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見品〉第九
經文:【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聞是法,次第信解不生疑惑,如是族姓男女得成就幾所福?」佛告阿難:「若族姓男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以閻浮提滿中七寶供養諸佛者,是人功德不如得聞此經次第句義信解不疑,其福甚多。置閻浮提滿中七寶供養諸佛,假設?河沙世界滿中珍寶供養諸佛,復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經次第句義,信解不疑心亦不悔,是人功德復倍於彼。」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假使三千界,滿中諸珍寶,供養於如來,救度於世間;
若佛說此經,有能諦聽者,智慧得解脫,其福倍過彼。
譬如?河沙,於此諸世界,七寶悉充滿,盡施一切智;
於佛之所說,信受是經典,是為解脫智,其福亦倍彼。】
語譯:【這時候阿難尊者稟白佛陀說:「世尊!如果聽聞這個第八識妙法,對於這個法的次第能信受而生起勝解,心中又不產生疑惑,像這樣的有名望的男女可以成就多少的福德?」佛陀告訴阿難:「如果這些有名望家族裡的男女住於無上正等正覺之中,然後又以整個南閻浮提洲所有世界充滿了七寶來供養佛陀的話,這個人的功德不如能夠聽聞此經知道祂的次第句義,而且信受有了勝解而不懷疑,他的福德勝過非常多。暫且放下南閻浮提洲滿中七寶來供養諸佛,假設有個人遍滿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中都充滿了珍寶來供養諸佛,另外有一個善男子或者善女人有因緣聽聞到此經的次第句義,心中信受而且生起勝解不懷疑、心中也不會懊悔聽聞此經,這個人的功德又比前一個人再加上幾倍。」這時候世尊就說了一首偈: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中,充滿了各種的珍貴寶物,用來供養於如來,這樣來供養於救度世間的聖者;
如果佛陀演說此經如來藏,有人能正確的詳細聽聞的話,所得到的智慧與解脫,他的福德還要加倍的勝過那個供養的人。
就譬如恆河沙數的世界,再加上其中所有的世界,充滿了七寶而無一處空缺,全部都用來布施給一切智者;
而另外一個人在佛陀之所說,他信受而且勝解了此經,這樣就是獲得了解脫的智慧,而他的福德是以倍數來勝過另一個大力供養如來的人。】
講義:阿難當然知道「此經」的重要,因為他一直都奉事一尊又一尊如來的法藏,所以他已經聽過很多遍了,當然知道要特地提出這麼一問,所以就說:「世尊!如果有人能聽聞到這個法,他對於這個法的次第能生起信受和勝解,並且不生起疑惑,像這樣修學這個法的有名望族姓裡的男人或女人,他們可以成就多少的福德?」「族姓」就表示是有名望的家族,不是下劣的種姓,阿難是以這個方法來崇隆這個第八識妙法,所以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有名望的家族中有男人或者女人,住於無上正等正覺的妙法之中,然後他修學的是這種正確的佛法而再加上以整個南閻浮提洲的七寶供養如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堪忍世界有四大部洲,其中一洲叫南閻浮提,也就是我們所住的這一洲,而我們所住的這一洲有很多的小世界,這裡面所有的小世界中充滿了七寶,那已經是非常多了;且不說整個南閻浮提,單臺北市就已經夠多了;如果有誰能遍滿臺北市每一寸土地都充滿七寶,這樣來供養 如來已經夠厲害了;現在講的是南閻浮提洲裡的所有世界中的七寶,那是我們這個小世界的多少倍啊!
