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思出版社出版──《鏡空和尚》 
第一章 小駒駒抓周 老秀才憂心
光緒二十一年春,和坊街文硯秀才家大門前張燈結彩,人聲鼎沸。
家裡人人喜氣洋洋,傭人、親戚、臨時僱來燒飯的大廚,在繁忙的間隙,跑到韋氏跟前,逗逗她抱在懷裡的孩子,握握肉嘟嘟的小手,擼擼他柔軟的棕色頭髮,一個個恭賀,對著孩子說:「少爺,今天是好日子!祝福小壽星長命百歲哦!」那孩子見人逗他,一個勁兒地笑,燦爛如花,手舞足蹈。
韋氏見眾人祝福她兒子,也笑著回應答謝。兒子小駒駒周歲慶宴,一大早她就起來,張羅安排。心裡開心,平時不捨得穿的裙掛,特地從箱子裡翻了出來。那件大紅寬袖右襟掛,小立領,絲絨綢面料,鑲嵌著金邊,手繡幾朵團狀牡丹,穿在韋氏身上,顯得喜氣又得體。她面頰輕輕撲了些粉,嘴唇微微點了胭脂,面色立刻粉紅青春了起來。眾人向她賀喜的時刻,也順帶誇她的年輕,都說太太年輕了十歲。
秀才文硯早年成親,娶了韋氏,一連生了三個女兒,第四個生了兒子,可惜得了肺炎,高燒不退,才活了兩三個月就夭折了。韋氏哭哭啼啼,嗔怪老爺信佛心誠欠到位,執意要去普陀山敬佛。文硯依了夫人,僱了一條船,專程去了普陀山,回來觀音菩薩顯靈,果真送來了兒子。中年得子,兒子平平安安到了周歲,文硯心裡自是喜悅。他見韋氏在窗外忙進忙出,吩咐派活,自己還是安靜坐在書房,寫了幾幅字,又畫了幅松竹梅三友圖,落款、蓋章,才慢悠悠喝了口碧螺春。平時家裡俗務,油鹽醬醋柴米菜,他是不過問的,聽憑韋氏張羅。鄰街同榜陸秀才進屋,連連作揖恭喜,文硯才急忙站起回禮。陸秀才見書桌上攤開的〈三友圖〉,連連說好畫,佈局稀茂有致,用筆輕重恰當。說著,也提筆對文硯說,空白處我來畫個小鹿,祝福少爺快快樂樂。片刻,畫上一隻小鹿猶如從遠處喜奔而來。文硯說,你也著上名,改天把章帶來。陸秀才搶著說,巧了,那一枚菩提子製的印章帶在身上。說罷,陸秀才蘸了紅泥,左下鈐印。文硯又請陸秀才就坐。坐畢,小廝上茶。陸秀才喝了一口茶後,問文硯,小駒駒一周歲了,大名起好沒有?
文硯搖搖頭說:「難取啊!文家我輩是硯字輩,下一輩,則是顯字輩。這個顯字,怎麼個承上啟下左右聯合成一個名字?再說,小兒之名,總要含有長輩的厚望與寄託吧。還有,名字裡最好暗合世事,有個史家之紀念意義。」
陸秀才點頭說:「文兄所說甚是!聽說小駒駒,不,令郎五行俱全,這也省了缺水補水,搜腸刮肚想三點水四點水的邊傍;或者缺火,找火找炎找燚。至於有點記憶時勢,文兄你看,國事糟糕如此,怎麼個暗合?」
「唉!」文硯歎了口氣:「去年黃海與日本一戰,誰會想到如此結局。朝野上下,出戰呼聲高漲,好似北洋水師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大勝。輕敵啊,輕敵!」
「當時呢,我跟文兄一樣是樂觀黨人。」陸秀才接著說:「前方一直是捷報頻傳,怎麼會轉眼之間,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沒呢?這些日子,李中堂去日本馬關談判,不知他回來沒有?情勢不妙啊!」
「回來了!」「回來了!」兩位年輕後生,一邊說一邊匆匆走進書房。他們身後,門外小廝在大聲稟報:「梅秀才、阮秀才到!梅秀才、阮秀才請——」
兩位年少秀才進門後連說失禮失禮,不該貿然打斷陸秀才說話。然後還是抑制不住心頭的波瀾,胸腔中的悲憤溢於言表。梅秀才說:「回來了,李中堂是回來了,虧他還有臉回來!賠了兩萬萬兩白銀不算,還割了台灣和遼東!千古奇恥,千古奇恥啊!」
