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你得了癌症。」
六十三歲的馬克教授出了小車禍,以為到醫院敷個藥,包紮一下,頂多打一針,就可以回家。但一檢查,右大腦中間的顳皮層發現一個異常訊息。再經核磁共振造影,結果相同。臨床診斷,推測最大的可能是癌症。
緊急送到神經外科開刀,拿掉部分腫瘤。很不幸癌細胞是長在運動中樞,難以動刀,如果硬拿乾淨,會半身癱瘓。所以神經外科醫師只拿了部分的組織,接下來就靠化學治療跟放射治療控制。
當溫醫師接到馬克教授時,仔細看了他的病歷,看了幾頁心裡就有個底:狀況很不樂觀。
馬克夫人很痛苦,她的痛苦不難理解。老教授得的是一種非常惡性的腫瘤:多形神經元母細胞癌,一年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五年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一。多形神經元母細胞癌是星狀細胞瘤(astrocytoma)的第四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腦部腫瘤可分為十類,星狀細胞瘤只是其中一類。這種瘤的分類跟一般身體癌症不同,不像肺癌、膀胱癌、胰臟癌、攝護腺癌依癌細胞轉移程度分第幾期(stage),多形神經元母細胞癌大多不轉移。所以星狀細胞瘤又依細胞的惡性度分四個等級。第一級(pilocytic astrocytoma)細胞分裂得慢,良性,多好發於年輕人,預後相當不錯,有百分之九十的病人可活超過十年以上。第二級(low grade astrocytoma)也很常見,也較良性,活個五年、十年不成問題。第三級(anaplastic astrocytomas)就比較惡性,三到五年,第四級(glioblastoma multiforme)最惡性,一年。所以是以惡性程度來分,而不是以癌細胞轉移狀況而區別。
「我跟先生認識後相戀五年,然後結婚,到今年四十五年,從我跟他在一起算起,總共五十年了。」
雖然痛苦,馬克夫人很平靜,但溫醫師很清楚,這種身遭巨變展現出來的寧靜,有時比哭喊式的歇斯底里更震懾人心。
住院期間,不只是馬克教授現在的學生,以前的學生也來看他,一批一批,沒有間斷,他們都來看教授,一個即便是躺在病床但仍威嚴十足的教授。
溫醫師為馬克教授設定八週療程,前四週都很順利,但治療到一半,出現嚴重問題:病情惡化。
療程設定正確,治療方式正確,用藥正確,但結果卻與預期相反。細查原因:馬克教授不想活了。
一百一十公斤的馬克教授,每一次治療對他而言都是一次折磨:由於他左半身已不聽使喚,每天治療時間一到,五名彪形大漢,四人分站兩側,抓其四肢,一人扶頭,把他從病床扛到轉運床,推到放射腫瘤科,再從轉運床扛到治療檯。治療完畢,再從治療檯扛到轉運床,推回病房。一天一次,一週五次,折騰下來,疲憊不堪。
除了行動不便,更大的問題是排泄。雖然他沒有大小便失禁,可是每次要上廁所,非常痛苦,又是另一番折騰。後來護士教他用尿布,馬克教授穿上之後,連下床都不願。沒有人知道他包尿布,可是他覺得大家都用異樣的眼光在看他,他覺得自己很陌生,不再是自己認識的那個自己,只是一個「包尿布的教授」。
失去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接連的心理狀態,更會表現於外在行為。雖然病魔纏身,行動不便,但意識清楚,脾氣仍在。馬克教授知道預後不好,開始反抗,拒絕治療。每每到了治療檯,把固定器拉掉,亂扯管線,大發脾氣;用僅可使喚的右手,猛力揮舞,狂劈手刀。
想到太太,他想活下去,四十五年的婚姻不會也不可能說走就走;想到太太,他不想活下去,以免拖累太太。
「你如何救一個連自己都不想救的人?」溫醫師開始打算著下一步。
馬克夫人自與丈夫認識以來,一直都聽他的意見,從花園該種什麼花,超市買哪一種牛奶,到小孩出生時取名字,不管大大小小事,她就是完全聽丈夫的。馬克教授的責任就是想好答案,然後告訴太太。但是今天,他卻告訴太太一個她難以執行的指令:「我不要接受治療了,希望妳能了解,我想回家。我現在也許不是妳認識的那個丈夫,但我還是有我的決定。」
留不住的人,流如注的淚;在馬克夫人心底深處,時間靜止。
隨著死亡而來的東西,比死亡更可怕。
「我生病以後,一個晚上會醒七、八次,我醒了,也不敢叫別人。每天晚上都這樣,我覺得心好痛,我的人生,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卡住了。我壓力很大,因為身邊每一個人都在關心我,我當然也願意做任何讓他們心裡好受一點的事,我也很努力,但我真的沒辦法;我做不到,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我不知道怎麼當我自己,因為我都不認識現在的自己了。」
本來是主宰時間的主體,生病之後,主客瞬間異位,時間凌遲生命。看著老教授,溫醫師真覺得:他是強者,他是弱者;他在訴說,他在聆聽。
「我住院以後,常常回憶從前的事,那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我的動作也跟著變慢了。可是我心裡很清楚,我的人生並沒有因此而變長。這是全世界最悲慘的錯覺。」
溫醫師想:在這些日子,馬克教授彷彿看到生命的終點,終點又把他拉回起點。在兩點之間,在生死之外,他漸漸成了他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時間帶走了回憶,回憶也帶走了時間。
夜就這樣深了。
「如果你要死,你會想死在這嗎?」馬克教授依然不合作:拒絕化療、拒絕放療、拒絕吃藥。他的不合作立刻反應在病情上:腦瘤變大,水腫更厲害,壓迫神經,使他行動更遲緩。
病情惡化之後,外科醫師建議做第二次手術。
手術?還是回家?
