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超越時代、超越宗教性的《金剛經》
第三世巴麥欽哲仁波切/黃英傑博士

南宋楊圭在一二三一年收錄、編輯《金剛經》釋義四卷,並為之作序,題為《金剛經集解》(又名《金剛經十七家註》)。明朝洪蓮汲將該書收入《金剛經註解》四卷,以《金剛經五十三家註》刊名於世。之後,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1360-1424) 以姚秦的鳩摩羅什所譯為底本,「摒除五十三家本中傳為梁昭明太子所作三十二分目,略減註者數家,而益以三十餘種經文或註文,寫成一卷」,成為《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又稱《明永樂內府刻本金剛經集註》(簡稱《金剛經集註》)。
本書《新刊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就是據明永樂刻本重新標點編輯之作。

《金剛經》六種漢譯本與其影響
《金剛經》是佛陀在《大般若經》十六會之第九會所說,全文僅約六千字,卻是承上啟下、言簡意賅的般若綱要,經藏分類隸屬般若部。自公元四至八世紀間,《金剛經》在漢地計有姚秦的鳩摩羅什(Kumārajīva, 334-413)、北魏的菩提流支(Bodhiruci, 約五至六世紀間)、陳朝的真諦(Kulanatha, Paramartha, 498-569)、隋朝的達磨笈多(Dharmagupta, ?-619)和唐的玄奘(602-664)與義淨(635-713)六種漢譯本並傳迄今。

這些譯者中,鳩摩羅什是西域龜茲人、菩提流支是北印度人、真諦是西北印度人、達磨笈多是南印度人,由此足以見證該經傳入漢地以前,於印度與中亞流佈,縱橫時、空維度之廣大。

漢譯六本的題目與文字粗有異同,若涉學派,最為通行的鳩摩羅什本,譯筆完全援用中觀派立場,其他譯本則多少受到瑜伽行派觀點的影響。無獨有偶,《金剛經》的印度釋論中也有這種差異性,例如唐朝的地婆訶羅(Divakara, 613-668)所譯的《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便是中觀派功德施所作,而菩提流支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金剛仙論》,則是瑜伽行派無著、世親所造。據說《金剛經》從漢到唐,解註已多達八百餘家,有僧肇(384-414[?])、智顗(538-597)、吉藏(549-623)、智儼(602-668)、窺基(632-682)、宗密(780-841)等,分屬三論、天台、華嚴、唯識之教下諸派著名論師註釋的盛況。宗門則有禪宗五祖弘忍(601-675)勸進弟子一心受持本經,六祖慧能(638-713)更藉此悟入自性般若,在過去禪宗以《楞伽經》印證的楞伽宗般若思想基礎上,開衍出別具特色的南宗頓禪,留下有《金剛經口訣》一書。足見《金剛經》的影響力在漢傳佛教是不論教內、教外,不分僧、俗,並且縱貫古今、橫遍八方。歷來高僧大德證明自己佛學素養與修證成就的方法之一,就是註解本經。

《金剛經百家集註》的特色與思想骨幹
明成祖永樂皇帝在位初期,即御令編修道藏,又傾力完成中國第二部與第三部官刻漢文《大藏經》──《永樂南藏》與《永樂北藏》的雕版印梓。這位文韜武略功垂千古的傑出皇帝,同時訪購古今圖書,廣收自先秦至明初各類圖書達七、八千種,於一四○八年完編《永樂大典》。而這本《明永樂內府刻本金剛經集註》,篇幅達七萬一千九百一十八字,加上籤目、原序、新序,共計八萬零零四十六字。不但宗門、教下註釋兼容,並及於僊逰翁集英、逍遙翁、沖應真人周史卿等道家的註釋。然兼收之各道家註釋,多只出現一、兩次,分量上仍是微薄。

據筆者統計,本書約收入八十餘家言,以百數稱號。扣除引用的二十幾種佛教經論與老子《道德經》,實際收錄僅及六十家。在佛門解家方面,本書編者永樂皇帝,特別偏好宋朝李文會(1100-1165)的解釋,引用多達一五一次,川禪師之說一○八次居次,王日休(?-1173)所言出現九五次,梁朝傅大士(497-569)也有七二次。這四家註可以說是百家集註的骨幹。