如來接著說:「這個人的功德不如另一個人,另一個人是他有因緣可以聽聞此經如來藏,而且他所聽聞的此經如來藏是包括修學的次第,一直到加行位親證了,接著後面應該要怎麼樣悟後起修,這個次第他也聽完了,然後善知識對於此經的那些自性和祂的無漏有為法等功德的解說,一字一句裡面所說明的所有悟後進修的次第與道理他也聽懂,而他能夠信受並生起勝解,表示有實證所以能生起勝解,因此他心中毫不疑惑,這樣的人他的福德非常、非常多。」
這樣譬喻還不夠,如來接著說:「就把南閻浮提中裝滿七寶供養諸佛,這個事情先放在一邊不談,還有人以恆河沙數世界滿中的珍寶,」恆河沙數世界表示那些世界太多而無法計算,所以用恆河沙數來譬喻,「像這樣的恆河沙世界裡面充滿了珍寶來供養諸佛,」不是只供養一尊佛而是諸佛,「但是另外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他有因緣聽聞到此經如來藏妙法,對於善知識演說此經如來藏的那一些修行過程、實證的過程,悟後應該如何修行的過程,以及每一字、每一句他都能聽懂,所以他有信受也有勝解,而且心中絕對不生起疑惑,他心中也從來沒有懊悔,那麼他的功德、福德是以倍數來超過那個以恆河沙數世界滿中珍寶供養諸佛的人。」
現在這裡有一句話需要討論一下,「心亦不悔」這四個字表示,有人證得如來藏以後,心中會悔恨或者是會懊悔,認為是被善知識所矇騙了,所以他會生悔而退轉。為什麼他會生疑而懊悔呢?很簡單,善知識教導學人實證「此經」如來藏,一定會要求你六度必須具足實修。那麼六度具足修行的第一度是布施,他對於修了布施度以後,心中有所懊悔,因為捨不得那些已經布施的錢財;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及般若,他並沒有懊悔,因為那是為自己修的,沒有損失;可是要修布施,得把自己的慳貪給砍掉,就表示他花了不少錢出去了;不管這些錢花出去是供養了善知識或者用在正法上,總之他花出去了,心中有所不捨。不捨就代表他的心很慳貪,這個人是沒有因緣可以證悟的;可是他很勉強自己努力去布施,達到善知識要求的條件,然後善知識幫他證悟了,但是證悟以後他發覺:「這算什麼?這看來也沒什麼啊!這是本來就有的,為什麼你弄得這麼稀奇古怪幹嘛!」喔!他要的是本來沒有的,是想要善知識送給他自己本無的外法。
可是古時候禪師說了:「從修而得,不是家珍。」最珍貴的寶物必須是你家裡本來有的,而不是從外而來,那才不是生滅法。如果是本來沒有,從外而得的,就是生滅法。如果是生滅法,本無今有,將來依舊要壞掉,那你要那個生滅法幹什麼?所以當然是我們家裡本來就有的,但是我們找不到,要依靠善知識教導實修而讓我們具足了條件,然後善知識幫我們指了出來,讓我們可以實證也可以體驗,這才是家珍。既然是家裡本來就有的,表示祂是本來就在,不是有生之法,無生則無滅。可是他不懂,他想說:「這是我本來就有的,你善知識又沒有送給我,又叫我花了那麼多錢去救濟眾生,還叫我花了那麼多錢去護持正法。」他就生疑而開始悔恨了!
所以,證得「此經」如來藏的人還要能夠心中不悔,真的不是每一個人都作得到。如來在這裡點出了這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為有的人證悟的因緣還不夠,是十信位不滿足的人,善知識幫他證悟了就一定會退轉,因為證悟「此經」之前應修的次法他都沒有修好。想要實證「此經」必須依著次第修學,在實證之前就有許多的次法必須修好;換句話說,他必須先修信位諸法。這個十信位,有的人利根修上一個大劫就夠了;可是有的人鈍根,得要修上一萬大劫。如果是那種遲鈍的人,他沒有在十信位修上一萬大劫,你叫他修六度,那叫作躐等超越;他即使六度勉強修完了,所以你幫他悟了,悟後他心中懊悔說:「原來第一義諦證的是這個喔?」他不懂得證得這個第八識心有什麼好處,也不懂得證得這個心以後轉依成功,智慧就會好像泉水一般不斷的湧出。他都不懂,沒有勝解,於是退轉了,所以他心中有悔。因此,如果對於第八識如來藏,心中還有懷疑的人,要趕快回去再修十信位。
