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對一句話,99%的事都能解決:說不出口、說了後悔、說不到重點……你可以一句話搞定。》
幫助別人的事,最好做完就忘
老王是少有的熱心人,他特別喜歡幫助別人。同事、朋友之間,只要是能夠幫上忙的,老王總會樂意的幫上一把,就如他說的,反正閒也是閒著,不如幫人一把。因此他從來都不吝惜付出自己的時間,也不在乎經濟上的一些損失。
儘管大家都知道老王是個樂於助人的好人,但不知為何,大家都對老王敬而遠之。
以前老王有個十分要好的朋友,大家都稱他為「老張」。在老張還沒有對象時,老王特別殷勤的幫他介紹了一個。人們看老王為自己朋友的事情忙裡忙外,比老張本人還積極,都覺得老王不錯。
但是後來,細心的人們漸漸發現,老張經常躲著老王,兩個人的關係看起來並不好。於是有人就私下問老張:「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們不是好哥們嗎?」
老張很尷尬,便說了一件事情:結婚那天,老王當著新娘子的面,一遍又一遍的講他如何幫老張張羅結婚的事情。
老張說:「當時老王說的話,讓我感覺沒臉見人,原來我這麼沒用,娶個老婆沒有出一點力。這事一直到現在都讓我的心裡沉甸甸的。唉,這大概就是不能承受的恩情吧……。」
停了半晌,老張又不甘的加了一句:「你們不知道啊,他那意思似乎就是說,沒有他,我就要打一輩子光棍。」就這樣,老王的行為讓老張一直如鯁在喉。一來二去,老張便與老王疏遠了。
像老王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他們總是喜歡將施恩於人的事情掛在嘴邊,似乎特別擔心別人會忘記他們的恩情。但是這樣做不僅無法得到別人的感恩、佩服和親近,還會使彼此的關係疏遠,甚至引來別人怨憎。為何會如此?
這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希望自己是受人肯定和認可的獨立強者,而不是可憐的、需要幫助的弱者。有個人幫助了我們,我們會感激他,會想辦法報答他,但如果他總是提醒我們「沒有我的幫助,你就沒有今天」,總是強調我們被幫助的歷史,相信沒有幾個人心裡會覺得舒服。
可是,那些給予你恩情和幫助的人當中偏偏有些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受助人心理的人,想要在受助人面前抬高自己的架子,想要讓受助人承認他們是永遠的弱者。於是,受助人會如同受到了某種侮辱,因此心生不滿、厭煩,甚至憤怒。
將心比心,我們便知道總把對他人的恩情掛在嘴邊是幼稚的。因此,當我們幫助別人,或給別人好處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別人的感受,千萬不要總是提起這些事情,最好將這些事情忘掉。
有個人送給朋友一件名牌牛仔褲,從此每逢見到對方穿著時,一定會指出那件是他送的。不見對方穿時,他又會問:「我送給你的那件牛仔褲呢,還合穿嗎?」
有一次,朋友穿了那件牛仔褲,又被提起。這位朋友實在忍受不了,便悶聲不響的當場把牛仔褲脫下,遞給他:「寧可出這種醜,好過為你做免費宣傳。」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朋友,你是不是也會感到不舒服呢?而這樣一個哪怕只是順手幫了朋友一個小忙也一天到晚掛在嘴邊,總是提醒受恩惠者要記得的人,給我們的印象是怎麼樣的呢?相信沒有幾個人會喜歡他們。
相反的,那些能夠將自己施恩的事情忘掉、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因其胸襟與瀟灑,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尊敬。
有位不算富有的女孩,很喜歡名牌服飾,然而買回來不久便又生厭,於是就送給周圍朋友。
有個朋友收過她一件名牌襯衫之後,過了若干年,跟她吃飯時剛好就穿著那件衣服,便對她說:「這件襯衫是妳送給我的,穿了這麼多年也沒走樣。」她大吃一驚,說:「這麼好的衣服呀,我怎麼會送給妳了呢。」
這個女孩是懂人心的,她也很受朋友們的歡迎,朋友們對她的評價,不是慷慨與幽默,就是大氣與灑脫。她聽到大家的讚揚後十分快樂,人緣也是極好的。
