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行禪師講《心經》

9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作者序】

雲與山洞
在越南群山,許多鳥兒在山洞中築巢。清晨,鳥兒到外面覓食,回來餵養雛鳥。有時,浮雲遮蔽了山洞,鳥兒找不到回家的路。只有當朝陽的光輝照破浮雲時,鳥兒才能清晰地看到洞口,飛回家中。在我們的生命中,也許有東西在阻礙著我們,讓我們感到困惑,找不到真正的家。然而,不只是障礙與困苦使我們迷失。有時,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解,即使最微妙的佛法也能使我們生起錯誤知見。如果我們不懂得善巧修學,佛經也可能妨礙我們的解脫之道。《心經》甚深微妙,是非常重要的經典,能夠帶我們到解脫、安樂的彼岸。但在過去逾一千五百年,有人誤解了《心經》的教導。
我們知道,領悟實相的無上智慧,超越一切言詞,但出於慈悲,世世代代的佛法導師都盡力以善巧的言詞引導我們走上解脫之道。當一位導師使用文字來詮釋佛法時,他知道文字只是概括,並不能完全表達真正的般若智慧;他知道,無論他怎樣謹慎,還是有人會有疑惑,但是他還是得盡力引導學子離苦得樂。
我重新用英文翻譯了《心經》,同時也提供了詳盡的闡釋,為你呈現於本書中,希望這一版本比舊有版本更為清晰;也希望能如慧日照破浮雲,讓你看到歸家的路。在此,我希望與你分享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關於一位沙彌到禪師處參訪,第二個故事關於一位比丘向慧中上士請益。慧中上士是十三世紀越南著
名的詩人和在家佛法老師,越南陳氏王朝陳仁宗皇年輕時已拜他為師。
沙彌及其鼻子
禪師問沙彌:「你如何理解《心經》?」
沙彌合十回答:「我的理解是五蘊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
觸法,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智慧,無所得。」
「你這樣相信嗎?」
「是的,我真的如此相信。」
「走近點,」禪師喚沙彌。當沙彌走近時,禪師伸手捏住他的鼻子,使
勁地扭了一下。
沙彌十分痛楚,喊道:「師父,您扭痛我了!」
禪師揚揚眉,問道:「你剛剛不是說無鼻子嗎?如果你沒有鼻子,那是
什麼在痛?」

《心經》的精髓在於「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兩句。然後經中繼續
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多麼奇怪!
經中先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然後又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
識。」有人會因此而誤解一切皆無,一切皆不存在—把空性視為斷滅。
在佛教中,斷滅論被視為邊見,會帶來苦。當我們遇到一組組的對立時,我們傾向於相信一邊是對,另一邊是錯。舉例說,我們認為或者一切皆存在,一切皆為真實;或者一切都皆不存在,一切皆為非真實。這是執著於二邊:恆常或斷滅。我們相信自己有一個永恆的靈魂,恆久常存;又或是我們相信自己只是無意義的原子構成,當我們死去時就會永滅,什麼都不留下。但是,佛陀教導我們要避免落入「有」與「無」二邊。如果我們善巧地學習,《心經》將幫助我們找到兩者間的中道。
現在,讓我們來看第二個故事。
你有一個身體嗎?
一天,一位比丘到慧中上士處參訪,就《心經》向上士請益。
「尊敬的上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最初上士保持沈默,但不久後他說:「比丘,你有一個色身嗎?」
「有。」
「那麼你為何說色即是空?」然後上士指著房間一個空的角落,問:
「你看到那個空的角落有一個色身嗎?」
「不。」
「那你為何說『空即是色』?」
比丘起身合十,準備離去,但上士把他叫住,為他說了此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三世諸佛權巧方便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自性本然清淨光明
不執於有不執於無

在這個故事裡,慧中上士說的與《心經》相反,他挑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說法。
我認為,慧中上士走得有點太遠了。那位比丘的疑惑不在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心經》已說得很清楚,但如果能在「不生不滅」 後加上「非有非無」,能幫助我們超越「有」與「無」的概念,避免執著於「無眼耳鼻舌身意」的想法。
神秀是中國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他寫了這首非常實用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
心是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六祖惠能看了以後,寫了一首偈子回應: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六祖的偈子,也有點執著於「有」與「無」的概念。
新的英譯版本
《般若經》最深妙的教理在於我空(adhyātmaśūnyatā)和法空(sarvadharmaśūnyatā),而非我無、法無。因此在新的英文版裡,我選擇了新的用詞,是《心經》梵文版和玄奘大師翻譯的漢文版中所沒有的。我用了「因
此在空性中,身受想行識並不獨立存在」來代替「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一切現象皆從因緣生,無有獨立的自我,這是《般若經》的中心。萬物無法獨自存在,必須相互依存。因此,「不獨立存在」這樣的字詞非常有用。即使是智慧和所得,也不獨立存在。新的演繹—「不獨立存在」,與傳統的演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樣重要。
空,是指空無獨立自我,而不是說「我」不存在。就如氣球內裡是空的,但那不代表氣球不存在。我們沒有獨立的我,但那不是說你沒有鼻子。當然,我們有鼻子,我們有色身,我們在這裡。對於「是諸法空相」這一句亦然,這一句說的是一切現象皆空,不是說現象不存在。就如一朵花是由非花的元素組成,花沒有獨立的自我,但不代表沒有花。般若智慧是究竟實相,超越一切世俗諦,是佛教無上的智慧。經藏中凡是沒有反映出般若智慧的經文,即使是在《般若經》裡,仍是屬於世俗諦,而非真諦。
般若智慧幫助我們超越生滅、有無、垢淨、增減、主客等等的對立,幫助
我們接觸到一切現象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的本性。這是清涼、安詳、無畏的狀
態,在此生以我們的身體和五蘊,我們就能體驗到。這即是涅槃。中文《法
句經》泥洹品中有這美麗的幾句:「麋鹿依野,鳥依虛空,法歸其報,真人
歸滅。」
「非有非無」的教導,與「不生不滅」的教導一致。因此,我在新譯英文版中,在以「不」為首的一組否定句中加上了「非有非無」。佛陀在《迦
旃延經》中開示何謂正見時,解釋了「非有非無」最深妙的教導。這四個字
將幫助後代子孫不至於被扭鼻子。
《心經》出現於大乘經典興盛的後期,大約五、六世紀。那時密宗的影響逐漸擴展,修行密宗的人開始更加依賴密咒和手印,來幫助他們證悟。因此編寫《心經》的祖師們,也許是為了善巧方便,希望幫助密宗的追隨者修行,因而以心咒作為《心經》的結尾。

智慧到彼岸
我們常說的《心經》, 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
sūtram)的簡稱。Pāram 的意思是彼岸,ita 是去、到,prajñā 是智慧。Hṛdaya 是心,sūtra 是經。在這個新英譯本中,我用了《智慧到彼岸》作題目。在經文最後的心咒中,亦有pāragate 這個詞,意即到彼岸去。而在《經集》中,亦有《彼岸道》這一品。《經集》屬於巴利語經藏中的小部,是一部佛教早期經文匯編,早於《心經》數個世紀。
願你喜歡修習和念誦這個新英文譯本。二○一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凌晨三時,我剛完成這篇翻譯,月光照進我的房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