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人一世界:楞嚴生活

9特價23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慢半拍〕
《楞嚴經》指出,眾生的一切煩惱,始於一念妄動,無明、能所、虛空、世界、眾生、業果,都是心的妄念。每個當下,我們都將識心變現的人、事、物,視以為真,看到現象、聽到聲音,就認為裡面有人,進而連結想法,拉出一堆妄念。要停止這種後念緣前念的意識心,可練習「慢半拍」。
所謂慢半拍,是無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甚至想到什麼,不要馬上回應。當你發現自己把現象當成人,產生想法、語言、動作,知道這是意識心的盲動,此時,新的模式就會出現。大原則是:
一、接觸一切人、事、物,要知道一切現象都是心感知的,如同夢裡的張三、李四,全是心中的東西。
二、無論白天的想或是夜裡的夢,所有浮現的影像、念頭、想法等,都是無知無覺的物,生起後即消失,不是真正的我。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入睡後,不看、不聽、不想,也不感知身體,對我們來說,這個世界和身體都消失了;醒來後,身體和世界又出現了。然而,醒來之際,如果心不取相,會發覺身體不見了,即如禪修至身心統一時,身體的覺受消失了那樣。反之,睡醒後馬上動念「現在幾點了?」,就會接連產生「我要趕快做這、做那」等一堆妄念。因為你不覺得想知道「現在幾點了?」是個妄念,就會跟著此一妄念相續互動。
如同禪坐時,腿痛得難受,動念「想放腿」,此時由大腦下「放腿」指令,接著,全身細胞準備執行。此時,已非僅是一個「放腿」的念頭而已,而是一堆妄念串流,產生連動效應,全身躁動,更增強腿痛的感受,於是你真的放腿了,事實上,這就是業力。所以,重點是「慢半拍」,發現有妄念生起,不要馬上連結。
「慢半拍」的目的,不是為了制止妄念,而是讓我們的心留有餘裕。如果去制止,就會陷在念頭有好壞之別,這已是後念緣前念,當然也看不到念頭當生當滅的特質。假使妄念生起,已連結觸、受、愛、取、有等身心反應,那就從當下開始練習,不去制止,也不改變,它要怎麼樣就讓它怎麼樣,只是清楚知道當下生起什麼感受。日常生活也是一樣,當你想到某人、某事,而浮現相關念頭時,先擱置,不要執行。因為一執行,念頭就會像瀑流般相續。
通常,我們都會抗拒情緒,一旦生起情緒,會急著想把糾結的情緒轉為平靜心。其實化解情緒的重點,不是讓自己沒有情緒或是轉為平靜心,而是認識情緒裡沒有我。所以,不要害怕情緒,也不要控制情緒,只要練習「慢半拍」,就有機會看見情緒如何生起,從源頭去化解情緒。如同水龍頭故障,水流不止,此時,用手去阻擋是沒有用的,只有關閉水閥,才是解決的辦法。
「慢半拍」相當於在一堆妄念中,有人等著上台,你雖然看到了,但是不急著配合。只要心的主人沒有請它出場,它就上不了台。因此,聖嚴師父演講時,通常會帶領大眾進行五分鐘的禪坐,目的就是引導大眾體驗:先讓自己對身心世界的執著慢下來,然後再重新去體驗身心世界是什麼。
當情緒生起時,可把注意力拉回到身體,體驗呼吸或是感受身體的感覺。如果還是被情緒牽著走,也不要急於把情緒轉化為平靜心,畢竟發飆與平靜,都是心性的功能。假使還是有情緒,你就練習當一名旁觀者,欣賞情緒如何發洩,感受情緒如何驅動你的身體。
因此,有情緒是正常的,想要壓制情緒是正常的,即使情緒排山倒海而來也是正常的,因緣、因果就是如此。對覺悟者而言,世間現象通通有,然而他們以平等心看待一切現象,不取、不著、不住,因為心中已無人我是非的分別相。
生活中練習「慢半拍」的原則有四:
一、只看:心中浮出觸、受、愛、取、有等反應,不制止、不改變,只是看到。
二、不壓、不跟:念頭生起時,不壓制,也不跟隨,練習讓自己的心不停留在任何地方。
三、反問:當心中浮出某人影像時,試著反問自己:影像是心外的人,還是你心中的東西?
