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在臺灣的承起者──慈航法師
以師(太虛)志為己志,修持立學,開創台灣佛教新紀元的大師
慈航法師生於一八九五年,福建建寧人,俗家姓氏為艾,名字繼榮,字號彥才,出身書香門第,然到他這代明顯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是國子監生,以私塾為生,啟蒙為業。
慈航法師六歲受學啟蒙,在七年的學習生涯中,遇母親離世、弟弟夭折等不幸,蒙受打擊又家境艱辛而輟學,為補家用跟人學習裁縫,不幸十七歲時父親也逝世,從此孤獨一人。
慈航法師曾自言:「我因家庭不幸,讀書過少,故出家十餘年,猶不能看懂佛經。在家時,只讀《三字經》《六言雜字》、《論語》未終卷。因家境不良,讀一日間一日,父母早逝,一切無人照顧,衣食均須自謀。……年十三,從人習縫紉,因常於寺院中縫僧衣,羨慕出家者之清高偉大,自己既孓然無所依罣,因此引起出家之念。」
十七歲的慈航,早有慕出家之情,所以等父親去世後即剃度出家,隔年,慈航於九江能仁寺求受具戒。之後走江湖遍禮諸山名宿,遊方參學,遊歷九華山,隨眾安住常州崇法寺、天寧寺、蘇州戒幢寺及天台山觀宗寺。安單南京香林寺數年,後至揚州高旻寺參禪並領寺職作務,於普照庵與蕪湖兩處聽《法華經》,又於南京正覺寺首次閉關修行,亦曾聽聞經教於天台宗諦閉法師,學禪於圓瑛法師後嗣其法脈,學淨土於度厄老和尚。
慈航法師十九至三十二歲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掛錫諸山名剎參學名宿高僧,見盡風彩而造成豁達氣度與寛闊胸懷。
慈航法師雖四處參學,但自身學識不足,於經教不能解讀,又逢太虛大師在厦門南普陀寺主持閩南佛學院,於是以旁聽身分就讀,然因國語文之能力有限,曾被大醒法師見責:「看汝外表甚魁偉,像個人,年齡亦已卅餘歲,為何文字一竅不通耶?」然因緣不順,在佛學院就讀三個月就因事離開,之後被安慶迎江寺請任住持,法師感住持需紹弘佛法,而自身猶不能通達經論,於是發憤苦讀唐大圓編撰之《唯識講義》,並隨身攜帶,一有空檔即閱讀、思考、揣摩,自修多年終於精通唯識。
法師住持迎江寺時,設立義務夜校一所及僧伽訓練班,從於慈善教育與培育僧才,並請道源法師協助教務,後因迎江寺遭祝融之災而辭去住持之職。後隨太虛大師至香港弘法,結束後即赴南洋弘法,至緬甸仰光龍華寺任講師,一面弘法布教,一面閱讀經藏。法師說法善巧能隨機施教,獲得緬甸僑胞的皈依與護持,隨後於佛誕日在仰光創辦「中國佛學會」,會中定期舉辦演講,訓練佛學會居士們輪流講演,後由佛學會編輯成《仰光中國佛學會通俗演講錄》刊行於世。兩年後再創「中國佛學青年會」以接引青年學佛之所,如是開啟法師海外弘法的因緣。
之後再從香港返回國門,經廣東、上海,沿長江上行,經歷無錫、常州、南京、九江、武漢等地,所到之處,或開示教化、或演講弘法,循循善誘緇素大眾。隨後再回緬甸仰光,並弘法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地方。
一九三九年冬隨太虛大師所領導的「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代表政府訪問南洋各佛教國家,至緬甸、印度、錫蘭、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先後成立中緬、中印、中錫等文化協會,交流成功圓滿後,法師未隨太虛大師返國,仍留在星馬等地弘法十餘年。
在星馬等國弘法時,往返各地講經說法,深受當地華僑之信仰尊崇,也先後創辦星州菩提學院、檳城菩提學院,並於星洲、雪洲、怡保、吉隆坡、馬六甲、檳城等地成立佛學會,並創「佛教人間月刊社」,發行《人間月刊雜誌》。其透過文化、教育、慈善等教化南洋,得數萬人之皈依學佛,使南洋佛教基礎更加穩固。
一九四七年太虛大師於上海玉佛寺圓寂,慈航法師正在新加坡閉關,聽聞大師圓寂悲痛逾常,並於《中國佛學月刊》撰文紀念追悼大師,又撰寫紀念歌詞,並在日用信箋印上「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以明志追隨大師之步伐,永懷太虛大師教誨之恩。又印《中國佛教革命的呼聲》寄國內各寺院,呼籲寺院叢林興辦佛學院,從事各種教育、文化與慈善事業,並呼籲僧青年起來革命,為中國佛教前途努力。
