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原來金剛經這麼簡單

9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第一章 眾生網際網路的前世今生

遙遠劫的時代,佛陀常常走在印度舍衛國的祇樹孤獨園中,歷經千百回數不盡的說法。   證悟以後的佛陀,所見到的眾生,如潮水般湧來。   眾生的苦難、眾生的情想愛欲,也如滾滾江河,澎湃不已,卻常常雷大雨小,最後無寂而終。生命的顏色,總是有如死水、半調子、慵懶,週而復始。   佛陀明白,眾生是需要教化的。但教化,不是因為眾生無知,而是因為佛明眼見到眾生本具聰慧,只是未被開啟、教化。   佛陀也仔細考慮過,要教眾生走在本位上,但又義無反顧地穿梭於宿命與現實的場景,是太難了一點。   因為眾生的思考模式,總是被認為看得見的才算數,或者自認定的才認定,被這兩種分別心的二元對決模式所僵化、設限住了,以至於什麼人會成什麼模式,也必然地被框設住。   因此,一個人快樂與否,取決於此人的輪迴思考模式如何,更源於他宿世用功修整與否,進而決定了他今生的個性、興趣、行為、人際關係、福報與否。   佛陀在「金剛經」以外,一再提到因果。   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取決於他宿世沿襲的習性、慣性,演變成「因果」的「自作自受」、「自受自用」。   因果的觀念,一定要架設,一定要確立、安立。   確定因果之後,便深信因緣的成立與務實因緣的生與滅。   因果一定成立,才造成因緣法的成立;但因緣法的成立雖是定數,卻不一定成為定局。為什麼?因為打造轉境的勢能,可以轉變宿命的瑕疵與煩惱。   如何轉?可以轉?轉得過?轉得通?對眾生而言,佛是否離他們心中的「不能」非常遙遠?佛法中那一套學佛的方法,真的可以學成佛嗎?會不會學成不倫不類、學成走火入魔、學成怪里怪氣、學成神經兮兮……?凡夫眾生總在疑惑未斷根下學佛。   其實,佛也有感言要抒發;佛愈看見眾生的晨昏顛倒,就愈看見你生命深層「塵封」已久的部分。佛愈走近你,就愈深入你,愈理解你為什麼宿醉未醒?愈明白你內心壯烈與宿願的部分,愈同理你輪迴以來的委屈與無奈的虛弱……。   眾生啊眾生!佛也是有血有淚、有光能有熱力,佛的光能與你的呼吸、心跳,同一血脈、同一傳承、同一佛種。當佛穿透你的苦水容顏時,就愈深入你、歷經你、駐進你、融入你,完全活在你的心中金剛佛體,活在你的生命現場,活在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佛的光能無時不在暈染你、瀰漫你、加持你、照耀你、撫慰你的哀與愁、陪伴你的樂與喜。   只是,你太虛弱、太害怕、太恐懼了。   佛陀看見眾生的網際網路,連結了前世今生,而且,超連結了眾生的累生累劫,有時在天上當天人,有時在惡鬼道、畜牲道中,佛都照見了。   輪迴,像一條無形的電纜線,又像網際網路的網上連結,有時我們連線到外國、本國,瀏覽網上不同國籍、不同網站的民俗風情。更如同我們有時輪迴到不同國度,不同三界、四生、六道中,暫時當不同品種、不同品牌的眾生相一樣。   但是,萬種風情的網上風光,是依你的瀏覽而設定的。假設你上線以後,隨著視窗的變幻,開了一扇又一扇、關了一扇又一扇。在開關視窗的當兒,也許你很喜歡這個網站或網頁,於是,你很自然地把它們點選,加到「我的最愛」,甚至入了「我的資料夾」。   一切都是因為你喜好或你想要、你需要,所以,你設定成以後可以「離線作業」瀏覽。   有一個觀念要認知:儲存與列印網頁,以供將來離線後隨時欣賞,這件事本身無對錯。但這件事如同我們瀏覽以後,一味地將網站都加入「我的最愛」中,那麼,生生世世輪迴的最愛功能表中,開出來的一長串繁複的名單,不是反倒混亂了什麼是我們的「最愛」嗎?   這個貪愛的舉動,就是眾生的輪迴習染。   現在,有一個方法,可以對治習染的不自覺與混亂。   你可以做分類規劃處理,建立分類資料夾,有秩序地在亂中找到秩序性的歸類。   