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以及解脫的菩薩,身、心都處於寂滅的狀態。寂滅也就是涅槃:寂是因為本性寂靜不動,滅是因為心沒有任何的染汙,只有在這寂靜和清淨之中,智慧的光明與相隨的慈悲才能顯現。眾生被欲望所控制而行動,菩薩則不然,菩薩只是回應眾生的行動,哪裡有眾生,菩薩就在哪裡示現。因此,菩薩可示現於無數的地方,然而,在菩薩的心中,並無眾生可度,亦無度眾生的我;而凡人呢,在幫助他人時,「我在行動」的自覺是非常清楚的。
菩薩的身、心在任何狀況下都是安定的。經文用「本」來形容這個遍徹的寂靜,它有「原本」、「無上」或是「實相」的涵義,指的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基礎,而且,本來就在那裡了。沒有任何辭彙能完滿地形容大菩薩的智慧和慈悲,大菩薩的證悟也一樣,能完滿形容的,不會是真的證悟。
菩薩悟境的「寂靜」,充滿了整個宇宙,在這圓滿的境界中,沒有任何分別:沒有主和客,也沒有能知和所知,一切皆是佛性,有如靜止不動的湖面一樣寂靜。
眾生的意志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示現,就像風在湖面上引起漣漪;眾生所經歷的一切事物都是業力的結果,由他們的意志、自我中心的貪欲和不正見所產生。然而,這些變化無數的漣漪都有相同的本性,就如陶製的花盆可以有不同的形狀,但它們的質料卻是相同的;佛也一樣,他可以在無數的世界和淨土中示現,以無量的方法幫助眾生。其實在根本上,一切皆是佛性。
經文中提到的淨土,也包括了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佛和菩薩看這個世界是一個淨土,凡夫無法看到淨土,因為他們無法克服我執的顛倒耽溺,從而發現內在本有的三昧。至於已經跨過禪關的修行人,不會把世界看成是不淨的、悲慘的或是混亂的,對他們來說,世界是美好的。能進入這個修行層次的人,所見的一切都是美的。
其實,不需要進入三昧即能體驗到這樣的感覺。只要我們能暫時放下心中的不安和焦慮,放下分別心,專注凝視某樣東西,就會體驗到這個世界是個可愛的地方——一個清新、活潑的世界。反之,如果我們的心因執著與瞋厭而苦惱,那麼我們便會時時充滿擾亂和不安的念頭,沒有一件事看起來會是美好及安寧的,因為投射在我們心中的,是騷動的影像和氣氛,把我們蒙蔽和吞噬,使我們無法感受到周遭的寧靜。
在臺灣的一次禪七中,有一位年輕的女士,在大家出坡清理環境時,看見一位長得一點都不好看的比丘在打盹,但這位女士早些時候在禪坐時有很好的體驗,因此看到的是一個英俊的人,彷彿在她的生命中還不曾見過這麼好看的人。她深深地被這位比丘的外表所吸引,以致於想去擁抱他,最後,她還是把自己克制住了,畢竟那是位比丘。
一個小時後,因為禪修的體驗已經失效,她再看這位比丘時,所看到的又像一位普通人了。這位女士稍後問我:「我剛才為什麼覺得他那麼好看呢?」沒有三昧的力量,這種經驗是很短暫的。
經文接著描述聽佛說法的大眾。當佛進入甚深三昧時,十萬位菩薩圍繞在他身邊,經文沒有列出所有菩薩的名字,它只列出了最重要的十二位菩薩。這十二位菩薩扮演請法的角色,向佛陀請教通往圓覺的修行路上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我們常用太陽光來比喻悟境,雖然陽光無分別地照耀大地,每個人所見的卻不盡相同。房屋裡的人拉下窗簾,可能只看見窄窄的一道光,而在屋外的人,看到的多一些,但太陽可能被雲擋住,而且,即使在晴朗的日子裡,太陽也一定會下山;正如在地球上的我們不能時時刻刻見到太陽,菩薩們也不能完全覺知佛所覺知的一切。
經文中的每一位菩薩,都有不同的悟境,每一位都有各自的修行法門。他們的差別,都反映在各自的名字、出現的順序,以及發問的內容上,所以,經文是有適當的順序的。依出現的次序,這十二位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
