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語譯:【這時世尊又開示說:「廣慧啊!如果諸多的菩薩們,對於自己在五陰身心之內實證了阿陀那,但是卻各自都如實地沒有看見阿陀那的功能,也不見阿陀那識心體;並且不看見阿賴耶集藏生死種子的體性,也沒有看見阿賴耶識這個心體;沒有看見第八識具有積集諸法種子的自性,也沒有看見第八識這個心;沒有看見眼的功能、和色塵的功能,也沒有看見眼識;沒有看見耳的功能、聲的功能以及耳識;沒有看見鼻的功能、香的功能以及鼻識;沒有看見舌的功能、味的功能以及舌識;沒有看見身的功能、觸的功能以及身識;沒有看見意的功能、法的功能以及意識;這樣的人就稱之為於勝義有善巧的菩薩,如來又施設說這樣的人叫作於勝義善巧的菩薩。廣慧!要到達這個地步的人,我說他叫作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的菩薩,如來就依於這樣的標準來施設說,這樣的人就是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的菩薩。」這時世尊想要重新宣示這個義理,而說了一首頌:「
阿陀那識非常地深奧以及微細,這第八識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猶如大水流一樣的瀑流;
這個阿陀那識的義理我對於凡夫和二乘愚人不作開示和演說,因為恐怕他們對阿陀那識錯誤地生起分別而執著為五陰的我。」】
講義:佛陀先呼喚廣慧,也就是要讓他注意聽著:如果諸菩薩於各自不同的五陰身心中「如實不見阿陀那」,也就是每一個實證者都同樣的如實沒有看見阿陀那的功能,也沒有看見阿陀那識心體。但什麼叫作「沒有看見阿陀那」?當你證得第八阿陀那識以後要如實觀察,不但你是這樣,其他的菩薩們也一樣,全都要各別如是詳細觀察:證悟第八識之後轉依成功了,不是單單不跟人家計較東、計較西而已,乃至於對阿陀那識這個阿陀那的功能,你還得要連看都沒看見;沒看見這個阿陀那的自性以後,還要對阿陀那這個第八識心也沒有看見。這樣聽起來,有沒有很奇怪?是很奇怪吧?對呀,對一般人來講,要很奇怪才對啊!
例如禪師,人家問他說:「你懂佛法了沒有?」他說:「我不懂。」人家問:「禪師!你不是開悟了?一定懂佛法,為什麼卻說都不懂?」他說:「我也不懂!」那一般人聽了,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那為什麼他這麼講?明明他說起佛法來,頭頭是道,口若懸河;而他卻告訴你說不懂佛法,原來他講的是轉依後的第八識真我的境界。當你轉依於如來藏時,如來藏不懂佛法,你就說是不懂佛法。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如來藏不懂佛法?因為如來藏的不懂佛法是你要親證的事,祂不會親證自己的不懂佛法。
這聽起來像是繞口令,但實相就是這樣;所以你悟了以後,是你五陰懂佛法,而如來藏不懂佛法;那你轉依了不懂佛法的如來藏時,你就說自己是不懂佛法;像這樣不懂佛法的人,才是真懂佛法的人。所以這個證解很重要,一定要親證了,才能夠真正地生起勝解;否則我這些話,你聽了雖然不會白聽,但不是真正的證解。不是真的證解時,就表示還沒有發起離繫果,也就不會有證悟後的等流果等四果。
所以為什麼 如來還要施設教外別傳?如來不是單單講般若,講完就算了;祂講般若時,同時有教外別傳的施設,在私底下看誰的因緣熟了,就指導他證悟般若。這個教外別傳不是沒意義的,因為這個教外別傳是證解般若與大乘佛法的第一步。在佛法中,你要證解的內容太多了!但你要證解所有的佛法,第一步就是真見道,就是證悟這個第八識而現觀祂的真如法性,而第八識心體是你所要證悟的標的;而第八識祂不需要證悟,祂也不需要知道任何諸法。所以你證悟之後,有沒有轉依成功?就看這個。沒有轉依成功的人,就不是「於心、意、識祕密善巧」的「菩薩」。所以你對於心、對於意、對於六識的密意有了善巧,表示你轉依成功了;而你轉依成功時卻是「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樣才是真解脫,否則就被法所繫縛了。也就是說,一般人總是想:「我要是悟了,就能飛天遁地,百般的神通。」他沒想到的是:悟了轉依如來藏,是什麼都沒有的,全都要歸於空性心第八識。