譬如說有一則老少配的社會新聞,正炒得火熱。但看在修行者的眼中,其實一切男女因緣或紅塵因緣,無「自造」與「共業」所生起現有的現象。   「現象」表示它有變動、起滅的流轉性,如幻如化,無實體可抓可循,老與少的今生外在形象、外在年齡,都是四相的假作幻化。   如果不是大家太「在意」、「偏執」眼前老少現實年齡等大落差的話,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人們會生氣的原理是:不認清已發生的現狀,或者死不承擔已發生的現狀;再甚者是自揑不曾發生的逃避心態。以至於造成自我怨恨、瞋怒、不平衡的抗拒反應,但外在又想要協調淡化之。這整個心理機制的運作,全部都是眾生信因果不夠道地,也不到底。   通常人們無法融入修行的養成觀念,都是當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最會修行,修得有模有樣;但一旦自己出了事情時,反而修行一輩子也派不上用場。 這種狀況,不叫修行,叫做結修行的「善緣」。但正因為業的「力量」會使得「一因生多果」的無限可能性,故在修「金剛經」這種要破相的境界上,來比擬眾生被因果業力所卡的狀態時,眾生難免腿軟。   西藏流傳一則民間故事,有一個老婆婆參加法會之後,她請教仁波切說:   「您剛提到的因果業報故事,如按『佛經』所說,上師您可以成佛,我老太婆也可成佛。但如提到惡業果報的大小的話,不只是我這個老太婆會下地獄,您也會墮地獄嘍?」   這個故事舉出「凡聖與共」的通則。因果有長心眼,如同種瓜得瓜的原理,且一粒麥子所結的麥粒果實,又何止千百?但是業力有「一因可生多果」的可能性,卻不能生無限果。故「佛經」中的無間地獄,也不表示永恆無止境的罪刑。 同理,天堂也不是永恆無漏的天堂。提到這些因果業報的觀念,是要提醒大家,就算讀「金剛經」,也不能以為「凡所有相皆無」,所以因果可以妄造。   不可因為一因可衍生多果的可能性,所以認為修行無用;更不可因為習染會養成輪迴的慣性人格與善劣質地,所以認為我再怎麼修行也沒用。   讀「金剛經」的第一步是「開機」。以上觀念的薰入,全是為大家做一個開機的動作。開機,即是讀「金剛經」的前行動作。   讀「金剛經」的前行是:   一、務必相信因果與因緣的必然性。   二、承認自己目前的挫折、煩惱與種種的困窘境。   三、一定要做沉澱、反省、檢討與懺悔的動作。   四、打開自性心中的金剛經超電腦。   五、以上四點,絕不能忽忘,如果忘記,必須再次記起。   為什麼要不斷地在每一部經的解說中,不厭其煩地重複強調因果的必發性與可燃性,甚至爆發性?   最大的原因,也是最爆笑的理由:我們總是忘記。   忘記什麼?忘記我們有生生世世、忘記我們是由網際網路所輪迴的前世今生,構成今日我們的現狀與悲喜。   如果不是忘記,今日一切解釋,都是多餘的。   如果不是忘記,今日一切修來修去,全是多此一舉的重複動作。   如果不是忘記,我們又何須老是勞駕觀世音菩薩與古佛應化世間,不斷地為未解套的眾生反覆訴說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下,說了一段又一段的心法?   煩惱的問題,其實本身無關煩惱。眾生歷經網際網路的前世今世,每一劫、每一世總是有症狀、質疑、解決等三大步驟的反覆情境。   但是,擺平問題的最大動力,是來自於我們有心想要針對重複的困境與窘態,做一次「排除問題的徹底研究」。所以我們要「一次愛得夠」、淋漓盡致地大量搜尋問題、發覺問題,甚至去挑逗問題,看看自己在面對問題時,自己的反應是什麼(大部分的我們,會被自己的行為所驚嚇)?   這一點,超重要的。當一隻縮頭烏龜,如果不是為了保命,以續佛慧命的話,那麼,這一隻縮頭烏龜就是活上了千百年,也只是一隻一直縮頭的烏龜。   可不是笑縮頭烏龜是畜牲道的一隻龜,這個涵義是說:不論我們當天人、當人、當鬼、當什麼,重點是在面對每一次臨終時,我們一定都是惶然不安、不捨不甘而離世;以至於現今的網路上,我們還在這裡為愛恨情愁、為一切現象的發生,起了對境生心的塵勞相,實在太累了吧?