每位菩薩的名字都與他們的特徵、功德和能力相應,與一般的習俗不同。多數人都以傳統、宗教,或字的聲音來取名,而一般人的名字也多與他的性格和特徵無關,然而,佛和菩薩的名字幾乎都顯示了他們的特徵和功德的本質。(摘錄)
菩薩的身、心在任何狀況下都是安定的。經文用「本」來形容這個遍徹的寂靜,它有「原本」、「無上」或是「實相」的涵義,指的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基礎,而且,本來就在那裡了。沒有任何辭彙能完滿地形容大菩薩的智慧和慈悲,大菩薩的證悟也一樣,能完滿形容的,不會是真的證悟。
菩薩悟境的「寂靜」,充滿了整個宇宙,在這圓滿的境界中,沒有任何分別:沒有主和客,也沒有能知和所知,一切皆是佛性,有如靜止不動的湖面一樣寂靜。
眾生的意志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示現,就像風在湖面上引起漣漪;眾生所經歷的一切事物都是業力的結果,由他們的意志、自我中心的貪欲和不正見所產生。然而,這些變化無數的漣漪都有相同的本性,就如陶製的花盆可以有不同的形狀,但它們的質料卻是相同的;佛也一樣,他可以在無數的世界和淨土中示現,以無量的方法幫助眾生。其實在根本上,一切皆是佛性。
經文中提到的淨土,也包括了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佛和菩薩看這個世界是一個淨土,凡夫無法看到淨土,因為他們無法克服我執的顛倒耽溺,從而發現內在本有的三昧。至於已經跨過禪關的修行人,不會把世界看成是不淨的、悲慘的或是混亂的,對他們來說,世界是美好的。能進入這個修行層次的人,所見的一切都是美的。
其實,不需要進入三昧即能體驗到這樣的感覺。只要我們能暫時放下心中的不安和焦慮,放下分別心,專注凝視某樣東西,就會體驗到這個世界是個可愛的地方——一個清新、活潑的世界。反之,如果我們的心因執著與瞋厭而苦惱,那麼我們便會時時充滿擾亂和不安的念頭,沒有一件事看起來會是美好及安寧的,因為投射在我們心中的,是騷動的影像和氣氛,把我們蒙蔽和吞噬,使我們無法感受到周遭的寧靜。
在臺灣的一次禪七中,有一位年輕的女士,在大家出坡清理環境時,看見一位長得一點都不好看的比丘在打盹,但這位女士早些時候在禪坐時有很好的體驗,因此看到的是一個英俊的人,彷彿在她的生命中還不曾見過這麼好看的人。她深深地被這位比丘的外表所吸引,以致於想去擁抱他,最後,她還是把自己克制住了,畢竟那是位比丘。
一個小時後,因為禪修的體驗已經失效,她再看這位比丘時,所看到的又像一位普通人了。這位女士稍後問我:「我剛才為什麼覺得他那麼好看呢?」沒有三昧的力量,這種經驗是很短暫的。
經文接著描述聽佛說法的大眾。當佛進入甚深三昧時,十萬位菩薩圍繞在他身邊,經文沒有列出所有菩薩的名字,它只列出了最重要的十二位菩薩。這十二位菩薩扮演請法的角色,向佛陀請教通往圓覺的修行路上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我們常用太陽光來比喻悟境,雖然陽光無分別地照耀大地,每個人所見的卻不盡相同。房屋裡的人拉下窗簾,可能只看見窄窄的一道光,而在屋外的人,看到的多一些,但太陽可能被雲擋住,而且,即使在晴朗的日子裡,太陽也一定會下山;正如在地球上的我們不能時時刻刻見到太陽,菩薩們也不能完全覺知佛所覺知的一切。
經文中的每一位菩薩,都有不同的悟境,每一位都有各自的修行法門。他們的差別,都反映在各自的名字、出現的順序,以及發問的內容上,所以,經文是有適當的順序的。依出現的次序,這十二位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
每位菩薩的名字都與他們的特徵、功德和能力相應,與一般的習俗不同。多數人都以傳統、宗教,或字的聲音來取名,而一般人的名字也多與他的性格和特徵無關,然而,佛和菩薩的名字幾乎都顯示了他們的特徵和功德的本質。(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