文硯急切問:「真有此事?消息確切麼?」
阮秀才看看文硯,又看看陸秀才,見兩位長輩秀才滿臉驚訝,將信將疑的樣子,歎了口氣說:「千真萬確,李中堂在春帆樓簽了約!剛才,我跟梅秀才到教堂瑞牧師那裡打聽,瑞牧師拿著《字林西報》一行一行翻譯給我們聽。條約裡,我伲這座城也開埠了!」
陸秀才一跺腳,憤憤說:「廢……廢掉它,廢約!再……再戰!」
文硯一改往常的慢條斯理,也急著說:「朝廷也過於讓步了!」
四位秀才,兩代輩分。但在馬關義和這件事上,內心的震驚幾乎完全一致。他們無法接受甲午戰敗的實景,無法想通為什麼萬邦來朝的泱泱大國,居然接受如此奇恥大辱之條約。阮秀才跟眾人一邊談論,一邊也說出自己的想法,日本過去一直做學生,究竟憑什麼欺負起先生來了?眾人議論一通,也莫衷一是。
梅秀才平時喜歡鑽研,他琢磨了一下,試著解答阮秀才的問題:「依我看,日本實施富國強兵,可我伲大清,地大物博人傑地靈,北洋水師也實力相當。唉,人家勝,勝就勝在脫亞入歐,學荷蘭學西洋機器技術,文明開化領先一步!」
「梅兄說到了點子上。」阮秀才讚同梅秀才的看法,說:「看來西風東漸,我伲還須跟上腳步。日本能學得好,我朝要學的更強!我和梅兄剛才在教堂,拜瑞牧師為師,想學習英文,將來也能為國出力,以雪甲午之恥!」
陸秀才捋著鬍子,忙擺手:「使不得,使不得,不能病急亂投醫!我孔孟之道,乃立國之本,萬萬不可丟了國粹,去學什麼英文西洋文。非我族類,必有異心。我就不信,大清打不過一個小日本!」陸秀才大發感慨,《論語》治天下,道德強國家,又說漢字正宗,英文蠻夷,漢字乃千年瑰寶,說不定英文還是學漢字編出來的。說著說著,突然記起今天是來赴宴的,是來文秀才家賀喜的,就打住了話頭。再一想,小駒駒的大名還沒有著落呢,便對大家說:「扯遠了,扯遠了!我伲是來賀喜文秀才公子的。言歸正傳,剛才我跟文秀才還在動腦筋,為小駒駒取個大名呢,怎麼扯到英文上去了。諸君來的正好,看看取什麼大名為好?」
四秀才搜腸刮肚,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又從經史子集中挑選典故雅詞,甚至連《山海經》中奇字僻詞也搜索一遍,一個個鮮剝活跳的詞兒紛紛從嘴唇中沖了出來。末了,三人眼光齊射文硯,還是要請文秀才定奪。文硯從書櫃中抽了本《詩經》,嘴裡說著聽天命名吧,佛祖保佑,順從天意,給小駒駒賜個好名字吧!他把《詩經》鄭重的放在身前書桌上,微微合眼,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聲音畢,文硯左手挽著衣袖,右手輕輕把書翻開,書頁差不多停在書的中間。文硯朝書頁上一看,是《詩經》中的小雅〈采芑〉,湊近看了半晌,突然叫道:「有了,有了!顯允,顯允!小駒駒的大名就叫:文顯允!」
文硯見眾人沒有反應過來,就釋義道:「方叔率軍討伐蠻荊,〈采芑〉中詩云,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顯,明也;允,信也。方叔治軍有方,軍紀嚴明軍令信達,克敵制勝也!正好暗喻當今時勢,我朝將來也必將戰勝日本。說來也是天意,一個允字,小駒駒輩份,本來就是顯字輩,也落了個正好!」
