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類雛菊飛蓬
它實在太小,小得那麼近,也那麼遠,遠得彷彿在另個星球,卻其實就在腳邊,人也未必看到它。
我首次發現它,是因為等人。站在與我差不多等高的矮垣旁,閑自流覽,牆垣上的空心磚間竟圈著一小片星星點點。花開得小小小,米粒般白,大不過綠豆。
我湊上臉去,才知其精緻。初判斷,依其花型十足是菊科。查資料果然無誤。菊科植物舌瓣花,多數管狀聚生,對菊科植物通常我們認為的一朵花,其實是一束花,如向日葵、如鬼針草……。聚生的管狀瘦果一旦成熟,那一朵即一束裡,每個瘦果都是一顆獨立的種子,可化身千億。
但為生存,萬物皆各有各的強悍。之於菊科植物,類雛菊飛蓬那樣小的花也孕生無數瘦果,繁殖力可見一斑。
這原居南美的小物,竟可遠布到澳洲、亞洲、太平洋諸島,在分類系統中其為飛蓬屬,屬飛蓬的都善飛,既為飄萍,浪跡本是注定之事。四處遊蹤,自認識之後,我在台北山野、公園、路邊……無處不看到它。二〇〇八、〇九年間已被列為新歸化植物,這個島上有容乃大,而今亦有一支行旅,安居到公園一隅。這麼小,輾轉飛颺這麼遠,從雨從風應機飄然,它們是愛到處飛旅的原型。
花雖小亦宛然,伏地而生,美到只在自然裡才有的寧和與安足。不以名花濫草芥,它清寂至極,讓我想到到處行旅的松尾芭蕉,無論著生何處,貼地開展,都有松尾芭蕉的自適與幽獨。
它頭花只有三公厘許,白花黃心,看它可得低伏,蹲下來方得明晰。它不生暗影,因為本就低低的伏在土裡;它亦無畏傾覆,因為沒有高度。難怪我們總不時暗影浮生,原來我們都把自己站得太高。
它的英文名有「跳蚤剋星」之意。新歸化的住民,莫輕率言其是雜草。土地啊!若寸草不生,不是嚴寒極地,就是岩脊尖利荒涼的惡地形吶。
2 小小鄰
居山總有做不完的活,拖沓延宕,待整修的路道遙遙無期。早先就進的建材,三五袋沙包橫躺在屋側,那是我的晒衣場。晾衣服的時候繞來繞去,就怕沙袋絆腳,稍一不慎就釀大禍。
幾疊堆沙,晴日曝晒、雨日淹漫,一日一日微眇的變化,全在不意中。發現的時候沙袋破口已然冒出一片草芥綠油油。濕沙含水微物生長,粗毛鱗蓋蕨、裂葉昭和草、咸豐草、兩耳草,一小撮範圍,眾草麕集,破口冒出的生物還真不少。
大雨的時候細沙順著水流,這樣的地方不曾期待也有自來的、無法預知的草木著生,隱微之力,屋簷、牆頭、石罅,皆可照見洪荒。
一日大雨後,沙袋堆疊的破口亮晶晶綴滿一片水珠,我訝異,蹲下來看個究竟。那水珠每一滴都清光如鏡,圓弧透亮全方位含攝,小小水滴張力無限,廣納三千大千,崤函、桃林彷彿盡在其中。
原來是一片金髮苔,青蒼翠綠安靜的麕集在沙袋破口流沙處。苔米上明湛清華,滿掛雨滴,低低的錯落布滿其上。黑沙綠苔,我俯下身來,奇異引頸,謙卑的向它,留作對大自然的渴慕。
金髮苔就是土馬騌,其小如松,雅號一寸松。
苔蘚是地球上最精簡的植物,無真正的根莖葉,沒有花朵,不製造種子,以水為媒介,科普知識所載這類植物超過兩萬種以上。
我生長的年代,中學時上博物課,不知為什麼對苔蘚、地衣、松蘿獨有印象,覺得這些彷彿不存在的角落靈仙,屬地球精工,非凡常粗糙之物,幽獨少得人關注,唯風來,光與水氣幻象萬千,虛構與真實俱在,隱形、特異而且神祕。
紅樓夢裡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冰清不染濁氣。苔蘚愛水,亦清華如女子,只生水韻冰清處。山野蔓澤依著自己的本然,散光明照,光與水氣是重要媒介。
