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面子〉
我想大家都有過這種經驗吧?到一家店裡面去,發現沒有想買的東西,但是擔心招來店員的側目,於是就想著隨便買些什麼再離開吧!
尤其是進入一間小小的選物店,店員就在你的身旁,不得不買點東西的壓力往往就會增強。
也許就是為了想趕快從這種壓力中逃脫,一不留神就買了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就像漫畫中的小女孩買下了手套。
仔細探究,這種「壓力」的原形,其實是「擔心被店員討厭」的想法在作祟,說穿了,就是自己的面子問題。
因此,與其說是買了商品,不如說是買了面子!
如果意識到這種好面子的「自大」心態正在蔓延,請保持冷靜,並客觀看待。其實我們就算什麼也沒買,仍然可以問心無愧、正大光明地走出商店。
〈講出來!〉
哎呀,生活中總是會有「嗯……很難說出口啊!」的情形。
對於他人的好意,任誰都會覺得很開心,即使對方饋贈的是自己並不會使用到的東西,這份心意仍然令人覺得相當愉快。
而且,對於重視「和氣」的日本人來說,不知不覺中很容易表現出比實際感受更喜悅的反應,因為日本人很習慣有這樣的思考:「這是對方難得的好意,如果直接拒絕,說不定會造成傷害或產生不愉快。」
以我為例,也曾經有人送我點心。我對小麥有輕微的過敏,只吃一些麥類的點心並不會有什麼影響,但如果吃到一定的份量,身體就會發癢。
當我收到餅乾或瑪德蓮的時候,如果讓對方覺得自己看起來很開心,可能就會讓對方覺得「可以再給」,但實際上我可能沒辦法吃。與其如此,倒不如一開始就直接婉謝對方。
因此,我認為,可以鼓起勇氣說出自己的心聲。不管什麼時候收到麥類點心,我都會笑著說:「謝謝。」表達出感謝的心意後,接著說:「因為我對小麥過敏,無法享用這樣好的東西,真的很抱歉,請分享給其他人吧!」
如果過分懷抱著「不想讓對方失望」的心情,而隱藏自己真實的聲音,雖然在人際的應對進退上可能會輕鬆很多,但是有時候,這種「違心」的狀況若讓對方知道了,卻也可能讓對方感到失望。〈假選項〉
前幾天,在寺院打工的人問我:「調味海苔和原味海苔,想要吃哪一種呢?」我回答:「調味海苔。」
這個時候,對方卻提議說:「嗯,這個調味海苔,在這個時候吃不太好……」接著作出了這樣的結論:「但是,原味海苔很好哦!」真是失禮了,但是如果是這樣,一開始就不要提供選項讓人選擇不就好了嗎?
又過了幾天,我和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外出用餐。我客氣地問:「A店和T店,想去哪一間呢?」朋友回答說:「哪一間都可以,不過,去A店好嗎?」面對這樣回答,我竟不知如何反應,只能含糊以對:「嗯……是都可以啦,不過……」
其實那天從一開始,我就想去T店,實在不用拐彎抹角,而是可以直接提議:「嗯,我們六個人中有四個人想去T店,如果你覺得去哪兒都行,那麼我們就去T店好嗎?」
雖然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但最近我很常像這樣,表面上委託對方做決定,但其實心中早有定見,且期待著對方依我的心意回答。對於諸位「被害者」們,實在感到非常抱歉,還請一笑置之哩!
再舉個例子來對照。如果被問:「可以幫我做○○嗎?」、「可以讓我做○○嗎?」而我們鼓起勇氣直接拒絕,這可能會惹怒對方,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為什麼呢?正是因為人們有這樣的慣性:表面上說的是Yes or No的問句,一旦對方回答No,就會有種被拒絕的感覺而心生怒意;此時Yes、No其實並非選項,而是一種帶有強制意味的命令。
哎呀,不過與其煩惱如何回應別人的假選項,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不經意就時常提出假選項給別人選擇呢?先改變自己吧!