三秀才聽罷,一致稱讚。詞義得體,暗含父輩期望。梅秀才說,令郎文顯允,有文兄栽培,能文能武,必成朝廷棟樑之才。梅秀才還說了自己的願景,他成家有了孩子,不管是男兒女兒,一視同仁培養,送孩子東渡扶桑或遠去歐美留學,師夷長技以制夷。眾人都笑了,調侃梅秀才心裡也想做父親了。阮秀才此時踱步轉到書桌前,見攤開在上的《鹿奔三友圖》,連說好畫,三友疏落有致,小鹿歡快靈動。文硯忙說,小鹿是陸秀才的手筆,人稱畫龍點睛,陸秀才畫鹿通靈。梅秀才興致勃勃提議,他和阮秀才也要為畫添彩,一起恭賀文顯允周歲大慶。阮秀才端視了片刻,看畫面緊湊,也無地方補筆,便提筆在畫的上方題詞:伐鼓顯允出征;梅秀才接過阮秀才遞過來的毛筆,幾乎不假思索,揮筆就寫上:鳴金仁義凱旋。兩位老秀才連聲說對仗工整,用典含蓄貼切。文硯對兩位後生說,改天把印章帶來,也一起加印落款。說著,先在右上方蓋了緬甸玉硯字閒章。這幅字畫,四秀才偕作而成,彰彰袍澤之誼,呦呦鹿鳴孔昭。裱好後掛在書房,以誌紀念。
此時,小廝進門請示文硯:「老爺,太太問,少爺抓周放在宴前還是宴後進行?」
文硯心境甚好,把圖畫捲起來,立刻說:「現在就進行,就放在書房抓周。」
小廝稟報韋氏後,韋氏立馬吩咐手下,傭人、小廝等七手八腳,把抓周的默事,一一擺到書桌上。秤、算盤、康熙字典、短尺、瓷杯、繡花手帕、竹笛、玉如意、象牙印章、墨、毛筆、木寶劍、銀元、銀湯匙、金鎖片、九連環、胭脂盒、荷花香袋、麥芽糖塊、棗泥餅、桃花塢年畫、搖鼓郎、阿福泥塑……,一時間,像小山一樣堆在桌面。賓客、親朋好友,還有年少頑童,也紛紛湧進書房。須臾,在眾人口口相傳中,都曉得了小駒駒的大名叫文顯允,大家紛紛改口稱顯允少爺,小駒駒的乳名在人們的記憶中迅速的選擇性擱置。
在圍著書桌的人堆裡,擠進了兩個小頑童,來自韋氏娘家的弟兄的後輩。一個年紀大一點的,也不過六七歲光景,叫小天石;另一個個頭小一點的,叫小抱沙。兩個童子在人們嘈雜亂哄哄檔口,把手裡玩的木魚和木魚槌,悄悄塞進了一大堆抓周物件裡。
韋氏懷抱兒子,來到書桌邊。文顯允頭戴嵌玉小瓜皮帽,一身紫紅手繡綢緞小褂和童褲打扮,腳上穿一雙金絲軟底虎頭鞋,肉嘟嘟的小手上戴著細圓邊銀手鐲,外掛兩顆銀小圓球,叮噹作響。韋氏一面把顯允放到桌上,一面問文硯要否把抓周東西排放整齊?文硯連聲說不用不用,讓顯允小子自己發開,自己抓取。正說著,只見顯允向前爬了半步,小手把桌上物件邊拍邊掃,一時鬆散了開來。他左手一把握住康熙字典邊角,往前推了推。眾人喝彩,讚頌少爺知書達理,也許就是文曲星下凡。又見顯允爬了半步,右手疾快抓住了木魚槌,還沒等眾人反應過來,就朝小木魚上輕輕一敲,動作嫻熟一氣呵成。周邊人屏氣歇息,沒人說話,只當沒看見一樣。稍停片刻,顯允又向如意看了一眼,丟了木魚槌,用手一推一拉,把玉如意拉到了自己腳跟前。眾人見狀,一個個喜笑顏開,都說將來少爺一定吉祥洪福,事事如意。
文硯見兒子抓取木魚槌,又敲了木魚一下,這一槌就像敲在自己的心頭。心裡咯噔了一下。以他的見識,似乎將來兒子跟念經信佛有緣。儘管周邊賓客討口彩說吉言,但文硯心裡彷彿繫了個結,鬆不開來。他不敢繼續細想,假如……假如……,抓周靈驗,兒子真的遁入空門,孤燈作伴,念佛皓首,那與他對兒子的期望豈不是南轅北轍,走東往西了?文硯沒有梅秀才那樣眼光前瞻,想到將來送兒輩出國留洋,但顯允小子把四書五經讀好,考秀才考舉人考個功名,那是天經地義。當然,君子立德立功立言能文能武那是更理想的境地。看著顯允小手還是緊握木魚槌,文硯心裡五味雜陳,不是滋味。雖說後來眾人見小子拖了玉如意,大家一片恭喜聲,但文硯心裡的憂愁揮之不去。見眾賓客一片喜氣洋洋,文硯只能把心中疙瘩埋了起來,臉上還是露著謙恭笑容,謝著大家的祝福美意。抓周儀式畢,文硯躬身,右手伸展,熱情招呼眾人去大廳入席。
