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與願同行:普賢行願品講記

79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大願 禮敬諸佛
善財童子在《華嚴經》裡的五十三參,第一參是請教文殊師利菩薩,最後一參是請教普賢菩薩,〈普賢行願品〉即是善財童子向普賢菩薩請教修行的方法。
一、禮佛意義
普賢菩薩教導善財童子修行的方法,第一步就是禮敬諸佛,可見禮敬諸佛的重要性。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
善財所尊稱的「大聖」,即是普賢菩薩。為何用「乃至」?因為是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所以用了一個「乃至」串聯。「云何禮敬,乃至迴向?」這表示從第一到第十,十個都有了。
玄奘大師在翻譯《心經》時,也採用「乃至」一詞:「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十二因緣法的第一個「無明」到第十二個「老死」,用一個「乃至」便可將全部串聯起來,實在非常簡便。
由前段經文知道普賢十大願「總說」的內容後,再透過「別釋」來詳細理解這十大願。所謂別釋,也就是分別解釋。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一)求佛不如學佛
在〈普賢行願品〉裡,有清楚的「牒名」。所謂牒名,就是先列出條目標題,這是佛教的一種解經方法。比如科判表,先寫出「禮敬諸佛」、「一者禮敬諸佛」或「第一願:禮敬諸佛」,此即「牒名」;接著再詳細解說內容,此即「釋相」;之後再論「無盡」。
十大願的第一大願是禮敬諸佛,因此,普賢菩薩回答善財童子,第一者是禮敬諸佛。所謂禮敬諸佛者,表示這份禮敬是非常虔誠的。禮佛就是拜佛,但並非形式上拜一拜就了事,因為諸佛菩薩都具有很殊勝的功德,道德高尚,人格圓滿,是我們的學習典範。其實佛也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中,點點滴滴經過佛法的觀照,修正做人處事與修行而成。縱然菩薩還未成佛,但也都是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又一大阿僧祇劫,以人的身分修行,直至圓滿成佛。
在禮敬諸佛當中,也激發了我們學佛的心。佛弟子拜佛,是以佛做為學習的典範,所以常說來道場是來學佛,而不是來求佛。
(二)禮佛啟發自心佛性
佛陀能從凡夫修證成佛,我們同樣可以,關鍵在於能否發成佛的大願。如何學佛發願呢?可以先從發心開始,發了菩提心便是「凡夫菩薩」,而後轉凡成聖為「聖賢菩薩」,乃至到「菩薩摩訶薩」,都堅持自利利人、自覺覺他到覺行圓滿的菩提心。每個人都能成佛,只要具有宿世的學佛善根因緣,就可以從禮敬諸佛步上成佛之道。禮佛並不是無意義的膜拜,而是有積極學佛成佛的用意,禮佛要能引發自己內在的自心佛性,這才是禮拜諸佛菩薩的真義所在。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禮佛並非只是禮敬外在的佛像,而是啟發自己內在的佛性與法性,讓自心能與佛心、道心契合,心心相應,是難以思議的,我所處的道場如同珍貴的摩尼寶珠,是因為佛就自然影現於其中。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說的正是我們的這顆心。我們要有覺知的能力,先要願意學佛,才有可能成佛。
佛陀在《金剛經》曾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學佛、禮佛不能只著重在佛陀的外相,佛陀最可貴的並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在於法身慧命。禮拜諸佛菩薩時,要讓諸佛菩薩的心路歷程成為我們做人處事的榜樣。學佛的思想理念要正確,並依此來行持,這才是我們禮拜諸佛最深的意義。
唐代丹霞禪師在大雪紛飛的嚴冬經過慧林寺,想烤火取暖,靈機一動竟然將大殿木雕的佛像拿來燒。住持法師看了大吃一驚,立刻斥責:「你怎麼可以把佛像劈來燒火?」丹霞禪師回答:「我想燒燒看佛像有沒有舍利子?」住持說:「木雕的佛像怎麼可能燒出舍利子!」丹霞禪師說:「木雕的佛像既然燒不出舍利子,留著木頭有何用,不如劈了燒來取暖,何必大驚小怪呢!」
丹霞禪師此舉,其實是要破除我們對佛的外相執著,啟發我們內心的佛性。佛性不在佛像的木頭本身,也不在於外相,要內觀自心,明白即心即佛,不必外求。但是,我們聽到丹霞燒佛的故事後,不能依樣畫葫蘆去做,畢竟我們的心境還沒到達那種程度,做不了這樣的事。我們平常還是要起虔誠的心禮佛,透過佛像的外相來啟發自心,佛法的珍貴處便在於讓我們了解自心是佛,所以不會將佛像當成偶像來崇拜,而是視為學習的對象,透過禮佛向佛陀學習真理法則。

無盡禮佛
(一)四喻無盡
普賢菩薩所發的願,是四種無盡的願,這是無量無邊的大願,用四個項目來比喻無盡,稱為「四喻無盡」,從「虛空界」到「眾生界」,「眾生業」到「眾生煩惱」,都是無盡的,所以禮拜諸佛也無有窮盡。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完全無窮無盡,所發的願也無有盡。
