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這一部經終於要開始講了。可是《解深密經》要開始講,講的是第幾識的事?第八識的事。那我就想起來,講「此經」的因緣,是從郭故理事長開始的;現在我們要重講了,就想起來有一本「寶貝」給大家看。現在還有誰手裡有這一本?哦!還有呢?就只有這麼幾位了?侯師姊也有。這一本若是有的話,要好好保存起來呀!因為這一本絕版了,只印八百冊;當時是告別式的時候發給大家。諸位現在去為同修們的往生家人助念,都有〈公奠文〉對不對?告別式的時候,也都唸〈公奠文〉。但我告訴諸位:那〈公奠文〉就是從這裡面節錄出來的,這是我為郭故理事長寫的、超長的偈。那既然要講《解深密經》了,這超長的偈我就不要全唸出來,我選後面跟「此經」有關係的唸給諸位聽;雖然只是後面的一小段,可也很長、很長!這就跟「此經」有關、跟禪有關。來!我唸給諸位聽:
「佛子聞此即知真如第一持身,若能真解余所說義則漸生慧;
是則郭公佛事功德成就五分,其餘五分佛事始自達摩東來。
中則郭理事長生前修證已圓,所謂初證真如眼見眾生佛性;
末則依於郭公宏願於此演示,伏惟此法微妙甚深無上了義,
非諸凡夫及與二乘聖人所知,叢林說此名為宗門向上一路,
千聖出世不敢言傳千佛禁誡,致令古今學人勞形如猿捉影。
茲以郭公佛事應行無上法施,不免效他諸祖大悲入泥入水!
干冒無聞佛子謗余精神異常(註一),要將從上宗門密意而作拈提,
成就郭公佛事最後五分功德。
只如古來叢林亡僧死了燒了,見聞覺知悉皆消失斷滅不現,
光鏡俱亡無我能知亦無我所;復是何物而名真如不生不滅?
且道亡僧死了燒了向何處去?農禪(註二)靈泉(註三)廣大徒眾應須留意,
莫向亡僧死已燒已之後尋覓,但向農耕作務之中尋祂密意,
復趣靈泉湧湯之處暢飲甘露。正是:
卸卻農裝同趣湧泉已是後覺,
哪堪更向山門觀取稻浪金風?
只如郭公佛事所餘五分功德最後一句作麼生道?
抆眼哭云:蒼天哪,蒼天哪!
復云:若有會者,不唯是吾同修,亦乃郭公同修,便見郭公如在目前!
若不會者,佛事功圓之後,
且向知客主事討取杯水潤喉。(此時導師以撫尺往講桌上一拍:啪!)」
精不精彩?所以這本《故郭公超星老師佛事記念冊》是法寶啊!懂的人會收藏得好好的,我就把它收藏起來。如今我手裡也不超過十本,都藏在佛龕最下面,人家找不到的地方(大眾笑…)。如果你破參了,聽聽這一段就好,前面好幾倍長,我們且不談它!就聽最後面這一小段,這就是禪。教外別傳的禪,悟的正是《解深密經》講的阿陀那識,又名阿賴耶識、異熟識、如來藏、無垢識,即是《金剛經》等諸經中說的「此經」。所以諸位想想:「我們正覺跟這一部經有緣、無緣?」(眾答:有緣。)有緣啊!緣很深哪!我不但往世講過這部經,這一世也已經講過一次,現在已經是重講第二遍了。我重講的不是只有這部經,還有一部《成唯識論》,再過幾個月也要重講了。想想,那一些人在否定說我講唯識時講錯了;可他們並不知道,我在二十幾年前,就講完《成唯識論》了;而我說的這一些法:唯識學、或者禪,到現在依然沒有改變,仍舊是這些法。所以誰是真懂唯識?於此分野。從這裡就分清楚了:那些人是不懂的、這些人是懂的,就在這裡分清楚!(註一:郭超星老師捨壽停靈於臺大太平間時,平實前往開示後即使機鋒,利益在場大眾;被農禪寺前來助唸的學人稱為精神病,因為他們不懂禪門機鋒。註二:指臺北市的農禪寺。註三:指萬里鄉的靈泉寺。)
那我現在講《解深密經》,他們宣稱懂《成唯識論》的人,應該也能講啊!那就講出來給大家讀讀看、聽聽看。所以佛法懂與不懂,不是口頭講了就算,而是要有那個實質呈現出來。那我這樣講了一個鐘頭,本經還沒開始講欸!但推究其實,已經開講了;因為《解深密經》的道理,這四個字我已經先作了大部分的說明。
這一部經還有另一個譯本,叫作《深密解脫經》。表示是很深奧的、很微密的解脫,講的就是第八阿陀那識的本來解脫;但我不採用那個版本,我採用玄奘所譯的這個版本。因為玄奘的譯經有個特色,就是三個字:信、達、雅。把「信」排在最前面,這跟鳩摩羅什的譯經不一樣!鳩摩羅什反過來,先「雅」,因為他知道中國人很喜歡典雅;如果譯得雅、如果有一位喜歡,它就會不斷地流傳下去,他這個觀察很正確。可是玄奘重視的是:要完全依照經典的原義如實翻譯,「取信」為第一個重點,不能有絲毫的違背。
