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般若
我們都知道,能夠流暢的運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內心,這是一個人才分。流暢而感人的語言,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有些人,甚至是已經十分地勤奮,然而,就是不能使自己的語言流暢而感人,他永遠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
同齡的人,共同地走進一所學校,在同樣的教育條件下讀書學習,可是,只有很少數的人,能夠成為文學家。為什麼只有少數的人成為文學家呢?這是因為,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他潛在的文字般若是不夠的,因此,他無論怎樣地努力,也是寫不出好句子的。然而,有的人卻不然,他出語成章,下筆如神,這是因為,他有文字般若。
《金剛經》《妙法蓮花經》《楞嚴經》《維摩經》等大乘經典,為什麼在中國那麼流行呢?為什麼對中國的文學、哲學影響那麼大呢?這是因為,佛經的作者具有極高的文字般若,以及極高的精神境界。
清朝的歷史學家趙翼,他具有極好地文字般若。晚年,他寫道:
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我少年的時候,就是寫不好文章,說不圓話語。那時,總是以為,這是自己的功夫還沒有下到。可是,到了年紀大了才知道,文字般若,這是與天分有關的,缺乏文字般若的人,即使再努力,也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這是因為,一個人的語言成就,人事的努力,只占三分,天分的作用,卻占到了七分。
還有一則故事,是關於宋朝大文學家黃庭堅的,不妨寫出來,或許有助於我們對「文字般若」的理解。對於這則故事,我們不可認「真」,也不可認「假」,至於其中的原由,究竟是怎樣的,我們還是應該抱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切不可以把自己的想當然,當成是最後的結論。
黃庭堅,字山谷,江西省修水縣人,他的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的蘇東坡齊名。黃庭堅不但文字般若好,為人也至孝。相傳,黃庭堅二十六歲的那年,中了進士,被朝廷任命為蕪湖這個地方的知州。有一天,他在午休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了衙門,來到了一個村莊,看見一個老婆婆,站在自家門前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語,好像呼喊某人的名字。黃庭堅近前一看,發現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芹萊麵,香味飄溢。黃庭堅端起來便吃。吃完之後,就回到了衙府。黃庭堅醒來之後,夢境依然是清清楚楚,奇怪的是,他的嘴裡竟然還有芹菜的香味。黃庭堅雖然覺得很奇怪,但也沒太在意,因為這是一場夢。
第二天午休時,他又做了同樣一個夢。醒來時,口中也有芹菜的香味。黃庭堅感到很奇怪。於是,他起身出了衙門,依著夢中的記憶,來到了一家門前。黃庭堅叩開了門,開門的人正是夢中的那位老婆婆。
黃庭堅問她:這兩天,是否有人在門外喊人吃面呢?
老婆婆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她生前非常喜歡吃芹菜麵,所以,每到她忌日,我都會供奉一碗芹菜麵,喊她來吃。
黃庭堅問:你女兒去世多久了?
老婆婆說:已經二十六年了。
黃庭堅心想:自己正是二十六歲,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於是,黃庭堅更進一步探詢這位婆婆的女兒在生前的事。
老婆婆說:我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她活著的時候,非常喜歡讀書,也非常孝順,但是,就是不肯嫁人。後來,因病去世了。她在去世的時候,她還告訴我說,她一定會回來看我的。
老婆婆又指著一個大木櫃子說:我女兒平生所看的書,全都鎖在這裡頭,只是不知道鎖匙放到哪裡,所以,一直沒有打開。
奇怪的是,黃庭堅竟然憑著自己的感覺,找到了那把鎖匙。他打開木櫃子,發現裡面有許多文稿,黃庭堅拿出來一看,大為吃驚,這些文章,與自己的文風與思路,竟然如此地相似。
這時,黃庭堅似乎明白了。於是,將老婆婆接到州衙,奉養餘年。
後來,黃庭堅在衙州後園,建造了一座亭園,亭圓中有他自己的刻像,並且自題石碑像贊曰:似僧有髮,似俗脫塵,做夢中夢,悟身外身。
明朝的進士袁枚,得知這個故事之後,不禁發出了「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感嘆。假如說有前生來世的話,那麼,一個人的興趣與才能,那是會在生命的歷程中得以延續的。當然嘍,這只是說,假如有前生與來世的話。就像黃庭堅的文字般若,以及孝順的品質,顯然是與他的前生有著很大關係。當然了,如果沒有前生與來世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
