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我一生受到外婆的影響很深,加上佛教信仰的因緣,從小懂得,人生在世,不用太拘泥於一人、一事、一地。1989年,在時隔四十年後,我首度回到揚州,那時我六十三歲。有人問我:「你的感覺如何?」我說:「看到了老太太,我彷彿就看到了外婆的影子;看到了女士、先生,彷彿看到了父親、母親的樣子;看到了年輕人,彷彿看到了我當年同學的身影,這就是踏上揚州回家的感覺。」
後來我看到一份資料,康熙三十五年(1969)編的《地方誌》,記載當時的台灣,曾隸屬於揚州管轄。我不禁歡喜,原來七十年來,我沒有離開過揚州。
記得是2015年四月,適逢揚州建城2500年紀念,感謝揚州市政府的邀請,我來到鑑真圖書館揚州講壇,連續三天,講演「般若心經的宇宙觀與人生觀」,逾萬張免費票券放在網路,在幾分鐘內就被索取一空,聽眾遍及大陸各地,尤其遠從內蒙古前來,共要三十個小時的車程,聞法的心意,令人感動。
回想我這一生,無論是仙女廟鎮、江都,還是歷史名城──揚州、南京,都有我千絲萬縷、無法分割的成長因緣。例如仙女廟鎮,也有悠久的歷史,還有深厚的佛教、人文、建築,各種的文化內涵。
而揚州,歷史上幾度的繁華之地,尤其有了「鹽商」的崛起,聚集了許多富商大賈。因此揚州也是許多人夢想的天堂,所謂:「生在揚州,娶在蘇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或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最美的是唐朝李白,寫下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至今三月煙花猶在,只是千古人事已非。
我生在揚州,既不曾見到什麼煙花,也不見一點繁華,反而在戰火轟隆聲中,度過了九死一生的童年。當時年紀輕,不知揚州真面目,好比一千多年前蘇東坡有感於盧山之美,題下一偈:「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我,只是揚州一粒細小的砂石。如太虛大師五十歲感言詩中的兩句話:「我生如海騰一漚,願令一漚攖眾苦」,但願有如滄海一漚的生命,可以用來承擔這人世間的許多苦難。
現在世間上,我自己是一個孤獨老人了。說是孤獨老人,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我有出家的弟子一千多人。所謂「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天倫之樂也不亞於一般世俗。人生如幻,世事滄桑,不須要那麼牽掛執著。
我總把天下人都看成是我的眷屬,所以在佛光山,每二年都會為徒眾辦一次「親屬會」。徒眾的父母就是我的親家,因此就以「親屬會」為名,每次相聚,特別親切熱絡。我確實有這個心願,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唯願天下人都能像親族一樣互相結緣,互相幫助,共同成就人間善美之事。
除了我的出生地與參學的道場,與我一生相依的,就是我出家的道場──祖庭「宜興大覺寺」,它更是我佛化的故鄉。五十多年來,我在世界各地興建近三百所寺院,弘法安僧。在台灣,我為佛教建了佛光山寺為總本山,北美洲的洛杉磯西來寺、南美洲的巴西如來寺、非洲的南華寺、歐洲巴黎的法華禪寺,澳洲的南天寺、紐西蘭的奧克蘭佛光山、日本的本栖寺、馬來西亞的東禪寺等,都是各地的本山道場。
感謝各種因緣,尤其大陸政府,讓我回到江蘇宜興西渚鎮,來恢復我出家的祖庭。我把它命名為「佛光祖庭大覺寺」,意思是我們全球佛光人共同的慧命之家,是我們共同的祖庭,也是信仰傳承的根本發源地。
我二十三歲從大陸到了台灣,台灣人說我是大陸來的外省人;我六十三歲從台灣回到大陸,大陸人卻說我是台灣來的和尚,到底我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因緣際會的人生,行履至此,我想,「地球人」更能表達我此刻的心情吧!