說話的智慧
如果你為朋友做了事,給了朋友好處,就自以為了不起,那麼,必然會招致對方的厭惡。沒有朋友會因為你不說,就忘記你的情,多說反倒無益。如果你總是以給人好處而自居的話,人家可能會盡快的還你的情,之後會對你敬而遠之,即使你再有能耐,以後他也不願意再與你接觸了。
事實上,幫忙、給人好處也要注意方式。首先,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這是最起碼的一點要求。其次,千萬不要給對方增加心理負擔,而是要讓人覺得你的幫助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這樣對方才會樂意接受並體會到你的關心。
《99%的人輸在不會表達:話說對了,事就成了。公司裡該怎麼說話?麻煩就沒了。》
讓對方相信那是他的想法
每個人都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情,可是,如果你不能得到老闆或者客戶的支持和信任,那麼即使你的想法和解決方案再出色也沒用。
當你的觀點明明是正確的,卻怎麼也說服不了對方時,不妨在不知不覺中,把這個想法裝到對方的腦子裡,讓他產生興趣,進而去探索。如果你能把觀點裝到別人的腦袋裡,就能把機會裝到自己的口袋裡。
威廉是一家服裝圖樣設計公司的銷售,在他工作的前三年裡,幾乎每個週末,他都會去紐約找某家公司的A老闆。威廉說:「雖然A老闆每次都見我,但他從來沒有買過我的圖樣。」
在經歷了幾百次的失敗之後,威廉決定研究如何影響別人的行為,以及如何讓別人接受他的設計理念。之後,威廉想出了一個方法。
威廉拿了幾張設計師還沒有完成的圖樣,來到A老闆的辦公室,對他說:「先生,我這裡有幾張沒有完成的圖樣,請您告訴我,怎麼才能讓它符合您的要求?」
A老闆仔細的看過圖樣後,緩緩的說:「這樣吧,你先把這幾張圖樣放在我這裡,我考慮一下,過幾天,你再來找我。」
幾天後,威廉又來到A老闆那裡,把圖樣拿了回去,並依照A老闆的意思修改。果然,A老闆接受了他的設計圖樣。
自從這筆生意成交後,A老闆又陸續訂了10張圖樣,威廉就這樣賺了一筆金額不小的佣金。
之後,當威廉說起自己的這段經歷時,感慨的說:「後來,我終於知道自己過去失敗的原因了。因為我總是給客戶我認為他需要的圖樣,卻從未考慮過客戶的真實想法。現在,我讓客戶提出他的意見,讓他認為那些圖樣是他自己設計的。就算我不要求他買,他也會主動買的。」
讓別人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往往很難,如果你想影響別人,讓別人贊同你,就請遵循這條原則:讓對方相信那是他們自己的想法。為此,你一定要有耐心,只要你慢慢做,你的想法就會很自然的出現在對方的頭腦中。
你對自己觀點的表達,遠沒有別人替你說出來更有效。假如你想得到別人的贊同,就要引導別人跟你擁有相同的觀點,而不是硬生生的將自己的觀點塞進別人的腦袋裡。
學會處理「被拒絕」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兩個角色──買家和賣家。如果你是賣家,自然容易遭到一些拒絕。同樣的,如果你是買家,那你自然也會拒絕別人。拒絕別人,是很多人這輩子都繞不過去的一個坎。而被別人拒絕,也會讓很多人覺得非常難堪。遺憾的是,一旦被拒絕後,很少有人能夠冷靜下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以銷售為例,無論你多麼努力,只有10%的客戶願意很快和你成交,至少有30%的客戶不會和你成交,而剩下60%的客戶,就需要你運用正確的方法來爭取。所以,當你果斷的篩選掉不合格,或根本不可能與你成交的客戶以後,就要運用靈活的策略與技巧,來應對那些不斷給你製造麻煩的60%客戶。為了化解客戶的抗拒,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利用事物的兩面性,化缺點為優點。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才能化缺點為優點呢?方法其實很多,比如當你的客戶不停抱怨「你的東西太貴」時,你可以告訴他:「是的,我們公司的產品的確偏貴,但是我們公司的產品是市面上最好的,只有真正好的產品才敢賣高價。您說對不對?」