《解深密經》的「解」,就是把這個道理解釋出來,讓大家除掉迷惑;所有的疑全部滅盡,這就是「解」這一字的意思。那麼這個「解」是解什麼呢?是解開那個很深奧的、而且很微妙祕密的法義。為什麼叫作深奧?因為「此經」如來藏很深奧,不容易瞭解;對一般人講解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他們會誤會是外道神我、或者誤會是五陰的我,或者誤會是十八界的我、六入的我等等;他們會這樣誤會,所以不對一般人講解「此經」,可見「此經」如來藏的內涵是非常深奧的;乃至於二乘聖人成為阿羅漢、緣覺之後,都還不能理解,所以「此經」很深奧。
那為什麼叫作「密」?因為這是諸佛如來不傳之密。諸佛如來都有弟子是阿羅漢、是緣覺,可是如果他們不是菩薩種性,如來就不傳這個法給他們。而佛弟子之中,有很多人雖然不是阿羅漢、不是緣覺,都還是個凡夫,但是他們有菩薩種性,如來就把這個法傳給他們。因為這個法太祕密、太微細,很難得證,所以才叫作密;因此第八識就是諸佛如來不隨便傳的、最深奧的祕密。那這一部經專門解釋這個最深奧、不傳之密,所以叫作《解深密經》。
經由前面的說明、跟這一小段這樣的解釋,這《解深密經》的經題,我就講完了。可不要再像《楞嚴經》那樣講,像《楞嚴經》這「大佛頂」三個字講兩個鐘頭。有的人也許說:「喔,受不了!」但真的「大佛頂」三個字是很深奧的法。那《解深密經》經過前面這一些因緣等等的鋪陳,我這樣一講,諸位就懂了。
這一部經是「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什麼奉詔?因為古時候譯經費用很高,譯經要多少的紙、多少的筆、多少的墨?古時的紙、筆、墨都很貴;還要加上多少人共同來潤筆修飾才作得到?換算這些人工也要花很多銀兩;譯好以後,要先謄稿再印出經典來,工程也很浩大,得要國家之力才辦得到;那麼皇帝願意出這個錢,菩薩就說:「我奉詔譯。」因為他出了好多錢、好多人力,菩薩也就自稱為「臣玄奘」,這都可以的。如果現在有皇帝願意支持佛教,我自稱「孫子平實」也可以,沒問題呀!只要能弘揚正法,我什麼都肯幹;所以玄奘菩薩就自稱是「臣奉詔譯」。
那麼,到這裡就正式要開講了。請問諸位:「我這部經準備講多久?」嗄?半年?還是怎麼樣?兩年、三年?……最少兩年?告訴諸位:「我也有可能一年內就講完了。」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在這部經裡面,如來幾乎是明講的;不是講第八識時明講,而是說:證第八識與相見道的修學過程,祂是明講的,沒有多少隱晦!所以講起來會很快。但是你只要這部經聽完了,相見道位該幹什麼事情,就大致瞭解了。然後,如果你已經在增上班,或者說你還在進階班,但你已經觸證到第八識真如了,還沒有因緣得到我的印證,因為還考不過去;但是你至少可以用「此經」所說來作自我印證。我在弘法的早期,是以禪宗的立場來為大眾印證的,所以只要找到如來藏就算數、就印證了;但後來因為有人開始退轉,所以我們印證標準一直提高。
正覺現在的印證標準,不是前三次禪三那種禪宗的印證標準;所以有的人還在進階班,其實從古時候的禪宗標準來看,他就已經是證悟的聖者了。但現在為預防退轉,所以我們的印證標準很高,你必須要經過層層的考驗;考驗完了,表面看來是為我印證:你所證得的,確實是空性如來藏。其實是為你自己印證:這個確實是如來藏!由你們來為自己保證不退轉,這樣我度人才不會唐捐其功,這叫作保護戰果。好!請諸位就張開眼睛,看看我到底這部經講多久。現在從卷一開講。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現作眾生一切義利,滅諸煩惱、災橫、纏垢,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大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花王眾所建立大宮殿中。】