一九四八年慈航法師於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受法於圓瑛法師。是年應中壢圓光寺妙果和尚之請,來臺開辦臺灣佛學院,為國民政府來臺後所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希望藉慈航法師之名,帶動臺灣佛教僧伽教育。然因寺方經濟不足以支撐佛學院的費用,又值大陸變動青年學僧來臺依止法師學習,使得原先計畫試辦訓練班六個月、再辦正式研究班的規畫,終在訓練班結束後而終止。
然大量大陸青年學僧的到來,圓光寺無法如數安頓,在法師與妙果和尚協調後,僅留十人於寺中,其餘皆隨法師浪跡各地,後得新竹靈隱寺住持無上法師收容,棲身寺中並得無上法師同意,辦佛學院讓僧眾得以續習研法。然卻遇舉報匪諜,因此慈航法師師生皆被拘捕調查,後被孫清揚、李子寬等居士四處奔走保釋。出獄後,慈航法師於臺北弘法,白天在法華寺講〈普門品〉、十普寺講《地藏經》,晚上則開示唯識與因明之學。因時局劇變,僧人受辱,來臺學僧散居各地,慈航法師為覓一永久居所以安僧慧命,在四處尋找之際,汐止靜修禪院住持達心法師尼與玄光法師尼,感動法師之義舉,發心在汐止秀峰山建造彌勒內院,禮請法師住持並持續講學,終使大陸學僧得到安身之地。
法師講學內容包括《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成唯識論》及《大乘起信論》等諸經論,平日信徒求法請益,無論人數或身分,每問必答,使得彌勒內院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佛學教育中心。
一九五二年起法師第三次閉法華關,預計三年為期,然一九五四年五月六日於關房中安詳示寂,享壽六十年,其示寂前囑大眾以坐缸安葬,大眾遵囑五年後開缸,見其全身完好,面目如生前無異,成就肉身菩薩,消息震動全台宗教界,隨後裝金供養於彌勒內院慈航堂中,信眾供香不絶。
著述與傳人
慈航法師一生奔走海內外弘揚佛法,所到之處勤於講學,興辦佛學院、佛學會,組織慈善文化教育活動,亦努力撰寫文章於報刊,以教化世人。法師圓寂後,弟子信眾將其著作,以「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整理印行,名為《慈航法師全集》內容共分五篇:《相宗十講》、《大乘起信論講話》、《十二門論講話》、《成唯識論講話》、《菩提心影》等,共一百三十餘萬言。
當時來臺依止法師的大陸學僧不少,在教難後於臺灣得安心學習與弘法,後皆成為臺灣佛教之法門龍象。這些學僧包括了中、自立(乘如)、唯慈(日照)、幻生、淨海、妙峰、能果、果宗、印海、宏慈、戒視、嚴持、浩霖、清霖、以德、寬裕、常證、清月、真華等諸位法師,後來皆在臺灣內外各地一方弘法,成就了漢傳中國佛教在臺灣的興起與發展。而達心比丘尼與玄光比丘尼,更是不遺餘力支持法師,在法師落難時挺身護持,為其安排處所,以避政府治安人員的搜查,為其建彌勒內院以安學僧,傾力護持,可說是女中豪傑。
對佛教的貢獻
慈航法師一生光明磊落,師從太虛大師門下,常言:「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他具有菩薩之悲願救度胸懷,曾說:「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我們從慈航法師身上,可以看出太虛大師宏偉的胸襟,他海納百川,門下的弟子如或以學養著稱,或以修行著稱,無論何者,都紹承了太虛大師的志向,不斷推動佛法向前。
慈航法師是當時決定至臺灣傳法的先行者,也是臺灣第一位肉身不壞的菩薩,他紹繼了太虛大師的教法,守護青年學僧,在臺灣留下漢傳佛法的命脈。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有慈航法師、印順法師,及廣欽老和尚,這些偉大的大師們使台灣成為漢傳佛教的核心,承繼了漢傳佛教的精華。甚至不止是漢傳佛教,在太虛大師的努力下,開啟了世界佛教的視野,讓臺灣佛教承受了這偉大的傳承與高廣的視野,開創了臺灣佛教新紀元!