「我用盡所有方法,只想死得有尊嚴一點。直到現在我才知道,一個人只有接受死亡,才能擁有生命最後的尊嚴。」
馬克教授的兒子及時趕到,他是一家大銀行的經理,堅持爸爸一定要接受手術。他的信念很簡單也很堅定:「就算生命要放棄我,我可還沒打算要放棄生命。」他的生命哲學可說是簡短卻超強有力:「就算是一只壞掉的手錶,一天也準過兩次。」
始終沒有表達出很明確、強勢意見的是馬克教授的女兒,她是一所大學的副教授。她深愛爸爸,想順從爸爸;但放棄治療,就此回家,又不甘心,萬一有奇蹟出現呢?
馬克夫人不忍心丈夫再挨一刀,繼續折騰。雖然她不知道這樣認為是對是錯,但她就是不捨。在不忍與不捨之間,天人交戰,飽受煎熬,身心俱疲。溫醫師對她說:「身為一位醫師,我必須告訴妳,他不是在昏迷的狀態下做的決定。身為妳的朋友,我相信妳知道怎樣做才是對他最好。」
「堅持一件事不等於那件事就是值得堅持的,結局或許不會像你所想的那麼好。」馬克教授聲音微弱卻堅定。
這是最困難的決定,對即將死去的人很難,但繼續留下來的人也不容易。死去與活著,容易與不容易,生命中最大的差異竟然可以差這麼小,小到令人難以抉擇。備受尊敬的教授,不是不能接受癌症,而是無法承受失去尊嚴;他年輕時受過的傷,造成的痛,折騰的心,並不下於病魔的打擊。只是以前的戰鬥,他都可以靠自己的毅力、智慧、努力,贏得勝利,獲得他人尊敬。但這一次,他遇到一場已知勝負的戰鬥,他正在向結局屈服,他累了,無力改變,也不想改變了。
馬克教授緩緩看了身邊的人,輕輕地說:「我相信死後有一個世界,如果要我選擇,我選那個。我說不出來那是怎樣的世界,但我相信它比現在的這個更好。」
溫醫師不知該安慰教授還是真有些相信他的話了。
兒子心疼到極點,「爸爸,這些都可以用藥物控制的。」淚水在兒子眼裡轉來轉去,「爸爸,我知道你的想法,我只是,只是……」
「你只是希望我可以留在醫院,這樣可以死得有尊嚴一點,是不是?傻孩子,你不能死得有尊嚴,你只能活得有尊嚴,你懂嗎?我們身體跟機器一樣,無論多精密,一定會故障。也許是六十歲,也許是還沒出生,不管何時,一定會。而且,一定跟尊嚴無關。」馬克教授微微一笑,「我這一生很滿足了,你媽媽,還有你們兩姊弟,是我生命最好的部分。」他停了一會,又繼續:「再說,我也不想讓你媽媽再這麼難受了,她為了照顧我,那麼辛苦,我不要讓她再受罪了。孩子,你愛我,希望我繼續留在醫院,那你就應該懂,我愛你媽媽,所以不想繼續留在醫院了。你懂嗎?你懂,對不對?」
女兒再也忍不住,「哇」的一聲,嚎啕大哭,「爸爸!媽媽!我們回家吧!我們立刻回家!」
不開刀不化療的馬克教授出院了,住在護理之家。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照顧,也比較方便,太太也可以一起住。
三個月後,馬克教授安然離開了這個世界。
雖然馬克夫人早已有心理準備,但一時之間,還是無法承受痛苦與寂寞。
再度聽到馬克夫人的消息,是她主動打電話給溫醫師。電話裡她談到,當初擔心的問題,像是生活中誰來做決定、出門誰來陪等等,都一一浮現。很多事情做不了主,整天茫然,一直流淚。當她走在以前一起和丈夫走過的路上,想到兩人同樂的往事,在公園、超市、購物街,在每一處地方,她都比老教授生前更感覺到他曾經存在的身影,而如今,雁過長空,影沉秋水,只有憾恨與傷悲。東鶼西鰈,自此分離;單鵡孤鴛,不勝憂愁。
所幸經過心理醫師治療,馬克夫人終於慢慢走出傷痛。
溫醫師介紹簡單的靜坐方法,並問:「有做什麼運動嗎?運動能使人心情變好,是因為運動時,身體會產生一種物質,腦內啡,這種化學物質的功效有如天然的嗎啡,可以讓人變得很振奮,很愉快,就像談戀愛時那種美好的感覺一樣,但是卻沒有嗎啡的副作用。在美國已經有研究中心心願
