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虛擬航線:青少年尋找歸屬的數位航道
青少年在網路上的歸屬感與互動經驗
我經常看到放假時的孩子們專注於網路遊戲,並不時與線上的朋友們聊天,討論策略。有一次,在餐桌上,我忍不住(用英文)問他們:「打遊戲真的那麼有趣嗎?」
其中一個孩子回答道:「媽媽,你可能不太明白,實際上,打遊戲本身反而是其次。對我們來說,遊戲更像是與朋友建立聯繫、維持友誼的一種方式,或者,僅僅是為了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
這時,另一個孩子也插話道:「還有,你可能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不玩點遊戲,真的很難跟同齡人找到共同話題,甚至很難交到朋友!」
「是嗎?」
我接著問道:「那你們的網上朋友,是生活中的真實朋友,還是透過遊戲認識的虛擬朋友?」
孩子回答:「兩者都有。像 James 就是我去年國中的同學,還有John,他是教會裡初級班的朋友。也有一兩個是我在網遊裡認識的玩家,亦是初級班 Dave 的朋友。」
另外一個也補充道:「我也是,兩者都有。我今年轉學,幸好因為玩了一些遊戲,我很快就在新的音樂班結交了一個好朋友,她也和我玩同款遊戲,現在我們還會在學校一起做功課。」
聽著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地討論著,我不禁感覺到,這個年齡的青少年正在積極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而朋友對他們來說,顯然是目前最重要的。
「媽媽,不信的話你也可以去問問你班上的學生,誰打遊戲,誰又不打遊戲。」
這主意不錯。
正巧,我也教了一班國中班,就索性在隔天的課堂上問學生:
「誰平時有在打遊戲的請舉手一下?」
學生們被我這麽一問,開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竊竊私語起來。
有個同學舉手問道:
「老師,如果有舉手會怎麽樣?」
原來是擔心會不會有什麽不好的下場。
我微笑著回答:
「不會怎樣的,我只是好奇問問,因爲我家小孩也打遊戲的。」
「喔!」 全班都放鬆的微笑了,然後除了一個學生之外,全部舉手。
「額?你怎麽沒舉手啊?」 大家問了那位沒舉手的同學。
「 Johnny,我在線上看到你其實也有玩呀!別害羞啦,舉手呀!」
那位內向的學生,Johnny, 害羞的舉起手,小聲說道:
「老師,我只玩這麽一點點喔,而且我真的都會完成功課的。」
此時,全班同學就像一家人一樣,仿佛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大家開心地笑著,氣氛十分融洽!
***
青少年時期就像一場探索自我的航行,而發展個人認同感與歸屬感,正是這趟旅程中的關鍵座標。在這條尋找歸屬的數位航道上,年輕人透過與同儕的交流來確認自己是誰,屬於哪個群體。過去,這種探索主要依靠面對面的互動,但如今,隨著科技發展,青少年更多地航行於「虛擬航線」,透過社交媒體、網路遊戲,和即時訊息來建立連結,尋找自己的定位。這場數位時代的航行,為他們帶來了更多機會,也伴隨著新的挑戰。
隨意互動與歸屬感
在網路世界裡,青少年可以隨時與他人互動,而這些頻繁的交流對於他們的歸屬感非常重要。有時,他們會透過公開的社交平臺來與彼此連結,比如在大家熟悉的臉書(Facebook)上發文、留言或點讚。這種公開互動不僅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更是他們展現自己所屬群體的一種方式。例如,他們可能是某個羽球隊或交響樂團的一員,透過社群媒體,他們可以分享只有隊友或團員才懂的笑話,或是在朋友的貼文下留言,以表達彼此的親密關係。此外,發布群體合照也是一種常見的方式,藉此向外界展現自己在這個群體中的角色與歸屬。
