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行暨正行
大手印,最高的證悟
縱然自心實相被區分為「基位」、「道位」與「果位」,
但從本質、體性而言,
三者卻是完全一體。
今天為各位講解的是「大手印」法門,「大手印」法門可分為「前行」與「正行」兩部分,首先講解「大手印」的「前行」部分。
「四諦」是生死解脫的唯一方法
就「前行」與「正行」相較而言,「前行」顯得格外重要,「前行遠比正行深奧」是過去祖師們一再強調的。修持佛法時,相對於「正行」來說,「前行」絕對不可或缺,此乃過去所有大善巧成就者們異口同聲的開示。
重視「前行」,後面的修行才會成功
「前行」會那麼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在正法中,不管做如何的修持,最重要是所秉持的目標,這絕不是把獲得些許短暫安樂或廣大名聲,作為自己這一生的需求而修持。既然不是這樣,到底什麼才是目標呢?我等要理解,不管在輪迴的哪一道,絕對無法超越痛苦的範圍,因此要從一切痛苦當中來尋求解脫,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才會對於究竟的安樂——也就是佛果,興起追求的想法,秉持這樣的思維來修持佛法才是正確的。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所闡釋的就是「四諦」法輪。四諦首先開顯的就是「應了知苦」——也就是「苦諦」的宣示,藉此使一切眾生都能夠由衷生起出離心。秉持這種純正的心態在正法中修持,才能確實進入正法,以此心態作為出發點,才能夠真正理解輪迴裡的所有痛苦,當確實理解了痛苦,才會生起要從輪迴的所有痛苦中獲得解脫、且要證得佛果的意願。因此,在完全理解輪迴的過患及解脫的功德後,知道自己現在所處的這個輪迴,就像是在牢獄裡,而有著想要逃脫的想法,以此心態進入到佛法的修學。即使是過去的諸位祖師,例如以密勒日巴尊者來說,在他一生當中,現證了「雙運金剛持」的果位,能夠證得這樣果位的起因跟助緣是——最初的出離心;秉持出離心且輔以菩提心,及對自己根本上師的信心,再藉著修持,才能讓「大手印」的證量如實現前。倘若想要在「正行」的修持中,生起「大手印」與「大圓滿」的見地,那麼在證量見地生起之前,出離心、菩提心以及對自己根本上師的勝解心,都是非常需要且重要的。比方說,想要在一片土地上讓花朵或樹木生長,這片土地本身先要具備養分,或必須濕潤才行,如果是乾涸的土地,花朵或樹木是無法生長的。同此道理,假如想在心中生起覺受跟證量,卻不具備出離心、菩提心、信心及勝解心這些條件,是不可能生起任何覺受跟證量的功德。
斷捨惡業,才是息滅痛苦的源頭
就像剛才跟各位所講解的,如果以前世、今生跟來世作區分,生起「出離心」之前,絕大多數人所注重的都是這一世,因此把重點放在此生。若要改變這種顛倒心態,而對來世能夠有所意樂,確實有意願去尋求證得解脫以及遍知一切果位,必須依靠扭轉的方法。能扭轉自心來證得佛果的法門或方法是什麼?當然是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正法。
