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章「法會因由分」,講了《金剛經》的緣起。
譯文:
我曾聞佛所說:那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生活修行。有一日,吃飯時間快到之前,世尊穿上袈裟,拿著缽盂,進舍衛大城化緣乞食。在城中,世尊挨家挨戶依次乞食,之後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吃完飯後,世尊收拾好袈裟和缽盂,洗淨雙足,在禪座上跏趺而坐。
注解:
1.如是我聞:眾所周知,世尊曾在《涅槃經》中對阿難說,未來集結經書的時候,前面加「如是我聞」四個字,用以證明經文內容是阿難親耳所聞,出自佛口,防止後人質疑和篡改,確保經典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2.一時:「那時」或「當時」的意思。
為什麼佛經中沒有明確標明法會的時間,而是統一使用「一時」這個詞來表述呢?設計者完全可以給所有佛經標明時間,如「某年某月某日,佛在某處宣講了某段經文」。沒有如此設計的原因在於,佛經的編撰和傳播是為了讓不同根器的各類眾生都能受益。每個人的根器不同,適合研讀的佛經也不同。
如果佛經上明確標明了時間,那麼整個佛經體系就像編年史或日記一樣,容易引導人們按照時間順序從頭開始閱讀,而這樣的引導會極大地限制後世求法者們選擇佛經時的自由度。
每個人的修行因緣和根器都不一樣,讀佛經應該選擇適合自己根器的佛經。我個人最初看的是《心經》《法華經》《楞嚴經》,之後學習了《華嚴經》。現在也有一些人在勸,學習佛經應該從《阿含經》開始。如果大家都從頭開始看佛經,對於時間有限的在家人來說,可能終其一生都看不到後面的般若部和涅槃部。
因此,所有的佛經都用「一時」這個詞來代表時間,避免時間上的局限性。這種設計使得每個眾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因緣和根器,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進行研讀。不僅可以節省寶貴的時間,還能確保每個人都能在最適合自己的經典中找到指引和修行方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章「法會因由分」,講了《金剛經》的緣起。
譯文:
我曾聞佛所說:那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生活修行。有一日,吃飯時間快到之前,世尊穿上袈裟,拿著缽盂,進舍衛大城化緣乞食。在城中,世尊挨家挨戶依次乞食,之後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吃完飯後,世尊收拾好袈裟和缽盂,洗淨雙足,在禪座上跏趺而坐。
注解:
1.如是我聞:眾所周知,世尊曾在《涅槃經》中對阿難說,未來集結經書的時候,前面加「如是我聞」四個字,用以證明經文內容是阿難親耳所聞,出自佛口,防止後人質疑和篡改,確保經典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2.一時:「那時」或「當時」的意思。
為什麼佛經中沒有明確標明法會的時間,而是統一使用「一時」這個詞來表述呢?設計者完全可以給所有佛經標明時間,如「某年某月某日,佛在某處宣講了某段經文」。沒有如此設計的原因在於,佛經的編撰和傳播是為了讓不同根器的各類眾生都能受益。每個人的根器不同,適合研讀的佛經也不同。
如果佛經上明確標明了時間,那麼整個佛經體系就像編年史或日記一樣,容易引導人們按照時間順序從頭開始閱讀,而這樣的引導會極大地限制後世求法者們選擇佛經時的自由度。
每個人的修行因緣和根器都不一樣,讀佛經應該選擇適合自己根器的佛經。我個人最初看的是《心經》《法華經》《楞嚴經》,之後學習了《華嚴經》。現在也有一些人在勸,學習佛經應該從《阿含經》開始。如果大家都從頭開始看佛經,對於時間有限的在家人來說,可能終其一生都看不到後面的般若部和涅槃部。
因此,所有的佛經都用「一時」這個詞來代表時間,避免時間上的局限性。這種設計使得每個眾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因緣和根器,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進行研讀。不僅可以節省寶貴的時間,還能確保每個人都能在最適合自己的經典中找到指引和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