中興佛教講話
提到中國佛教重要的問題,我也不揣簡陋略談數語,而對現前的我國佛教,作一種熱情抱負和感想!現在先分三段來說:
一 原始佛教
佛教最初是產生於天竺,由迦毗羅國,淨飯王的太子悉達(就是我們信仰的釋迦牟尼),見生、老、病、死,諸苦,而覺悟人生是無常,因此捨離高貴皇宮出家,五載雲遊參學,六年雪山苦行,最後在摩竭陀國,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悟道。從此佛教就產生出來了!佛成道後,先遊鹿野苑度五比丘,其次至各國說種種法,度無量眾生,最後至拘屍羅國,雙林樹下,入無餘涅槃。一共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這是佛教的大概經過。
當時佛要修行,照我們的理想,在皇宮後花園裡也可以建舍自修,為什麼佛不在皇宮修行,而跑到雪山去用麻麥充飢,受蘆茅穿膝的苦呢?
佛成道後,教化各國時,得到十六大國王的信仰,這個時侯佛若建立寺產,不論在那一個國都可得建立,為什麼佛不建立寺產而實行托缽呢?
我們要知道,眾生的生死根本,就是貪瞋癡,因為有貪瞋癡,所以不能解脫生死;當時佛若在王宮裡修行,那麼,就有貪者皇宮快樂了。又佛成道後,假若設立寺產,佛在世時,有佛制度則可以,若佛滅度後,那麼,諸弟子必生貪著,由有貪著,就會發生鬥爭,這樣就不能修行辦道了,佛因為要令後來的行人斷貪欲故,建立托缽乞食的制度。
佛制托缽有三種的利益:一、能令現在的行人遠離貪欲。二、無論貧富老幼的人民皆得種福。三、能使後來的行人斷貪欲心。有此三種利益的原故,佛才實行了托缽制度。以上是原始佛教的大概。
二 世界佛教
佛滅度後,佛法流傳世界各國,但是各國的興盛,行持各有不同,大約可分兩方面來說:一、南方佛教。二、北方佛教。
南方佛教就是現在的暹羅、緬甸、錫蘭,這三國的佛教,皆是沒有寺產的,其出家人皆是依佛制,托缽,手不拿錢,個個戒行精嚴。由此能感動國王,人民,都信仰佛教,凡見到和尚,全要五體投地的恭敬,好像佛在世的樣子,現在可算是南方佛教最興盛,但是其所傳的佛法唯有小乘法,經即是四阿含等,律即是四分律小乘律等,論就是俱舍論等。
北方佛教就是西藏、中國、日本等,北方佛教來比較南方的佛教就大不同了。例如中國的佛教,就有寺產建立,乃至出家人穿的衣服,也就大有不同的,日本的佛教與中國的佛教相比,又有不同的地方,日本的和尚多有娶妻食肉種種,看起來日本好像有佛教存在,究其實體,早已沒有佛教的靈魂,不可算有佛教了。北方佛教雖然傳有大乘的教典,但是對國家社會的反映,沈寂得很,現在可以說衰敗到極點了。
三 中國佛教
說到中國的佛教,現在分三段來說:(一)唐代以前的佛教。(二)唐代至今的佛教。(三)今後將來的佛教。
(一)自漢明帝夢金人,佛法初流入中國,也是沒有寺產叢林。出家人或住樹下,或住茅蓬小廟等;後至唐朝,有馬祖道一禪師,才建叢林,百丈懷海禪師,方立清規,古人有兩句話:「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由此我們就知道:唐代以前是沒有叢林的,但是中國佛教最興盛的時代,就是唐代。
(二)自唐代馬祖建立叢林以後,經過了宋、元、明、清,乃至現在,都是沒有什麼盛興。
(三) 叢林的好處,略有二種:1可以安心辦道,2免受寒冷之苦,因為有了叢林住,就不必去遙遠的地方托缽,板響就跑到齋堂裡去吃飯,日間即可以安心的修行,晚間又有房子住,既不要托缽,又不會受到寒冷的苦,這是有寺產叢林的好處。
說到不好的地方,就是因為有了寺產,大家都會生貪著。最不好的,就是過去佛教那腐敗的現象,例如有剃度派,……傳法派……等到有權的住持或當家歸西後,他的大法子、二法子、三法子……或大徒弟、二徒弟、三徒弟……他們不約而同地就爭奪起來了,因為他們的眼睛裡,把祖傳的寺廟財產乾脆當著一塊肥肉,因為要爭分這塊肥肉,甚至兄弟們就打起官司來。或有寺產多的出家人,經濟豐富得很,養尊處優,氣派很大,或喝酒、吃肉、吸鴉片、看戲、看電影、賭錢、玩女人、胡作亂為搞得一塌糟,弄得世間的好人,當地的長官,心中惱厭,把寺廟拿到社會辦教育,建學校,弄來弄去把一塊肥肉弄掉了不算,整個佛法前途,由此漸漸的衰落下去,講到現在,可說衰敗到極點,那真是可憐啊!