藉著如理、如法的修持來獲得解脫是非常重要的,釋迦牟尼佛的法教,都是為了使眾生能自輪迴中解脫而宣講,如果不肯實際去修持,並不會獲得任何的利益,就像釋迦牟尼佛在經中所講的:「我於汝等明示解脫道,解脫由己而得應了知。」釋迦牟尼佛以這兩句話清楚的告訴我們,對於所謂「成佛」這樣的果位,雖然已經開示了方法,但僅憑開示並無法讓我們從輪迴中獲得解脫,還必須進一步去明白,一切眾生安樂的來源,是憑藉著善業的修持;斷絕痛苦的源頭,是必須在惡業、罪業上斷捨,才能從輪迴中獲得解脫。必須藉著佛所開示的道路,進入到佛門修持。總體上,從「法輪」這個名詞的本質或定義來說,佛陀開示教法時,所轉的法輪是為了讓一切眾生,證得解脫以及遍智果位而宣講的。然而證得遍知一切的果位,最大的障礙是來自於一切眾生,把「無我」執著成為「我」的「我執」及無明,因此為了要滅除三毒、五毒煩惱等等逆緣,讓眾生從這些逆緣中獲得解脫而講的法,就稱為「法輪」,這就是「法輪」所代表的意義。釋迦牟尼佛在許多佛經裡也同樣開示過,眾生最大的怨敵是來自於自心的煩惱,唯有這樣的怨敵,才會讓眾生掉落到惡道的萬丈深淵。因此自心的煩惱,是獲得解脫最大的敵人。為了要讓眾生能從這些煩惱敵人的傷害中獲得救怙,且摒棄這些敵人,所宣講的教法即是「法輪」。
一旦開始修持,所求的若是今生的名聲,或僅是今生短暫的利益,這個修持便不具備意義,只是存在一個表相罷了,無法成為確實或如實的修持。為了所修持的佛法能夠完全純正,必須把自心中的一切逆緣,包含我執、煩惱等,都以佛法儘量對治。對治與息滅自心煩惱、無明的方法,最主要的即是剛才所提到的「前行遠比正行重要」,因此前行當中的出離心、菩提心等等就是一個關鍵。
諸法「無我」,沒有實體存在故名「空」
總體上,不論從暫時或長久的角度來看,「無明」與「我執」是產生所有痛苦的根本,同時也是獲得解脫跟遍智果位最巨大的障礙。
「我執」的另一個名稱,可以稱為「我是」。「我」是指從一出娘胎開始,就已經把不存在的「我」執著成「我」,因此有「我執」的產生,認為再也沒有比自己的「我」來的更加重要,與「他」相比較,我們深信「我」才是主角。因此,產生了「我執」之後,對「我」好者,「我」就產生眷戀、貪戀心;對「我」不好、讓「我」產生痛苦者,就生起瞋怒、怨恨心,連帶的我慢、害人之心等等不善的想法,也都因此而出現。「我執」本身也是一種迷亂之心、迷亂之象;從「無我」當中執為「有我」,這是迷亂之心,自己所認為的「我」,其實根本就不實際存在。如果說「我」實際存在,那麼,不是存在身體,就是存在於心,倘若身體就是「我」,為什麼講到身體時,是用「我的」身體來表達呢?這就代表「我」跟身體是各為一物;若說心才是真的「我」,當講到心的時候,會說「我的」心,既然是「我的」心,那就代表著兩者也是各為一體。仔細的善加觀察就會發覺到,不論是身體或自心,在身、心兩方面,根本就沒有所謂「我」的存在。如果說這個身體就是「我」,當身體死亡壞滅時,自己的心或是自己難道就跟著完全消失無蹤嗎?當然不是這樣!所以從這裡可得知,身、心兩者都並非真實的我,如此分析就能理解釋迦牟尼佛所開演的「無我之義」的道理了。
從最究竟的角度來看,「空性」指的是兩者無我的證悟,這二無我囊括所有空性,所謂「空性」指的是「人無我」與「法無我」。人與法的二無我包括了所有空性,因此不管是自己的身體或是心也好,都是屬於「無我」。若以「人無我」與「法無我」這兩種無我來說,身體的無我指的是「人無我」;至於「法無我」,舉例而言,講到身體時,概念上我們會認定整個軀殼,而給予「身體」這個名稱。但當我們依次的加以分析所謂的「身體」——這當中包含手、頭等等,就會發現實際上根本找不到一個可稱為「身體」的物質存在。所以若能實際加以分析,就會明瞭找不到任何存在的實體,因此稱為「無我」;所謂的「空性」即是如此。
第一章 綠度母修持法引導講解1
綠度母觀修寶藏
在空悲不二的狀態裡,
伴隨著自明本智,
生起度母的形相而觀修。