二○○七年,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大學附設醫院席維斯特癌症中心(Sylvester Cancer Center)。
「醫生,我覺得好多了。」
還會主動告訴醫師自己很好,讓溫醫師的心揪了一下。這樣的小孩,這樣的話語,這樣的表情,不管溫醫師遇到多少次,心都一樣沉重。在大眾觀念裡,光聽血癌就知道治癒機率不大,何況這是血癌的復發。五年前,溫醫師與傑克結緣,當時他八年級,很懂事,也了解到問題的嚴重性。家屬很緊張,徬徨無助全寫在臉上:焦慮不安,飽受煎熬與折磨。
死亡,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人們永遠無法知道死亡會改變什麼,不管是自己還是家人。
「醫生,我最近在做一件事,希望能順利完成。」
理論或臨床都已實證,轉移注意力對病情而言永遠是最佳輔助療法。傑克每次住院都需一週以上,總共住院二十五次。一開始是化學治療,嚴重掉髮的他,總是戴著一頂鴨舌帽。原本他身體一直很好,後來因為化療的副作用:嘔吐、疲倦、掉髮,身體一天天衰弱。但他還是很開朗,每次都很堅強。溫醫師試著問他在做什麼,因為吸取經驗,可以教其他病人;而且,如果有溫醫師可以幫到的部分,他也樂意尋求社工資源加以協助。
「這件事只能我一個人做,每天只能做一點,我會堅強地做下去。」
堅強並不容易。化療過程中,為了預防癌細胞轉移到腦部,要把其中一種藥物打到脊髓液裡,所以要做腰椎穿刺。那是痛澈骨髓的痛,但傑克從不喊痛。另一方面,因為做太多次化療,越到後面,腰椎穿刺的困難度越高,有時還會發炎。腰椎穿刺打的位置在第三、第四腰椎,有一次主治醫師花了半小時,打了四、五次都打不到,請主任醫師來打,他雖然只花十分鐘,但也是試了四、五次才打到。因為病人抵抗力已經變弱了,傷口癒合能力當然不如正常人,再加上纖維化,所以越來越困難。
「醫生,我的情形應該很難有奇蹟出現吧?謝謝你一直鼓勵我,現在只好看老天爺的決定了。」
因為癌症,一個十四歲的孩子被迫瞬間長大,可以說出如此成熟的話。
「你正在很努力的那件事,做得還順利嗎?」溫醫師其實有點刻意轉移話題。
「嗯,不怎麼順利。」
「怎麼了?想談談嗎?」
「沒關係,不用了。」傑克雖然回絕,臉上卻有一種自信,一種光采。
二○○二年,十四歲的傑克得了急性淋巴性血癌。
在門診,如果很嚴重問題的小孩一來,有經驗的醫師一看就知道大概是哪裡出狀況。這樣病人來的時候,特徵是很衰弱,嘴唇慘白,那種慘白已經超越一般貧血。立刻進行驗血程序,由於血癌是白血球、紅血球、血小版都會出現問題,所以看完報告,幾乎可以直接判定:「你得了血癌。」
小孩可能只是疲倦,或頭暈摔一跤,看個門診,被宣判得了癌症。對家屬、病人,都是很大的震撼。
「醫生,我昨天做放療時,聽到一個很棒的故事。邁阿密車站旁有個賣義大利麵的小販,他年紀很大了,綽號駝背。老人每天早上把小販車準備好,開張時一定只準備一百個盤子,盤子用完他就把車子開回家洗碗,結束一天的生意。有人勸他不必如此規矩,他嚴肅的說:來吃麵的都是要趕火車的人,如果盤子不乾淨,讓人在火車上拉肚子,這樣不行!」
「嗯。市井小民有很多令人尊敬和感動的故事,至少他沒有用三桶水就解決了洗碗的問題。對了,這故事跟你告訴過我你現在正努力的事,有相關嗎?」
「當然有!非常的相關!」傑克忽然有點激動了。
溫醫師越來越好奇:難道他的心願是開麵店?他父親是蛋糕店師傅,莫非他師承乃父,另起爐灶,打算再創小吃界新猷?