即使現在躋身在正覺的增上班中,也要暗中回去趕快把十信位修好,預防將來退轉,這就是我的建議。所以證如來藏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安忍的,這個如來藏的本來無生很難忍。還記得《楞伽經》講的那兩句嗎?「機發像起,咒力起屍」,如果菩薩能證得這兩句的內容,那就叫作大乘無生忍。可是有好多人在善知識幫助下證了這個,心中猶疑懊悔而又退轉;不但現實中如此,律部的《菩薩瓔珞本業經》中也談到三個有名的人物,其中一個最有名的叫作舍利弗,過去無數劫前也曾經證得,可是當時沒有善知識攝受而退轉了。所以對實證「此經」的人來講,善知識的攝受很重要;但如果心中有慢,於善知識所說、所教導不信受,心中存疑,他遲早都要退轉,這是我們弘法三十年來所見的正常現象。而 如來在經中也這麼說,所以舍利弗、淨目天子、法才王子三個人,無數劫前證悟後沒有善知識攝受,曾經退轉然後下墮三惡道很久。
但是我有時候在想:「這一種心中生疑退轉下墮的事情,可能是大多數的佛弟子們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吧!」那我這個意思是什麼?說諸位今天得聞「此經」而不退轉是什麼意思?是善知識攝受喔?這話說得好聽,還有另一層意思是說,因為我們往昔曾經退轉過、下墮過,現在醒覺而回來了,所以不再退轉了。我說的是另外這個道理,因為「此經」難信難解,不單單是難證。證「此經」容易,只要有善知識指導不為難事;然而證了以後不退轉,信受而無疑惑,真能生忍,這個才難。可是,對諸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來說不難。因為以前很多人會退轉,是他們不懂「一切法唯識」的道理。
但是我禪三一開始殺我見時就告訴諸位:「為什麼你這七轉識只能接觸內相分的六塵?」這道理我就告訴諸位了,然後也告訴諸位說:「這六塵還是如來藏變現的。」再讓諸位去現觀十八界是怎麼出生的;這樣一來,你十八界不全死掉也難!可是有的人聽了當作馬耳東風,一面聽,每一句聽完了心中都說:「真的嗎?真的嗎?真的嗎?」於是他不能現觀,所以沒有死掉薩迦耶見;因此我幫他證悟了以後,他還懷疑:「這個怎麼叫作如來藏?證得這個跟佛法有什麼關係?」心中生疑,於是不久退轉。所謂不久,或許是五年、或許是十年,或許十五年、二十年都叫作不久,因為從佛菩提道來講,幾十年時間都算是很短。
所以「心亦不悔」這四個字很重要,一定要如實現觀,才能達到。因此善知識殺我見的時候,你一面聽著一面要現觀,要把自己五陰十八界全部死透。如果意識這個孫悟空沒死透,老是覺得自己很厲害:「我真的有接觸外六塵,善知識說只能接觸內六塵的說法不對」,那他的五陰就死不掉。古來難的是:五陰死掉了,法身慧命活不過來。但這一種慢心重的人是從來不曾死,就談不上什麼法身慧命的活轉。
所以實證的條件是要有各種不同的內涵作基礎,首先必須要把那些基礎的次第都有修好,然後善知識幫你在這個次第一一走過來的過程中、所說的每一句言語代表的意涵,你都要能聽懂;聽懂以後要信,不能不信,因為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最重要中心就是「此經」如來藏,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法。我講經的時候也常常說:「如果心中有疑,悟了以後求生極樂世界,去看看阿彌陀佛的『實際』是不是『此經』如來藏;然後藉著阿彌陀佛加持的力量,跨過這個娑婆世界再去到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世界,看看琉璃光如來是不是仍然是『此經』如來藏。」要不然的話,依照 阿彌陀佛的願力;於極樂世界的每天早上(不是這裡的每天,是它那裡的一天,就是我們這裡一個大劫),所有菩薩們都以衣襟,把衣襟這樣拉起來,盛著很多的蓮花,那是 阿彌陀佛變化的;以衣襟盛著到十方世界,去一個佛世界見了佛就供養了一朵,又到了另一個世界見了佛再供養一朵,供養十方世界的諸佛如來。看見諸佛如來的時候,注意瞧著是不是每一尊佛同樣都是「此經」如來藏,看過了以後發覺再也沒有第二法了,這時候當然要信啊!所以 阿彌陀佛施設這個法,每天早上讓菩薩們用衣襟盛著很多的七寶蓮花去十方世界遊歷禮拜供養諸佛,祂這麼麻煩幹什麼?很簡單啊!就是讓你去看看諸佛是否同樣是「此經」如來藏,所以 阿彌陀佛也不好當。那現在 如來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心亦不悔」,這個就是重點。
