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書是我兩次講授《唯識三十論》的綜合整理,也是多年修學本論的一點心得。
《三十論》是唯識學的核心論著,亦為修學唯識的必讀典籍。多年前,我曾在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開講本論。其後,分別於二〇〇二年和二〇〇三年為戒幢佛學研究所兩屆學員講授本論。雖間隔時間不長,講授方式卻有較大差異。前一次,是按傳統講述方式對本論逐一解說;後一次,則在講授過程中貫串了我近年來對佛法的諸多思考。
很多人將唯識視同哲學,也有很多人對唯識紛繁的名相、複雜的理論存在畏難情緒,那麼,唯識僅僅是哲學嗎?真的很難學嗎?各地佛學院都在開設唯識課程,但真正通達的學生並不多,而能將之運用於修學實踐、改善自身心靈者更是罕見,原因何在?
應該說,這些問題都和佛法教學中的引導有關。近現代以來,佛教界出現偏重理論的現象,談空說有以充口資者不在少數。這一現象,在唯識學習中體現得更為嚴重,使唯識幾乎抽象為純理論的架構。各地佛學院開設的唯識課程,多是《三十論》、《成唯識論》等成立「諸法唯識」的論典。若僅僅將此類論典當作理論學習,對於沒有相當思辨基礎的學人,確實不易學通。而缺乏相應的福慧資糧,則無法將教理落實於心行,進而修習止觀,引發空性正見。更有些人,不知佛法修學的重心和目標所在。學習教理,不過是想弄懂一些問題,甚至只是為了取得學術成果。如是,所學教理只能停留於思辨中,無法成為轉依的力量。
佛法的重心,是我們的心。修學佛法的目標,正是「捨凡夫心,成就佛陀品質」。為達成這一目標,需要聞思經教,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當年,為接引不同根機的眾生,佛陀應機設教,演說八萬四千法門。其後,歷代祖師大德依此建立各個宗派。唯識宗是依唯識見建立的修學體系,三論宗則是依中觀見形成的修學體系。由此可見,每個宗派都代表了一個修學體系。
在多年學修過程中,我發現,不論什麼修學體系,都應包含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其中,皈依、發心、戒律又是所有修學繞不開的共同基礎。若缺失任何一項,便會出現不得要領或偏執一端的現象,這正是許多人修學難以成就的原因所在。具體內容,我曾在〈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對唯識的學習,同樣應以整個修學體系為根本。許多人修學唯識,僅僅著力於三性三無性、八識、唯識、種子等理論知識,在名相間繞來繞去,於枝節上糾纏不休。須知,理論固然重要,但離開佛法修學體系這一軌道,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地研究理論,所學教理必將失去生命力,必將偏離學佛的根本目標。所以說,成佛的修行,既要手段正確,更應內容完整。
有鑑於此,我特別在總論部分提出「唯識學九大要義」,幫助大家在短時間內對修學唯識有概括認識。九大要義中,特別從「菩提心」談起,此是成佛不共之因,修學唯識者亦應將此作為首要。此外,對三性三無性、八識、唯識、種子、種性等唯識正見作了介紹,並著重提出菩薩行、止觀、轉依等修學實踐,這是以往被許多唯識學人忽略的重要內容。成佛,是成就佛陀的悲、智二德。從因上而言,須同時修習慈悲和智慧。「九大要義」正是緊緊圍繞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從菩提心的發起,依正見契入空性,由利他成就慈悲,最終圓成無上菩提。
本書「修證位次」的部分,對唯識修行的各個階段作了探討。資糧位,說明成佛修行應積累哪些資糧,具足哪些條件。加行位,說明怎樣將聞思正見落實於止觀,成為引發空性正見的力量。通達位,說明依唯識正見通達空性的步驟,及通達空性的標準。修道位包括兩項內容,一是以空性禪觀化解二執二障,一是通過修習菩提心圓滿大悲。究竟位,則介紹了佛果成就的種種功德。整個修學過程,基本貫串著皈依、發心(菩提心)、戒律(菩薩戒)、正見、止觀的修學次第。
本書所以起名《認識與存在》,是因為《唯識三十論》正是解決認識與存在的關係。世界雖然複雜,但歸納起來,不外乎「認識」與「存在」兩個方面。那麼,認識是什麼?存在是什麼?認識與存在的關係為何?是各自獨立,還是相互隸屬?本論「三能變」部分,用大量篇幅,重點探討了人類認識的奧祕──八識五十一心所。三性三無性,揭示存在的各種形態及實質。而諸法唯識理論的成立,則論證了認識與存在相互依託的關係。唯識學考察認識與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獲得唯識的中道正見,然後落實於空性禪修,完成生命品質的轉化。
本書由宗慧、演如記錄,安隱整理成文。另附八篇論文,是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教學唯識期間寫就的,都是關於唯識典籍的研究,附錄在此,便於有志進一步學習唯識者按圖索驥,深入修學。在此,特別感謝已故的方興老師,這些論文的撰寫,離不開他的鞭策和鼓勵。
是為序。
濟群
二〇〇六年七月七日於西園
本書是我兩次講授《唯識三十論》的綜合整理,也是多年修學本論的一點心得。
《三十論》是唯識學的核心論著,亦為修學唯識的必讀典籍。多年前,我曾在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開講本論。其後,分別於二〇〇二年和二〇〇三年為戒幢佛學研究所兩屆學員講授本論。雖間隔時間不長,講授方式卻有較大差異。前一次,是按傳統講述方式對本論逐一解說;後一次,則在講授過程中貫串了我近年來對佛法的諸多思考。
很多人將唯識視同哲學,也有很多人對唯識紛繁的名相、複雜的理論存在畏難情緒,那麼,唯識僅僅是哲學嗎?真的很難學嗎?各地佛學院都在開設唯識課程,但真正通達的學生並不多,而能將之運用於修學實踐、改善自身心靈者更是罕見,原因何在?
