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經文分成二個部分:第一個部分「顯示般若」,是透過法義的宣說,讓眾生生起慧解,如此才能破除煩惱;第二個部分「秘密般若」,則是教授秘密咒語,令眾生一心受持,因而生起清淨無漏的福德,破除自身的業障。由此二分,眾生才能破除煩惱及業障,以福慧二種清淨資糧莊嚴法身,成就佛所具足之三德。
第一分「顯示般若」,又再分成三分:明能觀智、辨所觀境、顯所得果。
「明能觀智」是在說明能如實觀察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清淨覺性。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此段經文,我們可以了知,觀自在菩薩是《心經》的說法主,即本經的教授,也是實踐般若的行者。因此,當他行至甚深般若智慧時,以清淨心如實觀照世間,了悟身心所有皆虛妄不實,無有自性,故能超越生命中的一切苦惱及困厄。
「辨所觀境」則是在辨明智慧所觀察的境界,一切萬法雖顯現有外相,卻又如幻化般的存在,無有真實體性。從「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無智亦無得」的這段經文,皆是在開示「相有體無」的真理實相。我們的智慧觀察到什麼?這個能觀的心,觀察到什麼?心所觀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境界?要開智慧,在哪裡開呢?
如在第二冊中曾討論過,世間最了解無常的人,應該是在醫院裡工作的人。孕婦挺著肚子進來,一瞬間孩子呱呱落地,新的生命開始了;也有出意外被送進來的人,轉眼間斷氣,人就往生了。這些醫護人員天天看著生死無常,是不是應該有所覺悟?未必有。這是由於對所觀的境界了知錯誤,例如對無常的事物,並不如實了知其如幻化;另外於用功的下手處也不對,例如只知他人生命無常,卻不警覺自身亦無常,所以智慧不得開、煩惱斷不了。
「顯所得果」是顯示由般若智慧觀察所得到的領悟,進而成就究竟解脫。因此,這裡所謂成就的果,即是指「以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經文中所開示的功德果報。
上述三分是「顯示般若」完整的內容,也是《心經》的第一個部份。經文最後的「即說咒曰: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菩提薩婆訶」則是第二個部分「秘密般若」。
進入《心經》的本文之前,先講一段玄奘大師與《心經》之間的因緣。
傳說玄奘大師當年要去印度取經時,可以說是依靠《心經》的威德力遣除了一切違緣。因為當時唐朝正與匈奴戰爭,局勢有些緊張,因此朝廷沒有同意法師出國參學的申請。在上一冊有提到,玄奘大師只好偷偷前往,成為我們現在說的偷渡客。
他出發之後,到了西域,高昌的國王一開始非常地禮遇他,希望他能夠留下來教化自己的子民,協助治理國家。由於玄奘大師斷然拒絕,國王便將其軟禁,不讓他離開。然而玄奘大師的意志異常地堅定,決意要往西方去取經。因此,他以絕食表明心意,國王最後只好答應讓他離去,甚至跟他結拜為兄弟,並派遣隨扈人員保護他。
玄奘大師最初出發時只是一人,之後增加許多人跟隨著他前往取經。但因路途遙遠艱辛,又不時遇到災難,導致人馬傷亡,最後又只剩下他一人。
有次他途經一所寺院,見到一位老和尚病得很嚴重,玄奘大師生起極大的悲心,停止趕路,一直待在寺裡照顧老人家。老和尚痊癒後,臨別時送給玄奘大師一本梵文的《心經》,並特意叮囑他虔誠持誦。
傳說當玄奘大師行經恆河時,曾被一群盜匪劫持,險遭殺身之禍。這群盜賊除了搶取財物之外,因虔誠信奉印度突伽天神,每年秋季都需找一名容貌端莊的人,殺取肉血祭祀,因此賊人還想以玄奘大師為人祭。但因《心經》的護持,神奇地令玄奘免於這場災難。
如《大般若經》中云:「有置此經在身或手,諸天、人等皆應禮敬⋯⋯四大天王及餘天眾,常隨擁衛未曾暫捨,終不橫死枉遭衰患。」由此可知,受持《心經》能夠帶給我們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玄奘大師至西域求法途中遇到困厄時,皆因持誦《心經》獲得了加持,故能平安順利取經返回中國。
據說在回程中,他為了報答老和尚贈與《心經》的恩惠,想回到當初的那座寺院,才發覺不僅老和尚、連寺廟也都不見了。有後人說,老和尚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助他前往印度取經。因此,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心經》,雖與藏譯或其他漢譯本較短,卻是受過觀音菩薩的特別加持。
第一分「顯示般若」,又再分成三分:明能觀智、辨所觀境、顯所得果。
「明能觀智」是在說明能如實觀察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清淨覺性。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此段經文,我們可以了知,觀自在菩薩是《心經》的說法主,即本經的教授,也是實踐般若的行者。因此,當他行至甚深般若智慧時,以清淨心如實觀照世間,了悟身心所有皆虛妄不實,無有自性,故能超越生命中的一切苦惱及困厄。
「辨所觀境」則是在辨明智慧所觀察的境界,一切萬法雖顯現有外相,卻又如幻化般的存在,無有真實體性。從「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無智亦無得」的這段經文,皆是在開示「相有體無」的真理實相。我們的智慧觀察到什麼?這個能觀的心,觀察到什麼?心所觀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境界?要開智慧,在哪裡開呢?