其中,李文會是在一一四四年底被貶,後謫居江州時潛心研究佛學,有系統的對《金剛經》進行了註解,並撰寫出《三教通論》。川禪師是南宋臨濟僧人冶父道川禪師的簡稱,生卒年不詳(僅知一一二七年受具足戒)。龍舒居士王日休則是少年專心儒學,後專修淨土……

從這四大家背景來看,本書隱約有宋明以降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思想傾向。《金剛經》的影響力超越宗教性
漢傳佛教以外,永樂皇帝也十分熱衷藏傳佛教,曾邀請許多西藏大師赴京,從噶瑪噶舉派(Karma Kagyu)領袖──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5th Karmapa Deshin Shekpa, 1340-1383)領受無量壽佛等灌頂,實修〈那洛六法〉;將始自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賜封薩迦五祖‧八思巴(Phagspa, 1235-1280)的「大寶法王」一銜改予噶瑪巴;並遣使到西藏取得最早的十三世紀奈塘古版寫本甘珠爾部(經藏與律藏),於一四一○年複刻稱為《番藏》,成為中國第一部木刻版藏文《大藏經》。

藏傳佛教傳統上將《般若經》分類為「六部母般若,十一部子般若」,《金剛經》屬於子般若中的一種,只有一種藏譯本,名稱為《聖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能斷大乘經》,別稱《三百頌般若》,版本上接近義淨的漢譯本。

八世紀前譯期的《登迦目錄》中,便列有由梵譯藏的十六種《般若十萬頌》等大小經典及五十二種註釋。十一世紀新譯派時期,有大譯師仁欽桑波(Lochen Rinchen Zangpo, 958-1055)、俄譯師‧羅登謝拉(Ngok Lotsawa Loden Sherab, 1059-1109)、印度大師阿底峽(Atiśa, 982-1054)及其弟子種敦巴(Dromtonpa, 1005-1064),翻譯、校訂、廣弘般若經論,撰述多種般若釋論。

此後,談論《般若經》明白顯說之空性與緣起的中觀學,以及隱藏其中之五道十地修行理論的般若學,成為藏地各派佛學院必修的核心科目。時至今日,如第三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3rd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1961-)、堪布索達吉(Khenpo Sodargye, 1962-)等藏地上師,曾用英文與中文傳講《金剛經》,後者用的還是鳩摩羅什漢譯本。

佛教經院教育側重之,高僧碩德潛心研究弘揚之,《金剛經》亦備受佛外儒道知識份子、文人墨客推崇,乃至普遍流傳及於道教與民間信仰。甚至當今之世如新時代(New Age)奧修(Osho, 1931-1990)等,也曾讚揚與講釋本經,即便任意裁減、未盡佛理,卻也顯示出《金剛經》超越一切宗教性,同時含括一切宗教性的甚深、廣大內涵。《金剛經》在漢傳佛教中的傳揚與影響
雖然《金剛經》有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本經卻也是古今最多佛子書寫、受持、讀誦、註釋的佛典之一。歷來印、漢、藏佛教徒的《金剛經》感應不斷,因此漢藏皆輯有多種《金剛經感應錄》。對大多數信徒來說,唸誦《金剛經》是簡單易行的佛事,所得功德卻不可思議,不但能增福慧、消業障、治諸病,滿足各階層俗世的願求,還可出生死、報佛恩、度眾生、生起堅信之心。漢傳佛教更衍生以《金剛經》為思想主導的佛教懺儀,如梁武帝蕭衍(464-549)的《金剛般若懺文》、唐姚和尚的《金剛五禮》(又名《金剛五禮文》、《金光五禮》、《金光五禮贊》)、遼朝通理大師(1048-1098)集的《金剛禮》,以及現流傳於南方,作者佚名的《慈悲金剛寶懺》等,都是以《金剛經》作為造懺的根本依據佛典。