多年前日本繪本作家出了一套「小小鄰」繪本系列,以微觀的角度看世界。水泥地磚和水泥牆的隙縫裡都有小小鄰一家子在移動。水溝孔蓋中篩下的陽光,一如樹隙灑下的日影。我們穿著鞋子的一雙腳,在小小鄰看來,簡直像橫過天際的太空船。這世界有小王子的一人星球,也有三千大千宇宙。從微觀裡看大,從大中觀細,世界本來就是多次元的。莊子說至大無外,至小無內,這一片堆疊的沙袋,我蹲下來看它,夢一般旋入如松的苔米世界,密生的金髮苔不是黑森林,但於角落生物也是認路的地標,小小鄰小到更小更小,涉履其間也會迷航,叢聚的小苔米安寂深邃,何等直同另一個時空。
世界本由小物堆砌而來,這些角落小生物在書裡,以擬人角色生活在隱微的四處,微物與顯在的世界相映照,蹲下來看看這些大地無聲織就的錦幛,別以為那是雜草!尋常生活,我們遺漏了哪些情節?
苔要有石,有石方顯嶙峋崢嶸;石要有苔,有苔方顯嶔崎蒼怪。可是苔生在沙上。沙、雨、苔、露,皆幻物,闃寂一眼,稍縱就去了。
雖說侘寂物哀,近年卻十分流行。流行便不脫追逐,用了太多表相看起來的捨;侘寂要含藏冷對,捨的太有樣子是因了經濟的沸騰。時間易逝,萬物無常,沙與露與苔不是刻意設計出來的殘缺與不規則。精純清簡,物哀是這般原始潔淨樣貌,禪風愛閑少與人往,山門久久不開,只因擔心屐齒踏了蒼苔。小苔米上搖搖晃晃掛著滴滴水珠,看著看著一滴就落去了。
袁枚說「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是謙虛,形容的是自己。
以物觀物,物物各有其性,不卑不亢。苔花雖小亦清華不減幽雅,花開無論大小皆天地精神,自開自落乃存在之基,不離自性,因何要學牡丹。世人端好富貴,多以牡丹喻之。畫牡丹的人畫得出堆砌的富貴,畫不出牡丹專氣致柔,淡然而舒緩的綽約。牡丹富貴並不嫵媚,嫵媚的是玫瑰。
俄頃相窺罷,流逝與變異,牡丹、苔米皆幻,並無爭差。半晌起身,沙、雨、苔、露,返身入室之際,得換個牽繫看待短暫。苔米小,一寸松,暮掩柴扉,我的小小鄰,裡面住的可是王維?歸園山居,春雨春草來年綠,王孫歸不歸,都待得還有清光如鏡。
3 詩經裡的那一頁
大安野花園邊角,大樟樹下有個小區塊,蒐羅了幾種車前草的群族,我因了這區塊才得見車前草多重風貌,大車前草、毛車前草、長葉車前草……皆不是尋常慣見的台灣固有種。
現代人拜網路之賜,上網查什麼都有,資料像封裝好的罐頭立即而便捷,比古人喚書僮還神仙。但對小草的衷情微末而真,獨特的情懷樂在親見,活生生長在大地上的,來在眼前才得真趣。何況這些植株多有別稱,一物多名或多物同名,不免淆亂!科屬分類屬研究之必要,落到我有限的經驗裡,研究的歸研究,直觀的歸直觀,物類交流情味必在個人的交互經驗裡。知識的量,心的質,現場才能感受,每個人內在觸發萌生的潤澤都是獨特的,於草於木還是親見的情味雋永。
長葉車前草精緻修長,葉如柔腕細挺有力,風裡著著實實的漫妙,花穗最短卻遍布全世界。
毛車前草混身茸茸毛,薄薄一層微霜,初生小雛雉似的雪花花。
大車前草是車前草的放大版,形貌幾乎與尋常慣見的台灣固有種同,唯葉寬大如掌,長長一莖花穗抽苔,甚且是一般車前草的三倍。我蹲著畫它,密密麻麻的果實整整一長串。草人見了拆解它成熟的蒴果給我看,這麼小的蒴果老天竟然還為它設計了一個小蓋子,芝麻一般的果蓋掀開,細細抖出一陣微末飛煙,種籽比沙更細,詫然吸引我。
細於沙的是微塵,微塵微塵末,佛典上說還可以再分七分,七個極微還有七個極微是《大毘婆沙論》的度量單位。這細末飛煙裡彷彿大聖妙旨,中有密術,蘊藏著一株有根有莖有葉有花的異草,莫輕言累土毫末,芥子可納須彌,其中涵藏著一個完足世界,盤古開天闢土之先,根源已在,其閽其闇其暝,一氣纔動日月隱然已在其中。
草人示我以微觀,微觀中還有微觀,大自然甚是不可言之神妙!