今天是屬於度母修持法的引導,我將在此以照本宣科方式,如同講解經論(模式)來予解說。
為究竟解脫而開始修行
今天所講解的主要佛法內容,可以粗略分為因位的波羅蜜多乘與果位的密咒乘二者;果位密咒乘又細分為「般若圓滿次第」以及「方便生起次第」,今天要講解的引導屬於「方便生起次第」的部分。若以密咒寧瑪巴的分類來說,綠度母修持法在三大瑜伽(Yoga)裡,屬於生起次第瑪哈瑜伽(Mahayoga)的範圍。以密咒乘而言,「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手印」、「大圓滿」等法門類別,皆隸屬正行的大法。眾多法友對於正行大法,皆有希求、歡喜學習之心,然而若欲成就此等深廣的正行法,首先必須要先從細節處著手,才得以成辦。這就好比是要蓋一棟大樓,如果沒有良好的基礎,即很輕易地啟建,這棟大樓日後就會存在龜裂、倒塌等危機。同樣的道理,在修持「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這些大法之前,對於在前進行之法,也就是前行,是必須要格外注意的。
噶舉巴的祖師們也曾經說過:「較於正行,前行更深奧」,正行當然是非常珍貴且殊勝的,但是想要如理、如法地確實獲得功德,前行之法是完全掌握其生起與否的關鍵。祖師們曾經有過如是的開示,也因此對於前行當中,像是大禮拜、百字明咒,不應該僅是在數量上的具足而已,必須要能確實地觀修才是。
除了四不共加行,像是轉心四思維,也務必善加聽聞、思惟、觀修,讓自己的心續能夠確實生起定解,過去的祖師以及經論當中皆如是開示過。以上所言,也是往昔的諸佛菩薩,以及過去印、藏學證俱佳的諸大成就者、學者們異口同聲所言,我在這裡只不過是跟隨彼眾的聖語來解釋,並不是我個人所發明獨創的言論。
無論是修持大乘、小乘或者是密乘,任何的教法都應該要知道目標——乃是為了要能從輪迴的苦痛中獲得解脫。以解脫的目的來說,即使是聲聞、緣覺的果位,也應當要理解並非是究竟的安樂,究竟的安樂屬於無上佛果,也因此,我等唯一最重要的目標即是——證得佛果。其他諸如在這一生中,為了成就世間俗務而有所祈求和修持,都不應該是我們修習的目標。
我們當知修持佛法並不單單是為了今生今世而已,來世的路途是更加地遙遠蒼茫,應該明瞭從出生開始,一直到死亡為止,我們的壽命何其短暫,再怎麼延長也只能到百歲上下,沒有人能活到二百或三百歲以上;如此生生世世不斷地投胎,直到業力和煩惱完全滅盡、證得佛果為止,都將會無窮無盡地在這個輪迴裡不斷流轉,所以來世的路是漫漫綿長的,相較於此生,來世才顯得更加重要。我等所獲得的任何所依,無論是人或是天神……等等的身體,都仍不是最究竟的安樂,唯一要去證得的就是遠離一切苦痛、唯有安樂的究竟佛果而已。沒有出離心,一切的修行都只是世間法
出離心,是指對於輪迴即苦痛的本質能夠有所理解,因為輪迴苦痛的起因源自於無明,因此直到滅盡無明之前,我等都將被煩惱所驅使,而不停地在輪迴當中輪轉。在輪迴中,從甫一出生,即被生、老、病、死……等諸苦所糾纏著,更不用說在六道當中有著苦苦、壞苦和行苦……等種種苦痛的折磨。下定決心要從所有苦痛中獲得解脫,有著想解脫各種苦痛的思維,就稱之為出離心。好比當自己身陷牢獄時,希望能從這囚籠中逃脫、獲得自由的心態;同樣地,理解輪迴是苦痛的本質,有著想從中出離的決定認知,能生起此種心態,即稱之為出離心。
宗喀巴大師也曾說:「倘若不具出離心,所修一切皆世間;若能生起出離心,所修一切出世間。」這是說,一直到自身確實生起出離心之前,所做諸事、所修諸法都只能是將我等束縛於輪迴中的起因而已;直到能把輪迴視為苦痛,確實地生起出離心,此後所作所為方能是佛法,才契入了真正的教法,因此依法而能夠如法而行,是極為重要的。