許多文學家,歡喜把人的一生,用「生命之歌」來形容。我曾經為了佛教的前途,創作許多首佛教歌曲。
回首自己的童年,覺得可以用〈西方〉歌詞的第一段來形容:「苦海中,一片茫茫,人生像一葉小舟,飄泊在中央」大時代苦難重重,覺得很貼近;少年在棲霞、焦山,是個法乳長養的階段,可以用〈菩提樹〉、〈三寶頌〉、〈信心門之歌〉來代表。〈信心門之歌〉提到:「豐碩的果實,要用信心的根生長;無盡的寶藏,要從信心的門進入。」少年須要更多的信心。
到了台灣,生命的步調,有了巨大的轉折,可以從〈佛教青年的歌聲〉、〈禮讚佛陀〉、〈快皈投佛陀座下〉到〈弘法者之歌〉、〈佛教靠我〉,表明我的一點志向。例如〈弘法者之歌〉說:「我教友齊努力,為教作先鋒,赴湯蹈火去,獻身殉教來,個人幸福非所願,祇為聖教爭光榮。」這歌詞很能表達我的心情。
而〈和諧〉,等於我所提倡的五和,從自心和悅做起,以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為基礎,世界才能和平。這就是我對人間的心願了,請聽:「調整我們的過錯,為和平努力去做,讓世界多一份和諧,為普天下的眾生,請加油!」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早已明示眾生業緣關係。本文略述父親、母親、外婆及故鄉揚州與祖庭的相關往事,雖然我們所遭逢的年代動盪不安,歷經種種考驗,但從貧窮、戰亂與苦難之中,也能長養出忍耐與勇氣。
希望大家從中獲得一些啟發,感受人間些許溫暖,善護念生命裡一切的人事與相逢;佛教主張「因緣和合」,「因緣」不是單一直線的發展,而是互有影響,前因後果,左右關聯,彼此呼應,重重無盡的脈絡。唯有懂得珍惜重重無盡的「因緣」,才有重重無盡的「成就」!這也是我虔誠至禱的一瓣心香了。
我一生受到外婆的影響很深,加上佛教信仰的因緣,從小懂得,人生在世,不用太拘泥於一人、一事、一地。1989年,在時隔四十年後,我首度回到揚州,那時我六十三歲。有人問我:「你的感覺如何?」我說:「看到了老太太,我彷彿就看到了外婆的影子;看到了女士、先生,彷彿看到了父親、母親的樣子;看到了年輕人,彷彿看到了我當年同學的身影,這就是踏上揚州回家的感覺。」
後來我看到一份資料,康熙三十五年(1969)編的《地方誌》,記載當時的台灣,曾隸屬於揚州管轄。我不禁歡喜,原來七十年來,我沒有離開過揚州。
記得是2015年四月,適逢揚州建城2500年紀念,感謝揚州市政府的邀請,我來到鑑真圖書館揚州講壇,連續三天,講演「般若心經的宇宙觀與人生觀」,逾萬張免費票券放在網路,在幾分鐘內就被索取一空,聽眾遍及大陸各地,尤其遠從內蒙古前來,共要三十個小時的車程,聞法的心意,令人感動。
回想我這一生,無論是仙女廟鎮、江都,還是歷史名城──揚州、南京,都有我千絲萬縷、無法分割的成長因緣。例如仙女廟鎮,也有悠久的歷史,還有深厚的佛教、人文、建築,各種的文化內涵。
而揚州,歷史上幾度的繁華之地,尤其有了「鹽商」的崛起,聚集了許多富商大賈。因此揚州也是許多人夢想的天堂,所謂:「生在揚州,娶在蘇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或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最美的是唐朝李白,寫下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至今三月煙花猶在,只是千古人事已非。
我生在揚州,既不曾見到什麼煙花,也不見一點繁華,反而在戰火轟隆聲中,度過了九死一生的童年。當時年紀輕,不知揚州真面目,好比一千多年前蘇東坡有感於盧山之美,題下一偈:「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我,只是揚州一粒細小的砂石。如太虛大師五十歲感言詩中的兩句話:「我生如海騰一漚,願令一漚攖眾苦」,但願有如滄海一漚的生命,可以用來承擔這人世間的許多苦難。