又看到傑克來做放療,已經是五年後。他依然開朗,溫醫師不知道他怎麼辦到的,他就是那麼開朗。或許是他的心願又更接近完成吧?他還是那頂鴨舌帽,準時報到,依約出現,沒有怨言,獨自前來。醫生護士,同感佩服。瘦弱的身影經過護理站,形象卻很巨大。做完放療又開始噁心,極不舒服,但他也不會因為害怕或寂寞,只為了跟護士說話就按緊急鈴。
「我早就知道化療和放療會有這些副作用,會這麼不舒服,我家人已經因為我生病而難過,我不希望讓他們更傷心了。」
這麼懂事、成熟、獨立,更讓人心疼。
後來傑克做骨髓移植,高劑量放射線和化學藥物一下去,不只癌細胞,正常細胞也殺死。之後再把正常骨髓注射進去,這段期間免疫力很差,仍必須繼續化療。住院期間,高燒不斷;肺部有感染,免疫力很低。
溫醫師去看傑克,心想,他如此毅力對抗病魔,一定也有自己的法子,完成心願,便忍不住問:「你的開店計畫進行得如何了?還順利嗎?」
「開店計畫?我要開什麼店?」
「你不是要開麵店嗎?」
「沒有啊!」他笑了,笑得真燦爛。
「這樣啊。你別賣關子啦!跟我說你的計畫,讓我也分享你的喜悅。提示我一下吧!」
「上次我就說了啊,這事只能一個人做。」
「再多提示一下。」
「嗯,越想快點完成,就可能越慢完成。」
「一個人做的事,要慢慢做,每天做一點,越快就會越慢?」溫醫師還真的越來越好奇。
「不知能不能成功,所以還是先保密。醫生,難道你沒聽過,願望說出來就不靈了。」傑克神祕一笑,不再說話,似乎對自己獨力完成心願充滿自信。
當傑克病情減緩,院方停止化療。停止化療之後,持續追蹤一段時間,又復發了。
又復發,再從頭開始治療,惡夢又開始。命運逼他把所有過程再複習一次。又開始打化療,一星期來一次,之後每個月來一次。
溫醫師又去看傑克,他似乎更虛弱了。溫醫師當然也不敢問他的心願完成與否。
「都是我的錯,如果我不得癌症就好了。」
溫醫師的心開始微微作疼。傑克的病,五年存活率很高,他從發病到現在也已經超過五年,證明其實化療是有效的。但每種化療藥物都有其治癒率,診斷後第一次化療,治癒率大約是百分之七十;換言之,有百分之三十沒效。可是一旦復發,其治癒率降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以淋巴性血癌而言,打完化療,癌細胞消失是常有的,傑克的情形也是如此。他化療的一段療程結束後,從血液裡面已經看不到癌細胞,病情減緩;但是,沒想到癌細胞卻在腦脊髓液復發。
「我身體我自己最清楚。當我知道自己得癌症的那一刻,我以為我死定了。剛開始一直吐,漸漸看不到,後來連聽都聽不到,越來越疲倦、越來越痛。」
溫醫師也感黯然,告訴他:「未來也許有新的療法。」
「也許沒有吧。」傑克冷冷地說。
冷漠的回答不是絕望,是對生命的透徹領悟,是異於同齡青少年的成熟和豁達。溫醫師很清楚這點。
傑克躺在床上,別過頭去,不再言語。但他的表情像是在說:「醫生,你去陪其他病人吧,別擔心我。」
又過了三天,溫醫師再去看傑克。
「醫生,癌末病患有人自己好起來的嗎?」
他終於問了。溫醫師相信任憑一個人再怎麼對死亡灑脫,還是會期待奇蹟。他還有什麼事放心不下?啊!是了,他的唯一心願,最後的願望。看來他似乎也漸漸意識到,心願已經來不及完成。溫醫師很鎮定地告訴傑克:「在醫學史記載裡,偶爾也會有癌症自動消失的奇蹟,這實在是難以解釋。在全世界的科學文獻報告中,這種病例並不少。沒有人懷疑這是假的,即使機率很低。」
「是不是病人自己的免疫機制突然變得很強,使癌細胞不再擴散或轉移?」
「可能是,可能不是,不得而知。有的人癌瘤八、九公分大小,預後不好,但術後追蹤十年,他還是活得好好的;也有的病人,癌瘤很小,不到二公分,但已有轉移。因為癌症畢竟還是有其個別差異性,所以有些人癌瘤雖然很大,但他的免疫系統很強,一有少數癌細胞出現於血液或淋巴系統中,馬上就被殲滅,沒有機會轉移。」
「所以……人生,還是要靠運氣的吧。」他嘆了一口好長的氣,表情漠然,不再言語。
傑克住院的時候溫醫師曾經和他的主治醫師交換意見,後來用四、五種抗生素,情形都沒有改善。從種種跡象和各類醫學影像、數據,他整個人已經很衰弱了。
有一天傑克跟溫醫師說,他想回家。溫醫師問他為什麼,他說他知道,時間到了。
時間到了。他連生命最後一刻都如此鎮定。溫醫師不再說什麼,只是為他祈禱。
當醫師無法繼續治療,只好幫病人求神來減輕他們的痛苦,讓心平靜下來,不要恐慌,不要懼怕。生命的盡頭,醫師也無能為力時,只有交給神。
人都會死,死不可怕,可怕的是伴隨死亡而來的事。所以人面對死的態度就很重要了。死了之後就一切結束?死亡之後還有永生?溫醫師是佛教徒,希望傑克乘願再來,如果他離開,希望他的靈魂得到安息。雖然傑克沒有宗教信仰,但是溫醫師把信仰的力量帶給他。
傑克回家之後,第二天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離開人間。
十四歲發病,二十歲去世。傑克太健康、太年輕、不應該這麼早死。十四歲到二十歲,一個人一生的黃金歲月,但他卻大半在醫院裡度過,在死神的陰影下度過,在一次又一次的化療痛苦中度過。默默承受一切,自己來醫院,自己做化療,自己照顧自己。
記得傑克曾說:「你永遠不知道死亡何時會找上你。」溫醫師回答他:「沒錯。這就是我們無須懼怕死亡的原因。」溫醫師知道他很害
										「你得了癌症。」
六十三歲的馬克教授出了小車禍,以為到醫院敷個藥,包紮一下,頂多打一針,就可以回家。但一檢查,右大腦中間的顳皮層發現一個異常訊息。再經核磁共振造影,結果相同。臨床診斷,推測最大的可能是癌症。