所以轉依之後,每一個菩薩各別都是要這樣的。要怎麼樣呢?要「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也就是說,你知道阿陀那是什麼了,確定這第八識的功能,而且你已經證得阿陀那識了,但是當你轉依之後卻「如實不見阿陀那」,也「不見阿陀那識」,所以祂對五陰與各類種子的執藏性,你都住於第八識自住境界而不再看見,也就都不執著於阿陀那識以及祂的功能;因為你轉依了祂,依止祂的境界而住時就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時才是解脫。如果什麼都有呢?完了!你連覺都睡不好。
如果你有滿屋的金銀財寶,能睡覺嗎?你一定要雇請保全來看顧,才有辦法睡覺。那很小心的人還會想:「那保全會不會監守自盜?」所以還要再雇請一個人,來監視那些保全;因為他的「有」太多了!如果他一貧如洗,家徒四壁,門都不用關,照樣睡覺。如果竊賊來了,笑一笑,跟那個竊賊講:「我白天都找不到什麼值錢的東西了,你晚上還能找得到嗎?」(大眾笑…)那竊賊聽了,也只好摸摸鼻子走了。所以佛世的出家人就只有三衣一缽,山洞、樹下過夜,擁有太多就被繫縛。
同樣的道理,你證得阿陀那識心體,也執著於祂的阿陀那自性,就被阿陀那識心體與自性所繫縛,這在唯識學裡面叫作「恆內執我」。所以證得以後,不要看見路上出家人在走路,就搖頭、搖頭、搖頭,都不用了,因為若是這樣的表現,就是「恆內執我」;而祂第八識對此是完全不知道的,當祂完全不反觀自己的自性而不知道,你轉依於祂這個解脫境界時,也就是「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就是本來解脫。你放下了,「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而祂自己也「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時祂不是跟你五陰身心一樣了嗎?是不是?是喔?或者不是?也就是說,你轉依阿陀那識以後,逾越繫縛,不被阿陀那識所繫縛;所以你如實地「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樣才是真解脫,離繫果就現前了。證真如也是這個道理,每一個位階的真如實證,都告訴你說:「你實證並且轉依成功之後,要現觀你所轉依的那個智慧境界、與第八識真如心平等平等。」換句話說,你轉依阿陀那識以後而擁有的解脫智慧,這個智慧跟你的阿陀那識心體平等平等;那你就不會被這智慧所繫縛了,因為阿陀那識沒有被繫縛,祂是本來就解脫的。
那麼同樣的道理,「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什麼叫作阿賴耶?就是對於三界生死種子的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你的七轉識有貪愛三界法的表現時,第八識就會有這種執藏分段生死各類種子的識性,那你就要探究說你這個第八識為何會有這樣的種子,就叫作阿賴耶?但修行不是叫阿賴耶識修行,而是你七轉識自己要修行;你經由修行,把這個七轉識藉種種行而造成第八識心體的阿賴耶性,也就是貪愛三界生死法的心性種子滅除時,第八識心體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這種集藏性: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自性,就會跟著滅除而不再有阿賴耶性。因為這三種集藏性的種子流注出來時是與你七轉識相應,不跟第八識自己相應的;那麼悟後轉依真如而進修一段長時間,滅了分段生死種子的集藏性以後,你的阿賴耶識就沒有這些種子,就不再叫作阿賴耶識了,這時就叫作「滅阿賴耶」,或是「滅阿賴耶識」。這並不是說阿賴耶識心體可滅,因為阿賴耶識這個心體永不可滅,祂是金剛心,沒有一法可以壞滅祂;但是你悟後修行要滅的是「阿賴耶」的自性,所以當你悟後修行如實轉依阿賴耶識心體的真如法性以後,不再貪愛三界生死法時,第八識心體就不會再有阿賴耶的自性,所以叫作「不見阿賴耶」。
所以你剛證悟時,發覺自己意識每天還是在分段生死的種子上面現行、以及受熏,但是有這個現行與受熏不打緊,你只要自己把七轉識這個執藏分段生死的行為,一步一步慢慢地去把它修除,這樣就行了。到最後,你把這些外我所、內我所,包括自我的貪愛全部滅除了,阿賴耶性就消失了,你的第八識心體就沒有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功能存在,這時候就解脫了,因為你第八識中的種子已經沒有了阿賴耶性;沒有了這個自性以後,你也就不會看見阿賴耶識,所見的第八識就變成是異熟識了。