於是 世尊重新說偈:「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的各類珍寶,供養了如來,因為如來是救度於世間的聖者而值得這樣的供養;」所以千萬不要每天早上供養了淨水、供養了水果,心裡面就想:「我的供養夠多了,未來世福德很夠了。」別這樣想,如來只值得那麼一點點供養喔?所以要覺得「我的供養不夠」,還應當發願:「我還要每天作『法供養』。」因為一切供養之中,法供養為最。
經文:【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聞是法,次第信解不生疑惑,如是族姓男女得成就幾所福?」佛告阿難:「若族姓男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以閻浮提滿中七寶供養諸佛者,是人功德不如得聞此經次第句義信解不疑,其福甚多。置閻浮提滿中七寶供養諸佛,假設?河沙世界滿中珍寶供養諸佛,復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經次第句義,信解不疑心亦不悔,是人功德復倍於彼。」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假使三千界,滿中諸珍寶,供養於如來,救度於世間;
若佛說此經,有能諦聽者,智慧得解脫,其福倍過彼。
譬如?河沙,於此諸世界,七寶悉充滿,盡施一切智;
於佛之所說,信受是經典,是為解脫智,其福亦倍彼。】
語譯:【這時候阿難尊者稟白佛陀說:「世尊!如果聽聞這個第八識妙法,對於這個法的次第能信受而生起勝解,心中又不產生疑惑,像這樣的有名望的男女可以成就多少的福德?」佛陀告訴阿難:「如果這些有名望家族裡的男女住於無上正等正覺之中,然後又以整個南閻浮提洲所有世界充滿了七寶來供養佛陀的話,這個人的功德不如能夠聽聞此經知道祂的次第句義,而且信受有了勝解而不懷疑,他的福德勝過非常多。暫且放下南閻浮提洲滿中七寶來供養諸佛,假設有個人遍滿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中都充滿了珍寶來供養諸佛,另外有一個善男子或者善女人有因緣聽聞到此經的次第句義,心中信受而且生起勝解不懷疑、心中也不會懊悔聽聞此經,這個人的功德又比前一個人再加上幾倍。」這時候世尊就說了一首偈: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中,充滿了各種的珍貴寶物,用來供養於如來,這樣來供養於救度世間的聖者;
如果佛陀演說此經如來藏,有人能正確的詳細聽聞的話,所得到的智慧與解脫,他的福德還要加倍的勝過那個供養的人。
就譬如恆河沙數的世界,再加上其中所有的世界,充滿了七寶而無一處空缺,全部都用來布施給一切智者;
而另外一個人在佛陀之所說,他信受而且勝解了此經,這樣就是獲得了解脫的智慧,而他的福德是以倍數來勝過另一個大力供養如來的人。】
講義:阿難當然知道「此經」的重要,因為他一直都奉事一尊又一尊如來的法藏,所以他已經聽過很多遍了,當然知道要特地提出這麼一問,所以就說:「世尊!如果有人能聽聞到這個法,他對於這個法的次第能生起信受和勝解,並且不生起疑惑,像這樣修學這個法的有名望族姓裡的男人或女人,他們可以成就多少的福德?」「族姓」就表示是有名望的家族,不是下劣的種姓,阿難是以這個方法來崇隆這個第八識妙法,所以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有名望的家族中有男人或者女人,住於無上正等正覺的妙法之中,然後他修學的是這種正確的佛法而再加上以整個南閻浮提洲的七寶供養如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堪忍世界有四大部洲,其中一洲叫南閻浮提,也就是我們所住的這一洲,而我們所住的這一洲有很多的小世界,這裡面所有的小世界中充滿了七寶,那已經是非常多了;且不說整個南閻浮提,單臺北市就已經夠多了;如果有誰能遍滿臺北市每一寸土地都充滿七寶,這樣來供養 如來已經夠厲害了;現在講的是南閻浮提洲裡的所有世界中的七寶,那是我們這個小世界的多少倍啊!