緊急送到神經外科開刀,拿掉部分腫瘤。很不幸癌細胞是長在運動中樞,難以動刀,如果硬拿乾淨,會半身癱瘓。所以神經外科醫師只拿了部分的組織,接下來就靠化學治療跟放射治療控制。
當溫醫師接到馬克教授時,仔細看了他的病歷,看了幾頁心裡就有個底:狀況很不樂觀。
馬克夫人很痛苦,她的痛苦不難理解。老教授得的是一種非常惡性的腫瘤:多形神經元母細胞癌,一年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五年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一。多形神經元母細胞癌是星狀細胞瘤(astrocytoma)的第四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腦部腫瘤可分為十類,星狀細胞瘤只是其中一類。這種瘤的分類跟一般身體癌症不同,不像肺癌、膀胱癌、胰臟癌、攝護腺癌依癌細胞轉移程度分第幾期(stage),多形神經元母細胞癌大多不轉移。所以星狀細胞瘤又依細胞的惡性度分四個等級。第一級(pilocytic astrocytoma)細胞分裂得慢,良性,多好發於年輕人,預後相當不錯,有百分之九十的病人可活超過十年以上。第二級(low grade astrocytoma)也很常見,也較良性,活個五年、十年不成問題。第三級(anaplastic astrocytomas)就比較惡性,三到五年,第四級(glioblastoma multiforme)最惡性,一年。所以是以惡性程度來分,而不是以癌細胞轉移狀況而區別。
「我跟先生認識後相戀五年,然後結婚,到今年四十五年,從我跟他在一起算起,總共五十年了。」
雖然痛苦,馬克夫人很平靜,但溫醫師很清楚,這種身遭巨變展現出來的寧靜,有時比哭喊式的歇斯底里更震懾人心。
住院期間,不只是馬克教授現在的學生,以前的學生也來看他,一批一批,沒有間斷,他們都來看教授,一個即便是躺在病床但仍威嚴十足的教授。
溫醫師為馬克教授設定八週療程,前四週都很順利,但治療到一半,出現嚴重問題:病情惡化。
療程設定正確,治療方式正確,用藥正確,但結果卻與預期相反。細查原因:馬克教授不想活了。
一百一十公斤的馬克教授,每一次治療對他而言都是一次折磨:由於他左半身已不聽使喚,每天治療時間一到,五名彪形大漢,四人分站兩側,抓其四肢,一人扶頭,把他從病床扛到轉運床,推到放射腫瘤科,再從轉運床扛到治療檯。治療完畢,再從治療檯扛到轉運床,推回病房。一天一次,一週五次,折騰下來,疲憊不堪。
除了行動不便,更大的問題是排泄。雖然他沒有大小便失禁,可是每次要上廁所,非常痛苦,又是另一番折騰。後來護士教他用尿布,馬克教授穿上之後,連下床都不願。沒有人知道他包尿布,可是他覺得大家都用異樣的眼光在看他,他覺得自己很陌生,不再是自己認識的那個自己,只是一個「包尿布的教授」。
失去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接連的心理狀態,更會表現於外在行為。雖然病魔纏身,行動不便,但意識清楚,脾氣仍在。馬克教授知道預後不好,開始反抗,拒絕治療。每每到了治療檯,把固定器拉掉,亂扯管線,大發脾氣;用僅可使喚的右手,猛力揮舞,狂劈手刀。
想到太太,他想活下去,四十五年的婚姻不會也不可能說走就走;想到太太,他不想活下去,以免拖累太太。
「你如何救一個連自己都不想救的人?」溫醫師開始打算著下一步。
馬克夫人自與丈夫認識以來,一直都聽他的意見,從花園該種什麼花,超市買哪一種牛奶,到小孩出生時取名字,不管大大小小事,她就是完全聽丈夫的。馬克教授的責任就是想好答案,然後告訴太太。但是今天,他卻告訴太太一個她難以執行的指令:「我不要接受治療了,希望妳能了解,我想回家。我現在也許不是妳認識的那個丈夫,但我還是有我的決定。」
留不住的人,流如注的淚;在馬克夫人心底深處,時間靜止。
隨著死亡而來的東西,比死亡更可怕。
「我生病以後,一個晚上會醒七、八次,我醒了,也不敢叫別人。每天晚上都這樣,我覺得心好痛,我的人生,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卡住了。我壓力很大,因為身邊每一個人都在關心我,我當然也願意做任何讓他們心裡好受一點的事,我也很努力,但我真的沒辦法;我做不到,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我不知道怎麼當我自己,因為我都不認識現在的自己了。」
本來是主宰時間的主體,生病之後,主客瞬間異位,時間凌遲生命。看著老教授,溫醫師真覺得:他是強者,他是弱者;他在訴說,他在聆聽。
「我住院以後,常常回憶從前的事,那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我的動作也跟著變慢了。可是我心裡很清楚,我的人生並沒有因此而變長。這是全世界最悲慘的錯覺。」
溫醫師想:在這些日子,馬克教授彷彿看到生命的終點,終點又把他拉回起點。在兩點之間,在生死之外,他漸漸成了他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時間帶走了回憶,回憶也帶走了時間。
夜就這樣深了。
「如果你要死,你會想死在這嗎?」馬克教授依然不合作:拒絕化療、拒絕放療、拒絕吃藥。他的不合作立刻反應在病情上:腦瘤變大,水腫更厲害,壓迫神經,使他行動更遲緩。
病情惡化之後,外科醫師建議做第二次手術。
手術?還是回家?