現在要重興中國的佛教,還就有寺產方面來說:必須要用「化私為公」四個字,將各寺廟所有的財產,都拿出來辦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1先以一縣為單位,各縣要建立剃度寺一個,沙彌寺一個,菩提小學(最少四個)、醫院、孤兒院等等。2以一省為單位,各省要設立比丘戒寺一個,菩提中學(最少二個)、長老院、圖書館、報館等等。3國都要設立一個中央佛教會,統轄各省縣分支各教團。再設菩薩戒寺一個,佛教大學一個,佛學研究院等等。又把各縣所聚寺廟財產分為三級制,一份留在各本縣作為宏化事業費用,一份送到省會,一份送到中央,都來辦佛教事業。果若照這個方法去進行,那麼,將來的佛教,決定能夠重興;但是,實行初步,非請政府幫忙,不能成功。假使這個方法不能進行的話,要用什麼方法呢?那就是用佛教無產的「三無主義」去刻苦自勵,宏法利生。
(一)無產主義
有產的佛教,既然不能重興佛教,那麼,就要用無產主義了,大凡能使令人爭鬥的,多是因為錢財,我今用無錢主義,手裡不要拿錢,那麼,他就作怪不得,由此可以精進辦道,宏法利生了。
(二)無住主義
既然不要錢,也就沒有樓臺殿閣式的大叢林,及奢華美麗的居屋,目的是要把佛法帶到民間去。凡是一個出家人,都能隨著時代新潮流每個漩渦裡來度化人,那不真成了理想的建設人間佛法嗎?
(三)無位主義
既然不要錢,又不要住,那麼還要什麼位呢?到那時出家人自然不要做方丈,不想做當家,個個嚴守自己的律儀,學教弘法,解行並進,自然僧格素質提高,那獅子蟲畏怕早躲得遠遠的,苦悶的民間,都希望得到無上甘露法水來灌溉,這就能夠達到重興佛教的目的。
再說這個「無產主義」,是遵照佛陀在世制度來實行,必須要托缽行化。但是我們中國是處於地球寒帶的地方,到冬天的時候,佔我們一大半版圖,要滴水成冰,又怎麼能忍受過著托缽的生活呢?這又有兩種說法:1當時佛在世托缽,佛曾制夏三月安居,是因為印度是熱帶的地方,夏季地上蟲蟻紛行,恐怕踏傷了他們的生命。又印度人到熱天的時候,便露體出入,出家人有種種不方便,所以結夏安居。
像我國寒帶的地方,就可以結冬三月安居,不要出去托缽,這樣就不會受到凍指裂膚的痛苦。2還有一種說法,在家人到冬日裡也要出去作業而謀生,他們不是忍著寒忍嗎?我們出家人一日只要托缽一回,比他們輕鬆得多,能這樣想,冬天行乞,也就不感覺苦,就把怕冷的事解決了。
若能照這樣方法來實行,何患僧格不能提高,社會不肯援助,人群不受感化,佛教不會振興呢?此是我對改革佛教的一點中心思想,仰望高明的大德長老指教是幸!