慶宴散席後,韋氏特地把胞兄弟留下,叫進書房,把小天石、小抱沙兩個侄兒的頑劣行徑告訴了自家兩弟兄。韋氏說,抓周默事中本沒有放木魚木魚槌,叫下人查下來,才知道是兩個小頑童侄兒幹的好事,叫兩弟兄回家後好好調教。
小天石回家自是被父親一頓臭罵,繼而打了一頓屁股。小抱沙也一樣,戒尺打在手上,打在屁股上,辣嘩嘩痛了好幾天。這痛感,幾乎陪伴了他倆一輩子。後來文顯允中了秀才鬧著出家做和尚,消息傳到韋家,家裡人紛紛責備天石、抱沙小時候不該做頑劣事兒,現在弄假成真,攪黃了人家的前程。天石、抱沙感到憋屈,顯允吵著要出家,那是他自個兒的喜好,怎麼非要牽到他倆頭上?不過冷靜想想,童年時的無意之舉,純粹好玩,多少年後竟真的生出顯允看破紅塵做和尚的事來,多多少少跟抓周時候,塞進了木魚和木魚槌關聯,不是無緣無故,而是有緣有故。成年後的天石與抱沙,在幾十年裡,一直也不太清楚表弟究竟為什麼出家?進廟剃度前顯允家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不管何種變故,跟抓周這件事,總有那麼一根絲暗中相連,心裡面終究覺得有點兒歉疚。
每逢大年初一,或者一善寺有大型佛事,天石與抱沙結伴上山,一則是敬佛,二則去看望顯允,也就是鏡空法師。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風雨無阻……#博客思出版社#
										第一章 小駒駒抓周 老秀才憂心
光緒二十一年春,和坊街文硯秀才家大門前張燈結彩,人聲鼎沸。
家裡人人喜氣洋洋,傭人、親戚、臨時僱來燒飯的大廚,在繁忙的間隙,跑到韋氏跟前,逗逗她抱在懷裡的孩子,握握肉嘟嘟的小手,擼擼他柔軟的棕色頭髮,一個個恭賀,對著孩子說:「少爺,今天是好日子!祝福小壽星長命百歲哦!」那孩子見人逗他,一個勁兒地笑,燦爛如花,手舞足蹈。
韋氏見眾人祝福她兒子,也笑著回應答謝。兒子小駒駒周歲慶宴,一大早她就起來,張羅安排。心裡開心,平時不捨得穿的裙掛,特地從箱子裡翻了出來。那件大紅寬袖右襟掛,小立領,絲絨綢面料,鑲嵌著金邊,手繡幾朵團狀牡丹,穿在韋氏身上,顯得喜氣又得體。她面頰輕輕撲了些粉,嘴唇微微點了胭脂,面色立刻粉紅青春了起來。眾人向她賀喜的時刻,也順帶誇她的年輕,都說太太年輕了十歲。
秀才文硯早年成親,娶了韋氏,一連生了三個女兒,第四個生了兒子,可惜得了肺炎,高燒不退,才活了兩三個月就夭折了。韋氏哭哭啼啼,嗔怪老爺信佛心誠欠到位,執意要去普陀山敬佛。文硯依了夫人,僱了一條船,專程去了普陀山,回來觀音菩薩顯靈,果真送來了兒子。中年得子,兒子平平安安到了周歲,文硯心裡自是喜悅。他見韋氏在窗外忙進忙出,吩咐派活,自己還是安靜坐在書房,寫了幾幅字,又畫了幅松竹梅三友圖,落款、蓋章,才慢悠悠喝了口碧螺春。平時家裡俗務,油鹽醬醋柴米菜,他是不過問的,聽憑韋氏張羅。鄰街同榜陸秀才進屋,連連作揖恭喜,文硯才急忙站起回禮。陸秀才見書桌上攤開的〈三友圖〉,連連說好畫,佈局稀茂有致,用筆輕重恰當。說著,也提筆對文硯說,空白處我來畫個小鹿,祝福少爺快快樂樂。片刻,畫上一隻小鹿猶如從遠處喜奔而來。文硯說,你也著上名,改天把章帶來。陸秀才搶著說,巧了,那一枚菩提子製的印章帶在身上。說罷,陸秀才蘸了紅泥,左下鈐印。文硯又請陸秀才就坐。坐畢,小廝上茶。陸秀才喝了一口茶後,問文硯,小駒駒一周歲了,大名起好沒有?