我想大家都有過這種經驗吧?到一家店裡面去,發現沒有想買的東西,但是擔心招來店員的側目,於是就想著隨便買些什麼再離開吧!
尤其是進入一間小小的選物店,店員就在你的身旁,不得不買點東西的壓力往往就會增強。
也許就是為了想趕快從這種壓力中逃脫,一不留神就買了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就像漫畫中的小女孩買下了手套。
仔細探究,這種「壓力」的原形,其實是「擔心被店員討厭」的想法在作祟,說穿了,就是自己的面子問題。
因此,與其說是買了商品,不如說是買了面子!
如果意識到這種好面子的「自大」心態正在蔓延,請保持冷靜,並客觀看待。其實我們就算什麼也沒買,仍然可以問心無愧、正大光明地走出商店。
〈講出來!〉
哎呀,生活中總是會有「嗯……很難說出口啊!」的情形。
對於他人的好意,任誰都會覺得很開心,即使對方饋贈的是自己並不會使用到的東西,這份心意仍然令人覺得相當愉快。
而且,對於重視「和氣」的日本人來說,不知不覺中很容易表現出比實際感受更喜悅的反應,因為日本人很習慣有這樣的思考:「這是對方難得的好意,如果直接拒絕,說不定會造成傷害或產生不愉快。」
以我為例,也曾經有人送我點心。我對小麥有輕微的過敏,只吃一些麥類的點心並不會有什麼影響,但如果吃到一定的份量,身體就會發癢。
當我收到餅乾或瑪德蓮的時候,如果讓對方覺得自己看起來很開心,可能就會讓對方覺得「可以再給」,但實際上我可能沒辦法吃。與其如此,倒不如一開始就直接婉謝對方。
因此,我認為,可以鼓起勇氣說出自己的心聲。不管什麼時候收到麥類點心,我都會笑著說:「謝謝。」表達出感謝的心意後,接著說:「因為我對小麥過敏,無法享用這樣好的東西,真的很抱歉,請分享給其他人吧!」
如果過分懷抱著「不想讓對方失望」的心情,而隱藏自己真實的聲音,雖然在人際的應對進退上可能會輕鬆很多,但是有時候,這種「違心」的狀況若讓對方知道了,卻也可能讓對方感到失望。〈假選項〉
前幾天,在寺院打工的人問我:「調味海苔和原味海苔,想要吃哪一種呢?」我回答:「調味海苔。」
這個時候,對方卻提議說:「嗯,這個調味海苔,在這個時候吃不太好……」接著作出了這樣的結論:「但是,原味海苔很好哦!」真是失禮了,但是如果是這樣,一開始就不要提供選項讓人選擇不就好了嗎?
又過了幾天,我和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外出用餐。我客氣地問:「A店和T店,想去哪一間呢?」朋友回答說:「哪一間都可以,不過,去A店好嗎?」面對這樣回答,我竟不知如何反應,只能含糊以對:「嗯……是都可以啦,不過……」
其實那天從一開始,我就想去T店,實在不用拐彎抹角,而是可以直接提議:「嗯,我們六個人中有四個人想去T店,如果你覺得去哪兒都行,那麼我們就去T店好嗎?」
雖然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但最近我很常像這樣,表面上委託對方做決定,但其實心中早有定見,且期待著對方依我的心意回答。對於諸位「被害者」們,實在感到非常抱歉,還請一笑置之哩!
再舉個例子來對照。如果被問:「可以幫我做○○嗎?」、「可以讓我做○○嗎?」而我們鼓起勇氣直接拒絕,這可能會惹怒對方,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為什麼呢?正是因為人們有這樣的慣性:表面上說的是Yes or No的問句,一旦對方回答No,就會有種被拒絕的感覺而心生怒意;此時Yes、No其實並非選項,而是一種帶有強制意味的命令。
哎呀,不過與其煩惱如何回應別人的假選項,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不經意就時常提出假選項給別人選擇呢?先改變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