不宣告言語界線,或是讓自己處在無力或嚴苛的環境中。
然而,我們並非總能確定哪些事物會影響。有時,甚至要花1週以上才能想通。除此之外,我們每天總是被各式各樣的東西轟炸,例如廣告和社群媒體,就更難獨立出影響因子了。這就是為什麼在睡前建立能量界線如此重要。我們不需要知道自己被什麼影響、影響的程度如何,仍然可以訂定意念,保護自己的時間、能量和其他資源,並在身心狀態不對時按下重新啟動。
總結來說,當我們訂定界線,就能保護我們的振動。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融入一些練習,讓我們的振動成為面對能量枯竭的第一道防線。
卡莉大幅提升她的振動,讓她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不斷表明自己的界線。這是因為一旦我們規律處在高振動的狀態,振動就能創造奇蹟,吸引自動為我們補充能量的情境,並驅逐可能會耗損能量的外界影響。
我在工作坊,以及與客戶、學生的諮詢中,常常討論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劃分明確界線的力量。界線能標示出我們所同意和拒絕的事物。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我們是擁有無限可能的存在;然而,從物質世界的角度,我們生活在三維身體的限制之中。我發現,當我們在三維世界中學會更好的設立界線、做出果斷決定時,其實同時也在觸及我們無限自我的超能力。
當我們設立界線,就能決定要把時間和能量投入何處。每個決定,無論是否有意識,都會強化或削弱的我們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應該養成習慣,有意識的做出能支持我們最核心價值觀、幫助我們成長為理想自己的決定。
很多人對界線的誤解在於,他們認為界線非黑即白,沒有妥協的餘地。實際上,界線一種有彈性的保護機制,而不是一堵石牆。
如果混淆這一點,就會帶給我們不必要的痛苦。然而,如果明白在設定界線時,其實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就能在界線的建立與維護上展現創意。這樣的過程可以是充滿技巧的談判、連結和溝通遊戲,而不是用來把其他人都嚇跑的防禦工事。
我以前的學生卡莉(Carly),她是一個長期取悅他人的人。卡莉的父母從小時候就對她非常嚴格,從不給她拒絕的空間。在無意識中,她認為自己必須順從、滿足他人的要求,否則就無法得到愛。這樣的概念一直延續到成年後,當時卡莉一頭栽入工作,主管則一股腦兒給她大量的額外責任,讓她負擔三人份的工作量。
卡莉是一名單親媽媽,而兩個孩子似乎總能操控她,讓她放任他們為所欲為。更糟的是,母親健康急遽惡化,而她的手足希望卡莉能負起大部分的照顧責任。因此,當卡莉來到我的課程時,已經瀕臨精神崩潰。她無法拒絕別人,這對她的健康造成傷害,讓她受苦於腎上腺疲勞和持續的焦慮。
我問她:「妳有試過,跟主管、孩子和兄弟姊妹說清楚你的底線嗎?」
她嚇了一跳,看起來像是受車燈驚嚇的鹿,說:「我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我知道,如果要卡莉立刻畫出清楚的界線,她肯定無法承受,所以我教她使用「好,那……」。不需要對任何要求說不,但可以在答應時,加上自己的要求。
舉例來說,當主管希望她加班,而她也覺得可以接受,她就可以說:「好,那我希望下週一能請加班補休。」或者,若孩子堅持要吃甜食,她可以說:「好,那你得先把所有的蔬菜吃掉。」假如手足要求她每次都負責帶母親去看醫生,她可以回答:「好,那我希望我們能安排時間表,輪流幫母親處理日常事務,大家才能好好休息。」
即便是「好,那……」這樣的做法,一開始對卡莉來說都很難。我一步步引導她,逐步改變討好他人的習慣。很多時候,當我們不敢拒絕他人(即便只是給個軟釘子),其實應該把握機會反問自己:「我為什麼不想說不?我在害怕什麼?」