在所看到的外相上,例如禮佛,或是持誦咒語,或是一些課誦……,並不一定是真的善行,那僅是外相上的善行而已。所謂的善行,是從動機或從心態來看待的,這是最為重要的關鍵。當然對於他人來說,我們的心是隱密的,但是自己的心對自己來說並非隱密,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的心在想什麼,因此必須善於觀察自心,觀察出離心究竟生起與否。能夠有出離心,即能從輪迴當中獲得解脫,因此生起出離心是必要的。
沒有菩提心,圓滿究竟的安樂不會出現
生起出離心後,還必須更進一步以菩提心為助伴,假設沒有菩提心,將無法獲得圓滿究竟的安樂,亦即證得佛果。因此,為了成辦自他二利,菩提心乃是不可或缺的。倘若想要前往佛果,絕對要具備菩提心,必須具備菩提心才能確實地證得佛果。因此光是有著出離心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掌握到菩提心的光采才是圓滿。故而修行一開始先生起出離心,然後具備信心,而後再求取皈依,這是重要、必要的次第。以此之故,首先必須要有清淨的皈依,特別是當我們是大乘教法的行者時,廣大思維菩提心的動機,必須要能具足。設若既沒有出離心也沒有信心,更沒有皈依,也沒有生起菩提心,那麼無論修持什麼樣的佛法,都不會是如法的。如果說在動機上,不具備著菩提心,剛才所提到的圓滿究竟的安樂,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也因為如此,不論念誦任何廣、略的密咒、儀軌,在那之前的皈依、發心,絕對不可或缺。
大手印,最高的證悟
縱然自心實相被區分為「基位」、「道位」與「果位」,
但從本質、體性而言,
三者卻是完全一體。
今天為各位講解的是「大手印」法門,「大手印」法門可分為「前行」與「正行」兩部分,首先講解「大手印」的「前行」部分。
「四諦」是生死解脫的唯一方法
就「前行」與「正行」相較而言,「前行」顯得格外重要,「前行遠比正行深奧」是過去祖師們一再強調的。修持佛法時,相對於「正行」來說,「前行」絕對不可或缺,此乃過去所有大善巧成就者們異口同聲的開示。
重視「前行」,後面的修行才會成功
「前行」會那麼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在正法中,不管做如何的修持,最重要是所秉持的目標,這絕不是把獲得些許短暫安樂或廣大名聲,作為自己這一生的需求而修持。既然不是這樣,到底什麼才是目標呢?我等要理解,不管在輪迴的哪一道,絕對無法超越痛苦的範圍,因此要從一切痛苦當中來尋求解脫,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才會對於究竟的安樂——也就是佛果,興起追求的想法,秉持這樣的思維來修持佛法才是正確的。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所闡釋的就是「四諦」法輪。四諦首先開顯的就是「應了知苦」——也就是「苦諦」的宣示,藉此使一切眾生都能夠由衷生起出離心。秉持這種純正的心態在正法中修持,才能確實進入正法,以此心態作為出發點,才能夠真正理解輪迴裡的所有痛苦,當確實理解了痛苦,才會生起要從輪迴的所有痛苦中獲得解脫、且要證得佛果的意願。