第三章 安住唯讀記憶體


這一章,佛為須菩提做了一個成佛的總解。
佛告訴須菩提:
「所有走過來的大菩薩,都是歷經一番降伏其心的總過程。因為他們明白一切世界眾生,透過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呈現有色、無色、有想、無想,或是非有想、非無想等種種對立相的狀態。   「這些外相雖不同,其內在的狀態列,對修行中的大菩薩而言,他們都視萬物一切同體,會認定我皆令大家都入無餘解脫而解脫自我。   「這種以利他、度他而完成自利、自度的方式,完全取決於這些大菩薩在進行度生的任務中,一點也沒有自我在度什麼眾生等的功德想。   「這種自然度眾生的習力,是一種自性功德展露的眾生人我一如、平等的無分別、等級的菩提深心。有視萬物與我同根生的無分別心,是因為這些大菩薩,早就脫離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態。」   這一章,佛明白地指出:如果我們要解決生死障礙的煩惱,那麼,一定要面對所有三界、四生、六道眾生的同質性、同根性、同等性,且一定要做到無分別,才能返回自己,安住在自我解脫的路徑上。   是的,被欺負的我們、受委屈的我們、今生的我們,如何甘心認為一定要原諒敵人?一定要不瞋恨欺負我們的冤家?   對於深陷情緒深淵中的人們而言,如何過境情愁?如何過場?如何轉境?如何坦然通透?如何視一切煩惱如天上浮雲,雖美,卻與我不相干?如何能?如果能的話,世間無因果;如果能的話,業障的可怖與百結千纏便不成立;如果能的話,現在還在這裡氣個什麼?   這就是眾生的艱難與難為處,也正是佛欲說空義實相大法的「無以明說」、「無法可說」之難說處。   為什麼?   怎麼為有怨有恨有苦有淚的眾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呢? 佛法的難,難在要於活生生的因果報償中,去說中觀實相的「空」義。   在因果的報償法則中,我們建立了輪迴的資料夾。資料夾,是存放資料的容器,其功用,是可以在資料夾中又複製資料夾,來存放檔案,不斷地存放。   在電腦世界中,有些文件或程式,儲存在層層的資料夾中,要開啟或執行,非一蹴可就。檔案與資料夾,有如父子檔。   所以,要認識「檔案總管」,就必須深入了解有如樹狀的檔案結構。什麼叫做樹狀的檔案結構?   一棵樹的分布,是由許多的枝節和枝葉構成。每根枝節再衍生出節與葉。至於葉的部分,是不能再衍生了,所以可以說枝葉是終點。至於根部,則是指最初的節點。   在修行中,輪迴資料夾就是節,而檔案則是葉。我們的因果透過唯讀記憶體的方式,存放在輪迴資料夾中的心靈檔案,再以樹狀結構的方式,顯現在修行中所釋放出來的一切善惡檔。   三界四生六道的輪轉中,我們不斷新增資料夾、不斷存檔,而無以移除。這也是由於如果眾生不修行,便無法聆聽佛指示我們可以「透過路徑」,知道要到那裡移除我們累劫不必要的檔案或資料夾。   現在,這一章中,佛陀指示我們有一種「記憶體管理」的方法,它會使我們有系統地紀錄與規劃。   記憶體可以是易失的,如同「隨機存取記憶體」,當關機或電腦系統故障時,它會消失。另一種是「唯讀存取記憶體」,它在上述狀況下,訊息也不會隨之流失。   電腦如果沒有足夠的記憶體,便無法正常工作。因為中央處理器需要它來取得指令;程式則借助它來暫存資料;介面卡更借助它來控制程式;包括作業系統和其他程式,借助記憶體來保存資料,以供顯示,並將資料送至其他輸出裝備。   在電腦世界中,記憶體也是存取磁碟機資料的「緩衝區」,以當做磁碟快取之用;它還可以當做「虛擬記憶體」或「模擬成磁碟機」、保存傳送回或傳送出的序列通訊資料……。   記憶體的種類、功能、建立或管理,在整個系統中,必須要有效能上的考量。 這個效能上的考量,正是所謂技術性的明白與掌控。   大菩薩的修行記憶體,種類很多,多功能,且效能強大。如同記憶體管理了所有的訊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一系列的管理(度眾)中,它具有唯讀而不流失的安住功能,但又有自動使用系統大半的記憶容量,做為「虛擬記憶體」,以置換檔案之用。   像這樣靈巧活用的輪迴記憶體,正是我們走在宿世的修行系統中,活用資源、活用輪迴因果的再塑性,而不被三時(過去、現在、未來)所卡住;更可以遊走在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虛擬記憶置換檔案,而通行自用。   不過,話又繞回來,如何安住唯讀記憶體,但又可以活用虛擬記憶體?凡夫是無法輕易明白的。   即使是非常慈悲、心軟的人,總也會有心靈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落差過大,以至於當從心靈世界回轉現實時,因時空的落差太多,造成來不及置換虛擬記憶體;再加上習染與業力的關聯性,所以在真假世界中,不斷沉淪現實,卻又不斷虛擬心靈空間。   這是一種痛苦,也是多數修行者的通病。   佛指出四生所有的通病是:卵者想生,胎者從情欲生,濕生合感,化生則應離。這是四種對應態,會感應四種生態的轉生。   但眼前所見到的形形色色,或者你所不能親見的無色狀,更或是心中有想與心中不想,甚至不著一切想等種種一切設定,都是凡夫的心態與生態。   這些生態與心態,全都是記憶體管理不當的因素,諸大菩薩在一系列的修行記憶中,總是「歷經種種記憶體的安置與虛擬」,但又擺脫所有的安置與虛擬。   這是一種心境的體悟。   而體悟,一定要透過凡夫的慟點,才能找到修復的機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