以師(太虛)志為己志,修持立學,開創台灣佛教新紀元的大師
慈航法師生於一八九五年,福建建寧人,俗家姓氏為艾,名字繼榮,字號彥才,出身書香門第,然到他這代明顯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是國子監生,以私塾為生,啟蒙為業。
慈航法師六歲受學啟蒙,在七年的學習生涯中,遇母親離世、弟弟夭折等不幸,蒙受打擊又家境艱辛而輟學,為補家用跟人學習裁縫,不幸十七歲時父親也逝世,從此孤獨一人。
慈航法師曾自言:「我因家庭不幸,讀書過少,故出家十餘年,猶不能看懂佛經。在家時,只讀《三字經》《六言雜字》、《論語》未終卷。因家境不良,讀一日間一日,父母早逝,一切無人照顧,衣食均須自謀。……年十三,從人習縫紉,因常於寺院中縫僧衣,羨慕出家者之清高偉大,自己既孓然無所依罣,因此引起出家之念。」
十七歲的慈航,早有慕出家之情,所以等父親去世後即剃度出家,隔年,慈航於九江能仁寺求受具戒。之後走江湖遍禮諸山名宿,遊方參學,遊歷九華山,隨眾安住常州崇法寺、天寧寺、蘇州戒幢寺及天台山觀宗寺。安單南京香林寺數年,後至揚州高旻寺參禪並領寺職作務,於普照庵與蕪湖兩處聽《法華經》,又於南京正覺寺首次閉關修行,亦曾聽聞經教於天台宗諦閉法師,學禪於圓瑛法師後嗣其法脈,學淨土於度厄老和尚。
慈航法師十九至三十二歲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掛錫諸山名剎參學名宿高僧,見盡風彩而造成豁達氣度與寛闊胸懷。
慈航法師雖四處參學,但自身學識不足,於經教不能解讀,又逢太虛大師在厦門南普陀寺主持閩南佛學院,於是以旁聽身分就讀,然因國語文之能力有限,曾被大醒法師見責:「看汝外表甚魁偉,像個人,年齡亦已卅餘歲,為何文字一竅不通耶?」然因緣不順,在佛學院就讀三個月就因事離開,之後被安慶迎江寺請任住持,法師感住持需紹弘佛法,而自身猶不能通達經論,於是發憤苦讀唐大圓編撰之《唯識講義》,並隨身攜帶,一有空檔即閱讀、思考、揣摩,自修多年終於精通唯識。
法師住持迎江寺時,設立義務夜校一所及僧伽訓練班,從於慈善教育與培育僧才,並請道源法師協助教務,後因迎江寺遭祝融之災而辭去住持之職。後隨太虛大師至香港弘法,結束後即赴南洋弘法,至緬甸仰光龍華寺任講師,一面弘法布教,一面閱讀經藏。法師說法善巧能隨機施教,獲得緬甸僑胞的皈依與護持,隨後於佛誕日在仰光創辦「中國佛學會」,會中定期舉辦演講,訓練佛學會居士們輪流講演,後由佛學會編輯成《仰光中國佛學會通俗演講錄》刊行於世。兩年後再創「中國佛學青年會」以接引青年學佛之所,如是開啟法師海外弘法的因緣。
之後再從香港返回國門,經廣東、上海,沿長江上行,經歷無錫、常州、南京、九江、武漢等地,所到之處,或開示教化、或演講弘法,循循善誘緇素大眾。隨後再回緬甸仰光,並弘法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地方。
一九三九年冬隨太虛大師所領導的「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代表政府訪問南洋各佛教國家,至緬甸、印度、錫蘭、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先後成立中緬、中印、中錫等文化協會,交流成功圓滿後,法師未隨太虛大師返國,仍留在星馬等地弘法十餘年。
在星馬等國弘法時,往返各地講經說法,深受當地華僑之信仰尊崇,也先後創辦星州菩提學院、檳城菩提學院,並於星洲、雪洲、怡保、吉隆坡、馬六甲、檳城等地成立佛學會,並創「佛教人間月刊社」,發行《人間月刊雜誌》。其透過文化、教育、慈善等教化南洋,得數萬人之皈依學佛,使南洋佛教基礎更加穩固。
一九四七年太虛大師於上海玉佛寺圓寂,慈航法師正在新加坡閉關,聽聞大師圓寂悲痛逾常,並於《中國佛學月刊》撰文紀念追悼大師,又撰寫紀念歌詞,並在日用信箋印上「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以明志追隨大師之步伐,永懷太虛大師教誨之恩。又印《中國佛教革命的呼聲》寄國內各寺院,呼籲寺院叢林興辦佛學院,從事各種教育、文化與慈善事業,並呼籲僧青年起來革命,為中國佛教前途努力。
