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本書原稿是二○○五年作者在佛光大學宗教學系完成的碩士論文《「中有」之研究》,「中有」,即通常所說的「中陰身」。但「中陰身」一詞在中國民間流傳已久,一般人對它的理解,並不一定和佛教的定義完全相同,因此本研究採用玄奘的翻譯-「中有」,以避免讀者一開始就在語意上受既有印象的影響。
「中有」,是梵語antara-bhava的漢譯,在漢譯佛教經論中,隨不同翻譯家而有「中陰」、「中蘊」、「中陰有」、「中間有」等不同譯名。這是佛教為死亡與再生之間的生命存在狀態,所安立的專有名詞。本書將針對佛教「中有」思想之起源、內涵與發展等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
第一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
「中有」這個名詞因為美國伊文斯‧溫慈(Walter Evans-Wentz)在一九二七年編著、出版的一本書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中譯本:《西藏度亡經》)而流傳至西方世界,以藏傳佛教寧瑪派思想為主的「中有」(藏bar do)概念,遂為世人所熟知。然而,在佛教經論中的「中有」概念,是否完全和《西藏度亡經》所說的一樣呢?這是一個亟待釐清的問題。
釋如石在〈《西藏度亡經》略究〉一文中,批評該書的「中有」概念有些已經受到苯教的影響,並不符合《瑜伽師地論》和《俱舍論》的「中有」教義。而且他推斷:「若依大小阿毘達磨論典,中有應該『聞不得』《度亡經》的。」所以他呼籲不要弘揚《度亡經》的度亡理念,以免助長經懺歪風。(釋如石,2001:45)問題是《瑜伽師地論》和《俱舍論》的「中有」概念,就真的能代表所有佛教經論的「中有」思想嗎?而且,《瑜伽師地論》和《俱舍論》的「中有」概念是否完全一樣呢?有沒有可能佛教經論中的「中有」概念,根本就不一致,甚至是始終都在不斷演變發展呢?在大、小乘經論中所說的「中有」,真的都無法「聽聞」嗎?如果「中有」有聽聞力,就一定能聞教得度嗎?「中有」階段是否有轉變的可能?如果能轉變,促成轉變的關鍵又在哪裡?對於這些問題,在佛教的經論中是否早已討論過?而討論的結果如何呢?如果不先釐清這些問題,就任意以某部佛教經論的思想代表全體佛教的「中有」概念,或據之檢視不同傳承的「中有」思想的話,恐怕會掛一漏萬,徒增齟齬。
南傳佛教的奧智達比丘(Aggacitta Bhikkhu),在他寫的Dying To Live-The Role of Kamma in Dying and Rebirth(中譯本:《何去何從-業.死亡.轉生》)書中提到:「最原始、最真確,把喬答摩佛陀的教示流傳至今的正統上座部佛教則堅稱,轉生是死亡後立刻發生的。」意思是說死亡和轉生之間,根本沒有像漢藏佛教所說的「中陰身」存在,但他認為這只是表面的差別,實際上可以把漢傳和藏傳佛教所相信的「中陰身」,「看作是另一次轉生的生命體,那麼,儘管上座部仍可能會質疑那種每週一次的『小死』與四十九天的期限,然而,這便可以融洽地調節到彼此在學說上的不一致。」(奧智達比丘,2004:23-24)
姑且不論所謂「正統上座部」是否真能代表最原始、最真確的佛教,但三個不同的佛教傳統之間,對於「中有」存在與否的看法,真的只是表面上的差別嗎?或根本就是部派佛教時期有無「中有」論諍的遺緒呢?漢藏佛教可以把「中陰身」看作是「另一次轉生的生命體」嗎?有沒有可能會因為接受這樣的看法,而使自己的輪迴理論陷入自相矛盾的危機呢?「有中有」和「無中有」的諍論癥結究竟在哪裡?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釐清,就率然以「有中有論」來反對「無中有論」,或以「無中有論」反對「有中有論」,或試圖依單方面的意見來調節二說,恐怕都將流於主觀而有所偏失。
佛教經論中的「中有」概念,究竟有哪些內涵?而佛教經論對於有關「中有」的問題,討論過哪些議題,又有哪些諍論呢?當此不同傳統的佛教思想交流日益頻繁之際,學術界有關「生死學」的研究方興未艾之時,全面而深入地釐清佛教經論對於死後與再生之間的「中有」概念,應該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因此,本論文選擇佛教「中有」思想作為研究主題,並以澄清上述諸問題為研究目標,希望透過本研究,能夠獲得如下的成果:1.釐清有無「中有」的論諍過程、原因及其發展。2.釐清佛教經論中的「中有」概念內涵。3.略探「中有」概念在不同傳承的佛教體系中之發展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