文硯搖搖頭說:「難取啊!文家我輩是硯字輩,下一輩,則是顯字輩。這個顯字,怎麼個承上啟下左右聯合成一個名字?再說,小兒之名,總要含有長輩的厚望與寄託吧。還有,名字裡最好暗合世事,有個史家之紀念意義。」
陸秀才點頭說:「文兄所說甚是!聽說小駒駒,不,令郎五行俱全,這也省了缺水補水,搜腸刮肚想三點水四點水的邊傍;或者缺火,找火找炎找燚。至於有點記憶時勢,文兄你看,國事糟糕如此,怎麼個暗合?」
「唉!」文硯歎了口氣:「去年黃海與日本一戰,誰會想到如此結局。朝野上下,出戰呼聲高漲,好似北洋水師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大勝。輕敵啊,輕敵!」
「當時呢,我跟文兄一樣是樂觀黨人。」陸秀才接著說:「前方一直是捷報頻傳,怎麼會轉眼之間,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沒呢?這些日子,李中堂去日本馬關談判,不知他回來沒有?情勢不妙啊!」
「回來了!」「回來了!」兩位年輕後生,一邊說一邊匆匆走進書房。他們身後,門外小廝在大聲稟報:「梅秀才、阮秀才到!梅秀才、阮秀才請——」
兩位年少秀才進門後連說失禮失禮,不該貿然打斷陸秀才說話。然後還是抑制不住心頭的波瀾,胸腔中的悲憤溢於言表。梅秀才說:「回來了,李中堂是回來了,虧他還有臉回來!賠了兩萬萬兩白銀不算,還割了台灣和遼東!千古奇恥,千古奇恥啊!」
文硯急切問:「真有此事?消息確切麼?」
阮秀才看看文硯,又看看陸秀才,見兩位長輩秀才滿臉驚訝,將信將疑的樣子,歎了口氣說:「千真萬確,李中堂在春帆樓簽了約!剛才,我跟梅秀才到教堂瑞牧師那裡打聽,瑞牧師拿著《字林西報》一行一行翻譯給我們聽。條約裡,我伲這座城也開埠了!」
陸秀才一跺腳,憤憤說:「廢……廢掉它,廢約!再……再戰!」
文硯一改往常的慢條斯理,也急著說:「朝廷也過於讓步了!」
四位秀才,兩代輩分。但在馬關義和這件事上,內心的震驚幾乎完全一致。他們無法接受甲午戰敗的實景,無法想通為什麼萬邦來朝的泱泱大國,居然接受如此奇恥大辱之條約。阮秀才跟眾人一邊談論,一邊也說出自己的想法,日本過去一直做學生,究竟憑什麼欺負起先生來了?眾人議論一通,也莫衷一是。
梅秀才平時喜歡鑽研,他琢磨了一下,試著解答阮秀才的問題:「依我看,日本實施富國強兵,可我伲大清,地大物博人傑地靈,北洋水師也實力相當。唉,人家勝,勝就勝在脫亞入歐,學荷蘭學西洋機器技術,文明開化領先一步!」
「梅兄說到了點子上。」阮秀才讚同梅秀才的看法,說:「看來西風東漸,我伲還須跟上腳步。日本能學得好,我朝要學的更強!我和梅兄剛才在教堂,拜瑞牧師為師,想學習英文,將來也能為國出力,以雪甲午之恥!」
陸秀才捋著鬍子,忙擺手:「使不得,使不得,不能病急亂投醫!我孔孟之道,乃立國之本,萬萬不可丟了國粹,去學什麼英文西洋文。非我族類,必有異心。我就不信,大清打不過一個小日本!」陸秀才大發感慨,《論語》治天下,道德強國家,又說漢字正宗,英文蠻夷,漢字乃千年瑰寶,說不定英文還是學漢字編出來的。說著說著,突然記起今天是來赴宴的,是來文秀才家賀喜的,就打住了話頭。再一想,小駒駒的大名還沒有著落呢,便對大家說:「扯遠了,扯遠了!我伲是來賀喜文秀才公子的。言歸正傳,剛才我跟文秀才還在動腦筋,為小駒駒取個大名呢,怎麼扯到英文上去了。諸君來的正好,看看取什麼大名為好?」