卡莉害怕拒絕會傷害身邊的人,所以我鼓勵她好好想想,當她不尊重自己的意願時,實際上是以更微妙且陰險的方式傷害他人。她剝奪了對方與她更親密連結的機會;相反的,假如她更真誠,就能有更多協調的機會,為包含自己在內的每個人創造雙贏的局面。
我也問卡莉:「妳總是答應其他人,為何卻拒絕自己、拒絕自己的夢想和理想的樣貌?」這讓她真正開始思考和改變,所以我鼓勵她養成習慣,一天至少拒絕一次。她不需要太直白或粗暴,可以柔軟一點,但態度必須果斷。
一段時間過去,卡莉學會拿回自己的力量,為自己挺身而出。
她最終決定離開那間公司,實現一直以來的夢想,開了一間物理治療診所。如今,她的孩子都已是青少年,放學後會在診所幫忙,努力支持卡莉;由於卡莉清楚表達自己不會單獨承擔照顧母親的任務,她和手足才能集中大家的資源,雇用居家照護員來負責母親主要的照顧,也確保母親有充分時間與所有子女相處。
如今,卡莉健康而快樂。她的界線給她機會,創造更堅固的人際關係,並且把自身夢想和渴望放在第一順位。
在我們的課程中,我教導她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我總和學生與客戶分享的),是我們可以開始在生活中設定各式各樣的界線,比如:
.實體界線
這與我們身處的環境有關。舉例來說,我們或許會發現某些特定環境會耗損能量,讓我們感到脆弱無力。
我有許多客戶和學生都不喜歡大城市,因為大城市的能量太混亂、瘋狂。我們不可能完全迴避這一類的體驗,但可以關注自己的感受,並依此決定該如何反應。
卡莉意識到自己原本的工作環境(沒有窗戶、只有日光燈採光的大型辦公室)讓她感到憂鬱。這讓她決定轉型為自營業者。如今,她的工作空間開放且空氣流通,自然光充裕,更有許多植物讓她感到快樂和振奮。
.時間界線
許多人都曾發現自己陷入消耗大量時間的情境。或許你的好友總是自說自話,不讓你分享。你珍惜你們之間的連結,但你也意識到,和他相處最好的方法,是幾個月聯繫一次就好,且互動僅限於共進午餐1小時。
.言語界線
面對實體與時間的界線,我們不一定要和他人溝通;然而,如果是言語上的界線,就必須說清楚了。
這類的界線不一定無法協商。比如,卡莉告訴孩子們,她每天下班後,需要1小時「什麼都不做」來舒緩壓力。如果她的房門關著,代表她不希望受到任何打擾(除非是緊急狀況)。假如卡莉沒有明確和孩子們溝通她的界線,他們就不會理解這對她為何如此重要——當然也就不會當一回事了。
.能量界線
和前面提到的類型相比,能量界線比較沒那麼明顯。我們在後面的練習中,會更深入探索這些界線。
設定能量界線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為自己定下意念,決心不要再被耗損即可。當我們感到精疲力竭,卻不確定原因時,能量界線通常會很有幫助。精疲力竭的理由往往可以追溯到不重視自己的時間、不宣告言語界線,或是讓自己處在無力或嚴苛的環境中。
然而,我們並非總能確定哪些事物會影響。有時,甚至要花1週以上才能想通。除此之外,我們每天總是被各式各樣的東西轟炸,例如廣告和社群媒體,就更難獨立出影響因子了。這就是為什麼在睡前建立能量界線如此重要。我們不需要知道自己被什麼影響、影響的程度如何,仍然可以訂定意念,保護自己的時間、能量和其他資源,並在身心狀態不對時按下重新啟動。
總結來說,當我們訂定界線,就能保護我們的振動。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融入一些練習,讓我們的振動成為面對能量枯竭的第一道防線。
卡莉大幅提升她的振動,讓她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不斷表明自己的界線。這是因為一旦我們規律處在高振動的狀態,振動就能創造奇蹟,吸引自動為我們補充能量的情境,並驅逐可能會耗損能量的外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