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讀懂圓覺經

79特價30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提要】
文殊菩薩問佛陀,清淨是成佛的第一步,如何能做到清淨?大乘菩薩是如何發清淨心的?佛陀回答,洞悉「無明」的空性本質,放下對四大和六塵的妄念,恢復我們本來的清淨和不二隨順的圓滿心性,方能成就佛道。

第一章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 佛答文殊菩薩問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如是我聞」,所有佛經都有「如是我聞」。這是釋迦牟尼涅槃的時候(涅槃就是功德圓滿就要離開人間),阿難尊者哭了。他做了二十年的侍者,老師要走了,他很痛苦。其他佛的弟子就說:別哭,有些問題趁佛祖還在,一定要問清楚。實際上佛陀時候印度基本上是沒有文字的,靠口耳相傳。所以老師口述,徒弟們反覆記誦,日子久了必然要出現一些爭議。後來阿難就問:佛陀啊!日後我們要結集經典的時候怎麼辦呢?佛陀說:你在所有的經典前面加上四個字──「如是我聞」。

或按漢語的語序,寫做「我聞如是」,意思是說:「我阿難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來這樣的道理。」而按印度的文字,賓語前置,變成「如是我聞」。

每一部佛經有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處成就、識成就、主成就、眾成就,證明這件事是真的。「如是我聞」可以解釋為:「我聽到佛陀這樣說」。「我」就是阿難,佛陀的上首弟子,多聞第一。

印度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因為印度教和《奧義書》認為生命是有連續性、多樣性的,所以一期生命並不重要。現在我們到印度去看看任何建築,沒有一個樓是完工的。到鄉下去蓋三間房,蓋了兩間,第三間鐵絲和螺絲釘都在外面。他認為無所謂,一段生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期的生命為下一期的生命做鋪墊、做準備,讓下一期生命更完整。所以這期生命只是一個階段,火炬的一個階段,而不是全部。因此他們有一種很達觀的態度。比如,從來沒有一部佛經寫明西元前五二三年正月初八,在懷柔怎麼樣。從來沒有。經文裡總是寫「一時」,很微妙。如果說「周文王於某年夏三月怎樣怎樣」,你會怎麼想?──那是很古老的事。但是「一時」,就不同了。此一時彼一時,東方一時,西方一時,過去一時,現在一時,未來一時。這個「一時」把時間打破了。這個「一時」的妙處就在於突破了所有時空的侷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