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譯文:
我曾聞佛所說,那時,世尊入於如來法身地,三昧正受,是所有如來加持和所住之地,是一切眾生清淨覺悟之地。在那裡,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參加法會的大菩薩摩訶薩有十萬之眾,其中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為上首,與諸眷屬都入三昧之中,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注解:
1,「如是我聞」:眾所周知,世尊曾於《涅槃經》中對阿難言明:未來集結經書時,需在卷首加上「如是我聞」四字,以證明經文內容係阿難親耳聽聞、出自佛口,避免後人質疑與篡改,確保經典的權威性與可信度。
《圓覺經》作為伏藏,倘若並非佛在世時所宣講,那麼現場聽法並將其背誦下來之人是誰?是否為阿難?這些問題難以稽考。我們無需深究這些問題,僅關注其內容即可。
2,「一時」,其含義為「那時」或者「當時」。
為何佛經之中並未明確標注法會的具體時間,而是統一採用「一時」這個詞來進行表述呢?實際上,編撰者完全具備為所有佛經標注具體時間的能力,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佛在某處宣講了某段經文」。
之所以沒有如此設計,是因為佛經編撰與傳播的目的,是讓不同根器的各類眾生都能從中受益。畢竟,每個人的根器存在差異,適合研讀的佛經也不盡相同。
倘若佛經上明確標注了時間,那麼整個佛經體系就會如同編年史或者日記一般,容易引導人們按照時間順序從頭開始閱讀。而這種引導會極大地限制後世求法者選擇佛經的自由度。
每個人的修行因緣和根器都有所不同,閱讀佛經應當挑選適合自己根器的佛經。我個人最初研讀的是《心經》、《法華經》、《楞嚴經》,之後才學習了《華嚴經》。如今也有人勸誡,學習佛經應從《阿含經》開始。但如果大家都從頭開始閱讀佛經,對於時間有限的在家人而言,或許終其一生都無法讀到後面的《般若部》和《涅槃部》。
因此,所有的佛經都用「一時」這個詞來代表時間,以避免時間上的局限。這種設計使每個眾生都能依據自身的因緣和根器,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進行研讀。如此一來,不僅能夠節省寶貴的時間,還能確保每個人都能在最適合自己的經典中尋得指引和修行方法。
3,「婆伽婆」:指世尊。
4,「神通大光明藏」:「神」寓意著高深玄奧、難以捉摸,「通」表示暢行無阻、毫無阻礙,「大光明」代表著智慧,也就是「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體性」。所以,「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可理解為佛進入了法身地。
5,「三昧正受」:「三昧」意為禪定,「正受」指的是禪定或正定。在菩薩與佛的境界中,並不存在禪定,自然也就沒有入定出定的概念,所以用「三昧」一詞來代替。「三昧正受」所表示的是佛進入了法身地。
6,「光嚴」:光明莊嚴。「住持」:長久護持。
7,「清淨覺地」:「清淨」所描述的是內心的狀態,與之相對的則是染汙。當自性之中不存在妄想時,便可稱之為「清淨」;而當自性裡存在妄想時,則稱之為「染汙」。
「覺地」指的是覺悟之地。在佛經裡,「地」通常表示境界,比如菩薩十地。
8,「身心寂滅」:這是凡夫修行所能達到的境界,通常指四禪以上的境界。在此境界中,肉身與情緒皆消失不見,故而稱作「寂滅」,亦可理解為佛的境界。
9,「平等本際」:此指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雖無執著,卻仍有分別心,僅以分別心認知世界時,稱之為「平等」。「本際」指本應有的境界或環境。
10,「圓滿十方」:「圓滿」是菩薩所達到的境界。菩薩的意識廣布於虛空之中,故而可稱作「遍十方」。菩薩能夠憑藉一個妄想認知整個法界,所以佛菩薩所處的世界被稱為一真法界。
11,「不二」:指意識中沒有分別心的狀態,也就是菩薩的境界。
12,「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即在無分別心的境界中,呈現出諸多淨土。淨土與穢土相對應,兩者都屬於佛土。佛住世的世界或由佛管理的世界稱為佛土,沒有佛管理的世界則被叫做無限地獄世界。
當一位等覺菩薩創建一個新的世界並開始度化眾生時,若這個世界存在下三道,這樣的世界便被稱作穢土。當一個世界存在的時間足夠長,出現了眾多佛,眾多佛的加持力相互疊加,會使眾生產生惡念的程度越來越低,下三道便會逐漸消失,最終僅剩下人天二道。當眾生連淫欲都無法生起時,性別也會隨之消失。佛經中提到,有些世界沒有女人,這樣的世界被稱為淨土。
13,「大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意譯為「大」。在菩薩、羅漢的世界裡,與普通的「菩薩」相比,「菩薩摩訶薩」指的是四大職業的菩薩,這是因為他們具有比大菩提心更高的發心—平等普化心,或同體大悲心。我們常說「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敵願力」,宏大的誓願是邁向解脫覺悟的必要條件。不入諸佛之本心,所有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練。沒有大菩提心的人即便修行,終究還是為了一己之私,根本無法獲得解脫(有關發願的原理、作用等內容,可參閱《坐禪2》)。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