再者,我從網路裡認識洋車前草,其籽遇水膨脹五十倍,被列為高纖保健食品,比奇亞籽更低卡。洋洋灑灑的膳食商品,要認識真切,可真費一翻研究工夫。我賞之悅目以心,醫與食自留給專業。
洋車前草籽在印度是實用商品,車前草籽在《詩經》裡則是浮世生活的指望。「采采芣苢」《詩經》裡的婦人採的芣苢,即是車前草的種籽,採集茂盛的車前草籽,煮的是糜粥,象徵的是多子多孫,在生命的長流裡,其中或有創楚,卻是人間一貫的綿延無盡。
車前草風情尚不止此,世界二百多種,常見的約五種。人類嗜欲深重,它隨著殖民時代人類的移動,全球散布,在世界各地由入侵種起家,今已多成歸化種在世界各處安居。微末飛煙,繁殖和散布力果然驚人,鳥獸蟲魚以及風和人的移動都是帶動的腳。世界本是植物的,以植物為主體敘說大地的混雜與演化,必然是一部大不同於人類的地球史。
多子多孫,車前草沒有消失,二千五、六百年前的《詩經》裡它就存在了。生存年代遠久,但從未經重大滅絕事件,族群數量不少,親族亦多,一直有許多種屬世界開展,無論在東方西方都被廣泛應用,因此印記著許多傳說與歷史故事。《詩經》的年代它繁茂的長於毗舍之間,漫山遍野鋪陳著一個家室和平,生活單純,容易滿足的年代。亦曾因藥食同源治癒征戰兵馬熱病,暑天行軍,它當道路生,方便好用,得東漢馬武將軍賜名。傳說歐陽修腹瀉也用它,三文錢一帖,草藥癒病沒什麼屈尊紆貴,無所貴賤療方有效才為善妙。它不孤單,群族浩大,種屬繁多,古意但算不得孑遺植物,因為它從不是獨孤成員。〔下略〕
21 歸山
之一 山人為仙
山上天氣總是陰灰,雨落得極細極細,久久一絲若有似無,反倒霧比它沉厚。雨,不濕人衣,但仰面感覺到它穿霧而來,疏疏離離,不具重量卻令人知覺的森寒。這樣的天氣,雨在霧裡,霧在雨裡,大化看似不變,其實分秒都在無聲無影的更迭。
我立在窗前,枯樹上成群山鳥靜佇,遍滿一樹,仔細分辨不止一種,灰喉山椒鳥、紅嘴黑鵯….算算好幾群,因為濛濛灰,不能確定那體型更小的是不是綠繡眼。都是速來速去,喧噪迅捷的鳥,不能得知因何久久不動,全停息安寂於寒凍的牛毛稀雨中。
一樹喧騷的鳥也沉斂,因於天候吧!濕、寒、霧重,雲霧能鎖住人們的心情,也能鎖住鳥兒飛翔的羽翼。
窗前恆寂,一葉落,陰灰裡更增一分蕭荒。
山間居所安止在密林裡。想當初我穿過亂草叢生的野徑,從濃密荒次的茂林中,遠遠看到葉隙間微隱微現的屋椽,密林裡的青瓦一角,直覺像個幽寂的禪房,念頭就起動了。
那時一心想進住之處,走近了才知只是個屋頂,六根H鋼柱扛著,四面沒有牆壁。整地造屋,砌牆便是居者後來的事了。
房地的主人是個莽夫,住在五分鐘路徑彎道的那頭,說起話來咋咋唬唬,出言迅猛狡黠,不像個好人,也不能就說他是壞人。從小在山裡長大,道地是個野物,次生林中無收無管野生野長的蒺藜。初始面對面與之議事,他一開嗓總讓我想到野蔓裡喳喳呼呼的竹雞。我請他講話聲音小聲點,他回我山上人講話,是要給對山人聽的。是故,我住的與之相距五分鐘彎道這頭便叫做對山。