唐朝德山宣鑒禪師(782-865),少年學北宗禪,著作《青龍疏鈔》,講解《金剛經》義,被稱為「周金剛」,自稱:「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後拜龍潭崇信,在禪師引領下悟道,體會南禪本意,焚燒疏鈔。此後德山以棒接眾,傳稱「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頗有「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之風。但在懺法與禪宗藉以印心之外,歷代漢傳佛教卻未見以《金剛經》形成具體的般若修持法。
《金剛經》在指示般若見地之外,更有策勵大眾進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深觀以自利,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夢中佛事,「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體證「無有少法可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德。此等般若修證訣竅與傳規,藏傳佛教仍傳持未絕至今。《金剛經》在藏傳佛教中的傳揚與影響
禪宗東土初祖菩提達磨(Bodhidharma, ?-535),曾在幾百年間多次應化印藏,其中之一是十一世紀的印度大師──帕‧當巴桑傑(PhaDampaSangye, ?-1117),他與西藏女性成就者瑪紀拉准(MachigLabdron, 1055-1129)分別傳下以般若為主要修法的宗派:息結(希解,Zhije)與覺域(Chod)。

息結意為「能寂」,依靠對般若性空的認識,對治我執煩惱,息滅一切苦惱及其根源而獲解脫;覺域意為「斷境」,意即斷除煩惱。一切煩惱是起惑造業之源,故以菩提心斷自利的所想境,以空性見斷輪迴的所執境,以共道斷除四魔幻境。故此二者皆係以法門功德為教派名稱。
時至今日,息結與覺域雖未以單一教派的形式存在,然其教法已普遍融於藏傳佛教各派中。從十二世紀衛藏的直貢噶舉派(Drikung Kagyu)吉天頌恭(Jigten Sumgon, 1143-1217),到十三、四世紀噶瑪噶舉派第三世噶瑪巴(3rd Karmapa, 1284-1339)、十五世紀康區蘇曼噶舉(Surmang Kagyu),十七世紀覺囊派(Jonangpa)多羅那他(Taranata, 1575-1634),十八世紀寧瑪派仁增‧吉美林巴(Rigdzin Jigme Lingpa, 1729-1798)等,都對《般若經》人無我與法無我見地的實修口訣──斷法的傳揚作出貢獻。

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Taye, 1813-1899)在《知識寶藏》中說:「斷法就是《般若經》中『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實踐。」上一世巴麥欽哲‧昆桑種都((Palme Khyentse Kunzang Drodul, 1897-1945)更曾於無戲勝義瑜珈境界中,為利他故寫下「斷境證三身密意義之高歌」的法教,直指「外清淨八識,內證悟無我」,用無我智慧斷除內、外、密一切魔障,圓滿獲證法、報、化三身的般若修證真義。《金剛經》以修證為要
鳩摩羅什可說是本經最著名的漢譯者,圓寂前曾言:「若我所譯經典,合乎佛意,願我死後,荼毗時,舌根不壞。」火化時,果然薪滅形碎,唯舌不燼,弟子收其舍利,建造純玉石的完整一體舍利塔以滋紀念。

筆 者昔日曾參訪羅什駐錫、翻譯之長安草堂寺,在舍利塔及舌燦蓮花井聖蹟前,感通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之真空妙有瑞兆。今日為 文導讀,也有伏線千里的因緣,願深體《金剛經》中「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諸智者,以成就無量無邊、第一希有功德故,福慧等善緣具足,速 得值遇傳承清淨之具德師資,領受、實修此等殊勝妙法,悟無生法忍,彼時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法筏捨與不捨皆無礙矣。

2015.05.04敬書於空行海會
御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序

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覺人,超萬有而獨尊,歷曠劫而不壞,先天地而不見其始,後天地而不見其終,觀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蓋可見矣。是經也,發三乘之奧旨,啟萬法之玄微,論不空之空,見無相之相,指明虛妄,即夢幻泡影而可知。推極根原,於我人眾壽而可見,誠諸佛傳心之祕,大乘闡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見性之機括也。夫一心之源,本自清淨,心隨境轉,妄念即生,如大虛起雲輒成障翳,如寶鏡蒙塵隨韞光彩,由此逐緣而墮幻,安能返妄以歸真。惟如來以無上正等正覺,發慈悲至願,憫凡世之沉迷,念眾生之冥昧,為說此經,大開方便,俾解粘而釋縛,咸滌垢以離塵,出生死途,登菩提岸,轉癡迷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經之功德廣矣、大矣。雖然法由心得,非經無以寓夫法;經以人傳,非言無以著夫經。爰自唐宋以來,註釋是經者無慮數十百家,雖眾說悉加於剖析,而群言莫克於折衷,朕夙欽大覺,仰慕真如,間閱諸編,選其至精至要經旨弗違者,重加纂輯。特命鋟梓,用廣流傳,俾真言洞徹、祕義昭融,見之者如仰日月於中天,悟之者若探寶珠於滄海,豈不快哉,豈不偉哉!嗚呼,善人良士果能勤誠修習,虔禮受持,緣經以求法,因法以悟覺,即得滅無量罪愆,即得獲最勝福田,果證人天,永臻快樂,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謹書為序,以示將來。

