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

79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作者自序〕禪學的入門書
本書收錄的論文原是為《新東方》雜誌寫的,那是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日本發行的刊物,由羅伯遜•史考特先生(Robertson Scott)主編。編輯曾建議集結成書,但當時我無此想法。其後,它們則成為《鈴木大拙禪論集》(Zen Essays, 1922)第一輯的材料,自然在內容上有所重疊。

但是最近我又想到把舊稿整理成書。理由是我的《禪論集》對於禪的入門者而言太過沉重。對於我的外國朋友來說,入門作品或許更受歡迎吧?於是,我把手稿全部整理一遍,訂正若干用語和出處。儘管還有幾個地方似乎可以修潤一下,但是我沒有更動,因為那勢必要全部改寫。只要它們不會引起誤解,我也就保留原貌了。

如果說,本書是一部禪學的入門書,而且可以作為研究我的其他著作的初階作品,那麼它算是成功。本書並不想從學術角度去探討任何主題。此外,本書的姊妹作《禪佛教手冊》(Manual of Zen Buddhism, 1935),我推薦讀者和《鈴木大拙禪學入門》一起閱讀。

鈴木大拙 一九三四年八月於鐮倉


〔第一章〕緒論
佛教在其開展歷程裡成就了一種形式,而有別於所謂原始佛教的類型,其成就之波瀾壯闊,使得我們有理由去強調它的兩個教派的歷史區分,亦即大乘佛教(Mahayana)和小乘佛教(Hinayana)。其實,大乘佛教及其諸宗,無非佛教的一個開展形式,也都要溯源到它的印度創教者,偉大的佛陀釋迦牟尼(Sakyamuni)。大乘佛教的這個開展形式傳入中國乃至於日本,而再度開枝散葉。這些成就無疑要歸功於中國和日本的佛教諸聖哲,他們知道如何以教法去隨順變易不居的生命情境以及人們的宗教渴望。而他們的苦心孤詣和隨順則又擴大了大乘佛教和原始佛教之間既存的差異。到了現在,原始佛教那些最顯著的性相,在大乘佛教可以說已不復得見,至少在表面上如此。

■佛教最重要的面向之一
於是有人會說,這個佛教支系其實不是一般所理解的佛教。但是我認為,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是個有機體,而有機體的本質就在於它絕不停滯在同一個存在狀態裡。一顆橡實,甚至是甫破殼而出的小橡樹新綠嫩葉,都迥異於魁梧壯碩而高聳入雲的大橡樹。但是在變化的諸相裡,卻有著一個成長的連續性以及明顯的同一性痕跡,我們由此得知那是同一株經歷了成長各階段的橡樹。所謂的原始佛教是種子,由它誕生了將會繼續成長的東方佛教。學者或許喜歡談歷史上的佛教,但是我不想只是從歷史開展去探究佛教,而且要就其作為東方精神的源頭活水而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觀點去看待它。

在已經成長茁壯的佛教諸宗派裡,尤其是在中國和日本,我們看到一個卓爾不群的教派,主張直接得到佛陀密付正法眼藏護持,既不是經由祕典,也沒有任何神祕儀式。該教派是佛教最重要的面向之一,不只是就其歷史的重要性以及精神生命力而言,更是在於它最具原創性和啟發性的演示方式。學者稱它為「佛心宗」(buddhahridaya),但是人們更習慣稱它為「禪」(Zen)。禪不同於「禪那」(Dhyana),儘管「禪」這個字是梵語的中譯,我會在後面解釋。

就許多方面而言,該宗派在宗教史裡都非常獨特。就理論而言,其學說可以說是屬於思辨的神祕主義(speculative mysticism),但是由於其闡說和演示方式,只有長期修行且窺得該體系堂奧的禪門弟子才能領略其究竟意旨。不得其法門的人,也就是沒有在行住坐臥裡去體會「禪」的人,它的禪法甚或它的話語,總會讓人覺得怪異、粗魯,甚或深奧難解。他們以概念去理解「禪」,認為「禪」根本是荒謬、可笑,或是故弄玄虛,裝得莫測高深,讓外在批評不得其門而入。但是對於習禪者而言,它看似弔詭的說法並不是要故布疑陣,而只是因為人類的語言不是表現禪的深刻真理的合宜工具,那些真理不會是邏輯解說的主題;它們必須在心靈深處去體會,才有可能被理解。其實,在人類的其他經驗裡,沒有任何語言像「禪」如此平易而直截了當的。「炭是黑的,」這句話夠簡單了;但是「禪」會反駁說:「炭不是黑的。」這句話也夠簡單了;如果我們窮究其真理,它甚至比前者的肯定句還要簡單。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