議定簽約後,他睞我一眼,目神有所為而為的從地上抄起一莖竹枝,在地上指畫,先畫了個「山」字,又在「山」字旁畫了個「人」字,眼裡頗帶幾分自視與輕慢,睨我道:「住山上啊,你看這是什麼字?」一邊畫一邊歪頭看著我:「住山上的人叫什麼你知道嗎?」啊,這人看起來野莽,原來還是個仙。令我嘖嘖引以為奇,對之另眼相看。從此我與蒺藜仙人為鄰,狹狹一條山徑幽曲,對山兩頭,互不得見,居山,風來雲來鳥來,便是我最近的鄰居了。
他不知的是我雖非山作人家長大,但亦長年深山野居。年輕時暗夜獨對一輪荒月,幽影憧憧孤步群山,靜夜裡散步,螢火冥冥,一人孤踏野山,魑魅亦退閃三分。
有道「山是仙的省字,入山是一種儀式。」
已經記不清這話是不是在「我的阿勒泰」裡看到的戲詞。也或許,當下聽了有趣,留意卻不留心,就有了這麼個似也不似的彷彿。故事創發,總有懷想,只要能在戲裡自圓其說,如何詮釋便是故事裡的人物與情境的完成了。
雲翳低低從谷底升起,山是仙的省字,霧是仙的儀式,雨和霧是山最寧謐的交融,連結一切,也隱沒一切。霧濃重的時候,霧裡沒有人煙,外在世界全被收沒了去,不是人進霧裡,而是霧近身來,濛濛擴散,渾然沒有方位,亦無二元參照。偉大的沒去,無人無我無邊界,淹漫襲人近乎另一種啓動,沒有了人我,這應是生命中最感到覺返本然的時刻,內在的開啓是另一個時空,心輪動轉,巨大的旋舞天與地同頻與地軸融一,唯願只有光明運轉。
光明運轉,雲霧繚繞的地方,便是仙居。然而,仙界沒有我。近年流行「開箱」一詞,就是起底。不開別人的箱,向內逼視起自己的底才最是驚人。陳建民師《曲肱齋全集》有〈獻贓〉一詩,言最難防莫過於心賊,似有還無自作主張,主賊相對有如黃帝大戰蚩尤,直須追到最後一兵一卒。僧人內修,有過要於眾前懺悔,不覆不藏全在捉拿隱微家賊。揭櫫最深藏的穢漫幾人能夠。相對於俗世的開箱,照破髑髏這應是覺照了。我如是沒在霧裡,寒凍深冬,穿透自己的底細,混世濤濤,生命有種種考驗與誘惑,人間行止拈出許多錯待的損毀,修補與重建,想到幽微處,最闇末的死角,追拿小賊不免令人於晦冥中驚嚇噤聲。難以調伏的激流,對抗自己,總是最微弱的。朦朧裡,山人為仙,道人則日日與內魔鬥戰。山間總是蒼灰,霧濃重的時候沒有人煙,濛霧裡靜觀個我性格的起伏,一旦瞬息之憤焚起,惡發於心便大麥亦有芒刺。
咒詛往往精心設計,而不自覺。內明免於假性目盲,我為山人不為仙。
它實在太小,小得那麼近,也那麼遠,遠得彷彿在另個星球,卻其實就在腳邊,人也未必看到它。
我首次發現它,是因為等人。站在與我差不多等高的矮垣旁,閑自流覽,牆垣上的空心磚間竟圈著一小片星星點點。花開得小小小,米粒般白,大不過綠豆。
我湊上臉去,才知其精緻。初判斷,依其花型十足是菊科。查資料果然無誤。菊科植物舌瓣花,多數管狀聚生,對菊科植物通常我們認為的一朵花,其實是一束花,如向日葵、如鬼針草……。聚生的管狀瘦果一旦成熟,那一朵即一束裡,每個瘦果都是一顆獨立的種子,可化身千億。
但為生存,萬物皆各有各的強悍。之於菊科植物,類雛菊飛蓬那樣小的花也孕生無數瘦果,繁殖力可見一斑。
這原居南美的小物,竟可遠布到澳洲、亞洲、太平洋諸島,在分類系統中其為飛蓬屬,屬飛蓬的都善飛,既為飄萍,浪跡本是注定之事。四處遊蹤,自認識之後,我在台北山野、公園、路邊……無處不看到它。二〇〇八、〇九年間已被列為新歸化植物,這個島上有容乃大,而今亦有一支行旅,安居到公園一隅。這麼小,輾轉飛颺這麼遠,從雨從風應機飄然,它們是愛到處飛旅的原型。