所以悟後過一段時間,不應該繼續觀察自己阿賴耶識心體在不在,只有剛悟的人會說:「欸!這個第八識很奇特欸!」每天空閒沒事,就把祂拿來玩一玩;可是久了以後覺得這很自然,就沒什麼奇特的,本來就這樣。這就是法界,套一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就是這樣。這時候就是「不見阿賴耶識」,因為你轉依阿賴耶識自體的真如性以後,祂的自體境界中已無有任何一法存在,「無智亦無得」,這時還怎麼看得見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自己不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自己也不見阿賴耶性,這樣轉依成功之後,就是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
接下來,「不見積集,不見心;」前面有說過「心意識祕密善巧」。心,為什麼名之為心,因為祂有積集性;凡所有一切種子,祂都累積下來,集合在自己心中;有這種積集性的識,就叫作心,因為這個能積集各類種子的心才是有情的真正主體。這個心會有這個積集性的原因,卻是七轉識不斷地虛妄熏習而成就給祂的,並不是說祂想要這樣子害你七轉識流轉生死。而你七轉識曾經什麼時候流轉生死?其實你七識之中只有意根能流轉生死,而你的六識都只有一世住,何曾流轉生死?但是因為意識背後有個意根,意根是作決定的思量心,凡所造業都是意根造的。
意根有時會聽意識的,那是被意識所瞞,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意根在決定;除非修行得力了,意識說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而意根聽受了,所以才有了改變;可是一旦境界現前時,意根又依著原來的習性而不聽意識的了,所以造惡的其實就是意根。意根很奇特,偏又是無記性;但因為祂的有覆性,就導致眾生不斷地輪迴生死;而輪迴生死之中,祂又不領受苦、樂、憂、喜、捨;可是不領受當中,只要意識同時現起時祂又全部領受了;但其實是意識跟五識領受的,意根卻認為是自己領受的,你說怪不怪?這就是佛法,諸佛菩薩全部都同一見,都是這樣見的,所以同證解脫。
因此說,能積集諸法種子叫作心;不但是分段生死的種子,包括異熟性的無記種子,祂也全部都積集在自己心中。所以年輕人崇拜歌星,有沒有?某一個歌星要辦演唱會了,他們擠著去買門票。那些被年輕人崇拜而當歌星,他們的身分到底是什麼?是來娛樂大家的,對不對?有沒有人異議?請舉手!沒有。而歌星為什麼要會唱歌?因為往世在忉利天就是娛樂釋提桓因的人,他們就是釋提桓因的歌神,名為緊那羅。那麼究竟是釋提桓因尊貴、還是歌神尊貴?對了!那你去聽他們唱歌,你是消費者,他是賺你金錢的人,是來服務你、娛樂你的人;那麼是你尊貴、還是他尊貴?結果那些年輕人顛倒啊!崇拜歌星崇拜得不得了!那叫作沒智慧。而我們學佛的人不這樣,所以你悟得第八識時,轉依了第八識真如;你再來看看第八識會不會反觀自己有這個積集種子的功能?不會!祂也沒有反觀自己的功能,你轉依祂這個自性,所以就說你是「不見積集」。
因為有積集種子的功能就叫作心,既然是積集種子的心,這心能不能分別?能不能?能!可是問題來了,經中又告訴你,祂叫作「無分別法」,這表示:祂之所分別,跟你六識心的分別不同。你六識分別的是六塵境界中的事,可是六塵境界以外,有更多的那些事情全部都是第八識「心」在分別;所以祂於六塵不分別,可是祂會分別器世間、會分別五陰身、會分別四大種子、會分別七轉識的心行與種子,也會分別業種等,舉凡六塵以外的都是祂所分別,就叫作「心」。