四秀才搜腸刮肚,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又從經史子集中挑選典故雅詞,甚至連《山海經》中奇字僻詞也搜索一遍,一個個鮮剝活跳的詞兒紛紛從嘴唇中沖了出來。末了,三人眼光齊射文硯,還是要請文秀才定奪。文硯從書櫃中抽了本《詩經》,嘴裡說著聽天命名吧,佛祖保佑,順從天意,給小駒駒賜個好名字吧!他把《詩經》鄭重的放在身前書桌上,微微合眼,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聲音畢,文硯左手挽著衣袖,右手輕輕把書翻開,書頁差不多停在書的中間。文硯朝書頁上一看,是《詩經》中的小雅〈采芑〉,湊近看了半晌,突然叫道:「有了,有了!顯允,顯允!小駒駒的大名就叫:文顯允!」
文硯見眾人沒有反應過來,就釋義道:「方叔率軍討伐蠻荊,〈采芑〉中詩云,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顯,明也;允,信也。方叔治軍有方,軍紀嚴明軍令信達,克敵制勝也!正好暗喻當今時勢,我朝將來也必將戰勝日本。說來也是天意,一個允字,小駒駒輩份,本來就是顯字輩,也落了個正好!」
三秀才聽罷,一致稱讚。詞義得體,暗含父輩期望。梅秀才說,令郎文顯允,有文兄栽培,能文能武,必成朝廷棟樑之才。梅秀才還說了自己的願景,他成家有了孩子,不管是男兒女兒,一視同仁培養,送孩子東渡扶桑或遠去歐美留學,師夷長技以制夷。眾人都笑了,調侃梅秀才心裡也想做父親了。阮秀才此時踱步轉到書桌前,見攤開在上的《鹿奔三友圖》,連說好畫,三友疏落有致,小鹿歡快靈動。文硯忙說,小鹿是陸秀才的手筆,人稱畫龍點睛,陸秀才畫鹿通靈。梅秀才興致勃勃提議,他和阮秀才也要為畫添彩,一起恭賀文顯允周歲大慶。阮秀才端視了片刻,看畫面緊湊,也無地方補筆,便提筆在畫的上方題詞:伐鼓顯允出征;梅秀才接過阮秀才遞過來的毛筆,幾乎不假思索,揮筆就寫上:鳴金仁義凱旋。兩位老秀才連聲說對仗工整,用典含蓄貼切。文硯對兩位後生說,改天把印章帶來,也一起加印落款。說著,先在右上方蓋了緬甸玉硯字閒章。這幅字畫,四秀才偕作而成,彰彰袍澤之誼,呦呦鹿鳴孔昭。裱好後掛在書房,以誌紀念。
此時,小廝進門請示文硯:「老爺,太太問,少爺抓周放在宴前還是宴後進行?」
文硯心境甚好,把圖畫捲起來,立刻說:「現在就進行,就放在書房抓周。」
小廝稟報韋氏後,韋氏立馬吩咐手下,傭人、小廝等七手八腳,把抓周的默事,一一擺到書桌上。秤、算盤、康熙字典、短尺、瓷杯、繡花手帕、竹笛、玉如意、象牙印章、墨、毛筆、木寶劍、銀元、銀湯匙、金鎖片、九連環、胭脂盒、荷花香袋、麥芽糖塊、棗泥餅、桃花塢年畫、搖鼓郎、阿福泥塑……,一時間,像小山一樣堆在桌面。賓客、親朋好友,還有年少頑童,也紛紛湧進書房。須臾,在眾人口口相傳中,都曉得了小駒駒的大名叫文顯允,大家紛紛改口稱顯允少爺,小駒駒的乳名在人們的記憶中迅速的選擇性擱置。
在圍著書桌的人堆裡,擠進了兩個小頑童,來自韋氏娘家的弟兄的後輩。一個年紀大一點的,也不過六七歲光景,叫小天石;另一個個頭小一點的,叫小抱沙。兩個童子在人們嘈雜亂哄哄檔口,把手裡玩的木魚和木魚槌,悄悄塞進了一大堆抓周物件裡。