從第一卷開始,首先是〈序品〉;就是這一部經要開始之前,先有一些鋪陳。就好像人家演戲,同樣也有序場;所謂出將入相,一個一個先亮相一下。在閩南話比如說,戲要開演之前,或者布袋戲、傀儡戲要開演之前,一個一個都出來亮相過;閩南話把它叫作「扮仙」。有沒有聽過?(有人答:有。)對!也就是說,先把這些人物主角、配角一一跟大家先介紹過一遍。同樣的,「經」要開始講之前,也有〈序品〉。本經第一品的〈序品〉,是先交代這一部經開講的因緣。
語譯:【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我也不解釋了,諸位聽多了。就說有一個時間,佛陀住在最殊勝的、光耀的七寶莊嚴之中,放出了大光明,普遍照耀一切無邊世界的無量方所;這時有各種勝妙的裝飾間雜排列出來、顯示它的莊嚴,而這個光明的周圓是沒有邊際的,它的量很難以測量,因為它超過了三界所行之處,而且遠遠超勝而出過於世間所有善根之所生起,是以最極自在的清淨識作為它的行相,這是一切如來之所統帥的境界;這時諸大菩薩、大眾們,都如同天上的雲一樣集合到這裡來,還有無量的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與非人等翼從於諸多的大菩薩眾,他們都是由廣大的法味和喜樂所受持的;此時這些菩薩、大眾與天龍八部等都顯現出他們的自在,為眾生作一切有益的義利,他們也都滅除了煩惱、災橫以及纏與垢,遠離了四魔,超過了種種的莊嚴,他們這樣的所依都是如來的莊嚴之所依處;這一些大眾都有大念也有慧行,以大念跟慧行作為他們所遊行之路,並且還有大止以及勝妙的觀行、作為他們遊行時之所乘坐,以大空、無相、無願的解脫作為他們之所入門,在這樣無量功德眾所莊嚴的大寶花王、大眾之所建立的大宮殿中。】
講義:請問諸位:這到底是什麼境界?先來說說:「最勝光曜七寶莊嚴」,這到底是說什麼?我跟諸位講,這個「最勝光曜七寶莊嚴」都在諸位身上,不在別的地方!請諸位回想一下《楞伽經》的〈序品〉,如來到了楞伽山,不也是七寶莊嚴嗎?諸位身上有什麼七寶?不要再把祂叫作七轉識吧!(大眾笑…)這名稱有點兒看輕祂欸!因為真如的境界中一無所有,連真如法性亦無,那要靠什麼來莊嚴呢?要靠七寶。七寶就是你的眼識、耳識乃至意識與意根。每一個有情之所以能得莊嚴,都因為靠這七識;而這七識每一天都在綻放光明,這不就是「最勝光曜」嗎?三界中所有一切的莊嚴,都靠這七個識;這七個識可以讓你修行成為解脫的聖者,也可以讓你證得實相的智慧,乃至最後究竟成佛,所以這七識就是你的七寶。而這七識每天都在放光明,光明一放散出來真的莊嚴。
諸位可以去想想看:三界內、外,所有一切的光明其實都在三界內,因為三界外無法,如何莊嚴?「三界外」就是如來藏獨住的無餘涅槃境界;而三界中所有一切有情,無論哪一個有情,他的莊嚴都緣於這七識而有。譬如說,金輪王遊行四大部洲的時候,那真的夠莊嚴了;可是那個莊嚴,還是要藉著他的七識心才能夠顯示出來,因為他的第八識真如心從來不曾也不會想要作什麼,都在七識心的作意與思心所之下才會作出來各種莊嚴。那金輪王上升到忉利天時,釋提桓因分了半座與他共坐;可是他不滿足,還想著說:「我乾脆取而代之。」結果因這一念,他便下墮了;表示釋提桓因的莊嚴遠超過他呀!然而釋提桓因的莊嚴,還是要由他的七轉識來起作意與思心所,他的第八識才會實現出來。那麼比釋提桓因莊嚴的呢?例如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於色界頂第四禪天中,還有五不還天,包括報身佛的境界,不也都要靠七識莊嚴出來的嗎?而這七識在諸位身上,各個具足,分毫不少。
「佛子聞此即知真如第一持身,若能真解余所說義則漸生慧;
是則郭公佛事功德成就五分,其餘五分佛事始自達摩東來。
中則郭理事長生前修證已圓,所謂初證真如眼見眾生佛性;
末則依於郭公宏願於此演示,伏惟此法微妙甚深無上了義,
非諸凡夫及與二乘聖人所知,叢林說此名為宗門向上一路,
千聖出世不敢言傳千佛禁誡,致令古今學人勞形如猿捉影。
茲以郭公佛事應行無上法施,不免效他諸祖大悲入泥入水!
