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武士道精神 100句武士名言

9特價28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第1章 什麼是武士道

日本人的高尚道德究竟是從何而來?

對藉由基督教中的道德觀來進行道德教育的歐美國家來說,這是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日本人的高尚道德是享譽國際的。

新渡戶稻造試著從一個基督徒的角度,透過歐美的學術思想來思考這個問題。

而他最後獲得的答案就是,「武士道」正是日本長久以來塑造日本人精神的重要推手。

1. 武士道是日本固有的傳統

武士道,如同象徵日本的櫻花一般,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

Chivalry is a flower no less indigenous to the soil of Japan than its emblem, the cherry blossom.

新渡戶稻造雖為盛岡南部藩(今日的岩手縣、青森縣一帶)的武士之子,但該地區在幕末戰爭中屬於戰敗的幕府軍勢力,因而被視為天皇與朝廷的敵人。這迫使他只能透過學習西方學問,藉以找到一條生路。

明治天皇曾在出巡東北時,短暫停留於新渡戶稻造的老家,加上新渡戶稻造對父輩開拓青森十和田湖地區的憧憬,因此選擇就讀為了開拓北海道而創設的札幌農學校。同樣身為基督教徒,撰有名著《代表的日本人》的內村鑑三也是他當時的同學。

畢業後,他赴美留學,攻讀農業經濟。返國後曾擔任札幌農學校教授、京都大學教授、第一高等學校校長及東京女子大學創校校長等職務,並曾任聯合國副祕書長。

新渡戶稻造身為明治時期代表性的國際人才與知識分子,在深入了解西方人與其學術內容後,開始反思日本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存在,而他最終得到的結論,便集結成最初英文版本的《武士道》。

2. 武士道是道德的根本

如同那些往昔存在而今已然消逝的遙遠星辰,星光仍然在天際放射其光芒一般,封建制度所孕育出的武士道,其光輝在封建制度已土崩瓦解的今日,仍持續照耀著日本人的道德之路。As those far-off stars which once were and are not,still continue to shed their rays upon us, so the light of chivalry,which was a child of feudalism, still illuminates our moral path,surviving its mother institution.

直到今日,日本以外的大部分國家仍屬於階級社會。就連看似種族平等的美國,實際亦不若表面所顯示的平等。雖然我成長於日本的傳統教育中,從小就被灌輸批判戰爭與日本社會的歧視現象等觀念,但在我二、三十歲走出日本工作後,才發現世界上其實找不到第二個如日本一般平等的社會。

新渡戶稻造亦曾透過留學美國、與美國籍女性結婚等方式來對抗歧視。他為了確保日本提案的種族平等法案能順利通過,在擔任聯合國副祕書長期間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然而,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同窗,後來時任美國總統的威爾遜卻封殺了此法案,這件事後來亦成為日美間開戰的導火線之一。

脫胎於武士道的道德感,至今仍是日本人的基本行為方針。數學家藤原正彥在受最近掀起的「武士道熱潮」影響時,就曾如此寫道:「如果周圍的人都十分貧窮,那麼無論一個人變得再怎麼富裕,也必定感受不到丁點的喜悅。這就是日本人崇尚平等的原因。佛教的慈悲、武士道精神的惻隱之心等,至今仍然深植我們內心深處。」

3. 武士道是銘刻於心中的規章

武士道是一部不成文的規章。但正因如此,透過實際行動,反而能見到銘刻於內心深處,且更強而有力的約束力。

More frequently it is a code unuttered and unwritten, possessing all the more the powerful sanction of veritable deed, and of a law written on the fleshly tablets of the heart.

具有約束力的規章,並不一定要是成文的條約。

現在的日本憲法明文保障平等權(第14條),因此有些人可能會有所誤解。但如尊敬父母長輩等觀念,即是任何法典皆未明文規定,卻是理所當然的行為準則,也就是道德規範之一。

此外,作為武士道的教誨之一,不能欺凌弱者的觀念雖然仍深植當今日本人心中,但受少年法保護且疏於管教的「少年」霸凌弱小的狀況卻時有所聞。這種違反武士道精神的行為,對日本人來說是十分不應該的。而培養出會津藩白虎隊(今福島縣西部會津地區,由少年武士組成的軍隊)的日新館,其規章「什之守則」則是武士道教育中有文字化並流傳至今的特殊例子之一。

在守則中,有如「不可行卑鄙之舉」、「不可欺凌弱小」等條目,最後更以「不可為之事不為之」作結,點出所有守則共通的中心思想。

這種「不為不可為之事」的精神,正是「武士道」及全體日本人所共通的行為準則。

4. 武士道是百年淬鍊的教誨

武士道既不是由某一個人自行創造而出,更不是基於某一個人物的生平──無論其如何顯赫有名──的產物。而是歷經數十年、數百年武士生活,從中創造並發展出的成果。

It was founded not on the creation of one brain, however able, or on the life of a single personage, however renowned. It was an organic growth of decades and centuries of military career.

批評新渡戶稻造《武士道》,指責其所寫內容為「日本精神」、「大和魂」,與作為武士行為規範的武士道其實毫無關聯的大有人在。

嚴格來說,武士道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並會隨著各個武士們自身所秉持的信條不同而各有差異。

而以我們熟知的《葉隱》(成書於1716年,由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陣基紀錄,主要透過事例闡述武士的精神)、吉田松陰的各種著作及西鄉隆盛所著《南洲遺訓》為例,的確能發現其書中主旨皆大異其趣。

此外,有名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等人,也都依照各不相同的行為準則處世。

但是,若將日本與歐美或其他亞洲國家做比較,就能發現明顯的差異。日本人擁有的特徵,如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大精神力,抑或追求整體社會向上提升的行為準則都是在其他國家難以得見的。

而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正是一本將日本人的特徵仔細整理,並與基督教文化圈比較的著作。在日本人摸索自己的生活方式時,《武士道》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大方向,對於日本人追尋自我定位的過程可說是功不可沒。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