如果客戶不屑的說:「你們公司是小公司,我是不會跟你們做生意的。」這時,你可以說:「是的,正因為我們是小公司,所以才格外重視這筆生意,才重視客戶、在乎客戶。」當客戶只有看到某一面時,你要讓他看到另一面。
這樣的情景時常發生,不管作為哪一行的銷售者,總免不了遭到客戶的冷眼和拒絕。其實,天底下根本沒有永遠的拒絕,你只是暫時不被別人接受而已。下面就是一份清單,列出關於拒絕的幾條非常重要的法則,當你再次被別人拒絕時,就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應對了。
• 現在拒絕你,並不代表永遠拒絕你。
• 不要害怕被拒絕,有時候這其實是對你的肯定和褒揚。
• 拒絕反映了拒絕者的個性,與被拒絕者無關。就算史蒂夫‧賈伯斯(Steven Jobs,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這種開發產品的天才,也會看錯人、做錯事。
• 不要先陷入沮喪的情緒,而是應該先問「為什麼」,誰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呢?
• 當你被拒絕時,不妨用一個全新的方案再次吸引對方,而不是直接放棄。
• 即使被拒絕,也要繼續思考這個想法。當你把拒絕轉化為動力時,事實自然會說話。
• 如果你遭到拒絕,不妨改進一下你的方案,設計一個更好、更實用的方案,再進一步陳述你的觀點。若你的水準提升了,對方想拒絕都難。
• 有時拒絕很可能意味著,這是一個非常規、有創意的想法。
總之,當你不再害怕被別人拒絕時,這種態度會在你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中放大,自然會為下一次的合作埋下伏筆。
開會有竅門,不留意會吃虧
開會,是許多人經常面對的工作場景。會議室就像是跑馬場,眾目睽睽之下,每位參與者都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得到展示自己的公平機會。
可是,並非所有人都能藉此機會迅速提升自己的形象。比如,有的人在朋友面前口若懸河,在會議上發言卻結結巴巴;有的人私下聊起工作常常是有條有理,開會時卻講得顛三倒四;有的人平時還會時不時的展現小幽默,開會時卻如臨大敵、默不作聲……那麼,開會如何發言才能更精彩呢?很多時候,若是不懂其中的規則,你無疑會吃很多虧。
1. 不要輕易把創意或想法透露給他人
在會議正式開始之前,你一定要控制住自己,不要急於談論你在某個問題上的觀點或解決方案。畢竟誰也不能保證,你絞盡腦汁想到的創意或解決方案不會被聽者拿走。
另外,也不排除有些人天生擅長融合兩個觀點,特別是當其中一個觀點屬於別人時。雖然這麼做很不光彩,但是這些人偏偏能厚著臉皮,在公開場合陳述「他們的」觀點。一旦某個觀點在會議中被提出來,它就永遠和提出它的人連在一起。所以,不到關鍵時刻,最好不要把你的創意或想法隨便告知他人。
2. 避免在會議前後抱怨
許多人喜歡抱怨會議的計畫或安排,其實這對你沒有一點幫助,還很容易被別人聽到,給你貼上「不滿現狀」的標籤。而且,與那些同樣愛說這種話的人比起來,顯得你更愛發牢騷。就算你忍不住怒火,也要等到遠離與會人士之後再抱怨,至少不要在會議開始前或結束後抱怨。
3. 有理未必就能走遍天下
在會議上發言,切不可以為有理就能走遍天下。要知道,在開會這種場合,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才是最重要的。別人發言時,就算你再反對、再想辯駁,表面上也要保持冷靜、不動聲色。
4. 和誰聊天很關鍵
在會議開始前或會議結束後,大家都會處於相對放鬆的狀態,這時恰好是你和平時不常接觸的老闆或同事交談的大好機會,所以,這種時候要盡量避免和熟人在一起閒聊。
相對無語?就引導他聊聊自己
卡內基在《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中說過:「鼓勵對方談論他們自己,這是讓對方喜歡你的方式之一。」讓對方說出他想說的事,對方自然會心情愉悅。更重要的是,當對方感受到你是真心願意聽他說話時,便會感到滿足,然後才會有餘力聽你說話。那麼,和家人、朋友相處時,又該如何讓對方說他們想說的話呢?