因此,在完全理解輪迴的過患及解脫的功德後,知道自己現在所處的這個輪迴,就像是在牢獄裡,而有著想要逃脫的想法,以此心態進入到佛法的修學。即使是過去的諸位祖師,例如以密勒日巴尊者來說,在他一生當中,現證了「雙運金剛持」的果位,能夠證得這樣果位的起因跟助緣是——最初的出離心;秉持出離心且輔以菩提心,及對自己根本上師的信心,再藉著修持,才能讓「大手印」的證量如實現前。倘若想要在「正行」的修持中,生起「大手印」與「大圓滿」的見地,那麼在證量見地生起之前,出離心、菩提心以及對自己根本上師的勝解心,都是非常需要且重要的。比方說,想要在一片土地上讓花朵或樹木生長,這片土地本身先要具備養分,或必須濕潤才行,如果是乾涸的土地,花朵或樹木是無法生長的。同此道理,假如想在心中生起覺受跟證量,卻不具備出離心、菩提心、信心及勝解心這些條件,是不可能生起任何覺受跟證量的功德。
斷捨惡業,才是息滅痛苦的源頭
就像剛才跟各位所講解的,如果以前世、今生跟來世作區分,生起「出離心」之前,絕大多數人所注重的都是這一世,因此把重點放在此生。若要改變這種顛倒心態,而對來世能夠有所意樂,確實有意願去尋求證得解脫以及遍知一切果位,必須依靠扭轉的方法。能扭轉自心來證得佛果的法門或方法是什麼?當然是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正法。
藉著如理、如法的修持來獲得解脫是非常重要的,釋迦牟尼佛的法教,都是為了使眾生能自輪迴中解脫而宣講,如果不肯實際去修持,並不會獲得任何的利益,就像釋迦牟尼佛在經中所講的:「我於汝等明示解脫道,解脫由己而得應了知。」釋迦牟尼佛以這兩句話清楚的告訴我們,對於所謂「成佛」這樣的果位,雖然已經開示了方法,但僅憑開示並無法讓我們從輪迴中獲得解脫,還必須進一步去明白,一切眾生安樂的來源,是憑藉著善業的修持;斷絕痛苦的源頭,是必須在惡業、罪業上斷捨,才能從輪迴中獲得解脫。必須藉著佛所開示的道路,進入到佛門修持。總體上,從「法輪」這個名詞的本質或定義來說,佛陀開示教法時,所轉的法輪是為了讓一切眾生,證得解脫以及遍智果位而宣講的。然而證得遍知一切的果位,最大的障礙是來自於一切眾生,把「無我」執著成為「我」的「我執」及無明,因此為了要滅除三毒、五毒煩惱等等逆緣,讓眾生從這些逆緣中獲得解脫而講的法,就稱為「法輪」,這就是「法輪」所代表的意義。釋迦牟尼佛在許多佛經裡也同樣開示過,眾生最大的怨敵是來自於自心的煩惱,唯有這樣的怨敵,才會讓眾生掉落到惡道的萬丈深淵。因此自心的煩惱,是獲得解脫最大的敵人。為了要讓眾生能從這些煩惱敵人的傷害中獲得救怙,且摒棄這些敵人,所宣講的教法即是「法輪」。
一旦開始修持,所求的若是今生的名聲,或僅是今生短暫的利益,這個修持便不具備意義,只是存在一個表相罷了,無法成為確實或如實的修持。為了所修持的佛法能夠完全純正,必須把自心中的一切逆緣,包含我執、煩惱等,都以佛法儘量對治。對治與息滅自心煩惱、無明的方法,最主要的即是剛才所提到的「前行遠比正行重要」,因此前行當中的出離心、菩提心等等就是一個關鍵。
諸法「無我」,沒有實體存在故名「空」
總體上,不論從暫時或長久的角度來看,「無明」與「我執」是產生所有痛苦的根本,同時也是獲得解脫跟遍智果位最巨大的障礙。