花雖小亦宛然,伏地而生,美到只在自然裡才有的寧和與安足。不以名花濫草芥,它清寂至極,讓我想到到處行旅的松尾芭蕉,無論著生何處,貼地開展,都有松尾芭蕉的自適與幽獨。
它頭花只有三公厘許,白花黃心,看它可得低伏,蹲下來方得明晰。它不生暗影,因為本就低低的伏在土裡;它亦無畏傾覆,因為沒有高度。難怪我們總不時暗影浮生,原來我們都把自己站得太高。
它的英文名有「跳蚤剋星」之意。新歸化的住民,莫輕率言其是雜草。土地啊!若寸草不生,不是嚴寒極地,就是岩脊尖利荒涼的惡地形吶。
2 小小鄰
居山總有做不完的活,拖沓延宕,待整修的路道遙遙無期。早先就進的建材,三五袋沙包橫躺在屋側,那是我的晒衣場。晾衣服的時候繞來繞去,就怕沙袋絆腳,稍一不慎就釀大禍。
幾疊堆沙,晴日曝晒、雨日淹漫,一日一日微眇的變化,全在不意中。發現的時候沙袋破口已然冒出一片草芥綠油油。濕沙含水微物生長,粗毛鱗蓋蕨、裂葉昭和草、咸豐草、兩耳草,一小撮範圍,眾草麕集,破口冒出的生物還真不少。
大雨的時候細沙順著水流,這樣的地方不曾期待也有自來的、無法預知的草木著生,隱微之力,屋簷、牆頭、石罅,皆可照見洪荒。
一日大雨後,沙袋堆疊的破口亮晶晶綴滿一片水珠,我訝異,蹲下來看個究竟。那水珠每一滴都清光如鏡,圓弧透亮全方位含攝,小小水滴張力無限,廣納三千大千,崤函、桃林彷彿盡在其中。
原來是一片金髮苔,青蒼翠綠安靜的麕集在沙袋破口流沙處。苔米上明湛清華,滿掛雨滴,低低的錯落布滿其上。黑沙綠苔,我俯下身來,奇異引頸,謙卑的向它,留作對大自然的渴慕。
金髮苔就是土馬騌,其小如松,雅號一寸松。
苔蘚是地球上最精簡的植物,無真正的根莖葉,沒有花朵,不製造種子,以水為媒介,科普知識所載這類植物超過兩萬種以上。
我生長的年代,中學時上博物課,不知為什麼對苔蘚、地衣、松蘿獨有印象,覺得這些彷彿不存在的角落靈仙,屬地球精工,非凡常粗糙之物,幽獨少得人關注,唯風來,光與水氣幻象萬千,虛構與真實俱在,隱形、特異而且神祕。
紅樓夢裡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冰清不染濁氣。苔蘚愛水,亦清華如女子,只生水韻冰清處。山野蔓澤依著自己的本然,散光明照,光與水氣是重要媒介。
多年前日本繪本作家出了一套「小小鄰」繪本系列,以微觀的角度看世界。水泥地磚和水泥牆的隙縫裡都有小小鄰一家子在移動。水溝孔蓋中篩下的陽光,一如樹隙灑下的日影。我們穿著鞋子的一雙腳,在小小鄰看來,簡直像橫過天際的太空船。這世界有小王子的一人星球,也有三千大千宇宙。從微觀裡看大,從大中觀細,世界本來就是多次元的。莊子說至大無外,至小無內,這一片堆疊的沙袋,我蹲下來看它,夢一般旋入如松的苔米世界,密生的金髮苔不是黑森林,但於角落生物也是認路的地標,小小鄰小到更小更小,涉履其間也會迷航,叢聚的小苔米安寂深邃,何等直同另一個時空。