永樂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奉詔譯

@集註:
【僊遊翁集英曰】金剛者,金中精堅者也。剛生金中,百煉不銷,取此堅利,能斷壞萬物。五金皆謂之金,凡止言金者謂鐵也。此言金剛,乃若刀劔之有鋼鐵耳,譬如智慧,能斷絕貪瞋癡一切顛倒之見。「般若」者,梵語(梵語者,西方之語也),唐言智慧(唐言者,中國之言也)。性體虛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語「波羅蜜」,唐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須憑般若。此岸者,乃眾(平聲)生作業受苦生死輪迴之地;彼岸者,謂諸佛菩薩究竟超脫清淨安樂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惡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六道者,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無舟而不能渡。以般若六度為舟航(度與渡同,六度見此後陳雄解),渡六道之苦海。又西方俗語「凡作事了辦,皆言到彼岸」。經者,徑也,此經乃學佛之徑路也。

【沖應真人周史卿】作楊亞夫真讚解云:「鐵之為物,其生在礦,其成為鐵,性剛而體不變,火王(去聲)而器乃成,佛之所以喻金剛也。」又因其兄看《圓覺經》,以書示之曰:「古人有云:『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真如與翠竹一體,蓋無色聲香味觸法也;(六塵)般若與黃花一類,蓋無見聞覺知也。

【陳雄曰】波羅蜜有六,或布施(度慳貪)、或持戒(度邪淫)、或忍辱(度瞋恚)、或精進(度懈退)、或禪定(度散亂),各占六度之一。唯一般若能生八萬四千智慧,則六度兼該,萬行俱備。是故如來以智慧力,鑿人我山,以智慧因,取煩惱礦,以智慧火,鍊成佛性精金。夫植善根者,始而誦經,終而悟理,得堅固力,金剛是也,具大智慧,般若是也。渡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羅蜜是也。五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成佛;六祖大師一夜聽五祖說法。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便悟,茲其所以為上乘頓教也歟。

【顏丙曰】只這一卷經,六道含靈,一切性中,皆悉具足,蓋為受身之後,妄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埋沒此一叚靈光,終日冥冥,不知不覺。故我佛生慈悲心,願救一切眾生,齊超苦海,共證菩提。所以在舍衛國中為說是經大意,只是為人解粘去縛,直下明了自性。自性堅固,萬劫不壞,如金性堅剛也。【李文會曰】金剛者,堅利之物,能破萬物也;般若者,梵語也,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煩惱,轉為妙用;波羅蜜者,梵語也,唐言到彼岸,不著諸相謂之彼岸,若著諸相謂之此岸,又云:「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經者,徑也,見性之道路也。

【川禪師曰】法不孤起,誰為安名?頌曰:摩訶大法王,無短亦無長。本來非皂白,隨處現青黃。花發看朝豔,林凋逐晚霜。疾雷何太急,迅電亦非光。凡聖猶難測,龍天豈度量。古今人不識,權立號金剛。

章節名:法會因由分第一

經文:
如是我聞,

語譯:
我曾經聽佛這樣說過,

集註:
【王日休曰】是,此也,指此一經之所言也;我者,乃編集經者自謂,是阿難也。如是我聞者,如此經之所言,乃我親聞之於佛也。弟子嘗問佛云:「他時編集經教,當如何起首?」佛言:「從如是我聞起。」