「我執」的另一個名稱,可以稱為「我是」。「我」是指從一出娘胎開始,就已經把不存在的「我」執著成「我」,因此有「我執」的產生,認為再也沒有比自己的「我」來的更加重要,與「他」相比較,我們深信「我」才是主角。因此,產生了「我執」之後,對「我」好者,「我」就產生眷戀、貪戀心;對「我」不好、讓「我」產生痛苦者,就生起瞋怒、怨恨心,連帶的我慢、害人之心等等不善的想法,也都因此而出現。「我執」本身也是一種迷亂之心、迷亂之象;從「無我」當中執為「有我」,這是迷亂之心,自己所認為的「我」,其實根本就不實際存在。如果說「我」實際存在,那麼,不是存在身體,就是存在於心,倘若身體就是「我」,為什麼講到身體時,是用「我的」身體來表達呢?這就代表「我」跟身體是各為一物;若說心才是真的「我」,當講到心的時候,會說「我的」心,既然是「我的」心,那就代表著兩者也是各為一體。仔細的善加觀察就會發覺到,不論是身體或自心,在身、心兩方面,根本就沒有所謂「我」的存在。如果說這個身體就是「我」,當身體死亡壞滅時,自己的心或是自己難道就跟著完全消失無蹤嗎?當然不是這樣!所以從這裡可得知,身、心兩者都並非真實的我,如此分析就能理解釋迦牟尼佛所開演的「無我之義」的道理了。
從最究竟的角度來看,「空性」指的是兩者無我的證悟,這二無我囊括所有空性,所謂「空性」指的是「人無我」與「法無我」。人與法的二無我包括了所有空性,因此不管是自己的身體或是心也好,都是屬於「無我」。若以「人無我」與「法無我」這兩種無我來說,身體的無我指的是「人無我」;至於「法無我」,舉例而言,講到身體時,概念上我們會認定整個軀殼,而給予「身體」這個名稱。但當我們依次的加以分析所謂的「身體」——這當中包含手、頭等等,就會發現實際上根本找不到一個可稱為「身體」的物質存在。所以若能實際加以分析,就會明瞭找不到任何存在的實體,因此稱為「無我」;所謂的「空性」即是如此。
第一章 綠度母修持法引導講解1
綠度母觀修寶藏
在空悲不二的狀態裡,
伴隨著自明本智,
生起度母的形相而觀修。
今天是屬於度母修持法的引導,我將在此以照本宣科方式,如同講解經論(模式)來予解說。
為究竟解脫而開始修行
今天所講解的主要佛法內容,可以粗略分為因位的波羅蜜多乘與果位的密咒乘二者;果位密咒乘又細分為「般若圓滿次第」以及「方便生起次第」,今天要講解的引導屬於「方便生起次第」的部分。若以密咒寧瑪巴的分類來說,綠度母修持法在三大瑜伽(Yoga)裡,屬於生起次第瑪哈瑜伽(Mahayoga)的範圍。以密咒乘而言,「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手印」、「大圓滿」等法門類別,皆隸屬正行的大法。眾多法友對於正行大法,皆有希求、歡喜學習之心,然而若欲成就此等深廣的正行法,首先必須要先從細節處著手,才得以成辦。這就好比是要蓋一棟大樓,如果沒有良好的基礎,即很輕易地啟建,這棟大樓日後就會存在龜裂、倒塌等危機。同樣的道理,在修持「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這些大法之前,對於在前進行之法,也就是前行,是必須要格外注意的。
噶舉巴的祖師們也曾經說過:「較於正行,前行更深奧」,正行當然是非常珍貴且殊勝的,但是想要如理、如法地確實獲得功德,前行之法是完全掌握其生起與否的關鍵。祖師們曾經有過如是的開示,也因此對於前行當中,像是大禮拜、百字明咒,不應該僅是在數量上的具足而已,必須要能確實地觀修才是。
除了四不共加行,像是轉心四思維,也務必善加聽聞、思惟、觀修,讓自己的心續能夠確實生起定解,過去的祖師以及經論當中皆如是開示過。以上所言,也是往昔的諸佛菩薩,以及過去印、藏學證俱佳的諸大成就者、學者們異口同聲所言,我在這裡只不過是跟隨彼眾的聖語來解釋,並不是我個人所發明獨創的言論。