應該說,這些問題都和佛法教學中的引導有關。近現代以來,佛教界出現偏重理論的現象,談空說有以充口資者不在少數。這一現象,在唯識學習中體現得更為嚴重,使唯識幾乎抽象為純理論的架構。各地佛學院開設的唯識課程,多是《三十論》、《成唯識論》等成立「諸法唯識」的論典。若僅僅將此類論典當作理論學習,對於沒有相當思辨基礎的學人,確實不易學通。而缺乏相應的福慧資糧,則無法將教理落實於心行,進而修習止觀,引發空性正見。更有些人,不知佛法修學的重心和目標所在。學習教理,不過是想弄懂一些問題,甚至只是為了取得學術成果。如是,所學教理只能停留於思辨中,無法成為轉依的力量。
佛法的重心,是我們的心。修學佛法的目標,正是「捨凡夫心,成就佛陀品質」。為達成這一目標,需要聞思經教,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當年,為接引不同根機的眾生,佛陀應機設教,演說八萬四千法門。其後,歷代祖師大德依此建立各個宗派。唯識宗是依唯識見建立的修學體系,三論宗則是依中觀見形成的修學體系。由此可見,每個宗派都代表了一個修學體系。
在多年學修過程中,我發現,不論什麼修學體系,都應包含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其中,皈依、發心、戒律又是所有修學繞不開的共同基礎。若缺失任何一項,便會出現不得要領或偏執一端的現象,這正是許多人修學難以成就的原因所在。具體內容,我曾在〈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對唯識的學習,同樣應以整個修學體系為根本。許多人修學唯識,僅僅著力於三性三無性、八識、唯識、種子等理論知識,在名相間繞來繞去,於枝節上糾纏不休。須知,理論固然重要,但離開佛法修學體系這一軌道,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地研究理論,所學教理必將失去生命力,必將偏離學佛的根本目標。所以說,成佛的修行,既要手段正確,更應內容完整。
有鑑於此,我特別在總論部分提出「唯識學九大要義」,幫助大家在短時間內對修學唯識有概括認識。九大要義中,特別從「菩提心」談起,此是成佛不共之因,修學唯識者亦應將此作為首要。此外,對三性三無性、八識、唯識、種子、種性等唯識正見作了介紹,並著重提出菩薩行、止觀、轉依等修學實踐,這是以往被許多唯識學人忽略的重要內容。成佛,是成就佛陀的悲、智二德。從因上而言,須同時修習慈悲和智慧。「九大要義」正是緊緊圍繞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從菩提心的發起,依正見契入空性,由利他成就慈悲,最終圓成無上菩提。
本書「修證位次」的部分,對唯識修行的各個階段作了探討。資糧位,說明成佛修行應積累哪些資糧,具足哪些條件。加行位,說明怎樣將聞思正見落實於止觀,成為引發空性正見的力量。通達位,說明依唯識正見通達空性的步驟,及通達空性的標準。修道位包括兩項內容,一是以空性禪觀化解二執二障,一是通過修習菩提心圓滿大悲。究竟位,則介紹了佛果成就的種種功德。整個修學過程,基本貫串著皈依、發心(菩提心)、戒律(菩薩戒)、正見、止觀的修學次第。
本書所以起名《認識與存在》,是因為《唯識三十論》正是解決認識與存在的關係。世界雖然複雜,但歸納起來,不外乎「認識」與「存在」兩個方面。那麼,認識是什麼?存在是什麼?認識與存在的關係為何?是各自獨立,還是相互隸屬?本論「三能變」部分,用大量篇幅,重點探討了人類認識的奧祕──八識五十一心所。三性三無性,揭示存在的各種形態及實質。而諸法唯識理論的成立,則論證了認識與存在相互依託的關係。唯識學考察認識與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獲得唯識的中道正見,然後落實於空性禪修,完成生命品質的轉化。
本書由宗慧、演如記錄,安隱整理成文。另附八篇論文,是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教學唯識期間寫就的,都是關於唯識典籍的研究,附錄在此,便於有志進一步學習唯識者按圖索驥,深入修學。在此,特別感謝已故的方興老師,這些論文的撰寫,離不開他的鞭策和鼓勵。
是為序。
濟群
二〇〇六年七月七日於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