「我用盡所有方法,只想死得有尊嚴一點。直到現在我才知道,一個人只有接受死亡,才能擁有生命最後的尊嚴。」
馬克教授的兒子及時趕到,他是一家大銀行的經理,堅持爸爸一定要接受手術。他的信念很簡單也很堅定:「就算生命要放棄我,我可還沒打算要放棄生命。」他的生命哲學可說是簡短卻超強有力:「就算是一只壞掉的手錶,一天也準過兩次。」
始終沒有表達出很明確、強勢意見的是馬克教授的女兒,她是一所大學的副教授。她深愛爸爸,想順從爸爸;但放棄治療,就此回家,又不甘心,萬一有奇蹟出現呢?
馬克夫人不忍心丈夫再挨一刀,繼續折騰。雖然她不知道這樣認為是對是錯,但她就是不捨。在不忍與不捨之間,天人交戰,飽受煎熬,身心俱疲。溫醫師對她說:「身為一位醫師,我必須告訴妳,他不是在昏迷的狀態下做的決定。身為妳的朋友,我相信妳知道怎樣做才是對他最好。」
「堅持一件事不等於那件事就是值得堅持的,結局或許不會像你所想的那麼好。」馬克教授聲音微弱卻堅定。
這是最困難的決定,對即將死去的人很難,但繼續留下來的人也不容易。死去與活著,容易與不容易,生命中最大的差異竟然可以差這麼小,小到令人難以抉擇。備受尊敬的教授,不是不能接受癌症,而是無法承受失去尊嚴;他年輕時受過的傷,造成的痛,折騰的心,並不下於病魔的打擊。只是以前的戰鬥,他都可以靠自己的毅力、智慧、努力,贏得勝利,獲得他人尊敬。但這一次,他遇到一場已知勝負的戰鬥,他正在向結局屈服,他累了,無力改變,也不想改變了。
馬克教授緩緩看了身邊的人,輕輕地說:「我相信死後有一個世界,如果要我選擇,我選那個。我說不出來那是怎樣的世界,但我相信它比現在的這個更好。」
溫醫師不知該安慰教授還是真有些相信他的話了。
兒子心疼到極點,「爸爸,這些都可以用藥物控制的。」淚水在兒子眼裡轉來轉去,「爸爸,我知道你的想法,我只是,只是……」
「你只是希望我可以留在醫院,這樣可以死得有尊嚴一點,是不是?傻孩子,你不能死得有尊嚴,你只能活得有尊嚴,你懂嗎?我們身體跟機器一樣,無論多精密,一定會故障。也許是六十歲,也許是還沒出生,不管何時,一定會。而且,一定跟尊嚴無關。」馬克教授微微一笑,「我這一生很滿足了,你媽媽,還有你們兩姊弟,是我生命最好的部分。」他停了一會,又繼續:「再說,我也不想讓你媽媽再這麼難受了,她為了照顧我,那麼辛苦,我不要讓她再受罪了。孩子,你愛我,希望我繼續留在醫院,那你就應該懂,我愛你媽媽,所以不想繼續留在醫院了。你懂嗎?你懂,對不對?」
女兒再也忍不住,「哇」的一聲,嚎啕大哭,「爸爸!媽媽!我們回家吧!我們立刻回家!」
不開刀不化療的馬克教授出院了,住在護理之家。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照顧,也比較方便,太太也可以一起住。
三個月後,馬克教授安然離開了這個世界。
雖然馬克夫人早已有心理準備,但一時之間,還是無法承受痛苦與寂寞。
再度聽到馬克夫人的消息,是她主動打電話給溫醫師。電話裡她談到,當初擔心的問題,像是生活中誰來做決定、出門誰來陪等等,都一一浮現。很多事情做不了主,整天茫然,一直流淚。當她走在以前一起和丈夫走過的路上,想到兩人同樂的往事,在公園、超市、購物街,在每一處地方,她都比老教授生前更感覺到他曾經存在的身影,而如今,雁過長空,影沉秋水,只有憾恨與傷悲。東鶼西鰈,自此分離;單鵡孤鴛,不勝憂愁。
所幸經過心理醫師治療,馬克夫人終於慢慢走出傷痛。
溫醫師介紹簡單的靜坐方法,並問:「有做什麼運動嗎?運動能使人心情變好,是因為運動時,身體會產生一種物質,腦內啡,這種化學物質的功效有如天然的嗎啡,可以讓人變得很振奮,很愉快,就像談戀愛時那種美好的感覺一樣,但是卻沒有嗎啡的副作用。在美國已經有研究中心心願
