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教美術在中國的初傳
第一節 秦漢時期有關佛教傳入的記載
隨著中國與西域交通的發展,佛教逐漸傳入中國。據傳,秦始皇時已有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曾帶來佛經至洛陽;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國使伊存口授《浮圖經》。這些雖只是傳說,也多少透露了秦漢時佛教已開始傳入的訊息。
至漢明帝時,已有遣使求經、建寺畫佛的記載,東漢撰述的〈四十二章經序〉稱: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悅之。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於是上悟,即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
東漢末年牟子作《理惑論》三十七章,也引述了漢明帝夢見佛像和修塔寺的情況:
問曰:「漢地始聞佛道,其所從出耶?」牟子曰:「昔孝明皇帝夢見神人……」於是上寤,遣中郎蔡愔……等十八人,於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臺及開陽門上作佛像。明帝時,預修造壽陵曰顯節,亦於其上作佛圖像。
其後有關佛陀傳聞,見諸史籍的不下十五、六種。在唐代,有關明帝感夢的故事也被表現在壁畫中,敦煌莫高窟第9窟中心柱後壁就以白描畫有明帝感夢詢問諸臣的情節。
明帝永平七年(西元64年),秦景等在月氏國遇到天竺沙門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帶了經像於永平十年(西元67年)回到洛陽。迦葉摩騰譯出《四十二章經》一卷,竺法蘭譯出經四部十五卷。
佛教開始傳入,佛陀也被看作是神仙,雜入西王母、東王公中,同受祭祀,其用意均在禳災祈祥。永平八年(西元65年)楚王英已設浮圖仁祠,楚王劉英是漢武帝的兒子,漢明帝的異母兄弟,劉英在其封國內既尊黃老,又奉佛陀。他的身邊既有神仙方士,又有信奉佛教的沙門、居士。《後漢書.楚王英傳》中說:
(楚王)英少時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八年,詔令天下死罪皆入縑贖。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國相曰:託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
楚王英奉佛,說明東漢明帝時佛教已經輸入中土,西域僧人依附貴冑傳播佛教。後來楚王英借祭祀黃老、浮圖的名義,交通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終以謀逆罪被廢,死於流放丹陽的途中。楚王英案發後,「所連及死、徙者數千人」遭此變故,佛教被嚴加限制,漢人皆不得出家。直到漢桓帝時才有所變化。
桓帝崇信黃老、浮圖,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正月、十一月,先後遣中常侍左悺、管霸往苦縣祠老子,九年(西元166年)秋七月庚午,祠黃、老於濯龍宮,並「以金銀作佛形象」《後漢書.桓帝紀》論曰:「前史稱桓帝好音樂,善琴笙。飾芳林而考濯龍之宮,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斯將所謂聽於神乎。」這以後佛教才逐漸公開,影響到民間。
東晉僧人慧叡在《喻疑論》中曾說「漢末魏初,廣陵、彭城二相出家,並能任持大照」,可見佛教已公開傳播。在此基礎上,丹陽人笮融依附徐州牧陶謙,督廣陵、下邳、彭城運漕,遂放縱擅殺,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初平、興平間(西元193~195年),笮融在徐州、廣陵間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佛像,黃金塗身,衣以錦彩,垂銅盤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招致界內及旁郡好佛道者聽經受道,遠近至者五千餘人戶。每浴佛,多設酒飯,來觀及就食者且
第一節 秦漢時期有關佛教傳入的記載
隨著中國與西域交通的發展,佛教逐漸傳入中國。據傳,秦始皇時已有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曾帶來佛經至洛陽;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國使伊存口授《浮圖經》。這些雖只是傳說,也多少透露了秦漢時佛教已開始傳入的訊息。
至漢明帝時,已有遣使求經、建寺畫佛的記載,東漢撰述的〈四十二章經序〉稱: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悅之。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於是上悟,即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
東漢末年牟子作《理惑論》三十七章,也引述了漢明帝夢見佛像和修塔寺的情況:
問曰:「漢地始聞佛道,其所從出耶?」牟子曰:「昔孝明皇帝夢見神人……」於是上寤,遣中郎蔡愔……等十八人,於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臺及開陽門上作佛像。明帝時,預修造壽陵曰顯節,亦於其上作佛圖像。
其後有關佛陀傳聞,見諸史籍的不下十五、六種。在唐代,有關明帝感夢的故事也被表現在壁畫中,敦煌莫高窟第9窟中心柱後壁就以白描畫有明帝感夢詢問諸臣的情節。
明帝永平七年(西元64年),秦景等在月氏國遇到天竺沙門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帶了經像於永平十年(西元67年)回到洛陽。迦葉摩騰譯出《四十二章經》一卷,竺法蘭譯出經四部十五卷。
佛教開始傳入,佛陀也被看作是神仙,雜入西王母、東王公中,同受祭祀,其用意均在禳災祈祥。永平八年(西元65年)楚王英已設浮圖仁祠,楚王劉英是漢武帝的兒子,漢明帝的異母兄弟,劉英在其封國內既尊黃老,又奉佛陀。他的身邊既有神仙方士,又有信奉佛教的沙門、居士。《後漢書.楚王英傳》中說:
(楚王)英少時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八年,詔令天下死罪皆入縑贖。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國相曰:託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
楚王英奉佛,說明東漢明帝時佛教已經輸入中土,西域僧人依附貴冑傳播佛教。後來楚王英借祭祀黃老、浮圖的名義,交通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終以謀逆罪被廢,死於流放丹陽的途中。楚王英案發後,「所連及死、徙者數千人」遭此變故,佛教被嚴加限制,漢人皆不得出家。直到漢桓帝時才有所變化。
桓帝崇信黃老、浮圖,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正月、十一月,先後遣中常侍左悺、管霸往苦縣祠老子,九年(西元166年)秋七月庚午,祠黃、老於濯龍宮,並「以金銀作佛形象」《後漢書.桓帝紀》論曰:「前史稱桓帝好音樂,善琴笙。飾芳林而考濯龍之宮,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斯將所謂聽於神乎。」這以後佛教才逐漸公開,影響到民間。
東晉僧人慧叡在《喻疑論》中曾說「漢末魏初,廣陵、彭城二相出家,並能任持大照」,可見佛教已公開傳播。在此基礎上,丹陽人笮融依附徐州牧陶謙,督廣陵、下邳、彭城運漕,遂放縱擅殺,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初平、興平間(西元193~195年),笮融在徐州、廣陵間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佛像,黃金塗身,衣以錦彩,垂銅盤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招致界內及旁郡好佛道者聽經受道,遠近至者五千餘人戶。每浴佛,多設酒飯,來觀及就食者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