比如,可以聊聊和對方生活有關的問題,但是千萬不要像個記者一樣追根究柢。以一句簡單的「你最近都在做些什麼」,或「最近過得如何」開頭,然後你只需要認真聆聽,就足以展開對話了。
如果對方的回覆是「哦,沒做什麼」,或「還可以吧」,那就把話題縮小到具體的事情上。比如可以這樣問:「你的司法考試準備得怎麼樣?」、「你是不是計畫要買二手車?」
當然,與家人、朋友在一起聊天時,我們一定要避免長篇大論的談論自己的事,而是應該盡量做到以對方為中心,跟著對方的思路走,並且留意他們的感受,是快樂、滿足,還是憂慮、難過、生氣、不舒服,然後再繼續聊天。
想要和家人、朋友做更好的交流,就要把對方看在眼裡、放在心上,根據你所察覺到的感受,對家人和朋友做出適當的反應。當然,這並不是說你也要變得憂心忡忡、悶悶不樂,而是說如果對方心事重重的話,就要避免談到你最近經歷的有趣的事情。
此外,最好和家人、朋友聊聊他們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然後觀察他們的情緒,並試圖幫助他們找出這種情緒產生的原因。如果家人、朋友因為某件好事而心情大好,就算你並非很快樂,也要學會分享他們的喜悅。
幫助別人的事,最好做完就忘
老王是少有的熱心人,他特別喜歡幫助別人。同事、朋友之間,只要是能夠幫上忙的,老王總會樂意的幫上一把,就如他說的,反正閒也是閒著,不如幫人一把。因此他從來都不吝惜付出自己的時間,也不在乎經濟上的一些損失。
儘管大家都知道老王是個樂於助人的好人,但不知為何,大家都對老王敬而遠之。
以前老王有個十分要好的朋友,大家都稱他為「老張」。在老張還沒有對象時,老王特別殷勤的幫他介紹了一個。人們看老王為自己朋友的事情忙裡忙外,比老張本人還積極,都覺得老王不錯。
但是後來,細心的人們漸漸發現,老張經常躲著老王,兩個人的關係看起來並不好。於是有人就私下問老張:「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們不是好哥們嗎?」
老張很尷尬,便說了一件事情:結婚那天,老王當著新娘子的面,一遍又一遍的講他如何幫老張張羅結婚的事情。
老張說:「當時老王說的話,讓我感覺沒臉見人,原來我這麼沒用,娶個老婆沒有出一點力。這事一直到現在都讓我的心裡沉甸甸的。唉,這大概就是不能承受的恩情吧……。」
停了半晌,老張又不甘的加了一句:「你們不知道啊,他那意思似乎就是說,沒有他,我就要打一輩子光棍。」就這樣,老王的行為讓老張一直如鯁在喉。一來二去,老張便與老王疏遠了。
像老王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他們總是喜歡將施恩於人的事情掛在嘴邊,似乎特別擔心別人會忘記他們的恩情。但是這樣做不僅無法得到別人的感恩、佩服和親近,還會使彼此的關係疏遠,甚至引來別人怨憎。為何會如此?