一九四八年慈航法師於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受法於圓瑛法師。是年應中壢圓光寺妙果和尚之請,來臺開辦臺灣佛學院,為國民政府來臺後所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希望藉慈航法師之名,帶動臺灣佛教僧伽教育。然因寺方經濟不足以支撐佛學院的費用,又值大陸變動青年學僧來臺依止法師學習,使得原先計畫試辦訓練班六個月、再辦正式研究班的規畫,終在訓練班結束後而終止。
然大量大陸青年學僧的到來,圓光寺無法如數安頓,在法師與妙果和尚協調後,僅留十人於寺中,其餘皆隨法師浪跡各地,後得新竹靈隱寺住持無上法師收容,棲身寺中並得無上法師同意,辦佛學院讓僧眾得以續習研法。然卻遇舉報匪諜,因此慈航法師師生皆被拘捕調查,後被孫清揚、李子寬等居士四處奔走保釋。出獄後,慈航法師於臺北弘法,白天在法華寺講〈普門品〉、十普寺講《地藏經》,晚上則開示唯識與因明之學。因時局劇變,僧人受辱,來臺學僧散居各地,慈航法師為覓一永久居所以安僧慧命,在四處尋找之際,汐止靜修禪院住持達心法師尼與玄光法師尼,感動法師之義舉,發心在汐止秀峰山建造彌勒內院,禮請法師住持並持續講學,終使大陸學僧得到安身之地。
法師講學內容包括《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成唯識論》及《大乘起信論》等諸經論,平日信徒求法請益,無論人數或身分,每問必答,使得彌勒內院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佛學教育中心。
一九五二年起法師第三次閉法華關,預計三年為期,然一九五四年五月六日於關房中安詳示寂,享壽六十年,其示寂前囑大眾以坐缸安葬,大眾遵囑五年後開缸,見其全身完好,面目如生前無異,成就肉身菩薩,消息震動全台宗教界,隨後裝金供養於彌勒內院慈航堂中,信眾供香不絶。
著述與傳人
慈航法師一生奔走海內外弘揚佛法,所到之處勤於講學,興辦佛學院、佛學會,組織慈善文化教育活動,亦努力撰寫文章於報刊,以教化世人。法師圓寂後,弟子信眾將其著作,以「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整理印行,名為《慈航法師全集》內容共分五篇:《相宗十講》、《大乘起信論講話》、《十二門論講話》、《成唯識論講話》、《菩提心影》等,共一百三十餘萬言。
當時來臺依止法師的大陸學僧不少,在教難後於臺灣得安心學習與弘法,後皆成為臺灣佛教之法門龍象。這些學僧包括了中、自立(乘如)、唯慈(日照)、幻生、淨海、妙峰、能果、果宗、印海、宏慈、戒視、嚴持、浩霖、清霖、以德、寬裕、常證、清月、真華等諸位法師,後來皆在臺灣內外各地一方弘法,成就了漢傳中國佛教在臺灣的興起與發展。而達心比丘尼與玄光比丘尼,更是不遺餘力支持法師,在法師落難時挺身護持,為其安排處所,以避政府治安人員的搜查,為其建彌勒內院以安學僧,傾力護持,可說是女中豪傑。
對佛教的貢獻
慈航法師一生光明磊落,師從太虛大師門下,常言:「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他具有菩薩之悲願救度胸懷,曾說:「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我們從慈航法師身上,可以看出太虛大師宏偉的胸襟,他海納百川,門下的弟子如或以學養著稱,或以修行著稱,無論何者,都紹承了太虛大師的志向,不斷推動佛法向前。
慈航法師是當時決定至臺灣傳法的先行者,也是臺灣第一位肉身不壞的菩薩,他紹繼了太虛大師的教法,守護青年學僧,在臺灣留下漢傳佛法的命脈。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有慈航法師、印順法師,及廣欽老和尚,這些偉大的大師們使台灣成為漢傳佛教的核心,承繼了漢傳佛教的精華。甚至不止是漢傳佛教,在太虛大師的努力下,開啟了世界佛教的視野,讓臺灣佛教承受了這偉大的傳承與高廣的視野,開創了臺灣佛教新紀元!