除了公開的社交互動,青少年也有大量私下的網路交流,這些對話通常圍繞著日常瑣事。例如,他們可能會與朋友討論作業,或者計劃何時一起出門玩樂。但有時,這些私下對話並沒有特定的目的,只是單純為了維持聯繫,確保自己仍然是朋友圈的一員。他們聊天的內容可能是分享最近發生的趣事,或者只是單純地告訴對方自己正在做什麼、身處何地,藉此拉近彼此的距離。
這些輕鬆隨意的網路對話,多半發生在好朋友之間,但有時也能讓青少年與現實中不太熟識的人建立聯繫,進一步拓展他們的社交圈。
深層對話
對青少年來說,尋找個人認同、在朋友圈中獲得歸屬感,以及能夠自在地分享內心感受,都是他們的核心需求。而許多人發現,相較於面對面交流,在線上表達自己反而更容易。
有很多年輕人認爲在網路上與朋友分享個人感受比現實中更自在。這是因為透過私訊,他們有更多時間思考自己的話語,並選擇合適的詞彙來精準表達。此外,對於比較內向或害羞的青少年,文字交流提供了一種避免尷尬的情感抒發途徑。
有些青少年甚至跟我說,如果沒有網路通訊,他們很難與朋友展開深層對話。
科技對青少年的正面影響
在這條「虛擬航線」上,網路互動為青少年提供了許多便利,讓他們能夠隨時與朋友聯繫,並在群體中找到歸屬感。特別是對於害羞的青少年而言,透過線上平臺分享感受是一種更輕鬆的方式,幫助他們突破表達的障礙。
我看過很多內向的學生,包括自己的孩子,能夠透過線上互動的管道,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這是青少年心理需求的體現。青少年階段是人格發展與社交需求增長的關鍵時期,他們開始尋找與自己有相同興趣、想法的同儕,並將朋友視為生活中的重要支持系統。
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往往更願意與朋友分享心事,而不是找父母,因為他們認為朋友更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比較不會被批評。傳統的社交方式對於內向的孩子比較有挑戰性,例如面對面交流帶來的壓力,而線上互動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自在的環境,允許他們以文字、語音或影像等多種方式與別人溝通,減少了現場互動的焦慮。同時,網路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線上社交確實能幫助青少年建立友誼,增強歸屬感。
有一次上課時,我給了九年級的學生們(相當於台灣的國三生)一個有趣的任務:寫下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十樣東西,並解釋為什麼。 我要求他們按照重要性排序,最不可或缺的排在第一位,其餘依喜好排列。
教室裡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低頭沉思,有的嘴裡默念著,還有人時不時抬頭看看天花板,彷彿答案就藏在那裡。雖然是個不算容易的問題,但短短十分鐘後,每個人都完成了這項任務。
我環視了一圈,滿意地笑了笑,然後問道:「有人想先分享自己的排行榜嗎?」
話音剛落,班上瞬間炸開了鍋,幾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舉起手:「我!我!我!」
我挑了一位印度裔的學生,他自信滿滿地站起來:「老師,我的第一名是科技!」
這個答案讓大家會心一笑——果然,這世代的孩子怎麼可能少了科技呢?