這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希望自己是受人肯定和認可的獨立強者,而不是可憐的、需要幫助的弱者。有個人幫助了我們,我們會感激他,會想辦法報答他,但如果他總是提醒我們「沒有我的幫助,你就沒有今天」,總是強調我們被幫助的歷史,相信沒有幾個人心裡會覺得舒服。
可是,那些給予你恩情和幫助的人當中偏偏有些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受助人心理的人,想要在受助人面前抬高自己的架子,想要讓受助人承認他們是永遠的弱者。於是,受助人會如同受到了某種侮辱,因此心生不滿、厭煩,甚至憤怒。
將心比心,我們便知道總把對他人的恩情掛在嘴邊是幼稚的。因此,當我們幫助別人,或給別人好處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別人的感受,千萬不要總是提起這些事情,最好將這些事情忘掉。
有個人送給朋友一件名牌牛仔褲,從此每逢見到對方穿著時,一定會指出那件是他送的。不見對方穿時,他又會問:「我送給你的那件牛仔褲呢,還合穿嗎?」
有一次,朋友穿了那件牛仔褲,又被提起。這位朋友實在忍受不了,便悶聲不響的當場把牛仔褲脫下,遞給他:「寧可出這種醜,好過為你做免費宣傳。」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朋友,你是不是也會感到不舒服呢?而這樣一個哪怕只是順手幫了朋友一個小忙也一天到晚掛在嘴邊,總是提醒受恩惠者要記得的人,給我們的印象是怎麼樣的呢?相信沒有幾個人會喜歡他們。
相反的,那些能夠將自己施恩的事情忘掉、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因其胸襟與瀟灑,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尊敬。
有位不算富有的女孩,很喜歡名牌服飾,然而買回來不久便又生厭,於是就送給周圍朋友。
有個朋友收過她一件名牌襯衫之後,過了若干年,跟她吃飯時剛好就穿著那件衣服,便對她說:「這件襯衫是妳送給我的,穿了這麼多年也沒走樣。」她大吃一驚,說:「這麼好的衣服呀,我怎麼會送給妳了呢。」
這個女孩是懂人心的,她也很受朋友們的歡迎,朋友們對她的評價,不是慷慨與幽默,就是大氣與灑脫。她聽到大家的讚揚後十分快樂,人緣也是極好的。
說話的智慧
如果你為朋友做了事,給了朋友好處,就自以為了不起,那麼,必然會招致對方的厭惡。沒有朋友會因為你不說,就忘記你的情,多說反倒無益。如果你總是以給人好處而自居的話,人家可能會盡快的還你的情,之後會對你敬而遠之,即使你再有能耐,以後他也不願意再與你接觸了。
事實上,幫忙、給人好處也要注意方式。首先,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這是最起碼的一點要求。其次,千萬不要給對方增加心理負擔,而是要讓人覺得你的幫助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這樣對方才會樂意接受並體會到你的關心。
《99%的人輸在不會表達:話說對了,事就成了。公司裡該怎麼說話?麻煩就沒了。》
讓對方相信那是他的想法
每個人都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情,可是,如果你不能得到老闆或者客戶的支持和信任,那麼即使你的想法和解決方案再出色也沒用。
當你的觀點明明是正確的,卻怎麼也說服不了對方時,不妨在不知不覺中,把這個想法裝到對方的腦子裡,讓他產生興趣,進而去探索。如果你能把觀點裝到別人的腦袋裡,就能把機會裝到自己的口袋裡。
威廉是一家服裝圖樣設計公司的銷售,在他工作的前三年裡,幾乎每個週末,他都會去紐約找某家公司的A老闆。威廉說:「雖然A老闆每次都見我,但他從來沒有買過我的圖樣。」