我們都知道,能夠流暢的運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內心,這是一個人才分。流暢而感人的語言,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有些人,甚至是已經十分地勤奮,然而,就是不能使自己的語言流暢而感人,他永遠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
同齡的人,共同地走進一所學校,在同樣的教育條件下讀書學習,可是,只有很少數的人,能夠成為文學家。為什麼只有少數的人成為文學家呢?這是因為,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他潛在的文字般若是不夠的,因此,他無論怎樣地努力,也是寫不出好句子的。然而,有的人卻不然,他出語成章,下筆如神,這是因為,他有文字般若。
《金剛經》《妙法蓮花經》《楞嚴經》《維摩經》等大乘經典,為什麼在中國那麼流行呢?為什麼對中國的文學、哲學影響那麼大呢?這是因為,佛經的作者具有極高的文字般若,以及極高的精神境界。
清朝的歷史學家趙翼,他具有極好地文字般若。晚年,他寫道:
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我少年的時候,就是寫不好文章,說不圓話語。那時,總是以為,這是自己的功夫還沒有下到。可是,到了年紀大了才知道,文字般若,這是與天分有關的,缺乏文字般若的人,即使再努力,也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這是因為,一個人的語言成就,人事的努力,只占三分,天分的作用,卻占到了七分。
還有一則故事,是關於宋朝大文學家黃庭堅的,不妨寫出來,或許有助於我們對「文字般若」的理解。對於這則故事,我們不可認「真」,也不可認「假」,至於其中的原由,究竟是怎樣的,我們還是應該抱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切不可以把自己的想當然,當成是最後的結論。
黃庭堅,字山谷,江西省修水縣人,他的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的蘇東坡齊名。黃庭堅不但文字般若好,為人也至孝。相傳,黃庭堅二十六歲的那年,中了進士,被朝廷任命為蕪湖這個地方的知州。有一天,他在午休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了衙門,來到了一個村莊,看見一個老婆婆,站在自家門前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語,好像呼喊某人的名字。黃庭堅近前一看,發現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芹萊麵,香味飄溢。黃庭堅端起來便吃。吃完之後,就回到了衙府。黃庭堅醒來之後,夢境依然是清清楚楚,奇怪的是,他的嘴裡竟然還有芹菜的香味。黃庭堅雖然覺得很奇怪,但也沒太在意,因為這是一場夢。
第二天午休時,他又做了同樣一個夢。醒來時,口中也有芹菜的香味。黃庭堅感到很奇怪。於是,他起身出了衙門,依著夢中的記憶,來到了一家門前。黃庭堅叩開了門,開門的人正是夢中的那位老婆婆。
黃庭堅問她:這兩天,是否有人在門外喊人吃面呢?
老婆婆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她生前非常喜歡吃芹菜麵,所以,每到她忌日,我都會供奉一碗芹菜麵,喊她來吃。
黃庭堅問:你女兒去世多久了?
老婆婆說:已經二十六年了。
黃庭堅心想:自己正是二十六歲,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於是,黃庭堅更進一步探詢這位婆婆的女兒在生前的事。
老婆婆說:我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她活著的時候,非常喜歡讀書,也非常孝順,但是,就是不肯嫁人。後來,因病去世了。她在去世的時候,她還告訴我說,她一定會回來看我的。
老婆婆又指著一個大木櫃子說:我女兒平生所看的書,全都鎖在這裡頭,只是不知道鎖匙放到哪裡,所以,一直沒有打開。
奇怪的是,黃庭堅竟然憑著自己的感覺,找到了那把鎖匙。他打開木櫃子,發現裡面有許多文稿,黃庭堅拿出來一看,大為吃驚,這些文章,與自己的文風與思路,竟然如此地相似。
這時,黃庭堅似乎明白了。於是,將老婆婆接到州衙,奉養餘年。
後來,黃庭堅在衙州後園,建造了一座亭園,亭圓中有他自己的刻像,並且自題石碑像贊曰:似僧有髮,似俗脫塵,做夢中夢,悟身外身。
明朝的進士袁枚,得知這個故事之後,不禁發出了「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感嘆。假如說有前生來世的話,那麼,一個人的興趣與才能,那是會在生命的歷程中得以延續的。當然嘍,這只是說,假如有前生與來世的話。就像黃庭堅的文字般若,以及孝順的品質,顯然是與他的前生有著很大關係。當然了,如果沒有前生與來世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