所以七轉識在想什麼,都瞞不過祂,祂都知道。因此,當你肚子餓了,看見人家正在飲食,你心裡面想:「餓了,該吃飯了!」於是,祂就幫你流口水出來。口水是你讓它流的嗎?不是啊!是第八識心流的。但是你不要以為說:「喔!我知道了!原來這就是如來藏。」還差得遠呢!天差地別。你轉依成功以後,沒有看見了;因為你依於如來藏而住,所以如來藏沒有看見時,你就等於沒有看見;這時你就沒有看見祂的積集性,你也不會看見祂在六塵外的分別心,就是「不見心」,因為祂不會反觀自己,看不見自己,而你悟後轉依祂的境界而住時,就是如實不見心、不見有分別。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語譯:【這時世尊又開示說:「廣慧啊!如果諸多的菩薩們,對於自己在五陰身心之內實證了阿陀那,但是卻各自都如實地沒有看見阿陀那的功能,也不見阿陀那識心體;並且不看見阿賴耶集藏生死種子的體性,也沒有看見阿賴耶識這個心體;沒有看見第八識具有積集諸法種子的自性,也沒有看見第八識這個心;沒有看見眼的功能、和色塵的功能,也沒有看見眼識;沒有看見耳的功能、聲的功能以及耳識;沒有看見鼻的功能、香的功能以及鼻識;沒有看見舌的功能、味的功能以及舌識;沒有看見身的功能、觸的功能以及身識;沒有看見意的功能、法的功能以及意識;這樣的人就稱之為於勝義有善巧的菩薩,如來又施設說這樣的人叫作於勝義善巧的菩薩。廣慧!要到達這個地步的人,我說他叫作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的菩薩,如來就依於這樣的標準來施設說,這樣的人就是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的菩薩。」這時世尊想要重新宣示這個義理,而說了一首頌:「
阿陀那識非常地深奧以及微細,這第八識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猶如大水流一樣的瀑流;
這個阿陀那識的義理我對於凡夫和二乘愚人不作開示和演說,因為恐怕他們對阿陀那識錯誤地生起分別而執著為五陰的我。」】
講義:佛陀先呼喚廣慧,也就是要讓他注意聽著:如果諸菩薩於各自不同的五陰身心中「如實不見阿陀那」,也就是每一個實證者都同樣的如實沒有看見阿陀那的功能,也沒有看見阿陀那識心體。但什麼叫作「沒有看見阿陀那」?當你證得第八阿陀那識以後要如實觀察,不但你是這樣,其他的菩薩們也一樣,全都要各別如是詳細觀察:證悟第八識之後轉依成功了,不是單單不跟人家計較東、計較西而已,乃至於對阿陀那識這個阿陀那的功能,你還得要連看都沒看見;沒看見這個阿陀那的自性以後,還要對阿陀那這個第八識心也沒有看見。這樣聽起來,有沒有很奇怪?是很奇怪吧?對呀,對一般人來講,要很奇怪才對啊!
例如禪師,人家問他說:「你懂佛法了沒有?」他說:「我不懂。」人家問:「禪師!你不是開悟了?一定懂佛法,為什麼卻說都不懂?」他說:「我也不懂!」那一般人聽了,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那為什麼他這麼講?明明他說起佛法來,頭頭是道,口若懸河;而他卻告訴你說不懂佛法,原來他講的是轉依後的第八識真我的境界。當你轉依於如來藏時,如來藏不懂佛法,你就說是不懂佛法。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如來藏不懂佛法?因為如來藏的不懂佛法是你要親證的事,祂不會親證自己的不懂佛法。
這聽起來像是繞口令,但實相就是這樣;所以你悟了以後,是你五陰懂佛法,而如來藏不懂佛法;那你轉依了不懂佛法的如來藏時,你就說自己是不懂佛法;像這樣不懂佛法的人,才是真懂佛法的人。所以這個證解很重要,一定要親證了,才能夠真正地生起勝解;否則我這些話,你聽了雖然不會白聽,但不是真正的證解。不是真的證解時,就表示還沒有發起離繫果,也就不會有證悟後的等流果等四果。
所以為什麼 如來還要施設教外別傳?如來不是單單講般若,講完就算了;祂講般若時,同時有教外別傳的施設,在私底下看誰的因緣熟了,就指導他證悟般若。這個教外別傳不是沒意義的,因為這個教外別傳是證解般若與大乘佛法的第一步。在佛法中,你要證解的內容太多了!但你要證解所有的佛法,第一步就是真見道,就是證悟這個第八識而現觀祂的真如法性,而第八識心體是你所要證悟的標的;而第八識祂不需要證悟,祂也不需要知道任何諸法。所以你證悟之後,有沒有轉依成功?就看這個。沒有轉依成功的人,就不是「於心、意、識祕密善巧」的「菩薩」。所以你對於心、對於意、對於六識的密意有了善巧,表示你轉依成功了;而你轉依成功時卻是「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樣才是真解脫,否則就被法所繫縛了。也就是說,一般人總是想:「我要是悟了,就能飛天遁地,百般的神通。」他沒想到的是:悟了轉依如來藏,是什麼都沒有的,全都要歸於空性心第八識。