「無盡」和「無間」是普賢行願的特質,十大行願的每一願都是「四無盡願」,以此為修行心法。相對來說,我們凡夫的特質是「有盡」和「有間」,做事常常半途而廢、三心兩意,無法以長遠心堅持到底。若我們能學習普賢菩薩的知見,以「四無盡願」來打破狹隘的思惟習慣,打破種種對立隔閡,人生將變得無限寬廣。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數學的數線是二維法,尚且是無始無終,兩邊都是無盡的,三維的空間是立體的更是無窮無盡,因此宇宙沒有邊界,虛空也是無窮無盡。普賢菩薩所發的大願,如果虛空界能夠盡的話,他發願的禮拜諸佛才有盡頭;由於虛空界不可盡的關係,所以他的禮敬諸佛無有窮盡,是生生世世無盡的未來際。
不僅虛空界無盡,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也同樣無盡。虛空界有無限無量的眾生,我們之所以能成為一家人,事實上,只不過是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中,正好有了交會點,正好匯集在一起。一家人雖然共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其實都各有自己的生死路。兒女是帶著自己的福報因緣、智慧資糧來投胎的,父母不過只是提供父精母血,讓孩子有機會成長根身和環境。第七、八兩識裡的因緣,是我們自己從宿世帶來的,其實不只是人,六道輪迴的眾生也都是如此,所以眾生界不可能有盡。
眾生不斷地造作業力因緣,善念和惡念的種子在生活中,不斷地進進出出於第七、八兩識,影響我們的思想、言行、舉止,讓我們一直在生死中流轉,所以我們的業無法有盡。由於我們都各自擁有一個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所以不但眾生業無法盡,眾生的煩惱也無法盡。如果在人生過程中,不理解因緣法,執著在現象上,煩惱就會很多,就如同比來比去,人比人的結果是氣死人。
普賢菩薩說如果眾生界能夠盡,眾生業能夠盡,眾生煩惱也能夠盡的話,他的禮拜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的「乃至」,意思就是從「眾生界」到「眾生煩惱」,已包括了「眾生業」,這些都無有盡故,所以禮敬無有窮盡。
我們要如此認識自己的生命。宇宙人生間的真理法則,不但都是無盡,而且是無始,由無始的過去世,來到了現在。我們雖然糊里糊塗來到現在,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成績還不錯。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不但投生在人道,而且還是可以聽經聞法、修福修慧的人。至於我們能否保持不錯的成績繼續努力,就要看今生能否深心信解佛法,所以善根因緣非常重要。我們面對無盡的未來,必須要清楚而明白地深心信解。
只有深心信解,才可能累積出累生累世的修行資糧,提昇生命的高度,如此我們看到的景象就會不一樣。修行功德如同生命能量一般,高度愈高,則能量愈大。諸佛菩薩能夠照顧無量無邊的眾生,是因為他們的生命能量很強、生命高度很高的緣故,所以他們所見的眾生,都非常平等。我們凡夫所在的高度愈低下,所見眾生就愈不平等;愈不平等,則煩惱愈多;束縛愈多,則障礙愈多。因此,我們要解脫煩惱束縛,必須提昇自己的生命能量和高度,而想要提昇,必須藉著因緣法,依著真理法則才有成長的機會。
(二)三業無間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菩薩不僅十大行願無窮無盡,而且是身、語、意業「三業無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無有疲厭。時間上念念分明清楚,在持續不斷地緣生緣滅中,所緣生出來的都是禮拜諸佛的善念,這樣的一念,便能讓我們得入普賢願海。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造作業力,不斷地延續業力因緣,而只要著相,就會疲厭。很多人說不怕做事,最怕人我是非,在團體裡,計較來、計較去,身心就會覺得疲乏,正是因為我們著相。人際之間,在現象上的不平等,會讓做事的人感到厭煩。然而,這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著相的關係。如果自己不著相,不管別人如何計較,與我們都是無關的。當然,這需要很深的修行工夫,要能深觀因緣法,了解若不斷地計較,就是在種惡因、結惡緣。業障必須自己承受,只是我們眼光短淺,往往因來不及看到業報現前,而忿忿不平。
當我們在意別人的計較時,其實自己也在計較,所以心才會相應。菩薩道要能夠長長久久、生生世世、累生累劫,必須不在現象上計較,不執著外相,才可能無有疲厭,一旦著相便會很快地厭倦了。由於現象容易起伏,所以菩薩不追求結果,盡其在我。佛陀在《金剛經》裡,便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雖然不追求果報,但是在當下要努力耕耘善種子,依著三十七道品「四正勤」的四個精進方向而努力:已生的惡法要讓它消除,未生的惡法要讓它不起;已生的善法要繼續不斷地生起,未生的善法讓它有機會生起。
善惡是因,我們只管不斷地心生善因、廣結善緣,福報將會自然現前,只不過無法預知現前的時機。福報可能要等到十年、二十年後,甚至是來生,我們不一定等得到,不如不要等待、不要執著。福報是自然來的,不是追逐來的,我們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才是真正行大乘菩薩道。我們要具備這樣的心態,才可能在身、語、意業上無有疲厭。我們雖然不能主宰果報,卻可以耕耘因緣,這是自己所能掌握的努力方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