四、歸源:釐清煩惱的根本,認清情緒裡沒有「我」,心念、感受和情緒,都是當生當滅的暫時現象,不是真正的「我」。


〔如何發揮「影響力」〕
什麼是「影響」?一般人為什麼會「受影響」?「影響力」又是如何產生的?
探究「影響」二字,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形容詞,也可當動詞用。以講說為例,演說者的色相是「影」,言談的聲相是「響」。比如上課時,我的談話產生「影」與「響」,聽者接收後,各自在心中產生連結、重組,這就是聽者「受影響」了。這裡的「影響」、「受影響」,都是動詞。
「影響」是心運作的事實。我用心性產生講話的現象,包括講話的聲音、表情、感受等,統稱為「影響」。對聽者而言,我所產生的「影」與「響」,其實是從聽者心中浮現的,但一般人會認為那是心外的「影」與「響」,因此連結記憶中的「影」與「響」來回應。
又如路上偶遇一人,覺得很眼熟,馬上動用記憶來判斷「這是誰?」「在哪裡見過?」也就是說,從當下所見的「影」與「響」,啟動記憶檔案予以連結;同時,又將記憶中的影像當真,產生種種感受、想法,就叫作「受影響」,其實這都是意識心的運作模式。
意識心的運作屬探照燈模式,並非平等普照。我常舉例,有四個人到一家餐廳聚餐,後來我問他們,對這次聚餐有什麼心得,結果人人不同。有人說這家餐廳的裝潢很有特色;有人說他看到餐廳供奉一尊佛像,感到很親切;有人關注餐具擺盤,認為很有品味;另有一人只感到飢腸轆轆,一坐定就馬上點餐。每個人各以現前身心所感知的外境截然不同,就是意識心的探照模式。
《楞伽經》云:「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意思是說,每個人的意識心選擇自己想看的對象,然後各自解讀。看到現象,認為是心外的東西,再針對現象連結記憶中的舊檔案,合併存儲,便是各自「受影響」。
其實,無論現象生起或是連結,都是心性的功能,一切現象都是自心物。以講話為例,不論內容為何,只是心性穿著不同的「衣服」而已,重點在於穿著哪些「衣服」,比較能夠使得他人接受,進而產生相應的「影響」。一般而言,相對於「命令」、「指責」、「批評」、「抱怨」等衣服,一般人更願意接受「包容」、「關懷」、「安定」、「慈悲」等衣服。
因此,發揮影響力,就是讓別人願意接受你的「影響」,我們可以運用這種方式行菩薩道,也可藉由這種方式,轉化錯誤的操作模式。舉例來說,我曾數次與師父同車,除非有必要,否則師父很少開口;但是只要師父在車上,全車的人都能感受到一股安定的攝受力,即使你想打妄念,也不容易生起。
對覺悟者而言,一切的「影」與「響」,都在人人心中整體呈現。我的心呈現什麼,你的心也呈現什麼,此中沒有人我之別,便是「張翁喫酒李翁醉」、「東山下雨西山濕」。當然也不會加料,產生貪瞋取捨、恩怨情仇,時時處處都是「佛佛體同」、「同見同行」。
如何體驗呢?一種是透過禪修,練習止的工夫;一種是生活中運用「八式動禪」的原則,隨時把注意力拉回到身體放鬆、清楚身體覺受的每個動作上。至於獨處時,可練習「一支香」模式,也就是全心投入,工作時,全身心都在工作;走路時,全身心都在走路;吃飯時,全身心都在吃飯。當下只有一念,而每一念都是圓滿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