所以轉依之後,每一個菩薩各別都是要這樣的。要怎麼樣呢?要「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也就是說,你知道阿陀那是什麼了,確定這第八識的功能,而且你已經證得阿陀那識了,但是當你轉依之後卻「如實不見阿陀那」,也「不見阿陀那識」,所以祂對五陰與各類種子的執藏性,你都住於第八識自住境界而不再看見,也就都不執著於阿陀那識以及祂的功能;因為你轉依了祂,依止祂的境界而住時就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時才是解脫。如果什麼都有呢?完了!你連覺都睡不好。
如果你有滿屋的金銀財寶,能睡覺嗎?你一定要雇請保全來看顧,才有辦法睡覺。那很小心的人還會想:「那保全會不會監守自盜?」所以還要再雇請一個人,來監視那些保全;因為他的「有」太多了!如果他一貧如洗,家徒四壁,門都不用關,照樣睡覺。如果竊賊來了,笑一笑,跟那個竊賊講:「我白天都找不到什麼值錢的東西了,你晚上還能找得到嗎?」(大眾笑…)那竊賊聽了,也只好摸摸鼻子走了。所以佛世的出家人就只有三衣一缽,山洞、樹下過夜,擁有太多就被繫縛。
同樣的道理,你證得阿陀那識心體,也執著於祂的阿陀那自性,就被阿陀那識心體與自性所繫縛,這在唯識學裡面叫作「恆內執我」。所以證得以後,不要看見路上出家人在走路,就搖頭、搖頭、搖頭,都不用了,因為若是這樣的表現,就是「恆內執我」;而祂第八識對此是完全不知道的,當祂完全不反觀自己的自性而不知道,你轉依於祂這個解脫境界時,也就是「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就是本來解脫。你放下了,「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而祂自己也「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時祂不是跟你五陰身心一樣了嗎?是不是?是喔?或者不是?也就是說,你轉依阿陀那識以後,逾越繫縛,不被阿陀那識所繫縛;所以你如實地「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樣才是真解脫,離繫果就現前了。證真如也是這個道理,每一個位階的真如實證,都告訴你說:「你實證並且轉依成功之後,要現觀你所轉依的那個智慧境界、與第八識真如心平等平等。」換句話說,你轉依阿陀那識以後而擁有的解脫智慧,這個智慧跟你的阿陀那識心體平等平等;那你就不會被這智慧所繫縛了,因為阿陀那識沒有被繫縛,祂是本來就解脫的。
那麼同樣的道理,「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什麼叫作阿賴耶?就是對於三界生死種子的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你的七轉識有貪愛三界法的表現時,第八識就會有這種執藏分段生死各類種子的識性,那你就要探究說你這個第八識為何會有這樣的種子,就叫作阿賴耶?但修行不是叫阿賴耶識修行,而是你七轉識自己要修行;你經由修行,把這個七轉識藉種種行而造成第八識心體的阿賴耶性,也就是貪愛三界生死法的心性種子滅除時,第八識心體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這種集藏性: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自性,就會跟著滅除而不再有阿賴耶性。因為這三種集藏性的種子流注出來時是與你七轉識相應,不跟第八識自己相應的;那麼悟後轉依真如而進修一段長時間,滅了分段生死種子的集藏性以後,你的阿賴耶識就沒有這些種子,就不再叫作阿賴耶識了,這時就叫作「滅阿賴耶」,或是「滅阿賴耶識」。這並不是說阿賴耶識心體可滅,因為阿賴耶識這個心體永不可滅,祂是金剛心,沒有一法可以壞滅祂;但是你悟後修行要滅的是「阿賴耶」的自性,所以當你悟後修行如實轉依阿賴耶識心體的真如法性以後,不再貪愛三界生死法時,第八識心體就不會再有阿賴耶的自性,所以叫作「不見阿賴耶」。
所以你剛證悟時,發覺自己意識每天還是在分段生死的種子上面現行、以及受熏,但是有這個現行與受熏不打緊,你只要自己把七轉識這個執藏分段生死的行為,一步一步慢慢地去把它修除,這樣就行了。到最後,你把這些外我所、內我所,包括自我的貪愛全部滅除了,阿賴耶性就消失了,你的第八識心體就沒有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功能存在,這時候就解脫了,因為你第八識中的種子已經沒有了阿賴耶性;沒有了這個自性以後,你也就不會看見阿賴耶識,所見的第八識就變成是異熟識了。