現在世間上,我自己是一個孤獨老人了。說是孤獨老人,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我有出家的弟子一千多人。所謂「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天倫之樂也不亞於一般世俗。人生如幻,世事滄桑,不須要那麼牽掛執著。
我總把天下人都看成是我的眷屬,所以在佛光山,每二年都會為徒眾辦一次「親屬會」。徒眾的父母就是我的親家,因此就以「親屬會」為名,每次相聚,特別親切熱絡。我確實有這個心願,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唯願天下人都能像親族一樣互相結緣,互相幫助,共同成就人間善美之事。
除了我的出生地與參學的道場,與我一生相依的,就是我出家的道場──祖庭「宜興大覺寺」,它更是我佛化的故鄉。五十多年來,我在世界各地興建近三百所寺院,弘法安僧。在台灣,我為佛教建了佛光山寺為總本山,北美洲的洛杉磯西來寺、南美洲的巴西如來寺、非洲的南華寺、歐洲巴黎的法華禪寺,澳洲的南天寺、紐西蘭的奧克蘭佛光山、日本的本栖寺、馬來西亞的東禪寺等,都是各地的本山道場。
感謝各種因緣,尤其大陸政府,讓我回到江蘇宜興西渚鎮,來恢復我出家的祖庭。我把它命名為「佛光祖庭大覺寺」,意思是我們全球佛光人共同的慧命之家,是我們共同的祖庭,也是信仰傳承的根本發源地。
我二十三歲從大陸到了台灣,台灣人說我是大陸來的外省人;我六十三歲從台灣回到大陸,大陸人卻說我是台灣來的和尚,到底我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因緣際會的人生,行履至此,我想,「地球人」更能表達我此刻的心情吧!
許多文學家,歡喜把人的一生,用「生命之歌」來形容。我曾經為了佛教的前途,創作許多首佛教歌曲。
回首自己的童年,覺得可以用〈西方〉歌詞的第一段來形容:「苦海中,一片茫茫,人生像一葉小舟,飄泊在中央」大時代苦難重重,覺得很貼近;少年在棲霞、焦山,是個法乳長養的階段,可以用〈菩提樹〉、〈三寶頌〉、〈信心門之歌〉來代表。〈信心門之歌〉提到:「豐碩的果實,要用信心的根生長;無盡的寶藏,要從信心的門進入。」少年須要更多的信心。
到了台灣,生命的步調,有了巨大的轉折,可以從〈佛教青年的歌聲〉、〈禮讚佛陀〉、〈快皈投佛陀座下〉到〈弘法者之歌〉、〈佛教靠我〉,表明我的一點志向。例如〈弘法者之歌〉說:「我教友齊努力,為教作先鋒,赴湯蹈火去,獻身殉教來,個人幸福非所願,祇為聖教爭光榮。」這歌詞很能表達我的心情。
而〈和諧〉,等於我所提倡的五和,從自心和悅做起,以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為基礎,世界才能和平。這就是我對人間的心願了,請聽:「調整我們的過錯,為和平努力去做,讓世界多一份和諧,為普天下的眾生,請加油!」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早已明示眾生業緣關係。本文略述父親、母親、外婆及故鄉揚州與祖庭的相關往事,雖然我們所遭逢的年代動盪不安,歷經種種考驗,但從貧窮、戰亂與苦難之中,也能長養出忍耐與勇氣。
希望大家從中獲得一些啟發,感受人間些許溫暖,善護念生命裡一切的人事與相逢;佛教主張「因緣和合」,「因緣」不是單一直線的發展,而是互有影響,前因後果,左右關聯,彼此呼應,重重無盡的脈絡。唯有懂得珍惜重重無盡的「因緣」,才有重重無盡的「成就」!這也是我虔誠至禱的一瓣心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