世界本由小物堆砌而來,這些角落小生物在書裡,以擬人角色生活在隱微的四處,微物與顯在的世界相映照,蹲下來看看這些大地無聲織就的錦幛,別以為那是雜草!尋常生活,我們遺漏了哪些情節?
苔要有石,有石方顯嶙峋崢嶸;石要有苔,有苔方顯嶔崎蒼怪。可是苔生在沙上。沙、雨、苔、露,皆幻物,闃寂一眼,稍縱就去了。
雖說侘寂物哀,近年卻十分流行。流行便不脫追逐,用了太多表相看起來的捨;侘寂要含藏冷對,捨的太有樣子是因了經濟的沸騰。時間易逝,萬物無常,沙與露與苔不是刻意設計出來的殘缺與不規則。精純清簡,物哀是這般原始潔淨樣貌,禪風愛閑少與人往,山門久久不開,只因擔心屐齒踏了蒼苔。小苔米上搖搖晃晃掛著滴滴水珠,看著看著一滴就落去了。
袁枚說「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是謙虛,形容的是自己。
以物觀物,物物各有其性,不卑不亢。苔花雖小亦清華不減幽雅,花開無論大小皆天地精神,自開自落乃存在之基,不離自性,因何要學牡丹。世人端好富貴,多以牡丹喻之。畫牡丹的人畫得出堆砌的富貴,畫不出牡丹專氣致柔,淡然而舒緩的綽約。牡丹富貴並不嫵媚,嫵媚的是玫瑰。
俄頃相窺罷,流逝與變異,牡丹、苔米皆幻,並無爭差。半晌起身,沙、雨、苔、露,返身入室之際,得換個牽繫看待短暫。苔米小,一寸松,暮掩柴扉,我的小小鄰,裡面住的可是王維?歸園山居,春雨春草來年綠,王孫歸不歸,都待得還有清光如鏡。
3 詩經裡的那一頁
大安野花園邊角,大樟樹下有個小區塊,蒐羅了幾種車前草的群族,我因了這區塊才得見車前草多重風貌,大車前草、毛車前草、長葉車前草……皆不是尋常慣見的台灣固有種。
現代人拜網路之賜,上網查什麼都有,資料像封裝好的罐頭立即而便捷,比古人喚書僮還神仙。但對小草的衷情微末而真,獨特的情懷樂在親見,活生生長在大地上的,來在眼前才得真趣。何況這些植株多有別稱,一物多名或多物同名,不免淆亂!科屬分類屬研究之必要,落到我有限的經驗裡,研究的歸研究,直觀的歸直觀,物類交流情味必在個人的交互經驗裡。知識的量,心的質,現場才能感受,每個人內在觸發萌生的潤澤都是獨特的,於草於木還是親見的情味雋永。
長葉車前草精緻修長,葉如柔腕細挺有力,風裡著著實實的漫妙,花穗最短卻遍布全世界。
毛車前草混身茸茸毛,薄薄一層微霜,初生小雛雉似的雪花花。
大車前草是車前草的放大版,形貌幾乎與尋常慣見的台灣固有種同,唯葉寬大如掌,長長一莖花穗抽苔,甚且是一般車前草的三倍。我蹲著畫它,密密麻麻的果實整整一長串。草人見了拆解它成熟的蒴果給我看,這麼小的蒴果老天竟然還為它設計了一個小蓋子,芝麻一般的果蓋掀開,細細抖出一陣微末飛煙,種籽比沙更細,詫然吸引我。
細於沙的是微塵,微塵微塵末,佛典上說還可以再分七分,七個極微還有七個極微是《大毘婆沙論》的度量單位。這細末飛煙裡彷彿大聖妙旨,中有密術,蘊藏著一株有根有莖有葉有花的異草,莫輕言累土毫末,芥子可納須彌,其中涵藏著一個完足世界,盤古開天闢土之先,根源已在,其閽其闇其暝,一氣纔動日月隱然已在其中。
草人示我以微觀,微觀中還有微觀,大自然甚是不可言之神妙!
