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入出息念經》可以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佛說法的環境。當時佛和弟子住在祇樹給孤獨園(祇陀園),舍衛國城外一個種植了大量樹木的園區。當時有超過四百位比丘跟隨佛陀修行,資深的比丘分別指導十、二十、三十以及四十位初學比丘。
毎天早上坐禪後,比丘們一起進城托缽乞食。在中午日光直照之前,他們返回禪修處用齋。經常有國王或一些富戶人家,邀請所有比丘到皇宮或他們家裡接受供養,這些富戶人家的居住處足以容納許多僧人。較貧窮的家庭,則會等待比丘們托缽時給予供養。也有些人會帶食物到祇陀園供僧。
佛和弟子每天只在正午前吃一餐。他們在修行處不烤煮食物。那時僧人不像現在的出家眾,他們沒有責任出席喪禮、做法事、為病人或亡者誦經祈禱,但他們會在接受供養之前或後,為供養者做簡短開示。比丘們說法清楚有力,因為他們都過著整合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們的修行。
太陽還未下山時,佛會在樹蔭下教導弟子。如果晚上月色明亮,佛也會在晚上做開示,這篇經文就是其一。佛以往曾經幾次講解修習覺知呼吸的方法,許多弟子已經在修習,但佛說這部經的晚上,應該是他首次完整地教授整套修習方法。佛選擇這個場合,可能是因為有許多比丘從不同地方來到,其中包括一些剛出家的弟子。
那年的雨安居,佛陀和弟子們在祇陀園修行了四個月,比以往延長了一個月,目的是讓其他地方的弟子們也有機會一起修習。其他地方的比丘較祇陀園的僧衆早一個月完成了雨安居,因此都能前來參加。佛陀講《入出息念經》的晚上,可能有成千比丘在場。


十六項練習
第二部分是經文核心,詳述覺知呼吸的十六項方法,以及四念處的修習。

首四項練習

「吸氣,我知道我在吸氣。呼氣,我知道我在呼氣。」

1.「吸氣長,我知道吸氣長。呼氣長,我知道呼氣長。」
2.「吸氣短,我知道吸氣短。呼氣短,我知道呼氣短。」
3.「吸氣,我覺知整個身體。呼氣,我覺知整個身體。」
4.「吸氣,我使全身平靜安詳。呼氣,我使全身平靜安詳。」

首四項正念呼吸練習幫助我們回到身體,藉以深觀、照顧身體。在日常生活裡學習讓身體和諧輕安,學習統一身心非常重要。佛從來沒有教我們虐待或壓抑身體。
在第一及第二項練習,呼吸是覺知的對象。心是主體,呼吸是對象。呼吸可能是短、長、重、輕。如此修習正念呼吸,你會看到呼吸影響心,心也影響呼吸,心和呼吸為一體。你也會看到呼吸是身體一部分,覺知呼吸,也即是覺知身體。
在第三項練習,呼吸不只是身體一部分,呼吸與我們整個身體連結在一起。覺知呼吸,同時覺知整個身體,你的心、呼吸和整個身體統一為一體。 
在第四項呼吸練習,身體開始平靜下來。呼吸平靜了,身和心也隨之平靜下來。
這四項呼吸練習,讓我們身心一體。呼吸是實現平靜與安詳的重要方法。

第二組四項練習

5.「吸氣,我感到喜悅。呼氣,我感到喜悅。」
6.「吸氣,我感到快樂。呼氣,我感到快樂。」
7.「吸氣,我覺知我的心行。呼氣,我覺知我的心行。」
8.「吸氣,我使心行平靜安詳。呼氣,我使心行平靜安詳。」

第二組四項正念呼吸練習,幫助我們回到自己的感受,培養幸福喜樂,轉化痛苦。你的感受就是你,如果不照顧自己的感受,有誰會替你做這件事?你得學習照顧這些感受,導師和朋友可以在某程度幫助你,但還是要自己去做。你的身體、感受是你的領土,你是這片領土的國君、皇后,你得為這片領土負責任。
修習第五項練習時,我們接觸到樂受、苦受以及不苦不樂受。覺知呼吸,讓身體平靜安詳(第四個練習),由此生起喜悅和愉快的感受。
在第六項練習,你清楚地覺察到喜悅變為安樂幸福。第七和第八項練習,將我們的注意力帶到所有感受,無論那是身體還是心的感受。心行包括感受與認知。當你覺知到每個身體和心理活動,你就覺察到每一個感受。
第八項練習使心行平靜安詳。此時,我們完全整合身、心、感受和呼吸。

