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
數千年來,人類一直對死後屍身腐化擔憂不已,導致許多文化採取了因應措施來防止腐朽。世人對死亡與來世的未雨綢繆簡直走火入魔,裹著亞麻布的埃及木乃伊就是最為人所知的一例。然而,木乃伊一詞的定義廣泛,舉凡因冰凍、沉入沼澤而意外形成的屍體,或以化學藥物及乾燥劑刻意保存的屍體,都可稱作木乃伊。史上最早的人工木乃伊是一名來自南美新克羅(Chinchorro)文明的小孩,時約西元前5,050年,比埃及木乃伊還要早上數百年。新克羅人製作木乃伊的方法有好幾種,其中之一是先切除頭部、雙手及雙腿,將內臟挖出後,再將四肢和頭部接回軀幹。有時會以枝條固定強化屍身,或拿泥巴覆蓋再捏成人形模樣。由於這些木乃伊身上常會重塗顏料,樣子也磨損不堪,據說可能曾作為居家擺飾。
在木乃伊製作過程中,埃及人大都會先從鼻孔將大腦勾出,其他器官多半也會取出,僅留下心臟,體液則以自然鹽類泡鹼移除。中世紀的古人會以木乃伊屍粉來治療疾病,近代甚至也曾見其入藥。
自然形成的木乃伊也不少見,像是在冰天雪地的阿爾卑斯山脈(Alps)發現的冰人奧茲(Otzi the Iceman),起源可追溯至西元前3,300年左右。在北歐有苔蘚等死掉植物的泥炭沼澤中也曾發現木乃伊,形成條件通常水質呈酸性,溫度低,氧氣濃度也低。今日的塑化技術則以塑化劑取代體液及脂肪來保存屍體。
另可參考:火化(約西元前20,000年),《埃及死者之書》(約西元前1,550年),兵馬俑(約西元前210年),天葬(1328年),屍體防腐術(1867年),死亡面具(約1888年),人體冷凍技術(1962年)
棺材
在著名美國西部民謠<牛仔悲歌>(Cowboy’s Lament)中,一名垂死的牛仔求人幫他「找六名快活的牛仔來抬棺。找六名美少女來蓋上柩衣。在我棺材上放滿玫瑰花束,好隔絕泥土落下的聲音。」棺材一詞用途頗廣,只要是喪葬用的箱狀容器,皆可冠上此名。然而在北美,棺材通常用來指六邊形(包含頂部和底部)的箱子,而靈柩指的是僅有四邊的長方箱。在西方,棺材一般都是木製,由村鎮的木匠打造,但現今鋼鐵、木材、玻璃纖維都是常見的原料。
棺材源自希臘文kophinos,意思是「籃子。」事實上,在西元前4000年左右,蘇美人曾將死者放入以細枝編成的籃子中。古埃及人則以從木箱演變而來、狀似人體、美輪美奐的棺匣作為木乃伊柩。有時木乃伊柩還像俄羅斯娃娃一樣,棺中有棺,自成一組。埃及人也會使用由岩石雕刻而成的石棺來裝納遺體。
今日的迦南出現了一種根據死者生前事蹟來設計棺材形狀、作雕飾的逸美幻柩,在當地蔚為風行。人類學家馬琳.德.維特(Marleen de Witte)說,「種植可可豆的農夫會以可可豆夾棺安葬,工夫了得的漁夫會以魚棺安葬,國際商人則以飛機形狀的棺材安葬⋯⋯」
1800年代,過早埋葬的意外頻傳,造成人心惶惶,為安撫人心,有人便發明了「安全棺材 」並取得專利。有些安全棺材附有空氣流通的管子,另以繩子綁在死者手上,可搖響地上鈴鐺。一具在一八九七年取得專利的安全棺材裏頭有球置於屍體胸前,一有任何動靜就會觸動彈簧,立起地上的旗子。但這些設計並不太實用,對屍體腐化過程中出現的小動作也過於靈敏。
另可參考:火化(約西元前20,000年),墳墩(約西元前4,000年),送葬隊伍(約1590年),過早埋葬(1844年)