二○○七年,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大學附設醫院席維斯特癌症中心(Sylvester Cancer Center)。
「醫生,我覺得好多了。」
還會主動告訴醫師自己很好,讓溫醫師的心揪了一下。這樣的小孩,這樣的話語,這樣的表情,不管溫醫師遇到多少次,心都一樣沉重。在大眾觀念裡,光聽血癌就知道治癒機率不大,何況這是血癌的復發。五年前,溫醫師與傑克結緣,當時他八年級,很懂事,也了解到問題的嚴重性。家屬很緊張,徬徨無助全寫在臉上:焦慮不安,飽受煎熬與折磨。
死亡,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人們永遠無法知道死亡會改變什麼,不管是自己還是家人。
「醫生,我最近在做一件事,希望能順利完成。」
理論或臨床都已實證,轉移注意力對病情而言永遠是最佳輔助療法。傑克每次住院都需一週以上,總共住院二十五次。一開始是化學治療,嚴重掉髮的他,總是戴著一頂鴨舌帽。原本他身體一直很好,後來因為化療的副作用:嘔吐、疲倦、掉髮,身體一天天衰弱。但他還是很開朗,每次都很堅強。溫醫師試著問他在做什麼,因為吸取經驗,可以教其他病人;而且,如果有溫醫師可以幫到的部分,他也樂意尋求社工資源加以協助。
「這件事只能我一個人做,每天只能做一點,我會堅強地做下去。」
堅強並不容易。化療過程中,為了預防癌細胞轉移到腦部,要把其中一種藥物打到脊髓液裡,所以要做腰椎穿刺。那是痛澈骨髓的痛,但傑克從不喊痛。另一方面,因為做太多次化療,越到後面,腰椎穿刺的困難度越高,有時還會發炎。腰椎穿刺打的位置在第三、第四腰椎,有一次主治醫師花了半小時,打了四、五次都打不到,請主任醫師來打,他雖然只花十分鐘,但也是試了四、五次才打到。因為病人抵抗力已經變弱了,傷口癒合能力當然不如正常人,再加上纖維化,所以越來越困難。
「醫生,我的情形應該很難有奇蹟出現吧?謝謝你一直鼓勵我,現在只好看老天爺的決定了。」
因為癌症,一個十四歲的孩子被迫瞬間長大,可以說出如此成熟的話。
「你正在很努力的那件事,做得還順利嗎?」溫醫師其實有點刻意轉移話題。
「嗯,不怎麼順利。」
「怎麼了?想談談嗎?」
「沒關係,不用了。」傑克雖然回絕,臉上卻有一種自信,一種光采。
二○○二年,十四歲的傑克得了急性淋巴性血癌。
在門診,如果很嚴重問題的小孩一來,有經驗的醫師一看就知道大概是哪裡出狀況。這樣病人來的時候,特徵是很衰弱,嘴唇慘白,那種慘白已經超越一般貧血。立刻進行驗血程序,由於血癌是白血球、紅血球、血小版都會出現問題,所以看完報告,幾乎可以直接判定:「你得了血癌。」
小孩可能只是疲倦,或頭暈摔一跤,看個門診,被宣判得了癌症。對家屬、病人,都是很大的震撼。
「醫生,我昨天做放療時,聽到一個很棒的故事。邁阿密車站旁有個賣義大利麵的小販,他年紀很大了,綽號駝背。老人每天早上把小販車準備好,開張時一定只準備一百個盤子,盤子用完他就把車子開回家洗碗,結束一天的生意。有人勸他不必如此規矩,他嚴肅的說:來吃麵的都是要趕火車的人,如果盤子不乾淨,讓人在火車上拉肚子,這樣不行!」
「嗯。市井小民有很多令人尊敬和感動的故事,至少他沒有用三桶水就解決了洗碗的問題。對了,這故事跟你告訴過我你現在正努力的事,有相關嗎?」
「當然有!非常的相關!」傑克忽然有點激動了。
溫醫師越來越好奇:難道他的心願是開麵店?他父親是蛋糕店師傅,莫非他師承乃父,另起爐灶,打算再創小吃界新猷?
