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小的蓮花
去年信眾送來幾片蓮葉,叫「一葉蓮」沒有根,我把它放在拜庭前廣場的蓮盆,幾天後就有小小花苞從葉子下面的芽點冒出來,隔天就開花了。
純白色的小白蓮毛茸茸的花瓣像極了羽毛,姿態優雅,為世界最小品種的蓮花之一,直徑約不到三公分,花莖細長葉片如睡蓮,花苞如米粒大小,花瓣如羽毛般美麗。
原來世界最小品種的蓮花,是印度莕菜乃多年生的浮葉水生植物,可以用它的成熟葉來繁殖,成熟葉下面有生長芽點,可以長出新的幼株,採一片葉子放在水盆中培養。
Fuldien Li留言:迷你蓮花
一息存清淨,何方處士栽?
誰言功德小,依樣化蓮臺。
(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
明天還有明日事
不要為自己的事煩惱,因為「我在那裏」,當在無聲無形中,尋覓至自己的處所時,煩惱已不是煩惱了。
該歸家了,明天還有明日之事。
(二○一四年七月三十日)
看似浮雲飄空過
昨日與李蕭錕老師課前談教育課題的同時,一位親近者突然入內,哭著說:「師父我有一件事商量,剛才醫生說我得了血癌……。」
當下,心為之一驚,何以「驚」,於我心有戚戚焉,
何以「戚戚焉」,慈光照我、慈誓攝我;
曾經為吾生命中的貴人母親師父大人身體健康,發菩提心願。
親近者今日有難,她需突破難、難、難的「無常關」,
生死一如,談何容易,護持護攝,
慈光照我慈誓攝我,如許溫潤,透進心身,知沾恩澤。
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二○一四年十一月三日)時間是無始無終的真常
今朝瞬成昨,今屈指一算,臉書po文圖,已將近二年了。在筆下所反映出之生活跡印餘痕,是率性的觀感,今年四月起閑暇時,幾乎便拎著相機,親近大自然,想想如是耽味影物,移情作用,仍終需有腦筋在應用,擔著許多社會緣務。挑著這些擔子,於己身則五蘊重擔之轉化,於時代社會對讀書人來說是承當歷史文化的擔子。
三十年前日本讀書前後十一寒暑,學習東京都市忙碌生活(講話要快,行路中要速速,坐電車要被堆砌推而入內,否則阻礙了他人進度)。
而今,所承當這擔子是繁重的,路程是寬闊遼遠,然於己之慧命事,切莫忘記了回頭。
耽味於契無為的玄想,
內老莊外佛學之生活形態是該轉載之時。
人,本該有一真誠,
超世的思想,又懷入世之精神;
耽玄默坐溫養,
終究乃為擔得起歷史文化重擔。
是當轉另一行程之路了,
處處春風草木生,頭頭源水順情流,
「願」是在於「行、解」之前,回頭轉腦。
生命的過程是真實的,非空花幻影,
當處處了因了緣了法了業,
一切迴向中樞慧命(常、樂、我、淨),
雖極難仍堅持行之。
(二○一五年二月十四日)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這平凡的真理;在朝代、家的更替,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等,人,沒有誰無覺知到,寒暑往來,春去秋來,流光不可攀,依然誰人無知覺;人事如車輪無止盡地變化著。
宇宙間最令人感動者,慈悲是方向,人因慈悲而有一條寬闊的思考之路,自己畢竟是社會完整的一小部分而已。
人人心中有尊佛;人人心中有部《妙法蓮華經》。
(二○一五年七月四日)
去年信眾送來幾片蓮葉,叫「一葉蓮」沒有根,我把它放在拜庭前廣場的蓮盆,幾天後就有小小花苞從葉子下面的芽點冒出來,隔天就開花了。
純白色的小白蓮毛茸茸的花瓣像極了羽毛,姿態優雅,為世界最小品種的蓮花之一,直徑約不到三公分,花莖細長葉片如睡蓮,花苞如米粒大小,花瓣如羽毛般美麗。
原來世界最小品種的蓮花,是印度莕菜乃多年生的浮葉水生植物,可以用它的成熟葉來繁殖,成熟葉下面有生長芽點,可以長出新的幼株,採一片葉子放在水盆中培養。
Fuldien Li留言:迷你蓮花
一息存清淨,何方處士栽?
誰言功德小,依樣化蓮臺。
(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
明天還有明日事
不要為自己的事煩惱,因為「我在那裏」,當在無聲無形中,尋覓至自己的處所時,煩惱已不是煩惱了。
該歸家了,明天還有明日之事。
(二○一四年七月三十日)
看似浮雲飄空過
昨日與李蕭錕老師課前談教育課題的同時,一位親近者突然入內,哭著說:「師父我有一件事商量,剛才醫生說我得了血癌……。」
當下,心為之一驚,何以「驚」,於我心有戚戚焉,
何以「戚戚焉」,慈光照我、慈誓攝我;
曾經為吾生命中的貴人母親師父大人身體健康,發菩提心願。
親近者今日有難,她需突破難、難、難的「無常關」,
生死一如,談何容易,護持護攝,
慈光照我慈誓攝我,如許溫潤,透進心身,知沾恩澤。
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二○一四年十一月三日)時間是無始無終的真常
今朝瞬成昨,今屈指一算,臉書po文圖,已將近二年了。在筆下所反映出之生活跡印餘痕,是率性的觀感,今年四月起閑暇時,幾乎便拎著相機,親近大自然,想想如是耽味影物,移情作用,仍終需有腦筋在應用,擔著許多社會緣務。挑著這些擔子,於己身則五蘊重擔之轉化,於時代社會對讀書人來說是承當歷史文化的擔子。
三十年前日本讀書前後十一寒暑,學習東京都市忙碌生活(講話要快,行路中要速速,坐電車要被堆砌推而入內,否則阻礙了他人進度)。
而今,所承當這擔子是繁重的,路程是寬闊遼遠,然於己之慧命事,切莫忘記了回頭。
耽味於契無為的玄想,
內老莊外佛學之生活形態是該轉載之時。
人,本該有一真誠,
超世的思想,又懷入世之精神;
耽玄默坐溫養,
終究乃為擔得起歷史文化重擔。
是當轉另一行程之路了,
處處春風草木生,頭頭源水順情流,
「願」是在於「行、解」之前,回頭轉腦。
生命的過程是真實的,非空花幻影,
當處處了因了緣了法了業,
一切迴向中樞慧命(常、樂、我、淨),
雖極難仍堅持行之。
(二○一五年二月十四日)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這平凡的真理;在朝代、家的更替,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等,人,沒有誰無覺知到,寒暑往來,春去秋來,流光不可攀,依然誰人無知覺;人事如車輪無止盡地變化著。
宇宙間最令人感動者,慈悲是方向,人因慈悲而有一條寬闊的思考之路,自己畢竟是社會完整的一小部分而已。
人人心中有尊佛;人人心中有部《妙法蓮華經》。
(二○一五年七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