如來接著說:「這個人的功德不如另一個人,另一個人是他有因緣可以聽聞此經如來藏,而且他所聽聞的此經如來藏是包括修學的次第,一直到加行位親證了,接著後面應該要怎麼樣悟後起修,這個次第他也聽完了,然後善知識對於此經的那些自性和祂的無漏有為法等功德的解說,一字一句裡面所說明的所有悟後進修的次第與道理他也聽懂,而他能夠信受並生起勝解,表示有實證所以能生起勝解,因此他心中毫不疑惑,這樣的人他的福德非常、非常多。」
這樣譬喻還不夠,如來接著說:「就把南閻浮提中裝滿七寶供養諸佛,這個事情先放在一邊不談,還有人以恆河沙數世界滿中的珍寶,」恆河沙數世界表示那些世界太多而無法計算,所以用恆河沙數來譬喻,「像這樣的恆河沙世界裡面充滿了珍寶來供養諸佛,」不是只供養一尊佛而是諸佛,「但是另外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他有因緣聽聞到此經如來藏妙法,對於善知識演說此經如來藏的那一些修行過程、實證的過程,悟後應該如何修行的過程,以及每一字、每一句他都能聽懂,所以他有信受也有勝解,而且心中絕對不生起疑惑,他心中也從來沒有懊悔,那麼他的功德、福德是以倍數來超過那個以恆河沙數世界滿中珍寶供養諸佛的人。」
現在這裡有一句話需要討論一下,「心亦不悔」這四個字表示,有人證得如來藏以後,心中會悔恨或者是會懊悔,認為是被善知識所矇騙了,所以他會生悔而退轉。為什麼他會生疑而懊悔呢?很簡單,善知識教導學人實證「此經」如來藏,一定會要求你六度必須具足實修。那麼六度具足修行的第一度是布施,他對於修了布施度以後,心中有所懊悔,因為捨不得那些已經布施的錢財;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及般若,他並沒有懊悔,因為那是為自己修的,沒有損失;可是要修布施,得把自己的慳貪給砍掉,就表示他花了不少錢出去了;不管這些錢花出去是供養了善知識或者用在正法上,總之他花出去了,心中有所不捨。不捨就代表他的心很慳貪,這個人是沒有因緣可以證悟的;可是他很勉強自己努力去布施,達到善知識要求的條件,然後善知識幫他證悟了,但是證悟以後他發覺:「這算什麼?這看來也沒什麼啊!這是本來就有的,為什麼你弄得這麼稀奇古怪幹嘛!」喔!他要的是本來沒有的,是想要善知識送給他自己本無的外法。
可是古時候禪師說了:「從修而得,不是家珍。」最珍貴的寶物必須是你家裡本來有的,而不是從外而來,那才不是生滅法。如果是本來沒有,從外而得的,就是生滅法。如果是生滅法,本無今有,將來依舊要壞掉,那你要那個生滅法幹什麼?所以當然是我們家裡本來就有的,但是我們找不到,要依靠善知識教導實修而讓我們具足了條件,然後善知識幫我們指了出來,讓我們可以實證也可以體驗,這才是家珍。既然是家裡本來就有的,表示祂是本來就在,不是有生之法,無生則無滅。可是他不懂,他想說:「這是我本來就有的,你善知識又沒有送給我,又叫我花了那麼多錢去救濟眾生,還叫我花了那麼多錢去護持正法。」他就生疑而開始悔恨了!
所以,證得「此經」如來藏的人還要能夠心中不悔,真的不是每一個人都作得到。如來在這裡點出了這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為有的人證悟的因緣還不夠,是十信位不滿足的人,善知識幫他證悟了就一定會退轉,因為證悟「此經」之前應修的次法他都沒有修好。想要實證「此經」必須依著次第修學,在實證之前就有許多的次法必須修好;換句話說,他必須先修信位諸法。這個十信位,有的人利根修上一個大劫就夠了;可是有的人鈍根,得要修上一萬大劫。如果是那種遲鈍的人,他沒有在十信位修上一萬大劫,你叫他修六度,那叫作躐等超越;他即使六度勉強修完了,所以你幫他悟了,悟後他心中懊悔說:「原來第一義諦證的是這個喔?」他不懂得證得這個第八識心有什麼好處,也不懂得證得這個心以後轉依成功,智慧就會好像泉水一般不斷的湧出。他都不懂,沒有勝解,於是退轉了,所以他心中有悔。因此,如果對於第八識如來藏,心中還有懷疑的人,要趕快回去再修十信位。
即使現在躋身在正覺的增上班中,也要暗中回去趕快把十信位修好,預防將來退轉,這就是我的建議。所以證如來藏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安忍的,這個如來藏的本來無生很難忍。還記得《楞伽經》講的那兩句嗎?「機發像起,咒力起屍」,如果菩薩能證得這兩句的內容,那就叫作大乘無生忍。可是有好多人在善知識幫助下證了這個,心中猶疑懊悔而又退轉;不但現實中如此,律部的《菩薩瓔珞本業經》中也談到三個有名的人物,其中一個最有名的叫作舍利弗,過去無數劫前也曾經證得,可是當時沒有善知識攝受而退轉了。所以對實證「此經」的人來講,善知識的攝受很重要;但如果心中有慢,於善知識所說、所教導不信受,心中存疑,他遲早都要退轉,這是我們弘法三十年來所見的正常現象。而 如來在經中也這麼說,所以舍利弗、淨目天子、法才王子三個人,無數劫前證悟後沒有善知識攝受,曾經退轉然後下墮三惡道很久。
