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我的佛教觀

9特價37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一 佛教經典的形成
第一次集結
在前一本書中,我討論了釋迦牟尼一生的大事。現在我要探討一下在此以後的一段時間內佛教的發展。我們從佛經上得知,就在釋迦牟尼滅渡後不久,他的追隨者就眾集在一起,目的在於把他的教誨和講道整理成定本。他死在確切的哪一天,很難斷定,大約是在公元前五世紀或六世紀,既然我們研究的事件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不可能希望會有詳細的了解。我們唯一的辦法只有研究記錄在佛經上的片言隻語,靠猜測把它們拼湊起來,然後用這種方法試圖重新恢復佛教經文形成的道路。

第一次集結——弟子們對這一次聚會就是這樣稱呼的——據說是在釋迦牟尼滅渡的那年召開的,地點是在摩竭陀首都亞舍城(Rajagaha)附近山腰上的七葉洞。有大約五百名僧侶參加,中心人物是大迦葉、阿難、優波哩以及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當時還活着的其他人。我們還得知摩竭陀國阿世闍王也給會議以協助。這個地點今天依然存在,從照片上看那裏是坡度很緩的小山,旁邊有一個洞,有大約十層石階通向那裏。人們可以隱約地看到裏面有寬闊的空地,會議的參加者就在那裏顛會,以免被雨淋。

有些西方的佛教學者懷疑第一次集結是否確有其事。然而上座部及大乘佛教經文都提到「在五百人的聚會上擬定了教規」,或「編制了戒律的五百僧眾」,這說明確有這樣的聚會。當然,我們可以不承認經文本身有根據,那麼由於這些經文是我們唯一的資料來源,我們就只好沉默不談。但是,多數佛教學者,至少日本的有關學者,都認為首次會議是一件歷史事實。

人們很自然地假設,在這樣一位非凡領袖死去的情況下,釋迦牟尼的弟子們會想到要立刻聚集在一起,回憶釋尊的教導,使佛法,即佛教的真理,得以無誤地代代相傳下去。

經文上記載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它涉及到促使大迦葉把同教人士召集起來開會商討的那些具體情況。據記載,大迦葉在一大批比丘的陪同下正從白瓦前往拘尸那揭羅,在他到達拘尸那揭羅前,釋迦牟尼已逝世了。在路上,大迦葉等人遇見一位手持一枝曼陀羅花的婆羅門。大迦葉向他詢問釋迦牟尼的消息,那人回答說釋迦牟尼已不在人世。聽到這個消息,有些比丘便大聲哭泣起來,有些則默不出聲地悲傷。但是使每個人都很驚奇的是一位年老的比丘卻發表了如下怨恨的狂言。他大聲說道:
「朋友們,不要悲哀了!不要傷心了!現在我們終於不再受大和尚的管束了。他總是對我們說,『這件事你可以做』或者『這對你不合適』,我們吃夠了苦,受夠了壓迫。但是現在我們可以為所欲為了!」大迦葉在僧眾中被稱為「苦行的第一人」,他自然很嚴肅而又不高興地聽到了這些狂言。釋迦牟尼的葬禮剛舉行完,遺骨得到安置後,他就這樣對其他比丘說,「朋友們,我們一定要把那些教誨和儀式都確定下來,正式地形諸文字。非法起則正法衰,非律興則正律廢;說非法者強則說正法者
弱,說非律者得勢則說正律者失力。我們不願見到這樣的情況。」

我們獲知,大迦葉選了五百比丘來擔任把釋迦牟尼的講道和教誨整理出來並寫成佛教的經文的任務。

當我們考慮這段敍述的時候,它似乎非常言之有據。而這個軼事有助於指明匯編這份經文背後有一個重要動機。當然,我指的是人心中那種臭名昭著的不可預測性。在釋迦牟尼的追隨者當中,有些人平常對他極為尊敬,他們修行佛法非常勤奮和嚴格。但是在某種情況下,他們在心中又保留着基本的利己主義以及眼光短淺。面對釋迦牟尼去世這一事實,他們心中的真正本性便突然和幾乎不自覺地浮現出來。我相信這就是那個年老僧侶的故事及他那令人吃驚的爆發所表達的意思。

對他的弟子來說,釋迦牟尼是教導如何生活的導師,他給予他們以父親的憐憫和熱愛,而同時他又是他們那個宗教組織的領袖。弟子中的絕大多數對他又敬又畏,但一定還有一些別的人無法承受所要求於他們的嚴格的紀律,這使他們的生活迥異於普通俗人的禮儀,並且受到那些世俗世界中的引誘和幻想的折磨。這些人也許錯誤地感到他們已從一種壓得人透不過氣來的精神負擔之下解放出來,這難道不是非常自然的事嗎?那位老比丘的狂言對大迦葉起了警告的作用,有一種解放或甚至寬鬆的氣氛很可能會侵擾他們那個團體。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