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武士
武士自平安末期出現,經鎌倉、室町、戰國、安土桃山、江戶等時代的存續、發展、確立,以迄明治時代的廢止,其身分、職責略有變化,粗分概可化約為:自平安末期發生起直至安土桃山時代為止的大約四百年間的中世期,武士身分屬統治階級,主要職責為戰鬥員。因為,其間是武人治天下,以現代的話來講,謂之軍管。所以,上級武士還得擔負地方行政事務之處理。之後進入屬近世期的江戶時代,武士之角色任務有了改變,意即原來純屬軍人身分的戰鬥員,由於兵農分離加上天下泰平,武士遂轉型為士大夫專門負責中央、地方之官僚體系的運作。其後,幕府時代結束,回歸天皇親政的明治期,武士階級被廢除,成為歷史名詞。以下,擬就武士的源起、發展、成長等略作探討。
第一節 武士之源起
要理清武士之起源,不妨從武士此一稱謂正式定形,或約定俗成,換言之,意即「武士」一詞成為歷史用語 之前的幾種對武士的說法先予以探討,當有助於較易突顯武士之形象和意涵。
一、「ますらお(ますら男)」的諧音:masurao,其意為大夫.丈夫之謂。ますら是優秀之意,?是指男性。亦即指了不起的男子。因此,masurao在表意時亦有以「健兒」兩字表記。在萬葉集 (卷一九 | 四一六四)中有如下的詩句,歌頌著masurao的雄姿英發。「高舉梓弓,遠射十里外,腰佩銳劍,名留後世」。古代王朝尚無武士一詞之稱謂,此處非常明顯地所謂masurao指的不是普通一般的男人,而是剛直勇武之男士。
另在萬葉集(卷二O | 四三九八)中,masurao們自現在的關東一帶被召集而發配到現在的北九州(兩地相去一千公里以上)去戍守邊疆。此處就是描述、詠嘆這些勇士們在出發、告別妻小時的心境。本事蹟的記錄大約完成於天平勝寶七(紀元七五五)年 。換言之,八世紀中期的masurao應可視為古代武士。
二、「????的讀音:mononofu(現代漢字表記:武士【ぶし:busi】;古代漢字表記:物部【もののべ:mononobe】)意為壯士。在萬葉集(卷三 ︱三六九)有提到:「物部的臣的壯士們,奉守大君之任命」之語。所謂臣之壯士,係指奉仕於朝廷的官人。亦即勇武之士,已不單只是防守邊疆的士兵而已,而是已進化到可以在宮廷中服務的官人。那為何會以「物部」來表記「武士」?依據對萬葉集的研究,有兩種可能的說法。一為「武士(もののふ:mononofu)」係由「物部(もののべ:mononobe)」轉化而來。另一為古代朝廷中的「物部(もののべ)」一族,其職司係專掌鎮攝惡靈。在當時只有能夠打擊惡魔的人士方配稱為「武士(もののふ)」。總之,「武士(もののふ)」後來演變成針對奉仕天皇的宮廷官人之總稱。舉凡宮廷之警備、警察、司法、檢察等之下級武官皆是 。
三、つわもの的讀音:tuwamono,漢字以兵字表記。原意指武器、兵器之意。之所以會成為武士的代稱,是因東國(現在的關東、東北地方一帶)在一O世紀中期曾發生讓朝廷、貴族們震撼不已的「平將門之亂 」。當時,在律令制下朝廷於各大行政區 皆派駐國司 ,但東國屬偏僻未開之地,派任的國司不是未赴任,就是根本不設此一職位。因之,地方事務皆委由次官代理、處理,這些次官任期一滿並未回京城,都在地化而形成地方豪族。且他們皆懂得致力於強化政治力,因之,所擁有的權力甚而超越國司。其關鍵就是它們擁有「つわもの(兵)」,也就是有武裝力量作為他們的後盾。平將門就是由在地豪族起家、壯大、進而敢與朝廷對抗、甚而稱帝,雖被平定,但此一事件卻成為武士抬頭之契機。
四、到了一O世紀後期,「ますらお、もののふ」之類的勇武之士已演變、進化成係拿著武器擔任守護朝廷與貴族們安全之警衛。他們隨侍在主公的身側,保護主公之安全。此時之稱呼為「侍ふ・候ふ(さぶらふ:saburafu)」。而「侍ふ・候ふ(さぶらふ:saburafu)」又係由「さもらふ:samorafu」轉化而來。「さもらふ」其意為奉仕於主公、貴人身旁且擔任警備、保護之責的人物,而後此一稱謂再轉化為「侍(さむらい:samurai)」,其漢字的另一表記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武士(ぶし:busi)」 。