所以悟後過一段時間,不應該繼續觀察自己阿賴耶識心體在不在,只有剛悟的人會說:「欸!這個第八識很奇特欸!」每天空閒沒事,就把祂拿來玩一玩;可是久了以後覺得這很自然,就沒什麼奇特的,本來就這樣。這就是法界,套一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就是這樣。這時候就是「不見阿賴耶識」,因為你轉依阿賴耶識自體的真如性以後,祂的自體境界中已無有任何一法存在,「無智亦無得」,這時還怎麼看得見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自己不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自己也不見阿賴耶性,這樣轉依成功之後,就是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
接下來,「不見積集,不見心;」前面有說過「心意識祕密善巧」。心,為什麼名之為心,因為祂有積集性;凡所有一切種子,祂都累積下來,集合在自己心中;有這種積集性的識,就叫作心,因為這個能積集各類種子的心才是有情的真正主體。這個心會有這個積集性的原因,卻是七轉識不斷地虛妄熏習而成就給祂的,並不是說祂想要這樣子害你七轉識流轉生死。而你七轉識曾經什麼時候流轉生死?其實你七識之中只有意根能流轉生死,而你的六識都只有一世住,何曾流轉生死?但是因為意識背後有個意根,意根是作決定的思量心,凡所造業都是意根造的。
意根有時會聽意識的,那是被意識所瞞,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意根在決定;除非修行得力了,意識說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而意根聽受了,所以才有了改變;可是一旦境界現前時,意根又依著原來的習性而不聽意識的了,所以造惡的其實就是意根。意根很奇特,偏又是無記性;但因為祂的有覆性,就導致眾生不斷地輪迴生死;而輪迴生死之中,祂又不領受苦、樂、憂、喜、捨;可是不領受當中,只要意識同時現起時祂又全部領受了;但其實是意識跟五識領受的,意根卻認為是自己領受的,你說怪不怪?這就是佛法,諸佛菩薩全部都同一見,都是這樣見的,所以同證解脫。
因此說,能積集諸法種子叫作心;不但是分段生死的種子,包括異熟性的無記種子,祂也全部都積集在自己心中。所以年輕人崇拜歌星,有沒有?某一個歌星要辦演唱會了,他們擠著去買門票。那些被年輕人崇拜而當歌星,他們的身分到底是什麼?是來娛樂大家的,對不對?有沒有人異議?請舉手!沒有。而歌星為什麼要會唱歌?因為往世在忉利天就是娛樂釋提桓因的人,他們就是釋提桓因的歌神,名為緊那羅。那麼究竟是釋提桓因尊貴、還是歌神尊貴?對了!那你去聽他們唱歌,你是消費者,他是賺你金錢的人,是來服務你、娛樂你的人;那麼是你尊貴、還是他尊貴?結果那些年輕人顛倒啊!崇拜歌星崇拜得不得了!那叫作沒智慧。而我們學佛的人不這樣,所以你悟得第八識時,轉依了第八識真如;你再來看看第八識會不會反觀自己有這個積集種子的功能?不會!祂也沒有反觀自己的功能,你轉依祂這個自性,所以就說你是「不見積集」。
因為有積集種子的功能就叫作心,既然是積集種子的心,這心能不能分別?能不能?能!可是問題來了,經中又告訴你,祂叫作「無分別法」,這表示:祂之所分別,跟你六識心的分別不同。你六識分別的是六塵境界中的事,可是六塵境界以外,有更多的那些事情全部都是第八識「心」在分別;所以祂於六塵不分別,可是祂會分別器世間、會分別五陰身、會分別四大種子、會分別七轉識的心行與種子,也會分別業種等,舉凡六塵以外的都是祂所分別,就叫作「心」。
所以七轉識在想什麼,都瞞不過祂,祂都知道。因此,當你肚子餓了,看見人家正在飲食,你心裡面想:「餓了,該吃飯了!」於是,祂就幫你流口水出來。口水是你讓它流的嗎?不是啊!是第八識心流的。但是你不要以為說:「喔!我知道了!原來這就是如來藏。」還差得遠呢!天差地別。你轉依成功以後,沒有看見了;因為你依於如來藏而住,所以如來藏沒有看見時,你就等於沒有看見;這時你就沒有看見祂的積集性,你也不會看見祂在六塵外的分別心,就是「不見心」,因為祂不會反觀自己,看不見自己,而你悟後轉依祂的境界而住時,就是如實不見心、不見有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