「為什麼呢?」我好奇地問。
「因為如果有科技,我就能找到朋友!」
全班哄堂大笑,我也忍不住露出笑意:「那你的第二名是什麼?」
「哦,那當然是我的朋友囉!」
這下笑聲更大了,有人甚至拍桌子表示贊同。我示意他繼續念下去,他清了清喉嚨,認真地說:「因為我的朋友瞭解我,他們在我難過時能安慰我,而我也能在他們需要時安慰他們。我們可以一起聊聊正在做的事,或者計劃等一下去哪裡玩。我的朋友讓我快樂。念完了!」
我點點頭,笑著問:「哇!你的朋友對你這麼重要啊?」
他自信地點點頭:「是啊!而且我不只一個朋友喔!所以,有科技,我就能和朋友在一起,有科技設備,又有朋友,我覺得人生真的很快樂!」
這番話讓全班笑得更開心了,有人頻頻點頭,有人小聲討論著自己的排行榜,而我則在心裡感嘆: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這一代孩子們維繫友情、感受世界的重要橋樑。
接下來,我點了一位華裔學生和一位金髮碧眼的洋人學生,期待聽到不同的答案。
沒想到,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的排行跟剛剛的一模一樣!」
教室裡再爆出一陣笑聲,我忍不住在心裡嘀咕:「哇,大家還真是心有戚戚焉啊!」
但我突然想到一個關鍵問題,於是好奇地問:「那你們的家人呢?」
話音剛落,剛剛那位印度裔學生又舉手,理所當然地說:「有啊,排在第三啊!」
這時,一位中東裔的學生立刻搶答:「我的排第五!」
緊接著,整個教室像被點燃了一樣,學生們紛紛舉起手,大聲喊著自己的排名——
「第六!」
「第七!」
「第八!」
此起彼落的回應讓我忍不住笑出聲,原來,在這群孩子的心中,不論國籍或種族,科技第一,朋友第二,家人嘛……勉強還在前十名!
這堂課讓我見識到,對這群青少年的世界來說,科技是橋樑,朋友是核心,家人……嗯,能出現於排行榜上就不錯了!
其實,對於這一代的孩子來說,科技不只是娛樂或學習工具,更是他們連結世界、找到歸屬感的重要媒介。透過社群平臺、遊戲、訊息軟體,他們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快樂、傾訴心事,甚至建立深厚的情誼。對他們而言,「在一起」不一定是面對面,而是隨時隨地都能聯繫的安心感。
當然,這對父母來說可能有點難接受——為什麼孩子寧願滑手機聊朋友,也不願和家人多說幾句?但換個角度想,這並不代表孩子不愛家人,而是他們正努力在自己的世界裡尋找歸屬感。與其一味擔心,不如試著理解,甚至適時參與他們的數位世界,讓科技不只是「隔閡」,更能成為親子間的另一座橋樑。
虛擬航線:青少年尋找歸屬的數位航道
青少年在網路上的歸屬感與互動經驗
我經常看到放假時的孩子們專注於網路遊戲,並不時與線上的朋友們聊天,討論策略。有一次,在餐桌上,我忍不住(用英文)問他們:「打遊戲真的那麼有趣嗎?」
其中一個孩子回答道:「媽媽,你可能不太明白,實際上,打遊戲本身反而是其次。對我們來說,遊戲更像是與朋友建立聯繫、維持友誼的一種方式,或者,僅僅是為了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
這時,另一個孩子也插話道:「還有,你可能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不玩點遊戲,真的很難跟同齡人找到共同話題,甚至很難交到朋友!」
「是嗎?」
我接著問道:「那你們的網上朋友,是生活中的真實朋友,還是透過遊戲認識的虛擬朋友?」
孩子回答:「兩者都有。像 James 就是我去年國中的同學,還有John,他是教會裡初級班的朋友。也有一兩個是我在網遊裡認識的玩家,亦是初級班 Dave 的朋友。」
另外一個也補充道:「我也是,兩者都有。我今年轉學,幸好因為玩了一些遊戲,我很快就在新的音樂班結交了一個好朋友,她也和我玩同款遊戲,現在我們還會在學校一起做功課。」
聽著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地討論著,我不禁感覺到,這個年齡的青少年正在積極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而朋友對他們來說,顯然是目前最重要的。
「媽媽,不信的話你也可以去問問你班上的學生,誰打遊戲,誰又不打遊戲。」
這主意不錯。
正巧,我也教了一班國中班,就索性在隔天的課堂上問學生:
「誰平時有在打遊戲的請舉手一下?」
學生們被我這麽一問,開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竊竊私語起來。
有個同學舉手問道:
「老師,如果有舉手會怎麽樣?」
原來是擔心會不會有什麽不好的下場。
我微笑著回答:
「不會怎樣的,我只是好奇問問,因爲我家小孩也打遊戲的。」
「喔!」 全班都放鬆的微笑了,然後除了一個學生之外,全部舉手。
「額?你怎麽沒舉手啊?」 大家問了那位沒舉手的同學。
「 Johnny,我在線上看到你其實也有玩呀!別害羞啦,舉手呀!」
那位內向的學生,Johnny, 害羞的舉起手,小聲說道:
「老師,我只玩這麽一點點喔,而且我真的都會完成功課的。」
此時,全班同學就像一家人一樣,仿佛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大家開心地笑著,氣氛十分融洽!
