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揭開身心的奧秘:阿毗達摩怎麼說?

79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前言 帕奧禪師

「比丘們!我說諸煩惱的滅盡是屬於知者、見者的,非不知者、不見者。比丘們!知、見什麼者有諸煩惱的滅盡呢?

比丘們!知、見『這是苦』者有諸煩惱的滅盡,知、見『這是苦集』者有諸煩惱的滅盡,知、見『這是苦滅』者有諸煩惱的滅盡,知、見『這是導向苦滅道跡』者有諸煩惱的滅盡。比丘們!這麼知、這麼見者有諸煩惱的滅盡。

比丘們!因此,在這裡,『這是苦』應該作努力,『這是苦集』應該作努力,『這是苦滅』應該作努力,『這是導向苦滅道跡』應該作努力。」

這段話引自《煩惱的滅盡經》(相應部56:25經),本經中佛陀教導我們,如沒有體證四聖諦,煩惱不可能滅盡;只有體證四聖諦,煩惱才可能滅盡。

如果禪修者想滅盡煩惱,成為聖者(ariya),他首須體證四聖諦,其中苦聖諦(dukkhasacca)和苦集聖諦(samudayasacca)是觀禪(vipassanā)的目標。

首先,禪修者應努力體證苦聖諦,什麼是苦聖諦呢?在《法輪轉起經》(相應部56:11經)中,佛陀簡單說明五取蘊是苦。在《念住大經》(中部10經)中,他說:

「比丘們!簡而言之,什麼是五取蘊?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本書作者爬梳整理巴利聖典,幫助讀者了解五蘊。五蘊其實等同心、心所和色,這樣便建立起了解阿毗達摩的基礎。另一方面,阿毗達摩的功用是從究竟名法和究竟色法 的觀點,對五蘊提供統一而細密的圖像或「地圖」。若缺了這張地圖來引導進程,我們很容易墮入邪見的陷阱,不能正確了解苦諦。

在體證第三聖諦涅槃之前,我們不但需要對第一聖諦有知有見,還要對第二聖諦──苦集──具備知見。在《宗派教義等等經》(增支部3:62經)中,佛陀這樣說明第二聖諦:

「比丘們!而什麼是苦集聖諦?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愛,以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諦的集,這被稱為苦集聖諦。」當四聖諦、八支聖道使我們的觀智成熟,我們便對無為界(asañkhata-dhātu)──涅槃──有了知見。於是我們證悟了第三聖諦,道智有四層,一階段一階段摧破煩惱。在每一階段,禪修者對四聖諦的智慧越來越清晰,逐漸去除多生多世把心覆蓋於黑暗中的無明暗雲。

本書作者從阿毗達摩的觀點──最深刻說明佛法的方法,並引用各種角度的實際例證,來呈現四聖諦,異常清晰,一般人很容易了解,同時也讓我們用另一種觀點來了解佛陀的教法。無論我們來自哪一個宗派傳統,本書敘述並連結起我們的生命經驗、禪修體驗、對法的知識性理解,並提供基本理念。

我強力推薦本書給有意廣泛了解阿毗達摩及其利益的人士,這些利益不僅在禪修、人生方向,還在日常生活中。作者交代了哪些行為是善(kusala),哪些是不善(akusala),讀者將會受到潛移默化。而且她還說明了造作這些活動的果報。

佛教徒應了解哪些行為是善,哪些是惡,這樣才能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來累積善業,避免不善業。

在本書描述的善法中,戒(sīla)、定(samādhi)、慧(paññā)三學是最重要的。沒有三學,就沒有道;沒有道,就沒有道智;沒有道智,就沒有苦滅,也就無法解脫生死輪迴。因此,三學其實是證得涅槃最重要的法。

願一切眾生都有機會承擔這三學的訓練,願眾生感受到永續的安詳和涅槃的安樂。

帕奧 於緬甸帕奧禪林

自序 善戒禪師

本書的緣起,可溯自2002年我在美國和加拿大所作的一系列阿毗達摩開示。由於有人向我表示,這些開示對他們非常有助益,我於是有了動力,謄寫下來,然後結集成書。過去七年來,我陸續感到需要再添加一些材料和細節,因此有了這本第二版。

人們第一次接觸阿毗達摩時,往往覺得繁複難懂,感到乏味,或者事不關己,難怪阿毗達摩經常不為人重視。我的目標則一直是用直接而具體的語言、簡單的比喻、禪修者親身經歷的趣聞,讓阿毗達摩好讀好懂。

本書的目的,是從阿毗達摩廣泛而複雜的文本中,抽出精華,然後與日常生活橋接起來,俾使大多數人能夠從中發現意義,書中還包括止禪和觀禪的指導,以結合理論與修行。這樣一來,分析性的知識便可在禪修當中進行了解、經驗並體證。我希望本書能送到許多因為困惑而找尋修行道路的人手上。期望修行者看了清晰的說明之後,會得到這樣的知見:阿毗達摩是佛陀揭示的道路,遵循阿毗達摩修行並體證,會導向世間和出世間的安樂。