干冒無聞佛子謗余精神異常(註一),要將從上宗門密意而作拈提,
成就郭公佛事最後五分功德。
只如古來叢林亡僧死了燒了,見聞覺知悉皆消失斷滅不現,
光鏡俱亡無我能知亦無我所;復是何物而名真如不生不滅?
且道亡僧死了燒了向何處去?農禪(註二)靈泉(註三)廣大徒眾應須留意,
莫向亡僧死已燒已之後尋覓,但向農耕作務之中尋祂密意,
復趣靈泉湧湯之處暢飲甘露。正是:
卸卻農裝同趣湧泉已是後覺,
哪堪更向山門觀取稻浪金風?
只如郭公佛事所餘五分功德最後一句作麼生道?
抆眼哭云:蒼天哪,蒼天哪!
復云:若有會者,不唯是吾同修,亦乃郭公同修,便見郭公如在目前!
若不會者,佛事功圓之後,
且向知客主事討取杯水潤喉。(此時導師以撫尺往講桌上一拍:啪!)」
精不精彩?所以這本《故郭公超星老師佛事記念冊》是法寶啊!懂的人會收藏得好好的,我就把它收藏起來。如今我手裡也不超過十本,都藏在佛龕最下面,人家找不到的地方(大眾笑…)。如果你破參了,聽聽這一段就好,前面好幾倍長,我們且不談它!就聽最後面這一小段,這就是禪。教外別傳的禪,悟的正是《解深密經》講的阿陀那識,又名阿賴耶識、異熟識、如來藏、無垢識,即是《金剛經》等諸經中說的「此經」。所以諸位想想:「我們正覺跟這一部經有緣、無緣?」(眾答:有緣。)有緣啊!緣很深哪!我不但往世講過這部經,這一世也已經講過一次,現在已經是重講第二遍了。我重講的不是只有這部經,還有一部《成唯識論》,再過幾個月也要重講了。想想,那一些人在否定說我講唯識時講錯了;可他們並不知道,我在二十幾年前,就講完《成唯識論》了;而我說的這一些法:唯識學、或者禪,到現在依然沒有改變,仍舊是這些法。所以誰是真懂唯識?於此分野。從這裡就分清楚了:那些人是不懂的、這些人是懂的,就在這裡分清楚!(註一:郭超星老師捨壽停靈於臺大太平間時,平實前往開示後即使機鋒,利益在場大眾;被農禪寺前來助唸的學人稱為精神病,因為他們不懂禪門機鋒。註二:指臺北市的農禪寺。註三:指萬里鄉的靈泉寺。)
那我現在講《解深密經》,他們宣稱懂《成唯識論》的人,應該也能講啊!那就講出來給大家讀讀看、聽聽看。所以佛法懂與不懂,不是口頭講了就算,而是要有那個實質呈現出來。那我這樣講了一個鐘頭,本經還沒開始講欸!但推究其實,已經開講了;因為《解深密經》的道理,這四個字我已經先作了大部分的說明。
這一部經還有另一個譯本,叫作《深密解脫經》。表示是很深奧的、很微密的解脫,講的就是第八阿陀那識的本來解脫;但我不採用那個版本,我採用玄奘所譯的這個版本。因為玄奘的譯經有個特色,就是三個字:信、達、雅。把「信」排在最前面,這跟鳩摩羅什的譯經不一樣!鳩摩羅什反過來,先「雅」,因為他知道中國人很喜歡典雅;如果譯得雅、如果有一位喜歡,它就會不斷地流傳下去,他這個觀察很正確。可是玄奘重視的是:要完全依照經典的原義如實翻譯,「取信」為第一個重點,不能有絲毫的違背。
《解深密經》的「解」,就是把這個道理解釋出來,讓大家除掉迷惑;所有的疑全部滅盡,這就是「解」這一字的意思。那麼這個「解」是解什麼呢?是解開那個很深奧的、而且很微妙祕密的法義。為什麼叫作深奧?因為「此經」如來藏很深奧,不容易瞭解;對一般人講解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他們會誤會是外道神我、或者誤會是五陰的我,或者誤會是十八界的我、六入的我等等;他們會這樣誤會,所以不對一般人講解「此經」,可見「此經」如來藏的內涵是非常深奧的;乃至於二乘聖人成為阿羅漢、緣覺之後,都還不能理解,所以「此經」很深奧。