***
青少年時期就像一場探索自我的航行,而發展個人認同感與歸屬感,正是這趟旅程中的關鍵座標。在這條尋找歸屬的數位航道上,年輕人透過與同儕的交流來確認自己是誰,屬於哪個群體。過去,這種探索主要依靠面對面的互動,但如今,隨著科技發展,青少年更多地航行於「虛擬航線」,透過社交媒體、網路遊戲,和即時訊息來建立連結,尋找自己的定位。這場數位時代的航行,為他們帶來了更多機會,也伴隨著新的挑戰。
隨意互動與歸屬感
在網路世界裡,青少年可以隨時與他人互動,而這些頻繁的交流對於他們的歸屬感非常重要。有時,他們會透過公開的社交平臺來與彼此連結,比如在大家熟悉的臉書(Facebook)上發文、留言或點讚。這種公開互動不僅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更是他們展現自己所屬群體的一種方式。例如,他們可能是某個羽球隊或交響樂團的一員,透過社群媒體,他們可以分享只有隊友或團員才懂的笑話,或是在朋友的貼文下留言,以表達彼此的親密關係。此外,發布群體合照也是一種常見的方式,藉此向外界展現自己在這個群體中的角色與歸屬。
除了公開的社交互動,青少年也有大量私下的網路交流,這些對話通常圍繞著日常瑣事。例如,他們可能會與朋友討論作業,或者計劃何時一起出門玩樂。但有時,這些私下對話並沒有特定的目的,只是單純為了維持聯繫,確保自己仍然是朋友圈的一員。他們聊天的內容可能是分享最近發生的趣事,或者只是單純地告訴對方自己正在做什麼、身處何地,藉此拉近彼此的距離。
這些輕鬆隨意的網路對話,多半發生在好朋友之間,但有時也能讓青少年與現實中不太熟識的人建立聯繫,進一步拓展他們的社交圈。
深層對話
對青少年來說,尋找個人認同、在朋友圈中獲得歸屬感,以及能夠自在地分享內心感受,都是他們的核心需求。而許多人發現,相較於面對面交流,在線上表達自己反而更容易。
有很多年輕人認爲在網路上與朋友分享個人感受比現實中更自在。這是因為透過私訊,他們有更多時間思考自己的話語,並選擇合適的詞彙來精準表達。此外,對於比較內向或害羞的青少年,文字交流提供了一種避免尷尬的情感抒發途徑。
有些青少年甚至跟我說,如果沒有網路通訊,他們很難與朋友展開深層對話。
科技對青少年的正面影響
在這條「虛擬航線」上,網路互動為青少年提供了許多便利,讓他們能夠隨時與朋友聯繫,並在群體中找到歸屬感。特別是對於害羞的青少年而言,透過線上平臺分享感受是一種更輕鬆的方式,幫助他們突破表達的障礙。
我看過很多內向的學生,包括自己的孩子,能夠透過線上互動的管道,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這是青少年心理需求的體現。青少年階段是人格發展與社交需求增長的關鍵時期,他們開始尋找與自己有相同興趣、想法的同儕,並將朋友視為生活中的重要支持系統。
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往往更願意與朋友分享心事,而不是找父母,因為他們認為朋友更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比較不會被批評。傳統的社交方式對於內向的孩子比較有挑戰性,例如面對面交流帶來的壓力,而線上互動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自在的環境,允許他們以文字、語音或影像等多種方式與別人溝通,減少了現場互動的焦慮。同時,網路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線上社交確實能幫助青少年建立友誼,增強歸屬感。
有一次上課時,我給了九年級的學生們(相當於台灣的國三生)一個有趣的任務:寫下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十樣東西,並解釋為什麼。 我要求他們按照重要性排序,最不可或缺的排在第一位,其餘依喜好排列。
教室裡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低頭沉思,有的嘴裡默念著,還有人時不時抬頭看看天花板,彷彿答案就藏在那裡。雖然是個不算容易的問題,但短短十分鐘後,每個人都完成了這項任務。
我環視了一圈,滿意地笑了笑,然後問道:「有人想先分享自己的排行榜嗎?」
話音剛落,班上瞬間炸開了鍋,幾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舉起手:「我!我!我!」
我挑了一位印度裔的學生,他自信滿滿地站起來:「老師,我的第一名是科技!」
這個答案讓大家會心一笑——果然,這世代的孩子怎麼可能少了科技呢?