又看到傑克來做放療,已經是五年後。他依然開朗,溫醫師不知道他怎麼辦到的,他就是那麼開朗。或許是他的心願又更接近完成吧?他還是那頂鴨舌帽,準時報到,依約出現,沒有怨言,獨自前來。醫生護士,同感佩服。瘦弱的身影經過護理站,形象卻很巨大。做完放療又開始噁心,極不舒服,但他也不會因為害怕或寂寞,只為了跟護士說話就按緊急鈴。
「我早就知道化療和放療會有這些副作用,會這麼不舒服,我家人已經因為我生病而難過,我不希望讓他們更傷心了。」
這麼懂事、成熟、獨立,更讓人心疼。
後來傑克做骨髓移植,高劑量放射線和化學藥物一下去,不只癌細胞,正常細胞也殺死。之後再把正常骨髓注射進去,這段期間免疫力很差,仍必須繼續化療。住院期間,高燒不斷;肺部有感染,免疫力很低。
溫醫師去看傑克,心想,他如此毅力對抗病魔,一定也有自己的法子,完成心願,便忍不住問:「你的開店計畫進行得如何了?還順利嗎?」
「開店計畫?我要開什麼店?」
「你不是要開麵店嗎?」
「沒有啊!」他笑了,笑得真燦爛。
「這樣啊。你別賣關子啦!跟我說你的計畫,讓我也分享你的喜悅。提示我一下吧!」
「上次我就說了啊,這事只能一個人做。」
「再多提示一下。」
「嗯,越想快點完成,就可能越慢完成。」
「一個人做的事,要慢慢做,每天做一點,越快就會越慢?」溫醫師還真的越來越好奇。
「不知能不能成功,所以還是先保密。醫生,難道你沒聽過,願望說出來就不靈了。」傑克神祕一笑,不再說話,似乎對自己獨力完成心願充滿自信。
當傑克病情減緩,院方停止化療。停止化療之後,持續追蹤一段時間,又復發了。
又復發,再從頭開始治療,惡夢又開始。命運逼他把所有過程再複習一次。又開始打化療,一星期來一次,之後每個月來一次。
溫醫師又去看傑克,他似乎更虛弱了。溫醫師當然也不敢問他的心願完成與否。
「都是我的錯,如果我不得癌症就好了。」
溫醫師的心開始微微作疼。傑克的病,五年存活率很高,他從發病到現在也已經超過五年,證明其實化療是有效的。但每種化療藥物都有其治癒率,診斷後第一次化療,治癒率大約是百分之七十;換言之,有百分之三十沒效。可是一旦復發,其治癒率降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以淋巴性血癌而言,打完化療,癌細胞消失是常有的,傑克的情形也是如此。他化療的一段療程結束後,從血液裡面已經看不到癌細胞,病情減緩;但是,沒想到癌細胞卻在腦脊髓液復發。
「我身體我自己最清楚。當我知道自己得癌症的那一刻,我以為我死定了。剛開始一直吐,漸漸看不到,後來連聽都聽不到,越來越疲倦、越來越痛。」
溫醫師也感黯然,告訴他:「未來也許有新的療法。」
「也許沒有吧。」傑克冷冷地說。
冷漠的回答不是絕望,是對生命的透徹領悟,是異於同齡青少年的成熟和豁達。溫醫師很清楚這點。
傑克躺在床上,別過頭去,不再言語。但他的表情像是在說:「醫生,你去陪其他病人吧,別擔心我。」
又過了三天,溫醫師再去看傑克。
「醫生,癌末病患有人自己好起來的嗎?」
他終於問了。溫醫師相信任憑一個人再怎麼對死亡灑脫,還是會期待奇蹟。他還有什麼事放心不下?啊!是了,他的唯一心願,最後的願望。看來他似乎也漸漸意識到,心願已經來不及完成。溫醫師很鎮定地告訴傑克:「在醫學史記載裡,偶爾也會有癌症自動消失的奇蹟,這實在是難以解釋。在全世界的科學文獻報告中,這種病例並不少。沒有人懷疑這是假的,即使機率很低。」
「是不是病人自己的免疫機制突然變得很強,使癌細胞不再擴散或轉移?」
「可能是,可能不是,不得而知。有的人癌瘤八、九公分大小,預後不好,但術後追蹤十年,他還是活得好好的;也有的病人,癌瘤很小,不到二公分,但已有轉移。因為癌症畢竟還是有其個別差異性,所以有些人癌瘤雖然很大,但他的免疫系統很強,一有少數癌細胞出現於血液或淋巴系統中,馬上就被殲滅,沒有機會轉移。」
「所以……人生,還是要靠運氣的吧。」他嘆了一口好長的氣,表情漠然,不再言語。
傑克住院的時候溫醫師曾經和他的主治醫師交換意見,後來用四、五種抗生素,情形都沒有改善。從種種跡象和各類醫學影像、數據,他整個人已經很衰弱了。
有一天傑克跟溫醫師說,他想回家。溫醫師問他為什麼,他說他知道,時間到了。
時間到了。他連生命最後一刻都如此鎮定。溫醫師不再說什麼,只是為他祈禱。
當醫師無法繼續治療,只好幫病人求神來減輕他們的痛苦,讓心平靜下來,不要恐慌,不要懼怕。生命的盡頭,醫師也無能為力時,只有交給神。
人都會死,死不可怕,可怕的是伴隨死亡而來的事。所以人面對死的態度就很重要了。死了之後就一切結束?死亡之後還有永生?溫醫師是佛教徒,希望傑克乘願再來,如果他離開,希望他的靈魂得到安息。雖然傑克沒有宗教信仰,但是溫醫師把信仰的力量帶給他。
傑克回家之後,第二天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離開人間。
十四歲發病,二十歲去世。傑克太健康、太年輕、不應該這麼早死。十四歲到二十歲,一個人一生的黃金歲月,但他卻大半在醫院裡度過,在死神的陰影下度過,在一次又一次的化療痛苦中度過。默默承受一切,自己來醫院,自己做化療,自己照顧自己。
記得傑克曾說:「你永遠不知道死亡何時會找上你。」溫醫師回答他:「沒錯。這就是我們無須懼怕死亡的原因。」溫醫師知道他很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