【李文會曰】如是我聞者,如來臨涅槃日,阿難問曰:「佛滅度後,一切經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聞』,次顯處所。」是故傅大士云:「如來涅槃日,娑羅雙樹間,阿難沒憂海,悲慟不能前。優波初請問,經首立何言?佛教如是者,萬代古今傳。」若以諸大宗師言之,如者,眾生之性,萬別千差,動靜不一,無可比類,無可等倫;是者,只是眾生性之別名,離性之外,更無別法。又云法非有無,謂之如,皆是佛法,謂之是。
【川禪師云】如是,古人「道」喚作「如如」,早是變了也。且道變向什麼處去?咄,不得亂走!畢竟作麼生道,火不曾燒你口。如如,明鏡當臺萬象居;是是,水不離波波是水。鏡水塵風不到時,應現無瑕照天地。我者,為性自在,強名之也。又云:「身非有我,亦非無我,不二自在,名為真我。」又云:「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頌曰:「我我認著分明成兩箇,不動纖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風和。」聞者,聽聞也。經云:「聽非有聞,亦非無聞,了無取捨,名為真聞。」又云:「切忌隨他去。」頌曰:「猿啼嶺上,鶴唳林間,斷雲風卷,水激長湍,最愛晚秋霜午夜,一聲新雁覺天寒。」經文: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語譯:
當時,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

註釋:
舍衛國:中印度古王國名。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統治此國。《大智度論‧卷三》載,舍衛城為佛出生地,為報生地之恩,故多住此。諸經典中,常見其名。且阿含部之諸經、《賢劫經》、《彌勒下生經》、《彌勒上生經》、《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等諸會,《阿彌陀經》、《文殊般若經》、《金剛般若經》等,皆於此處說。
祇樹給孤獨園:此園乃舍衛城長者須達為佛陀及其教團所建的僧坊。精舍建於祇陀太子的林苑,因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稱為「祇樹給孤獨園」。佛陀曾多次在此說法,與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並稱為佛教最早之兩大精舍。園林地勢平正,約有八十頃,內有經行處、講堂、溫室、食堂、廚房、浴舍、病室、蓮池與諸房舍。園林中央為香室,周圍有八十小房。精舍本為七層之建築,左右池流清淨,樹林茂盛,眾花異色,蔚然成觀。圍繞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藍。玄奘於七世紀參訪此地時,該精舍業已荒廢。

集註:

【肇法師曰】一時者,說此般若時也。

【李文會曰】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道交之時也。

【川禪師曰】一,相隨來也,頌曰:一。一,破二成三從此出,乾坤混沌未分前,已是一生參學畢。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頌曰:時。時,清風明月鎮相隨,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東君總不知。疏鈔云:「佛者,梵云婆伽婆,唐言佛。」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圓滿故,一切有情,咸具此道。悟者即名佛,迷者曰眾生。

【李文會曰】佛者,梵語,唐言覺也。內覺無諸妄念,外覺不染六塵。又云佛者,是教主也。非相而相,應身佛也;相而非相,報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川禪師云】佛,無面目說是非漢。頌曰:「小名悉達,長號釋迦,度人無數,攝伏群邪。若言他是佛,自己卻成魔。只把一枝無孔笛,為君吹起太平歌。」

【李文會曰】在者,所在之處也。

【川禪師云】客來須看,不得放過,隨後便打。頌曰:「獨坐一爐香,經文誦兩行,可憐車馬客,門外任他忙。」

【六祖曰】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祇者,匿王太子祇陀樹是祇陀所施,故言祇樹。【疏鈔云】經云:「舍衛國有一長者名須達拏,常施孤獨貧,故曰給孤獨長者。因往王舍城中護彌長者家,為男求婚。見其家備設香花,云來旦請佛說法。須達聞之,心生驚怖,何也?須達本事外道,乍聞佛名,所以怕怖。至來日聞佛說法,心開意解,欲請佛歸。佛許之,令須達先歸家卜勝地。惟有祇陀太子有園,方廣嚴潔。往白太子,太子戲曰:『若布金滿園,我當賣之。』須達便歸家運金,側布八十頃園並滿。是以太子更不復愛其金,同建精舍,請佛說法……曰:祇樹給孤獨園。」

【李文會曰】舍衛國者,說經之處也;祇樹者,祇陀太子所施之樹;樹,謂法林也。給孤獨園者,給孤長者所施之園,共建立精舍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