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佛教邏輯

79特價4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什麼是佛教邏輯
通常對佛教邏輯的理解,我們一般指的是西元六世紀到七世紀誕生在印度的認識論與邏輯體系。它們的創立者是叫法稱與陳那的兩個佛學家。這一體系的文獻通常有兩類:一個是不為大家熟悉的正處於萌芽狀態的佛教邏輯著作;另一個是印度北部各個諸侯小國關於這些邏輯著作注釋的文獻。就其著作中關於論證形式的理論來說,這一體系是足夠被冠以邏輯的。和歐洲一樣,在印度關於如何判斷事物的本質,關於名言以及推理意義的理論,它們也是從論證的理論自然發展而來。
但,佛教邏輯在其內容上比其他的更為寬泛。這裡面,其中還包括佛學的感性知覺理論。準確點講,那就是我們所掌握的知識的全部內容中,關於純感覺活動的理論,即我們所掌握的知識的可靠性的理論,以及我們的感覺和表象所認知的外部世界的真實性的理論,通常這一些問題都屬於認知論。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把這一佛教體系歸納到認知論邏輯體系中。這一體系的出發點就是感覺論,是他們用來論證外部世界存在並使之確信其存在的工具。這一體系還在此基礎上討論了一種相似相符(指內在認識形勢與外在物件的相符)的理論。進一步證明了,外部世界是和我們透過表象與概念對外部世界進行的描述兩者間的符合。這之後就是他們的判斷、推理與論證的理論了。最後才是他們在公共場合裡進行的哲學論爭的辯論術了。因為,它們是從人最基本的感覺活動到極其複雜的論辯術,所以這一體系涵蓋了人類的整個認知領域。
這一學科,佛教信徒稱之為邏輯理由的理論,也叫做正確認識來源理論,更簡單的稱作正確認識的量度,它在佛教徒看來是關於真實與謬誤的認知理論。
依照這一理論的創始者的意思,它和作為解脫為目的的宗教佛學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聯繫。只是說自己是人類理性的自然、普通的邏輯,亦可稱之為批判性的邏輯。那一期間,沒有被邏輯規則充分擔保的事物都會遭受到他們無情的抨擊,如果以此而論,那麼那個時期的佛教邏輯只是保持了它對佛教最初觀念的真誠罷了。它除了承認轉瞬即逝的事物的遷流和在涅槃裡達到最終的永恆靜寂外,它否認靈魂、永恆不朽以及神的存在。以佛教的觀點看,實在的即是能動的,絕不是靜止的,而邏輯則是在假想凝固於名言概念裡的一種實在。它最高的宗旨只要說明和論證靜止的思想構造與運動的實在的關係。這和實在論者的邏輯學完全相反,當時的彌曼差派、勝論派和正理派都是主張實在本身是靜止的,這符合一般認識中的各種概念。佛教作為當時印度正統宗教的挑戰者是被視作狂妄的虛無主義,反過來佛教也把當時印度的正統宗教看做自己的敵人,他們是「外道」或者「異教徒」。因此,在佛教徒看來,只有佛教徒創立的邏輯理論才是真正的邏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