再者,我從網路裡認識洋車前草,其籽遇水膨脹五十倍,被列為高纖保健食品,比奇亞籽更低卡。洋洋灑灑的膳食商品,要認識真切,可真費一翻研究工夫。我賞之悅目以心,醫與食自留給專業。
洋車前草籽在印度是實用商品,車前草籽在《詩經》裡則是浮世生活的指望。「采采芣苢」《詩經》裡的婦人採的芣苢,即是車前草的種籽,採集茂盛的車前草籽,煮的是糜粥,象徵的是多子多孫,在生命的長流裡,其中或有創楚,卻是人間一貫的綿延無盡。
車前草風情尚不止此,世界二百多種,常見的約五種。人類嗜欲深重,它隨著殖民時代人類的移動,全球散布,在世界各地由入侵種起家,今已多成歸化種在世界各處安居。微末飛煙,繁殖和散布力果然驚人,鳥獸蟲魚以及風和人的移動都是帶動的腳。世界本是植物的,以植物為主體敘說大地的混雜與演化,必然是一部大不同於人類的地球史。
多子多孫,車前草沒有消失,二千五、六百年前的《詩經》裡它就存在了。生存年代遠久,但從未經重大滅絕事件,族群數量不少,親族亦多,一直有許多種屬世界開展,無論在東方西方都被廣泛應用,因此印記著許多傳說與歷史故事。《詩經》的年代它繁茂的長於毗舍之間,漫山遍野鋪陳著一個家室和平,生活單純,容易滿足的年代。亦曾因藥食同源治癒征戰兵馬熱病,暑天行軍,它當道路生,方便好用,得東漢馬武將軍賜名。傳說歐陽修腹瀉也用它,三文錢一帖,草藥癒病沒什麼屈尊紆貴,無所貴賤療方有效才為善妙。它不孤單,群族浩大,種屬繁多,古意但算不得孑遺植物,因為它從不是獨孤成員。〔下略〕
21 歸山
之一 山人為仙
山上天氣總是陰灰,雨落得極細極細,久久一絲若有似無,反倒霧比它沉厚。雨,不濕人衣,但仰面感覺到它穿霧而來,疏疏離離,不具重量卻令人知覺的森寒。這樣的天氣,雨在霧裡,霧在雨裡,大化看似不變,其實分秒都在無聲無影的更迭。
我立在窗前,枯樹上成群山鳥靜佇,遍滿一樹,仔細分辨不止一種,灰喉山椒鳥、紅嘴黑鵯….算算好幾群,因為濛濛灰,不能確定那體型更小的是不是綠繡眼。都是速來速去,喧噪迅捷的鳥,不能得知因何久久不動,全停息安寂於寒凍的牛毛稀雨中。
一樹喧騷的鳥也沉斂,因於天候吧!濕、寒、霧重,雲霧能鎖住人們的心情,也能鎖住鳥兒飛翔的羽翼。
窗前恆寂,一葉落,陰灰裡更增一分蕭荒。
山間居所安止在密林裡。想當初我穿過亂草叢生的野徑,從濃密荒次的茂林中,遠遠看到葉隙間微隱微現的屋椽,密林裡的青瓦一角,直覺像個幽寂的禪房,念頭就起動了。
那時一心想進住之處,走近了才知只是個屋頂,六根H鋼柱扛著,四面沒有牆壁。整地造屋,砌牆便是居者後來的事了。