無論是修持大乘、小乘或者是密乘,任何的教法都應該要知道目標——乃是為了要能從輪迴的苦痛中獲得解脫。以解脫的目的來說,即使是聲聞、緣覺的果位,也應當要理解並非是究竟的安樂,究竟的安樂屬於無上佛果,也因此,我等唯一最重要的目標即是——證得佛果。其他諸如在這一生中,為了成就世間俗務而有所祈求和修持,都不應該是我們修習的目標。
我們當知修持佛法並不單單是為了今生今世而已,來世的路途是更加地遙遠蒼茫,應該明瞭從出生開始,一直到死亡為止,我們的壽命何其短暫,再怎麼延長也只能到百歲上下,沒有人能活到二百或三百歲以上;如此生生世世不斷地投胎,直到業力和煩惱完全滅盡、證得佛果為止,都將會無窮無盡地在這個輪迴裡不斷流轉,所以來世的路是漫漫綿長的,相較於此生,來世才顯得更加重要。我等所獲得的任何所依,無論是人或是天神……等等的身體,都仍不是最究竟的安樂,唯一要去證得的就是遠離一切苦痛、唯有安樂的究竟佛果而已。沒有出離心,一切的修行都只是世間法
出離心,是指對於輪迴即苦痛的本質能夠有所理解,因為輪迴苦痛的起因源自於無明,因此直到滅盡無明之前,我等都將被煩惱所驅使,而不停地在輪迴當中輪轉。在輪迴中,從甫一出生,即被生、老、病、死……等諸苦所糾纏著,更不用說在六道當中有著苦苦、壞苦和行苦……等種種苦痛的折磨。下定決心要從所有苦痛中獲得解脫,有著想解脫各種苦痛的思維,就稱之為出離心。好比當自己身陷牢獄時,希望能從這囚籠中逃脫、獲得自由的心態;同樣地,理解輪迴是苦痛的本質,有著想從中出離的決定認知,能生起此種心態,即稱之為出離心。
宗喀巴大師也曾說:「倘若不具出離心,所修一切皆世間;若能生起出離心,所修一切出世間。」這是說,一直到自身確實生起出離心之前,所做諸事、所修諸法都只能是將我等束縛於輪迴中的起因而已;直到能把輪迴視為苦痛,確實地生起出離心,此後所作所為方能是佛法,才契入了真正的教法,因此依法而能夠如法而行,是極為重要的。
在所看到的外相上,例如禮佛,或是持誦咒語,或是一些課誦……,並不一定是真的善行,那僅是外相上的善行而已。所謂的善行,是從動機或從心態來看待的,這是最為重要的關鍵。當然對於他人來說,我們的心是隱密的,但是自己的心對自己來說並非隱密,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的心在想什麼,因此必須善於觀察自心,觀察出離心究竟生起與否。能夠有出離心,即能從輪迴當中獲得解脫,因此生起出離心是必要的。
沒有菩提心,圓滿究竟的安樂不會出現
生起出離心後,還必須更進一步以菩提心為助伴,假設沒有菩提心,將無法獲得圓滿究竟的安樂,亦即證得佛果。因此,為了成辦自他二利,菩提心乃是不可或缺的。倘若想要前往佛果,絕對要具備菩提心,必須具備菩提心才能確實地證得佛果。因此光是有著出離心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掌握到菩提心的光采才是圓滿。故而修行一開始先生起出離心,然後具備信心,而後再求取皈依,這是重要、必要的次第。以此之故,首先必須要有清淨的皈依,特別是當我們是大乘教法的行者時,廣大思維菩提心的動機,必須要能具足。設若既沒有出離心也沒有信心,更沒有皈依,也沒有生起菩提心,那麼無論修持什麼樣的佛法,都不會是如法的。如果說在動機上,不具備著菩提心,剛才所提到的圓滿究竟的安樂,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也因為如此,不論念誦任何廣、略的密咒、儀軌,在那之前的皈依、發心,絕對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