韋氏懷抱兒子,來到書桌邊。文顯允頭戴嵌玉小瓜皮帽,一身紫紅手繡綢緞小褂和童褲打扮,腳上穿一雙金絲軟底虎頭鞋,肉嘟嘟的小手上戴著細圓邊銀手鐲,外掛兩顆銀小圓球,叮噹作響。韋氏一面把顯允放到桌上,一面問文硯要否把抓周東西排放整齊?文硯連聲說不用不用,讓顯允小子自己發開,自己抓取。正說著,只見顯允向前爬了半步,小手把桌上物件邊拍邊掃,一時鬆散了開來。他左手一把握住康熙字典邊角,往前推了推。眾人喝彩,讚頌少爺知書達理,也許就是文曲星下凡。又見顯允爬了半步,右手疾快抓住了木魚槌,還沒等眾人反應過來,就朝小木魚上輕輕一敲,動作嫻熟一氣呵成。周邊人屏氣歇息,沒人說話,只當沒看見一樣。稍停片刻,顯允又向如意看了一眼,丟了木魚槌,用手一推一拉,把玉如意拉到了自己腳跟前。眾人見狀,一個個喜笑顏開,都說將來少爺一定吉祥洪福,事事如意。
文硯見兒子抓取木魚槌,又敲了木魚一下,這一槌就像敲在自己的心頭。心裡咯噔了一下。以他的見識,似乎將來兒子跟念經信佛有緣。儘管周邊賓客討口彩說吉言,但文硯心裡彷彿繫了個結,鬆不開來。他不敢繼續細想,假如……假如……,抓周靈驗,兒子真的遁入空門,孤燈作伴,念佛皓首,那與他對兒子的期望豈不是南轅北轍,走東往西了?文硯沒有梅秀才那樣眼光前瞻,想到將來送兒輩出國留洋,但顯允小子把四書五經讀好,考秀才考舉人考個功名,那是天經地義。當然,君子立德立功立言能文能武那是更理想的境地。看著顯允小手還是緊握木魚槌,文硯心裡五味雜陳,不是滋味。雖說後來眾人見小子拖了玉如意,大家一片恭喜聲,但文硯心裡的憂愁揮之不去。見眾賓客一片喜氣洋洋,文硯只能把心中疙瘩埋了起來,臉上還是露著謙恭笑容,謝著大家的祝福美意。抓周儀式畢,文硯躬身,右手伸展,熱情招呼眾人去大廳入席。
慶宴散席後,韋氏特地把胞兄弟留下,叫進書房,把小天石、小抱沙兩個侄兒的頑劣行徑告訴了自家兩弟兄。韋氏說,抓周默事中本沒有放木魚木魚槌,叫下人查下來,才知道是兩個小頑童侄兒幹的好事,叫兩弟兄回家後好好調教。
小天石回家自是被父親一頓臭罵,繼而打了一頓屁股。小抱沙也一樣,戒尺打在手上,打在屁股上,辣嘩嘩痛了好幾天。這痛感,幾乎陪伴了他倆一輩子。後來文顯允中了秀才鬧著出家做和尚,消息傳到韋家,家裡人紛紛責備天石、抱沙小時候不該做頑劣事兒,現在弄假成真,攪黃了人家的前程。天石、抱沙感到憋屈,顯允吵著要出家,那是他自個兒的喜好,怎麼非要牽到他倆頭上?不過冷靜想想,童年時的無意之舉,純粹好玩,多少年後竟真的生出顯允看破紅塵做和尚的事來,多多少少跟抓周時候,塞進了木魚和木魚槌關聯,不是無緣無故,而是有緣有故。成年後的天石與抱沙,在幾十年裡,一直也不太清楚表弟究竟為什麼出家?進廟剃度前顯允家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不管何種變故,跟抓周這件事,總有那麼一根絲暗中相連,心裡面終究覺得有點兒歉疚。
每逢大年初一,或者一善寺有大型佛事,天石與抱沙結伴上山,一則是敬佛,二則去看望顯允,也就是鏡空法師。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風雨無阻……#博客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