中興佛教講話
提到中國佛教重要的問題,我也不揣簡陋略談數語,而對現前的我國佛教,作一種熱情抱負和感想!現在先分三段來說:
一 原始佛教
佛教最初是產生於天竺,由迦毗羅國,淨飯王的太子悉達(就是我們信仰的釋迦牟尼),見生、老、病、死,諸苦,而覺悟人生是無常,因此捨離高貴皇宮出家,五載雲遊參學,六年雪山苦行,最後在摩竭陀國,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悟道。從此佛教就產生出來了!佛成道後,先遊鹿野苑度五比丘,其次至各國說種種法,度無量眾生,最後至拘屍羅國,雙林樹下,入無餘涅槃。一共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這是佛教的大概經過。
當時佛要修行,照我們的理想,在皇宮後花園裡也可以建舍自修,為什麼佛不在皇宮修行,而跑到雪山去用麻麥充飢,受蘆茅穿膝的苦呢?
佛成道後,教化各國時,得到十六大國王的信仰,這個時侯佛若建立寺產,不論在那一個國都可得建立,為什麼佛不建立寺產而實行托缽呢?
我們要知道,眾生的生死根本,就是貪瞋癡,因為有貪瞋癡,所以不能解脫生死;當時佛若在王宮裡修行,那麼,就有貪者皇宮快樂了。又佛成道後,假若設立寺產,佛在世時,有佛制度則可以,若佛滅度後,那麼,諸弟子必生貪著,由有貪著,就會發生鬥爭,這樣就不能修行辦道了,佛因為要令後來的行人斷貪欲故,建立托缽乞食的制度。
佛制托缽有三種的利益:一、能令現在的行人遠離貪欲。二、無論貧富老幼的人民皆得種福。三、能使後來的行人斷貪欲心。有此三種利益的原故,佛才實行了托缽制度。以上是原始佛教的大概。
二 世界佛教
佛滅度後,佛法流傳世界各國,但是各國的興盛,行持各有不同,大約可分兩方面來說:一、南方佛教。二、北方佛教。
南方佛教就是現在的暹羅、緬甸、錫蘭,這三國的佛教,皆是沒有寺產的,其出家人皆是依佛制,托缽,手不拿錢,個個戒行精嚴。由此能感動國王,人民,都信仰佛教,凡見到和尚,全要五體投地的恭敬,好像佛在世的樣子,現在可算是南方佛教最興盛,但是其所傳的佛法唯有小乘法,經即是四阿含等,律即是四分律小乘律等,論就是俱舍論等。
北方佛教就是西藏、中國、日本等,北方佛教來比較南方的佛教就大不同了。例如中國的佛教,就有寺產建立,乃至出家人穿的衣服,也就大有不同的,日本的佛教與中國的佛教相比,又有不同的地方,日本的和尚多有娶妻食肉種種,看起來日本好像有佛教存在,究其實體,早已沒有佛教的靈魂,不可算有佛教了。北方佛教雖然傳有大乘的教典,但是對國家社會的反映,沈寂得很,現在可以說衰敗到極點了。
三 中國佛教
說到中國的佛教,現在分三段來說:(一)唐代以前的佛教。(二)唐代至今的佛教。(三)今後將來的佛教。
(一)自漢明帝夢金人,佛法初流入中國,也是沒有寺產叢林。出家人或住樹下,或住茅蓬小廟等;後至唐朝,有馬祖道一禪師,才建叢林,百丈懷海禪師,方立清規,古人有兩句話:「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由此我們就知道:唐代以前是沒有叢林的,但是中國佛教最興盛的時代,就是唐代。
(二)自唐代馬祖建立叢林以後,經過了宋、元、明、清,乃至現在,都是沒有什麼盛興。
(三) 叢林的好處,略有二種:1可以安心辦道,2免受寒冷之苦,因為有了叢林住,就不必去遙遠的地方托缽,板響就跑到齋堂裡去吃飯,日間即可以安心的修行,晚間又有房子住,既不要托缽,又不會受到寒冷的苦,這是有寺產叢林的好處。
說到不好的地方,就是因為有了寺產,大家都會生貪著。最不好的,就是過去佛教那腐敗的現象,例如有剃度派,……傳法派……等到有權的住持或當家歸西後,他的大法子、二法子、三法子……或大徒弟、二徒弟、三徒弟……他們不約而同地就爭奪起來了,因為他們的眼睛裡,把祖傳的寺廟財產乾脆當著一塊肥肉,因為要爭分這塊肥肉,甚至兄弟們就打起官司來。或有寺產多的出家人,經濟豐富得很,養尊處優,氣派很大,或喝酒、吃肉、吸鴉片、看戲、看電影、賭錢、玩女人、胡作亂為搞得一塌糟,弄得世間的好人,當地的長官,心中惱厭,把寺廟拿到社會辦教育,建學校,弄來弄去把一塊肥肉弄掉了不算,整個佛法前途,由此漸漸的衰落下去,講到現在,可說衰敗到極點,那真是可憐啊!