在經歷了幾百次的失敗之後,威廉決定研究如何影響別人的行為,以及如何讓別人接受他的設計理念。之後,威廉想出了一個方法。
威廉拿了幾張設計師還沒有完成的圖樣,來到A老闆的辦公室,對他說:「先生,我這裡有幾張沒有完成的圖樣,請您告訴我,怎麼才能讓它符合您的要求?」
A老闆仔細的看過圖樣後,緩緩的說:「這樣吧,你先把這幾張圖樣放在我這裡,我考慮一下,過幾天,你再來找我。」
幾天後,威廉又來到A老闆那裡,把圖樣拿了回去,並依照A老闆的意思修改。果然,A老闆接受了他的設計圖樣。
自從這筆生意成交後,A老闆又陸續訂了10張圖樣,威廉就這樣賺了一筆金額不小的佣金。
之後,當威廉說起自己的這段經歷時,感慨的說:「後來,我終於知道自己過去失敗的原因了。因為我總是給客戶我認為他需要的圖樣,卻從未考慮過客戶的真實想法。現在,我讓客戶提出他的意見,讓他認為那些圖樣是他自己設計的。就算我不要求他買,他也會主動買的。」
讓別人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往往很難,如果你想影響別人,讓別人贊同你,就請遵循這條原則:讓對方相信那是他們自己的想法。為此,你一定要有耐心,只要你慢慢做,你的想法就會很自然的出現在對方的頭腦中。
你對自己觀點的表達,遠沒有別人替你說出來更有效。假如你想得到別人的贊同,就要引導別人跟你擁有相同的觀點,而不是硬生生的將自己的觀點塞進別人的腦袋裡。
學會處理「被拒絕」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兩個角色──買家和賣家。如果你是賣家,自然容易遭到一些拒絕。同樣的,如果你是買家,那你自然也會拒絕別人。拒絕別人,是很多人這輩子都繞不過去的一個坎。而被別人拒絕,也會讓很多人覺得非常難堪。遺憾的是,一旦被拒絕後,很少有人能夠冷靜下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以銷售為例,無論你多麼努力,只有10%的客戶願意很快和你成交,至少有30%的客戶不會和你成交,而剩下60%的客戶,就需要你運用正確的方法來爭取。所以,當你果斷的篩選掉不合格,或根本不可能與你成交的客戶以後,就要運用靈活的策略與技巧,來應對那些不斷給你製造麻煩的60%客戶。為了化解客戶的抗拒,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利用事物的兩面性,化缺點為優點。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才能化缺點為優點呢?方法其實很多,比如當你的客戶不停抱怨「你的東西太貴」時,你可以告訴他:「是的,我們公司的產品的確偏貴,但是我們公司的產品是市面上最好的,只有真正好的產品才敢賣高價。您說對不對?」
如果客戶不屑的說:「你們公司是小公司,我是不會跟你們做生意的。」這時,你可以說:「是的,正因為我們是小公司,所以才格外重視這筆生意,才重視客戶、在乎客戶。」當客戶只有看到某一面時,你要讓他看到另一面。
這樣的情景時常發生,不管作為哪一行的銷售者,總免不了遭到客戶的冷眼和拒絕。其實,天底下根本沒有永遠的拒絕,你只是暫時不被別人接受而已。下面就是一份清單,列出關於拒絕的幾條非常重要的法則,當你再次被別人拒絕時,就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應對了。
• 現在拒絕你,並不代表永遠拒絕你。
• 不要害怕被拒絕,有時候這其實是對你的肯定和褒揚。
• 拒絕反映了拒絕者的個性,與被拒絕者無關。就算史蒂夫‧賈伯斯(Steven Jobs,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這種開發產品的天才,也會看錯人、做錯事。
• 不要先陷入沮喪的情緒,而是應該先問「為什麼」,誰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呢?