但是我有時候在想:「這一種心中生疑退轉下墮的事情,可能是大多數的佛弟子們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吧!」那我這個意思是什麼?說諸位今天得聞「此經」而不退轉是什麼意思?是善知識攝受喔?這話說得好聽,還有另一層意思是說,因為我們往昔曾經退轉過、下墮過,現在醒覺而回來了,所以不再退轉了。我說的是另外這個道理,因為「此經」難信難解,不單單是難證。證「此經」容易,只要有善知識指導不為難事;然而證了以後不退轉,信受而無疑惑,真能生忍,這個才難。可是,對諸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來說不難。因為以前很多人會退轉,是他們不懂「一切法唯識」的道理。
但是我禪三一開始殺我見時就告訴諸位:「為什麼你這七轉識只能接觸內相分的六塵?」這道理我就告訴諸位了,然後也告訴諸位說:「這六塵還是如來藏變現的。」再讓諸位去現觀十八界是怎麼出生的;這樣一來,你十八界不全死掉也難!可是有的人聽了當作馬耳東風,一面聽,每一句聽完了心中都說:「真的嗎?真的嗎?真的嗎?」於是他不能現觀,所以沒有死掉薩迦耶見;因此我幫他證悟了以後,他還懷疑:「這個怎麼叫作如來藏?證得這個跟佛法有什麼關係?」心中生疑,於是不久退轉。所謂不久,或許是五年、或許是十年,或許十五年、二十年都叫作不久,因為從佛菩提道來講,幾十年時間都算是很短。
所以「心亦不悔」這四個字很重要,一定要如實現觀,才能達到。因此善知識殺我見的時候,你一面聽著一面要現觀,要把自己五陰十八界全部死透。如果意識這個孫悟空沒死透,老是覺得自己很厲害:「我真的有接觸外六塵,善知識說只能接觸內六塵的說法不對」,那他的五陰就死不掉。古來難的是:五陰死掉了,法身慧命活不過來。但這一種慢心重的人是從來不曾死,就談不上什麼法身慧命的活轉。
所以實證的條件是要有各種不同的內涵作基礎,首先必須要把那些基礎的次第都有修好,然後善知識幫你在這個次第一一走過來的過程中、所說的每一句言語代表的意涵,你都要能聽懂;聽懂以後要信,不能不信,因為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最重要中心就是「此經」如來藏,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法。我講經的時候也常常說:「如果心中有疑,悟了以後求生極樂世界,去看看阿彌陀佛的『實際』是不是『此經』如來藏;然後藉著阿彌陀佛加持的力量,跨過這個娑婆世界再去到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世界,看看琉璃光如來是不是仍然是『此經』如來藏。」要不然的話,依照 阿彌陀佛的願力;於極樂世界的每天早上(不是這裡的每天,是它那裡的一天,就是我們這裡一個大劫),所有菩薩們都以衣襟,把衣襟這樣拉起來,盛著很多的蓮花,那是 阿彌陀佛變化的;以衣襟盛著到十方世界,去一個佛世界見了佛就供養了一朵,又到了另一個世界見了佛再供養一朵,供養十方世界的諸佛如來。看見諸佛如來的時候,注意瞧著是不是每一尊佛同樣都是「此經」如來藏,看過了以後發覺再也沒有第二法了,這時候當然要信啊!所以 阿彌陀佛施設這個法,每天早上讓菩薩們用衣襟盛著很多的七寶蓮花去十方世界遊歷禮拜供養諸佛,祂這麼麻煩幹什麼?很簡單啊!就是讓你去看看諸佛是否同樣是「此經」如來藏,所以 阿彌陀佛也不好當。那現在 如來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心亦不悔」,這個就是重點。
於是 世尊重新說偈:「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的各類珍寶,供養了如來,因為如來是救度於世間的聖者而值得這樣的供養;」所以千萬不要每天早上供養了淨水、供養了水果,心裡面就想:「我的供養夠多了,未來世福德很夠了。」別這樣想,如來只值得那麼一點點供養喔?所以要覺得「我的供養不夠」,還應當發願:「我還要每天作『法供養』。」因為一切供養之中,法供養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