如在第二冊中曾討論過,世間最了解無常的人,應該是在醫院裡工作的人。孕婦挺著肚子進來,一瞬間孩子呱呱落地,新的生命開始了;也有出意外被送進來的人,轉眼間斷氣,人就往生了。這些醫護人員天天看著生死無常,是不是應該有所覺悟?未必有。這是由於對所觀的境界了知錯誤,例如對無常的事物,並不如實了知其如幻化;另外於用功的下手處也不對,例如只知他人生命無常,卻不警覺自身亦無常,所以智慧不得開、煩惱斷不了。
「顯所得果」是顯示由般若智慧觀察所得到的領悟,進而成就究竟解脫。因此,這裡所謂成就的果,即是指「以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經文中所開示的功德果報。
上述三分是「顯示般若」完整的內容,也是《心經》的第一個部份。經文最後的「即說咒曰: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菩提薩婆訶」則是第二個部分「秘密般若」。
進入《心經》的本文之前,先講一段玄奘大師與《心經》之間的因緣。
傳說玄奘大師當年要去印度取經時,可以說是依靠《心經》的威德力遣除了一切違緣。因為當時唐朝正與匈奴戰爭,局勢有些緊張,因此朝廷沒有同意法師出國參學的申請。在上一冊有提到,玄奘大師只好偷偷前往,成為我們現在說的偷渡客。
他出發之後,到了西域,高昌的國王一開始非常地禮遇他,希望他能夠留下來教化自己的子民,協助治理國家。由於玄奘大師斷然拒絕,國王便將其軟禁,不讓他離開。然而玄奘大師的意志異常地堅定,決意要往西方去取經。因此,他以絕食表明心意,國王最後只好答應讓他離去,甚至跟他結拜為兄弟,並派遣隨扈人員保護他。
玄奘大師最初出發時只是一人,之後增加許多人跟隨著他前往取經。但因路途遙遠艱辛,又不時遇到災難,導致人馬傷亡,最後又只剩下他一人。
有次他途經一所寺院,見到一位老和尚病得很嚴重,玄奘大師生起極大的悲心,停止趕路,一直待在寺裡照顧老人家。老和尚痊癒後,臨別時送給玄奘大師一本梵文的《心經》,並特意叮囑他虔誠持誦。
傳說當玄奘大師行經恆河時,曾被一群盜匪劫持,險遭殺身之禍。這群盜賊除了搶取財物之外,因虔誠信奉印度突伽天神,每年秋季都需找一名容貌端莊的人,殺取肉血祭祀,因此賊人還想以玄奘大師為人祭。但因《心經》的護持,神奇地令玄奘免於這場災難。
如《大般若經》中云:「有置此經在身或手,諸天、人等皆應禮敬⋯⋯四大天王及餘天眾,常隨擁衛未曾暫捨,終不橫死枉遭衰患。」由此可知,受持《心經》能夠帶給我們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玄奘大師至西域求法途中遇到困厄時,皆因持誦《心經》獲得了加持,故能平安順利取經返回中國。
據說在回程中,他為了報答老和尚贈與《心經》的恩惠,想回到當初的那座寺院,才發覺不僅老和尚、連寺廟也都不見了。有後人說,老和尚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助他前往印度取經。因此,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心經》,雖與藏譯或其他漢譯本較短,卻是受過觀音菩薩的特別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