現在要重興中國的佛教,還就有寺產方面來說:必須要用「化私為公」四個字,將各寺廟所有的財產,都拿出來辦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1先以一縣為單位,各縣要建立剃度寺一個,沙彌寺一個,菩提小學(最少四個)、醫院、孤兒院等等。2以一省為單位,各省要設立比丘戒寺一個,菩提中學(最少二個)、長老院、圖書館、報館等等。3國都要設立一個中央佛教會,統轄各省縣分支各教團。再設菩薩戒寺一個,佛教大學一個,佛學研究院等等。又把各縣所聚寺廟財產分為三級制,一份留在各本縣作為宏化事業費用,一份送到省會,一份送到中央,都來辦佛教事業。果若照這個方法去進行,那麼,將來的佛教,決定能夠重興;但是,實行初步,非請政府幫忙,不能成功。假使這個方法不能進行的話,要用什麼方法呢?那就是用佛教無產的「三無主義」去刻苦自勵,宏法利生。
(一)無產主義
有產的佛教,既然不能重興佛教,那麼,就要用無產主義了,大凡能使令人爭鬥的,多是因為錢財,我今用無錢主義,手裡不要拿錢,那麼,他就作怪不得,由此可以精進辦道,宏法利生了。
(二)無住主義
既然不要錢,也就沒有樓臺殿閣式的大叢林,及奢華美麗的居屋,目的是要把佛法帶到民間去。凡是一個出家人,都能隨著時代新潮流每個漩渦裡來度化人,那不真成了理想的建設人間佛法嗎?
(三)無位主義
既然不要錢,又不要住,那麼還要什麼位呢?到那時出家人自然不要做方丈,不想做當家,個個嚴守自己的律儀,學教弘法,解行並進,自然僧格素質提高,那獅子蟲畏怕早躲得遠遠的,苦悶的民間,都希望得到無上甘露法水來灌溉,這就能夠達到重興佛教的目的。
再說這個「無產主義」,是遵照佛陀在世制度來實行,必須要托缽行化。但是我們中國是處於地球寒帶的地方,到冬天的時候,佔我們一大半版圖,要滴水成冰,又怎麼能忍受過著托缽的生活呢?這又有兩種說法:1當時佛在世托缽,佛曾制夏三月安居,是因為印度是熱帶的地方,夏季地上蟲蟻紛行,恐怕踏傷了他們的生命。又印度人到熱天的時候,便露體出入,出家人有種種不方便,所以結夏安居。
像我國寒帶的地方,就可以結冬三月安居,不要出去托缽,這樣就不會受到凍指裂膚的痛苦。2還有一種說法,在家人到冬日裡也要出去作業而謀生,他們不是忍著寒忍嗎?我們出家人一日只要托缽一回,比他們輕鬆得多,能這樣想,冬天行乞,也就不感覺苦,就把怕冷的事解決了。
若能照這樣方法來實行,何患僧格不能提高,社會不肯援助,人群不受感化,佛教不會振興呢?此是我對改革佛教的一點中心思想,仰望高明的大德長老指教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