第三組四項練習

9.「吸氣,我覺知我的心。呼氣,我覺知我的心。」
10.「吸氣,我令心愉悅。呼氣,我令心愉悅。」
11.「吸氣,我令心集中。呼氣,我令心集中。」
12.「吸氣,我令心解脫。呼氣,我令心解脫。」

第三組四項正念呼吸練習關於心,即是心理活動。在佛教唯識心理學,有五十一種心行(cittasamskara)。這些練習幫助我們處理所有生起的心行,培育有益的心行,接觸和轉化無益的心行。心行也是你領土的一部分。有些藏在你心識深處的種子,好像慈愛、理解、悲憫、喜悅,你接觸得不夠。然而,分辨對錯、聆聽別人、不暴力、願意克服無明、厭惡、執著的種子也在你之內,通過正念修習,以及導師和同修的幫助,你可以學到怎樣辨識、滋養內在這些品質,直到它們長成美麗的花朵。當你勘查自己的「領土」時,亦會發現一些具破壞性的品質,好像憤怒、絕望、懷疑、傲慢和其他使你痛苦的心行。由於不想看到這些負面的品質,我們不願意回到自己。但是,通過練習正念呼吸,你會學到怎樣為修復、照顧自己的「領土」負上全責。
在第十項練習,我們令心愉悅。當心處於平和喜樂的狀態時,比充滿悲傷焦慮時更容易集中。此刻我們有機會禪修,沒有任何時刻比這一刻更重要。平靜地安住在當下,接觸內在的信心、悲憫、善良、平和、自在這些種子,自然會生起無限的喜悅。這些種子藏在我們的心識深處,只要我們以正念呼吸接觸和澆灌這些種子,它們就會顯現。
於心觀心,第十一項練習帶我們進入深定。心就是呼吸。心是觀照的主體,也是觀照的對象。心是平安喜樂、心是所觀照的領域和定的力量。當下顯現的一切心行,都可以成為我們專注的對象。
如果心仍有繫縛,第十二項練習能令心解脫,讓心自由。心可能繫於過去、未來,又或者是其他潛藏的欲望和憤怒。通過深觀,我們可以找出纏繞著自己,令我們無法自在平安的心結。鬆開這些心結、解開綑綁我們的繩子,完全覺知呼吸,讓觀照之光照亮、解放我們的心。深觀恐懼、憤怒、焦慮等心行的本質,能帶來理解與解脫。
最後四項練習

13.「吸氣,我觀照無常。呼氣,我觀照無常。」
14.「吸氣,我觀照離貪。呼氣,我觀照離貪。」
15.「吸氣,我觀照滅。呼氣,我觀照滅。」
16.「吸氣,我觀照捨離。呼氣,我觀照捨離。」

心不可能跟它的對象分開。心,是意識、感受、執著、厭惡等等。意識,總是指意識某些東西;感受,總是指對某些東西的感受;愛與恨,總是愛或恨某些東西。這些「東西」是心的對象。沒有對象,心念不會生起;沒有心的對象,心念不可能存在。心同時是心識的主體和心識的對象,是兩者的一體。所有生理現象,例如呼吸、神經系統和感官;所有心理現象,例如感受、思想和心識;以及所有物理現象,例如大地、流水、草木、山河,都是心的對象,全都是我們的心。我們可以稱這些現象為「法」。
在第十三項呼吸練習,我們觀萬法無常的本性,包括生理、心理和物理現象時刻變化的本質。呼吸本身也是無常。洞悉無常非常重要,這樣的洞察為我們開啟一條道路,從而看到萬物相互關連、互為緣起、萬物無我的本質,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獨立存在。
第十四項練習,讓我們覺察欲望的本質,看到一切現象已然在分解的過程中,因此我們不再想執取任何現象為欲望的對象、為獨立存在的東西,即使是我們的生理和心理狀況。
第十五項練習,讓我們覺察到莫大的喜悅,這是解脫帶來的喜悅,妄念的止息,使我們再沒有意圖去執取任何觀念。
第十六項練習是正念之光,讓我們看到如何放下自我,放下一切無明與執著的負擔。能夠捨離,就已經是達到解脫了。
我們可以聰慧地修學這十六項練習。雖然首四項練習對於培養定力有很大幫助,每次修習時做這四項練習都會有裨益,但我們不一定要順序做這些練習。舉例說,我們可以用幾天或者幾個月專注於修習第十四項練習。
雖然這裡只是非常簡單地介紹這些練習,但它們的作用無可計量。修習的深與淺,視乎我們的經驗。佛並不想建立一些新理論,或者混淆初學者的心思,因此佛只用簡單的詞語,好像無常、離貪、滅、捨離。事實上,無常這個用語含意深邃,當中包含無我、空、相即、無相及無作這些觀念。這是爲何這些練習非常重要,能夠燃亮我們修行之道並帶來解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