那為什麼叫作「密」?因為這是諸佛如來不傳之密。諸佛如來都有弟子是阿羅漢、是緣覺,可是如果他們不是菩薩種性,如來就不傳這個法給他們。而佛弟子之中,有很多人雖然不是阿羅漢、不是緣覺,都還是個凡夫,但是他們有菩薩種性,如來就把這個法傳給他們。因為這個法太祕密、太微細,很難得證,所以才叫作密;因此第八識就是諸佛如來不隨便傳的、最深奧的祕密。那這一部經專門解釋這個最深奧、不傳之密,所以叫作《解深密經》。
經由前面的說明、跟這一小段這樣的解釋,這《解深密經》的經題,我就講完了。可不要再像《楞嚴經》那樣講,像《楞嚴經》這「大佛頂」三個字講兩個鐘頭。有的人也許說:「喔,受不了!」但真的「大佛頂」三個字是很深奧的法。那《解深密經》經過前面這一些因緣等等的鋪陳,我這樣一講,諸位就懂了。
這一部經是「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什麼奉詔?因為古時候譯經費用很高,譯經要多少的紙、多少的筆、多少的墨?古時的紙、筆、墨都很貴;還要加上多少人共同來潤筆修飾才作得到?換算這些人工也要花很多銀兩;譯好以後,要先謄稿再印出經典來,工程也很浩大,得要國家之力才辦得到;那麼皇帝願意出這個錢,菩薩就說:「我奉詔譯。」因為他出了好多錢、好多人力,菩薩也就自稱為「臣玄奘」,這都可以的。如果現在有皇帝願意支持佛教,我自稱「孫子平實」也可以,沒問題呀!只要能弘揚正法,我什麼都肯幹;所以玄奘菩薩就自稱是「臣奉詔譯」。
那麼,到這裡就正式要開講了。請問諸位:「我這部經準備講多久?」嗄?半年?還是怎麼樣?兩年、三年?……最少兩年?告訴諸位:「我也有可能一年內就講完了。」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在這部經裡面,如來幾乎是明講的;不是講第八識時明講,而是說:證第八識與相見道的修學過程,祂是明講的,沒有多少隱晦!所以講起來會很快。但是你只要這部經聽完了,相見道位該幹什麼事情,就大致瞭解了。然後,如果你已經在增上班,或者說你還在進階班,但你已經觸證到第八識真如了,還沒有因緣得到我的印證,因為還考不過去;但是你至少可以用「此經」所說來作自我印證。我在弘法的早期,是以禪宗的立場來為大眾印證的,所以只要找到如來藏就算數、就印證了;但後來因為有人開始退轉,所以我們印證標準一直提高。
正覺現在的印證標準,不是前三次禪三那種禪宗的印證標準;所以有的人還在進階班,其實從古時候的禪宗標準來看,他就已經是證悟的聖者了。但現在為預防退轉,所以我們的印證標準很高,你必須要經過層層的考驗;考驗完了,表面看來是為我印證:你所證得的,確實是空性如來藏。其實是為你自己印證:這個確實是如來藏!由你們來為自己保證不退轉,這樣我度人才不會唐捐其功,這叫作保護戰果。好!請諸位就張開眼睛,看看我到底這部經講多久。現在從卷一開講。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現作眾生一切義利,滅諸煩惱、災橫、纏垢,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大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花王眾所建立大宮殿中。】