房地的主人是個莽夫,住在五分鐘路徑彎道的那頭,說起話來咋咋唬唬,出言迅猛狡黠,不像個好人,也不能就說他是壞人。從小在山裡長大,道地是個野物,次生林中無收無管野生野長的蒺藜。初始面對面與之議事,他一開嗓總讓我想到野蔓裡喳喳呼呼的竹雞。我請他講話聲音小聲點,他回我山上人講話,是要給對山人聽的。是故,我住的與之相距五分鐘彎道這頭便叫做對山。
議定簽約後,他睞我一眼,目神有所為而為的從地上抄起一莖竹枝,在地上指畫,先畫了個「山」字,又在「山」字旁畫了個「人」字,眼裡頗帶幾分自視與輕慢,睨我道:「住山上啊,你看這是什麼字?」一邊畫一邊歪頭看著我:「住山上的人叫什麼你知道嗎?」啊,這人看起來野莽,原來還是個仙。令我嘖嘖引以為奇,對之另眼相看。從此我與蒺藜仙人為鄰,狹狹一條山徑幽曲,對山兩頭,互不得見,居山,風來雲來鳥來,便是我最近的鄰居了。
他不知的是我雖非山作人家長大,但亦長年深山野居。年輕時暗夜獨對一輪荒月,幽影憧憧孤步群山,靜夜裡散步,螢火冥冥,一人孤踏野山,魑魅亦退閃三分。
有道「山是仙的省字,入山是一種儀式。」
已經記不清這話是不是在「我的阿勒泰」裡看到的戲詞。也或許,當下聽了有趣,留意卻不留心,就有了這麼個似也不似的彷彿。故事創發,總有懷想,只要能在戲裡自圓其說,如何詮釋便是故事裡的人物與情境的完成了。
雲翳低低從谷底升起,山是仙的省字,霧是仙的儀式,雨和霧是山最寧謐的交融,連結一切,也隱沒一切。霧濃重的時候,霧裡沒有人煙,外在世界全被收沒了去,不是人進霧裡,而是霧近身來,濛濛擴散,渾然沒有方位,亦無二元參照。偉大的沒去,無人無我無邊界,淹漫襲人近乎另一種啓動,沒有了人我,這應是生命中最感到覺返本然的時刻,內在的開啓是另一個時空,心輪動轉,巨大的旋舞天與地同頻與地軸融一,唯願只有光明運轉。
光明運轉,雲霧繚繞的地方,便是仙居。然而,仙界沒有我。近年流行「開箱」一詞,就是起底。不開別人的箱,向內逼視起自己的底才最是驚人。陳建民師《曲肱齋全集》有〈獻贓〉一詩,言最難防莫過於心賊,似有還無自作主張,主賊相對有如黃帝大戰蚩尤,直須追到最後一兵一卒。僧人內修,有過要於眾前懺悔,不覆不藏全在捉拿隱微家賊。揭櫫最深藏的穢漫幾人能夠。相對於俗世的開箱,照破髑髏這應是覺照了。我如是沒在霧裡,寒凍深冬,穿透自己的底細,混世濤濤,生命有種種考驗與誘惑,人間行止拈出許多錯待的損毀,修補與重建,想到幽微處,最闇末的死角,追拿小賊不免令人於晦冥中驚嚇噤聲。難以調伏的激流,對抗自己,總是最微弱的。朦朧裡,山人為仙,道人則日日與內魔鬥戰。山間總是蒼灰,霧濃重的時候沒有人煙,濛霧裡靜觀個我性格的起伏,一旦瞬息之憤焚起,惡發於心便大麥亦有芒刺。
咒詛往往精心設計,而不自覺。內明免於假性目盲,我為山人不為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