• 當你被拒絕時,不妨用一個全新的方案再次吸引對方,而不是直接放棄。
• 即使被拒絕,也要繼續思考這個想法。當你把拒絕轉化為動力時,事實自然會說話。
• 如果你遭到拒絕,不妨改進一下你的方案,設計一個更好、更實用的方案,再進一步陳述你的觀點。若你的水準提升了,對方想拒絕都難。
• 有時拒絕很可能意味著,這是一個非常規、有創意的想法。
總之,當你不再害怕被別人拒絕時,這種態度會在你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中放大,自然會為下一次的合作埋下伏筆。
開會有竅門,不留意會吃虧
開會,是許多人經常面對的工作場景。會議室就像是跑馬場,眾目睽睽之下,每位參與者都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得到展示自己的公平機會。
可是,並非所有人都能藉此機會迅速提升自己的形象。比如,有的人在朋友面前口若懸河,在會議上發言卻結結巴巴;有的人私下聊起工作常常是有條有理,開會時卻講得顛三倒四;有的人平時還會時不時的展現小幽默,開會時卻如臨大敵、默不作聲……那麼,開會如何發言才能更精彩呢?很多時候,若是不懂其中的規則,你無疑會吃很多虧。
1. 不要輕易把創意或想法透露給他人
在會議正式開始之前,你一定要控制住自己,不要急於談論你在某個問題上的觀點或解決方案。畢竟誰也不能保證,你絞盡腦汁想到的創意或解決方案不會被聽者拿走。
另外,也不排除有些人天生擅長融合兩個觀點,特別是當其中一個觀點屬於別人時。雖然這麼做很不光彩,但是這些人偏偏能厚著臉皮,在公開場合陳述「他們的」觀點。一旦某個觀點在會議中被提出來,它就永遠和提出它的人連在一起。所以,不到關鍵時刻,最好不要把你的創意或想法隨便告知他人。
2. 避免在會議前後抱怨
許多人喜歡抱怨會議的計畫或安排,其實這對你沒有一點幫助,還很容易被別人聽到,給你貼上「不滿現狀」的標籤。而且,與那些同樣愛說這種話的人比起來,顯得你更愛發牢騷。就算你忍不住怒火,也要等到遠離與會人士之後再抱怨,至少不要在會議開始前或結束後抱怨。
3. 有理未必就能走遍天下
在會議上發言,切不可以為有理就能走遍天下。要知道,在開會這種場合,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才是最重要的。別人發言時,就算你再反對、再想辯駁,表面上也要保持冷靜、不動聲色。
4. 和誰聊天很關鍵
在會議開始前或會議結束後,大家都會處於相對放鬆的狀態,這時恰好是你和平時不常接觸的老闆或同事交談的大好機會,所以,這種時候要盡量避免和熟人在一起閒聊。
相對無語?就引導他聊聊自己
卡內基在《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中說過:「鼓勵對方談論他們自己,這是讓對方喜歡你的方式之一。」讓對方說出他想說的事,對方自然會心情愉悅。更重要的是,當對方感受到你是真心願意聽他說話時,便會感到滿足,然後才會有餘力聽你說話。那麼,和家人、朋友相處時,又該如何讓對方說他們想說的話呢?
比如,可以聊聊和對方生活有關的問題,但是千萬不要像個記者一樣追根究柢。以一句簡單的「你最近都在做些什麼」,或「最近過得如何」開頭,然後你只需要認真聆聽,就足以展開對話了。
如果對方的回覆是「哦,沒做什麼」,或「還可以吧」,那就把話題縮小到具體的事情上。比如可以這樣問:「你的司法考試準備得怎麼樣?」、「你是不是計畫要買二手車?」
當然,與家人、朋友在一起聊天時,我們一定要避免長篇大論的談論自己的事,而是應該盡量做到以對方為中心,跟著對方的思路走,並且留意他們的感受,是快樂、滿足,還是憂慮、難過、生氣、不舒服,然後再繼續聊天。
想要和家人、朋友做更好的交流,就要把對方看在眼裡、放在心上,根據你所察覺到的感受,對家人和朋友做出適當的反應。當然,這並不是說你也要變得憂心忡忡、悶悶不樂,而是說如果對方心事重重的話,就要避免談到你最近經歷的有趣的事情。
此外,最好和家人、朋友聊聊他們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然後觀察他們的情緒,並試圖幫助他們找出這種情緒產生的原因。如果家人、朋友因為某件好事而心情大好,就算你並非很快樂,也要學會分享他們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