天堂
「天堂存在嗎?」歷史學教授蓋瑞.史密斯問道。「古巴比倫人、古埃及人、古希臘人、古羅馬人都曾描述過來世的生活。來世是英雄安息之所,是法老的殿堂,也是善人郊遊的極樂淨土。澳洲原住民、早期玻里尼西亞人、祕魯人、墨西哥人、印第安人皆有來世的觀念。」數千年以來,人類都一直仰望著穹蒼,遙想天上諸神。
天堂可以是天神或天使居住的國度,也可以是善人死後的歸屬。美國福音派基督教徒葛安妮天堂認為,天堂實實在在存在於世上:那是一座邊長一千五百英里(兩千四百一十四公里)的立方體,基底「幅員廣闊,面積約如從加拿大至墨西哥、從大西洋至洛磯山脈那樣遼闊,」可輕鬆容納兩百億居民,每個人都有七十五英畝大的私人立方體。
在古埃及約西元前2,400年「金字塔文」出現的時代,又稱「蘆葦平原(Field of Reeds)」的雅廬(Aaru) 是死者能永恆安居的天國。昔日希伯來人並未特別強調死後有來世,在歷經巴比倫之囚的苦難折磨時,猶太人才逐漸嚮往起來世──在世時人生不公平,或許能在來世討回公道。對佛教徒而言,天堂有好幾個,但都只是暫時的驛站,最終目的地是達到極樂境界(涅槃)。對印度教徒來說,天堂亦不過是跟肉身有關的過渡期,而非最終目標。根據基督教聖經教義,天堂與上帝寶座息息相關,信徒可藉由神的恩典上天堂。而伊斯蘭教中的天堂有時會實現人的俗世心願,像是穿戴華服,大啖美酒佳餚,伊斯蘭經文也提到天堂有分幾個層級。中美洲及玻里尼西亞各地亦相信天堂分層之說。
另可參考:極樂淨土(約西元前850年),輪迴轉世(約西元前600年),地獄(約西元前400年),席巴巴(約西元前100年),天使(380年),比弗羅斯特(約1220年),夏日樂園(1845年),《死之花園》
《埃及死者之書》
「不只你一人希望能有本指南領人上天堂,無論此生如何為非作歹皆可一筆勾銷,」蘿拉.艾索普(Laura Allsop)寫道。「實際上,異常渴求永生的古埃及人,為能快速通過冥府抵達天國,還寫下了集各式咒文之大成的《埃及死者之書》。」
《埃及死者之書》是本古老的典籍,從西元前1,550年(或更早)到西元前50年在埃及廣為所用。但有趣的是,單一一本《死者之書》並不存在,形形色色的魔法及宗教資料式散見於各種古代文獻 。《埃及死者之書》是由象形文字及僧侶體(草書)寫成,並附描繪前往來世之途的插圖。其中一幅赫赫有名的插圖,畫的是真理及正義女神瑪特(Maat)以天平替死者的心臟秤重。若心臟和羽毛同重,死者便可前往來世,否則將遭有著獅子上身、河馬下身及鱷魚頭的女惡魔阿米特(Ammit)一口吞噬。
《埃及死者之書》常被放置於死者的棺材或墓室中。現今書中為人所知的咒文約有一百九十二則。一則咒文用以確保死者勿忘其名,其餘咒文則有助安撫蟄伏於前往來世途中的凶險怪物。原本書中的咒文僅為皇室貴族所用,後來才漸漸普及平民百姓。
埃及古物學者米里亞姆.里希特姆(Miriam Lichtheim)曾言:「沒有其他古文明國像古埃及這樣,為戰勝死亡贏得永生無所不用其極⋯⋯在其眼中永生無比宏偉:死者將成仙,天神常伴左右。」
另可參考:木乃伊(約西元前5,050年),《吉爾伽美什史詩》(約西元前2,000年),《西藏度亡經》(約西元7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