從第一卷開始,首先是〈序品〉;就是這一部經要開始之前,先有一些鋪陳。就好像人家演戲,同樣也有序場;所謂出將入相,一個一個先亮相一下。在閩南話比如說,戲要開演之前,或者布袋戲、傀儡戲要開演之前,一個一個都出來亮相過;閩南話把它叫作「扮仙」。有沒有聽過?(有人答:有。)對!也就是說,先把這些人物主角、配角一一跟大家先介紹過一遍。同樣的,「經」要開始講之前,也有〈序品〉。本經第一品的〈序品〉,是先交代這一部經開講的因緣。
語譯:【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我也不解釋了,諸位聽多了。就說有一個時間,佛陀住在最殊勝的、光耀的七寶莊嚴之中,放出了大光明,普遍照耀一切無邊世界的無量方所;這時有各種勝妙的裝飾間雜排列出來、顯示它的莊嚴,而這個光明的周圓是沒有邊際的,它的量很難以測量,因為它超過了三界所行之處,而且遠遠超勝而出過於世間所有善根之所生起,是以最極自在的清淨識作為它的行相,這是一切如來之所統帥的境界;這時諸大菩薩、大眾們,都如同天上的雲一樣集合到這裡來,還有無量的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與非人等翼從於諸多的大菩薩眾,他們都是由廣大的法味和喜樂所受持的;此時這些菩薩、大眾與天龍八部等都顯現出他們的自在,為眾生作一切有益的義利,他們也都滅除了煩惱、災橫以及纏與垢,遠離了四魔,超過了種種的莊嚴,他們這樣的所依都是如來的莊嚴之所依處;這一些大眾都有大念也有慧行,以大念跟慧行作為他們所遊行之路,並且還有大止以及勝妙的觀行、作為他們遊行時之所乘坐,以大空、無相、無願的解脫作為他們之所入門,在這樣無量功德眾所莊嚴的大寶花王、大眾之所建立的大宮殿中。】
講義:請問諸位:這到底是什麼境界?先來說說:「最勝光曜七寶莊嚴」,這到底是說什麼?我跟諸位講,這個「最勝光曜七寶莊嚴」都在諸位身上,不在別的地方!請諸位回想一下《楞伽經》的〈序品〉,如來到了楞伽山,不也是七寶莊嚴嗎?諸位身上有什麼七寶?不要再把祂叫作七轉識吧!(大眾笑…)這名稱有點兒看輕祂欸!因為真如的境界中一無所有,連真如法性亦無,那要靠什麼來莊嚴呢?要靠七寶。七寶就是你的眼識、耳識乃至意識與意根。每一個有情之所以能得莊嚴,都因為靠這七識;而這七識每一天都在綻放光明,這不就是「最勝光曜」嗎?三界中所有一切的莊嚴,都靠這七個識;這七個識可以讓你修行成為解脫的聖者,也可以讓你證得實相的智慧,乃至最後究竟成佛,所以這七識就是你的七寶。而這七識每天都在放光明,光明一放散出來真的莊嚴。
諸位可以去想想看:三界內、外,所有一切的光明其實都在三界內,因為三界外無法,如何莊嚴?「三界外」就是如來藏獨住的無餘涅槃境界;而三界中所有一切有情,無論哪一個有情,他的莊嚴都緣於這七識而有。譬如說,金輪王遊行四大部洲的時候,那真的夠莊嚴了;可是那個莊嚴,還是要藉著他的七識心才能夠顯示出來,因為他的第八識真如心從來不曾也不會想要作什麼,都在七識心的作意與思心所之下才會作出來各種莊嚴。那金輪王上升到忉利天時,釋提桓因分了半座與他共坐;可是他不滿足,還想著說:「我乾脆取而代之。」結果因這一念,他便下墮了;表示釋提桓因的莊嚴遠超過他呀!然而釋提桓因的莊嚴,還是要由他的七轉識來起作意與思心所,他的第八識才會實現出來。那麼比釋提桓因莊嚴的呢?例如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於色界頂第四禪天中,還有五不還天,包括報身佛的境界,不也都要靠七識莊嚴出來的嗎?而這七識在諸位身上,各個具足,分毫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