「為什麼呢?」我好奇地問。
「因為如果有科技,我就能找到朋友!」
全班哄堂大笑,我也忍不住露出笑意:「那你的第二名是什麼?」
「哦,那當然是我的朋友囉!」
這下笑聲更大了,有人甚至拍桌子表示贊同。我示意他繼續念下去,他清了清喉嚨,認真地說:「因為我的朋友瞭解我,他們在我難過時能安慰我,而我也能在他們需要時安慰他們。我們可以一起聊聊正在做的事,或者計劃等一下去哪裡玩。我的朋友讓我快樂。念完了!」
我點點頭,笑著問:「哇!你的朋友對你這麼重要啊?」
他自信地點點頭:「是啊!而且我不只一個朋友喔!所以,有科技,我就能和朋友在一起,有科技設備,又有朋友,我覺得人生真的很快樂!」
這番話讓全班笑得更開心了,有人頻頻點頭,有人小聲討論著自己的排行榜,而我則在心裡感嘆: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這一代孩子們維繫友情、感受世界的重要橋樑。
接下來,我點了一位華裔學生和一位金髮碧眼的洋人學生,期待聽到不同的答案。
沒想到,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的排行跟剛剛的一模一樣!」
教室裡再爆出一陣笑聲,我忍不住在心裡嘀咕:「哇,大家還真是心有戚戚焉啊!」
但我突然想到一個關鍵問題,於是好奇地問:「那你們的家人呢?」
話音剛落,剛剛那位印度裔學生又舉手,理所當然地說:「有啊,排在第三啊!」
這時,一位中東裔的學生立刻搶答:「我的排第五!」
緊接著,整個教室像被點燃了一樣,學生們紛紛舉起手,大聲喊著自己的排名——
「第六!」
「第七!」
「第八!」
此起彼落的回應讓我忍不住笑出聲,原來,在這群孩子的心中,不論國籍或種族,科技第一,朋友第二,家人嘛……勉強還在前十名!
這堂課讓我見識到,對這群青少年的世界來說,科技是橋樑,朋友是核心,家人……嗯,能出現於排行榜上就不錯了!
其實,對於這一代的孩子來說,科技不只是娛樂或學習工具,更是他們連結世界、找到歸屬感的重要媒介。透過社群平臺、遊戲、訊息軟體,他們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快樂、傾訴心事,甚至建立深厚的情誼。對他們而言,「在一起」不一定是面對面,而是隨時隨地都能聯繫的安心感。
當然,這對父母來說可能有點難接受——為什麼孩子寧願滑手機聊朋友,也不願和家人多說幾句?但換個角度想,這並不代表孩子不愛家人,而是他們正努力在自己的世界裡尋找歸屬感。與其一味擔心,不如試著理解,甚至適時參與他們的數位世界,讓科技不只是「隔閡」,更能成為親子間的另一座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