武士自平安末期出現,經鎌倉、室町、戰國、安土桃山、江戶等時代的存續、發展、確立,以迄明治時代的廢止,其身分、職責略有變化,粗分概可化約為:自平安末期發生起直至安土桃山時代為止的大約四百年間的中世期,武士身分屬統治階級,主要職責為戰鬥員。因為,其間是武人治天下,以現代的話來講,謂之軍管。所以,上級武士還得擔負地方行政事務之處理。之後進入屬近世期的江戶時代,武士之角色任務有了改變,意即原來純屬軍人身分的戰鬥員,由於兵農分離加上天下泰平,武士遂轉型為士大夫專門負責中央、地方之官僚體系的運作。其後,幕府時代結束,回歸天皇親政的明治期,武士階級被廢除,成為歷史名詞。以下,擬就武士的源起、發展、成長等略作探討。
第一節 武士之源起
要理清武士之起源,不妨從武士此一稱謂正式定形,或約定俗成,換言之,意即「武士」一詞成為歷史用語 之前的幾種對武士的說法先予以探討,當有助於較易突顯武士之形象和意涵。
一、「ますらお(ますら男)」的諧音:masurao,其意為大夫.丈夫之謂。ますら是優秀之意,?是指男性。亦即指了不起的男子。因此,masurao在表意時亦有以「健兒」兩字表記。在萬葉集 (卷一九 | 四一六四)中有如下的詩句,歌頌著masurao的雄姿英發。「高舉梓弓,遠射十里外,腰佩銳劍,名留後世」。古代王朝尚無武士一詞之稱謂,此處非常明顯地所謂masurao指的不是普通一般的男人,而是剛直勇武之男士。
另在萬葉集(卷二O | 四三九八)中,masurao們自現在的關東一帶被召集而發配到現在的北九州(兩地相去一千公里以上)去戍守邊疆。此處就是描述、詠嘆這些勇士們在出發、告別妻小時的心境。本事蹟的記錄大約完成於天平勝寶七(紀元七五五)年 。換言之,八世紀中期的masurao應可視為古代武士。
二、「????的讀音:mononofu(現代漢字表記:武士【ぶし:busi】;古代漢字表記:物部【もののべ:mononobe】)意為壯士。在萬葉集(卷三 ︱三六九)有提到:「物部的臣的壯士們,奉守大君之任命」之語。所謂臣之壯士,係指奉仕於朝廷的官人。亦即勇武之士,已不單只是防守邊疆的士兵而已,而是已進化到可以在宮廷中服務的官人。那為何會以「物部」來表記「武士」?依據對萬葉集的研究,有兩種可能的說法。一為「武士(もののふ:mononofu)」係由「物部(もののべ:mononobe)」轉化而來。另一為古代朝廷中的「物部(もののべ)」一族,其職司係專掌鎮攝惡靈。在當時只有能夠打擊惡魔的人士方配稱為「武士(もののふ)」。總之,「武士(もののふ)」後來演變成針對奉仕天皇的宮廷官人之總稱。舉凡宮廷之警備、警察、司法、檢察等之下級武官皆是 。
三、つわもの的讀音:tuwamono,漢字以兵字表記。原意指武器、兵器之意。之所以會成為武士的代稱,是因東國(現在的關東、東北地方一帶)在一O世紀中期曾發生讓朝廷、貴族們震撼不已的「平將門之亂 」。當時,在律令制下朝廷於各大行政區 皆派駐國司 ,但東國屬偏僻未開之地,派任的國司不是未赴任,就是根本不設此一職位。因之,地方事務皆委由次官代理、處理,這些次官任期一滿並未回京城,都在地化而形成地方豪族。且他們皆懂得致力於強化政治力,因之,所擁有的權力甚而超越國司。其關鍵就是它們擁有「つわもの(兵)」,也就是有武裝力量作為他們的後盾。平將門就是由在地豪族起家、壯大、進而敢與朝廷對抗、甚而稱帝,雖被平定,但此一事件卻成為武士抬頭之契機。
四、到了一O世紀後期,「ますらお、もののふ」之類的勇武之士已演變、進化成係拿著武器擔任守護朝廷與貴族們安全之警衛。他們隨侍在主公的身側,保護主公之安全。此時之稱呼為「侍ふ・候ふ(さぶらふ:saburafu)」。而「侍ふ・候ふ(さぶらふ:saburafu)」又係由「さもらふ:samorafu」轉化而來。「さもらふ」其意為奉仕於主公、貴人身旁且擔任警備、保護之責的人物,而後此一稱謂再轉化為「侍(さむらい:samurai)」,其漢字的另一表記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武士(ぶし:bu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