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百喻經-洞悉方圓處事的行事法則

9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人際之喻——為自己的人際關係儲值

人際關係決定人生的成敗。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必須掌握好與人相處的藝術。良言一句三冬暖,與人溝通時,一定要注意說話的分寸,在別人犯了錯時,一定要寬容。不順心時,不要一味地抱怨別人,要反省一下自己,不斷地為自己的人際關係儲值。這樣,才能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愚人食鹽喻

【引語】

水滿則溢,月圓則虧。這就是說,凡事如果超過了事物的極限反而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

菜缺少了鹽,味道就不會鮮美,但放鹽太多反而會使菜味變壞,而且使人口乾舌苦,危害健康,適得其反。

凡事都有個度,有個分寸。在生活中,如何說話,尤其是如何談論別人,都需要我們慎重考慮。當想談論別人的缺點時,當想說別人的壞話時,當想散佈謠言時,我們需要在說出前,閉上嘴。因為,有些話一旦說出口,不是想收回就能收回的。

【原文】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可,況複多也?」

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

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於道。

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至令口爽,此亦複爾。

【譯文】

從前有一個蠢人,到朋友家裏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菜沒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鹽,他吃起來味道就覺得很好。蠢人心裏想:「菜的味道好,是從鹽中得來,加不多就已經這樣好吃了,那麼多加些,味道一定會格外的好」。

這樣想了以後,蠢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鹽,直接將鹽吃掉,吃完了之後就口乾舌苦,痛苦異常。

這就好比一些佛教以外的其他修行之人,聽說透過節制飲食可以得道。便絕食七天或十五天,結果白白地困餓了自身,影響了健康,這一做法對於修行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

這就如同那個愚笨之人,誤以為鹽的味道香甜,就以鹽代飯,終使自己倒了胃口。那些胡亂修行的人的愚蠢做法也是同一個道理。

*在社交場合中,少說多聽是一條永恆的守則。侃侃而談不見得會給自己增添光彩,更不能說明自己有學問,相反的它卻可能給你帶來言而不實、賣弄自己的惡名。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說話一定要經過思考,這樣才能減少處世的麻煩。

#婦詐稱死喻

【引語】

有時先入為主的成見,是很難改變的。

許多人生活的不快樂,這是因為他們朝思暮想的、呵護有加的全只是那個「臭皮囊」,真正的幸福已經遠走。即使她偶爾回來,恐怕很多人已經認不出來了。

其實夫妻間應當懂得「諒解」,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犯錯,只有寬容與諒解才能互敬互愛,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只會使矛盾更加的激化。

【原文】

昔有愚人,其婦端正,情甚愛重。婦無貞信,後於中間,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捨離己婿。於是,密語一老母言:「我去之後,汝可齎一死婦女屍,安著屋中。語我夫言,云我已死。」

老母於後伺其夫主不在之時,以一死屍置其家中。及其夫還,老母語言:「汝婦已死。」

夫即往視,信是己婦。哀哭懊惱。大積薪油,燒取其骨,以囊盛之,晝夜懷挾。

婦於後時,心厭旁夫,便還婦家,語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婦已死,汝是阿誰?妄言我婦。」乃至二三,猶故不信。

如彼外道,聞他邪說,心生惑著,永不可改。雖聞正教,不信受持。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娶了一個漂亮的妻子,他對妻子十分疼愛,可是他的妻子卻並不愛他,因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拋棄丈夫,去嫁給她所喜歡的男人。於是這個婦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時候,找來一個老婆婆,祕密地對她說:「我走了以後,請您去弄一具女屍放在我家裏,我丈夫回來,您就對他說,我已經死了。」

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具女屍放在她家裏。後來她丈夫回來了,老婆婆就對他說:「你的妻子已經死了。」

她丈夫聽後去看,果然相信了,很是悲痛,還在屍體旁哭了好久,然後把這女屍火葬,把骨灰盛在一個袋子裏,並且日日夜夜隨身帶著,以紀念他們過去的愛情。

至於那個婦人,當時就和她的情人結了婚,但是日子久了,又覺得這個男子很討厭,腦袋裏又想起原來的丈夫,就跑回來,對她丈夫說:「我是你的妻子,我現在回來了。」丈夫回答說:「我的妻子早已死了!你是誰呢?為什麼來騙我,說是我的妻子呢?」妻子雖然再三說明,要求他承認,但是丈夫始終相信他的妻子已死了,總是不肯承認。

這就好像其他教派,聽說了一些異端邪說後,心中便產生了疑惑,認為那就是真理,永遠不可能改變。即使是以後聽到了真正的教義,也不相信接受了。

*愛,就是當你犯了錯誤後,對方還能原諒你。正所謂愛的極致是寬容。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