我願將本書所採取的阿毗達摩實際教法歸功於阿希那(U Āciṇṇa)尊者,他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帕奧禪師(Pa-Auk Sayadaw),本書是從他多年在緬甸帕奧禪林的教學經驗而來。我多年追隨禪師,他教導我阿毗達摩與禪法,而且持續耐心地傳授知識給我。但願本書能小小回饋禪師所傳授的殊勝法禮。

感謝並禮敬佛陀,我能廣泛引用佛陀在巴利聖典的教示、故事和比喻,來支持並闡述阿毗達摩。

也向我所引用的許多英文書目致謝,尤其是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的《阿毗達摩概要》(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和帕奧禪師極具深度的著作。

特別感謝定稿的編輯Yogi Seven花時間看稿並使文字更易讀。感謝Bhante Moneyya編輯2010年的初版,Ben Zhang提供寶貴意見並使本書更有組織。感謝Kitty Johnson, Maureen Bodenbach, Marcie Barth三位的校對,感謝Fran Oropeza, Tan Ai Poh以及許多不及提到名字的人士各種的幫助。

這樣規模的一本大書,我雖然不斷改正並編排一些難免的錯誤和曲解,無疑一定還有錯誤留在書中,又因為我持續增添內容,可能有些錯誤又出現了。我願對此負上全責。願這項出版計畫所生起的功德,利益我的老師、父母、親戚、朋友、供養支持者、讀者,以及貢獻於此書的全體人士。

願一切眾生健康安樂。
願一切眾生找到止息痛苦的道路。
願他們在這供養中得到功德。
善哉!善哉!善哉!

善戒 2011年 於美國

譯序 雷叔雲

論藏是三藏之一,根據巴利語發音,又稱為阿毗達摩,漢語舊譯為阿毗曇,玄奘法師譯為阿毗達磨。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是佛陀的「正法、律」。「律」自然指「律藏」,「法」則包括「經藏」和「論藏」。巴利三藏(Tipiṭaka)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聖典,佛陀入滅之後,佛弟子不忍聖教衰微,於是遵循嚴謹的程序,將佛陀一生的教示背誦結集下來。首次結集在佛滅後三個月內,第二次在一百年後,後來尚有各方看法不一的歷次結集。現存巴利三藏各典籍成立的年代不一,最遲的被推定為西元前二至一世紀。經、律、論既然都是佛所說法,那麼「論藏」跟「經藏」、「律藏」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其一,佛陀說法總是契理契機,根據時節因緣和聞者根機而因材施教,因此,「經藏」和「律藏」都是詳實的記載,儘管栩栩如生,卻不是系統式的呈現;「論藏」則是把法義統整、分類、架構,並加以精密的詮釋。其二,「經藏」中究竟諦與世俗諦並陳,譬如說,常見的序分往往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及類似的定型句,其中充滿「我」、「時」、「佛」、「國」、「園」、「尊者」、「比丘」等世俗假名,「律藏」中也同樣充滿「汝莫破和合僧」、「汝應如法悔過,汝當發露」等世俗語言,而這一切世俗概念在「論藏」中都過濾盡淨,純粹探討修道證果的目標:心、心所、色、涅槃四種究竟真實法。

溯源巴利經藏,已可見佛弟子論說阿毗達摩的證據,如《牛角大經》(中部32經)。佛世亦有「持論母者」(mātikādhara),專事背誦阿毗達摩綱要。上座部的七部論 是阿毗達摩形諸於文獻的型態,即巴利論藏的全部內容,又稱「上座部七論」或「南傳七論」。

七部論加上其註釋書及復註,卷帙浩繁,幾有不知從何下手之嘆。所幸西元十一世紀末、十二世紀上半之交的阿耨樓陀(Anuruddha)尊者著有《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saṅgaha)一書,文簡義賅,為修學阿毗達摩打造了一把鑰匙,現已成為上座部佛教國家修學阿毗達摩的主要入門書。中譯本方面,就筆者所知,曾有法舫法師的《阿毗達摩攝義論》(1947年)及葉均居士的《攝阿毗達摩義論》(1985年)。另又有那拉達大長老(Mahāthera Nārada)的英譯本(1979年),再經菩提比丘加以整編(1992年),尋法比丘又據此譯成中文(1999年),書名為《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這些都是歷來大德傳承佛法的成果。本書的詞彙,大抵師法這些現代的中譯本。禮敬佛陀,筆者有幸翻譯本書,再次複習「論教法」的精要。禮敬寫序的帕奧禪師和作者善戒禪師,我也有幸向兩位老師習禪和聞法。同時要向莊春江老師致謝並致敬,本書所引述的巴利聖典,絕大部分採用莊老師的譯文。最後還要感謝法友鍾聞瑜、湯華俊、簡嘉宏、李玲珠、陳民英、鄭麗香、劉仕英、尹明潭諸位師兄師姊提供意見!

若有人因本書而獲益,一切功德均屬歷來弘揚闡述阿毗達摩的大德;若有譯不到位、粗窳疏漏之處,一切過失皆歸譯者;只要有絲毫功德,願迴向眾生普皆覺醒!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